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13:54
http://www.ep12.com/web/news/2007/01/22/1214081.html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1-22 12:14:08
摘要:本文着重从宏观角度论述职教课程改革的取向问题。认为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课程要首先指向人的发展。必须在对现有课程“辩证的否定”的基础上来重组和开发课程。职教课程应该具有研究性、综合性和开发性。
关键词:职教课程改革;理念;取向
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改革的过程。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愈来愈适应和贴近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这种适应和促进作用,正是职业教育充满活力的源泉。在当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课程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如何使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时俱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曾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发表过一些粗浅的认识,(见《职教通讯》2002年第1期“试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本文拟就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发表一孔之见。
我国现存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即“学科为中心的模式”;“实践为中心的模式”和介乎两者之间的“探索型模式”。无论那一种模式,都已经过了实践的检验,需要改革和发展。即使是“探索型”模式也必须继续探索课程的改革,这是因为:(1)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与之相适应,以培养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走向开放化、国际化的今天,重视培养和开发职业学校学生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就显得更为重要。(2)市场经济确立的同时,也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要求劳动者诸方面素质都能得到生动、活泼的自由发展。或者说,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既要有一技之长,又要是各种素质和谐发展的劳动者。(3)市场经济是与竞争相伴而行的,这就要求劳动者具有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需要劳动者自主、自立、自信、自强的品格;一句话,需要个性的张扬。
教育始终指向人的发展,在人的潜能向人的现实素质生成的过程中,课程起着中介的催化作用。当我们对过去的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反思的时候,那种催化的功能和作用有些让我们振奋,也有些让我们失望,更有些让我们醒悟。当职业教育单纯以个别技能的高低来评价学生,是不是限制了人的个性发展?当一个专业总是固步自封地用一种模型打造着学生,是不是阻碍了人的个性发展?
可见,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树立新的理念:课程要首先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在这个前提下,使课程满足不同职业的需要。即使是服务于某种行业的学校,也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人是有职业的,但是,这种职业角色是属于社会的。只有从社会的总的要求来评价职业角色,才能将我们的课程改革引向社会发展所期望的人才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具体地说,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在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辩证的否定”的基础上,来重组和开发课程。既要重视学科课程的开发,又要重视研究性课程的开发;既要追求课程方向和目标的建构,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过程建构;既要重视分科课程,又要重视综合课程;既要重视预成性课程,又要重视生成性课程;既要重视国家课程,又要重视地方和学校课程。简而言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高度重视人的解放,解放人的思维,解放人的灵魂,解放人的个性,解放拥有个性和潜能的学生。唯有如此,课程才是与学生的发展相一致的,也才是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一致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思路和理念: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具有研究性、综合性和开发性。
一、研究性
研究性是课程改革的趋势,具有研究性的课程更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培养。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人的智力本身是多元的,只有饱含研究性意义的课程,才有利于学生多元智力的开发。正如多元智力论所研究证明的那样,人的智力是以多元方式存在的,是一组智力。不存在那一种智力重要,哪一种智力不重要的问题。这就启发我们,在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时,给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提供机会和空间。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带动其弱项智力的发展。
第二层含义是,具有研究性的课程,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学生在学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与学习效果相关。而且,在正常的情况下,人的学习行为受着大脑抑制作用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教师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材所规定的任务,教学大纲所设定的标准,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的确确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课程不改革,无论怎样的“启发”总是有限的,或者说是表层的,无法深入深层次的领域。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启发式”教学没有错,而且是教学中必需的,应该发扬光大。问题的关键是,现成的课程让我们的老师“启发”得太累了。如果课程具有研究性,它本身就具有启发性。所以,我们期望的课程改革,不应该只是在教材上多列几个复习思考题,让学生在课本里寻找正确答案,而应该把研究性贯穿于课程始终。
二、综合性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性,既指学科知识的综合,又指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也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迁移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所倡导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就是学习上的迁移现象。学会了一门外语,有助于学习另一门外语;加强听说训练,有助于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书画不分家等,都是指的学习迁移。这就为我们进行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又一个启示:课程的改革不仅要重视专业性,也要考虑综合性。这里,可能会有个疑问:在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边缘学科不断涌现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呢?回答这个问题至少有两个理由:一个理由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最大量的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这些将来的劳动者,不是仅仅掌握一种职业技能,就能够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的。唯有具备综合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潜能。第二个理由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批又一批跨学科、泛学科的能力强的扩展型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没有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渗透的综合课程是难以实现的。
值得推崇的是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对于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既是一个借鉴,又是一个促进。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更适宜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举例来说,要解决一个环保的问题,就要进行研究和实践,就要运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社会的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过研究和实践的体验,就会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所以,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时,有可能更有必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为,职业学校更有利于联系生活和生产的实际,体现职业的特点;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三、开发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应该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尤其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存的今天,探讨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毋庸置疑,国家课程要由国家组织人员来开发;地方课程由当地有关部门组织开发;校本课程由学校进行开发。这里,我们强调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具有实效性。因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有利于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比如,一个旅游城市的教育,就必须开发旅游课程;一个电子工业城市,就必须开发电子科技课程;从而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更为具体与深化了:学校有什么特色,学校与周围的环境有着怎样的联系,学校的专业与某种行业如何共同发展?都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需要研究的。
那么,怎样开发职业教育的课程呢?其切入点应该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要尽可能地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和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课程的开发者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现实生产,关注现实社会。使课程与这些“现实”紧密联系,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笔者曾经考察过一些学校,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得令人称道。有一所学校,以校园里两棵饱经沧桑的银杏树来开发校本课程,无论是作文竞赛、计算机知识竞赛,还是体育文化活动等等,都围绕“银杏树”进行。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的“银杏树”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还有一所农业职中,建立了一个农用博物馆长廊,从历代的农用工具到经济文化的发展,该有多少内涵?那是一门厚重的校本课程。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不仅学到了“文史哲”和“理化生”知识,也不仅发展了智力,增强了能力,他们得到的是综合能力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
综上所述,课程在人的潜能向人的现实素质生成的过程中,起着中介的催化作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只有不断地研究和改革课程,才能愈来愈接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相信,职业学校的学生会借助于新的课程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