科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促进公众的科学素养(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22:17
科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促进公众的科学素养(1) 2008年09月25日

  公众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在现代社会中科学不再被看作是生产绝对的、普遍的和永恒不变的真理的机器,而是对待认识的一种特殊方法。在科学和技术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的时代,只有具备科学素养才能适应社会生活。钟启泉先生曾经考察过科学素养的内涵,并对理科教育中的科学素养问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国外科学课程改革的范式与科学素养说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对公众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中小学课堂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新一轮的科学课程改革正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理念,重视公众科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

  一、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现状:虽然增长却不容乐观
  1、科学素养说的基本内涵
  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未来普通公民的基本的科学技能和能力,它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的。美国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于1952年首次使用了科学素养(science literature)这个名词,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在50年代后期从基础教育层面对它进行了说明和解释。进入20世纪80年代,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被明确提出。国际科学素养发展中心主任米勒教授在1983年提出了三维模式,即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科学本质的理解;⑵认识科学的基本知识;⑶理解科学科学与社会、技术的关系。这个模式基于米勒的两个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第一是以前理论研究和相关测量与评价的总结,第二是关于科学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科学素养问题的研究。三维模式突出了科学素养的核心,在学术界得到普遍的认同,目前被世界各国采纳,作为测定和比较国民科学素养的基本参照标准。

  2、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的思考
  我国从上世纪90开始进行“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每两年一次,后来中断,从2001年恢复。1996年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中国科协普及部、中国科普研究所对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进行了调查,表明中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只有0.2%,这个结果与1992年和1994年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三次测试结果说明,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整体水平低而且停滞不前。与此同时,欧盟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高达4.4%,是中国的近15倍,而美国则达到6.9%,是中国的23倍。2003年进行了第五次科学素养调查,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达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约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约1.8个百分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不仅结束了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而且出现了逐步增长的趋势。但是1989年加拿大公众科学素养已经达到4%;日本在1991年已经达到3%;1992年欧盟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已经达到5%;2000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说明我国公众还不具备基本程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也就是说不具备分辨科学和伪科学的能力、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用科学方法思考和解决社会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科学教育的角度来反思,可以看到,我国以往科学教育的内容还基本停留在实用的科学知识层面上,对科学素养及科学本质的认识还缺乏深度。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06级博士生   王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