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常态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27:30
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常态化

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常态化

——访辽宁省大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王允庆

● 本刊记者 杨小敏

王允庆:大连市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大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国家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悉心呵护这一“静悄悄的变革”,给予课改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既避免浮躁,又确保这种常态化是螺旋上升的,而不是原地踏步。

记者:王书记,您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到了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这时候我们特别需要仔细回顾课改这些年来的历程。大连是义务教育课改的首批国家级实验区,作为大连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亲历者也是领导者,您能不能为我们择要回顾一下大连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王允庆:好的。我是从1997年开始接触课程改革的,后来又陆续参加了国家和地方课程改革的决策和其他一些相关工作。作为见证人和践行者,我对课程改革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课改的历程中,我既有快乐,也有疑虑和困惑。总体看来,大连的课程改革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阶段。从2001年9月开始,作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大连在七个区县开始实验,直到2002年,这可以算作是大连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我认为大连课改有三个特点或者说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是不盲目铺开,在实施中考虑地区优势和基础。大连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是全市整体进行,而是分为七个区(县),每个区(县)实验一至两个学科,涵盖了当时课程改革的所有学科,例如开发区实验初中化学课程,西岗区实验历史课程,等等。虑及课程改革工程的系统性,如果准备不足而全面整体推进,势必影响课程改革健康持续发展。根据当时各区(县)的实际情况,选择当地基础比较好的学科率先部署,从区(县)层面逐步进行课程改革理念和行为的渗透,让学校和教师从心理上、认知上、行动上接触课改,逐渐融入。二是不盲目推进,注重课题引领,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实验区当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在实践中如何落实和使用,经过调研,大连确立了26项课题,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和教师由大连教育科学研究所甄选确定,进而组织实施,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比如小学科学,教研员在实验过程中总结了三十多条实验经验,并向国家提交了上万字的实验报告以供参考。这种方式使整个课程改革的推进贴近地方和学校实情,激励教师以研究者的角色进入课改,探索课改如何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对大连课程改革积极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不唯上唯书,重视沟通对话,实行区域和部门联动。课改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教育文化的重构,这种重构不是命令主义的、权威主义的,而是一个对话、协商的互动过程。当时,大连坚持定期召开七个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教研部门、学校和教师参与的联席会议,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同研究课程改革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就是大连课改第一阶段的基本情况。当然,如果一定要说还有一个“预热”阶段的话,那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前期探索。早在1997年大连就开始了农村课程整合改革的探索,2000年在中山区开始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应该说,正是这四年的前期探索激活了我们对课程改革的极大热情,也让我们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在我看来,这一阶段尽管属于起步和热身阶段,但是其中积累下来的一些基本经验和沉淀下来的一些具体做法,对后来的课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一些经验和做法,至今还在为我们所坚持着。

记者:看起来,大连课改的入手比较快,应该和前期准备比较充分,选择的切入方式比较实际有关。但是我们知道大连有六个区、三个县级市、一个长海县和四个国家级先导区。课改是在何时全面铺开的呢?

王允庆:应该是从2002年秋季开始,从那时起,大连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第二个阶段,改革全面、深入地扎实推进。大连市所有小学一年级的全部学科,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科学和英语等学科全部启用新课程,前期参与实验的七个区和长海县初级中学各学科的起始年级都启用了新课程。到2003年秋季,普兰店、瓦房店和庄河三个县级市的初中各学科起始年级也进入新课程,加上原有实验地区的滚动推进,参与课程实验的学生人数达到57万,占当时全市中小学学生总人数的89%。我认为这个阶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因为既有在先前基础上的滚动推进,又有新的地区、实验学科的启动。涉及的工作任务,既有宏观层面的培训指导,又有微观层面的学科和专题研究。

记者:关于这两个层面的工作任务,您能否详细谈谈?

王允庆:为了保证课改顺利实施,我们重点加强了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和各学科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使用培训。2002年4月,我们精心组织了为期六天,六个专题的新课程市级通识培训,培训以参与式为主,约四百人参加。在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里,各区、校分别开展了二、三级培训,全市每一名教师都参与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讨论中。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先行区、先行学科的实验经验和工作优势,在2002年6、7月份,由教育学院和七个课改先行区分学科开展了初中和小学全部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达1580人次。我们还与高校、教育研究机构以及各教材出版社联系,邀请学科专家开展教材培训,先后邀请国家级学科专家累计52人次,直接接受专家培训的教师累计约15000人次。为了保证全市课程改革推进工作的高水准,2003年秋季,大连着手对前期课改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反思,下发了《大连市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总结表彰工作方案》,围绕“总结、培训、发动”的主题,本着“最广泛的发动、最广泛的参与、最广泛的受益”指导原则,按“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新课程与评价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和“新课程与校本研究”四个专题,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总结表彰工作,并开展交流、研讨活动。2004年春季,大连召开了全市课程改革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课程改革工作取得的经验,并对先进典型进行了表彰。

记者:到2004年,课改后的第一批初中学生就毕业了,是不是可以认为2004年全市课程改革总结表彰大会是结束第二阶段转而进入第三阶段的里程碑呢?

王允庆:是的。从那时到现在,大连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步入常态化。这个阶段大连课程改革工作的主旨就是全力打造学校课程改革主阵地,如果说前两个阶段,主要是求“稳”,有不少市、区(县)级层面的“设计”;那么这个阶段,主要做的就是“放”,即“放权”。放给学校自主研究、规划、组织和实施新课程的权力,给每一所学校创设相对宽松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潜能,尽量少安排具有束缚性的“规定动作”。作为一个组织肌体,学校需要有自己思考和实践的空间与时间。这种“放”的策略便可以使学校静心思考: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与学校传统、教师现状、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等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地改变教学理念和行为。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大连的学校逐渐彰显出令人欣喜的改革活力和勇气,呈现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良好态势。沙河口区玉华小学从深入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星级”评价入手,牵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观念与素质提高,不断将课程改革目标可操作化;中山区葵英小学从数学课堂学生合作学习研究入手,逐步探索新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开发区七中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升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这些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子。当然,“放权”不等于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大连围绕如何“放得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出台了《新课程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学科教学要求,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制定了《新课程各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缓解教师普遍反映的“从课标直接到教材”的高落差,切实减轻教师“教”的负担和学生“学”的负担;通过发布《大连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评估标准》和《大连市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建设评估标准》等文件,引领学校的改革方向,规范和指导学校的改革行为。这一阶段,课程改革重心下移到学校和教师。看起来,课改似乎是不那么轰轰烈烈了,但实际上教育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校长、教师、家长等对课程改革的现在和未来都多了一些冷静的思考,扎扎实实地做细致研究。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悉心呵护这一“静悄悄的变革”,给予课改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既避免浮躁,又确保这种常态化是螺旋上升的,而不是原地踏步。

课程改革必然是十分艰巨的。因而,我们要有道德的理想追求,定位于学生的发展。深化课程改革的规划和政策建设,为课改的深化和常态化创设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以保障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记者:刚才您提到,大连在课改历程中有一些经验和做法是一以贯之、经过实践检验的,这可能也是国家对大连这样的首批实验区的期望所在,您能就这方面为我们做一些具体的介绍吗?

王允庆:大连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应该说有些亮点是值得关注的。就成功的经验来说,我觉得有如下几点:首先,良好的制度安排,不合理制度的破与合理制度的立,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尺。制度方面没有突破,课程改革就无从谈起。大连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

制度建设环节做出了重要突破,为课程改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比如教材选用制度,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是集中的,实行分散管理后赋予了地方教材选用的权力。大连的教材选用制度,由来自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人员组成教材评审委员会对教材进行独立审议、评核,提出意见,保证教材选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这样就减少了在教材变更中可能引起的种种麻烦。其次,始终坚持实践加研究,坚持课题牵动。我刚才已经提到,“课题牵动”是大连市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大连从实验启动开始就一直坚持的一种探索方式。目的是要引导教师走向研究、创造型教学之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将现实问题提炼成研究的主题,鼓励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围绕主题进行学习、研究、探索。这样,一方面激活教师创造的动力,另一方面使得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课改的精神、理念,体验学生的种种变化,从而更自觉地投身课改。第三,紧跟信息时代步伐,加强网络资源建设。课程改革的主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为教师提供创造和发展的空间。那么,教师研究、学习和教学的资源从哪里来?除了教材、教参等相关传统课程资源,大连市着力网络平台的资源建设,建立了大连市教育网、大连市教师网,系统地开发和整合各种资源,提供给教师研究学习。信息时代,网络已经并将继续释放巨大能量,网络资源建设对课程改革必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我们主张网络资源的使用者也是网络资源的建设者,主张教师在合理使用网络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优质资源进行网络共享。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

网络资源,开展网络研训,教师及时地把自己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到网上,然后由教研员和有经验教师进行回应,并展开研讨。我们还鼓励将网页和栏目也留给学生去实践,这些网络资源既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又可以让学生接触有价值的网络信息。第四,课程改革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互相促进。课程改革和政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一个互为影响与促进的关系,大连的课程改革促进了政府在资源优化配置上走向自觉,同时,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了课程改革顺利进行。比

如根据课程改革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政府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学校和学生提供“社会课堂”,以大连甘井子区为例,当地政府先后建立了劳动技能中心、科技活动中心、素质教育中心和国防教育中心等,让学生去学习、探究、体验。综合实践活动中与劳技教育相关的内容,就将学生集中在劳技中心进行教学。还设立了农村实验基地,学生可以在此包饺子、做面点和木工,等等。依据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作为责任主体的区县需要为自己的中小学建立实践基地,目前大连十个区(县)都拥有了自己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最后,社会与家长是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课改实验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是否认同,特别是家长对课程改革是否理解和支持。从课改之初我们就广泛利用报纸、电台、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向社会进行课程改革宣传,同时还专门下发了《大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社会动员方案》具体部署社会动员工作,启动(家长)“走进新课程与子女同行”活动。在全面推广课改之初,对全市初中、小学647名校长和1255名班主任教师进行了“如何向家长宣传课改”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全市成立了551所家长学校,从初中、小学开始陆续对起始年级学生家长进行新课程的宣传和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约有13万家长参与了新课程前三个单元内容的培训。学校通过课改开放周、家长恳谈会、课改公开课、专家讲座和征集家长培训后的心得体会、小案例等活动,促使家长真正走近课改、理解课改、支持课改、参与课改,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

记者:这些经验和做法,用心良苦、也十分务实,很值得学习、推广。那么,综合大连课改的过去和未来,您对目前的大连课改有怎样的判断?

王允庆:从课程改革的实质目的讲,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学校教与学质量的明显提高,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健康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自觉、更加自主、更加有效、更加有趣,是我们所真正期待的。事实也表明,大连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得学校层面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根本性变化。在这里我谈一谈自己印象比较深的两个教学案例。第一个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关爱残疾人》。教师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描述心目中的残疾人,学生基本上都认为残疾人就是要饭的乞丐。课后,教师带领学生去残疾人康复中心实地考察,学生意识到自己心目中的残疾人和现实中的不一样。回到学校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残疾人生活的各种困难。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基于自己的情感和道德体验设计关爱和帮助残疾人的方案,并开展实践。整个教学过程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说教,而是一个融入了新课程理念和生活实践的精彩课堂,让人耳目一新。第二个是历史课中的《我们身边的历史》。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自己身边的历史,然后进行汇报。有的学生讲大连足球的历史,有的讲大连服装节的历史,还有的研究从改革开放以来衣着服饰的变化历程,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心思考,书写了自己所理解的身边的历史。这个自由探索的过程既令教师和所有教学观察者感动,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自觉。另外,基于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大连在英语教学方式上的探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我们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被日本引进,为日本教育界所认可。日本金泽市连续五年赴大连考察学习,回国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该市还因此获得了日本文部大臣奖。但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概括起来有:对课程改革的认识问题,教师素质的问题,课堂教学的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和管理制度建设的问题等。我认为,大连的课程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和常态化。首先要深刻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必然对人的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教育载体的课程,其改革必然就是长期的。由于教育活动本身和其对象的复杂性,课程改革必然是十分艰巨的。因而,我们要有道德的理想追求,定位于学生的发展。其次,深化课程改革的规划和政策建设,为课改的深化和常态化创设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以保障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再次,要组建新课程实施的专业指导团队。将课程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一线的骨干教师队伍组织起来,进行专业指导培训,并给予政策支持,使这些教师能长期在一线进行专业研究和引领,以推进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本人的专业素养。

课程改革应该尽早在法律和制度的轨道上运行,及早出台课程法、学校法和教育质量法等相关法规,这或许是下一阶段课改推动的关键,也只有这样,课改才能真正常态化。

记者:王书记,作为国家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中唯一的一位地方教育行政官员代表,并且正在参与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能向我们透露一些您对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见解和建议吗?

王允庆: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它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真实载体。我认为,此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教育改革的重大亮点。我国第一次动用了三千多人进行课程改革的规划研究,不仅仅是调整教学内容,而是从制度政策上做了设计并进行实施,这是很了不起的。因为课程规划和设计能力也直接反映了国家的教育能力,是国家教育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课程改革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课程改革应随着时代发展连续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没有终结,始终处在过程之中。一如麦克尔•富兰所说:“课程改革不是一张蓝图,而是一个不尽的旅途。”关于本次国家课程改革,我想结合我个人的经历和认识谈几点建议。第一,切实加大课程改革中“国家领导”的力度。推行课程改革是国家的长期战略,也是决定国家未来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把课程改革上升到国家层面上进行审议决策,并从制度、机制层面予以设计。在国外,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日本1984年的教育改革改革就由首相领导,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计划就是由美国总统布什亲自签署。当前,应成立高层级的全国课程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决策、审议和咨询有关课程改革的重大问题,然后向有关部门提出课程改革的实施建议,建立课程改革的制度保障和机制,比如经费保障、质量标准、教师编制等。第二,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专业支持力量。从理论上讲,课改的专业支持上应当依靠高校,但目前的高校的评估体系中过度注重校内教学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重视严重不足。课程改革需要高校的专业化社会服务,而大学又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这势必使大学的专业支持在课程改革中被边缘化。虽然实践中有一些高校专教授参与了课程改革,但更多属于个人行为,不是建立在体制和机制上的支持。所以,国家亟需培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专业化社会机构和人员。以考试为例,我国有一千三百多年的考试史,称得上是考试大国。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是考试强国,因为现代化的考试是建立在

教育测量理论指导下的考试,是具有科学依据的。譬如美国就有两千五百多家考试机构,都是经过专业化训练的。而我们在这方面可以依托的专业力量就少得可怜了。第三,切实强化并保证落实课改保障体系。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真正成功需要两个重要保障条件。其一是教育经费投入,其二是教育运行体系,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和服务四个环节。我们的课程改革决策没有问题,但执行上有问题,因为很多制度没有跟进,比如学校自主发展制度,教师培养体系等。在监督上,课程改革评估机构力量不够。专业服务上,依靠高校,高校无能为力,依靠社会,力量薄弱。我认为,教育服务专业化的滞后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根软肋。但是话说回来,第一个条件是前提性基础,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教育就无法运行,课改自然也

无法推行。最后我想说,课改成功与否还有赖于学校自主发展能力是否落实和教师专业素养能否有明显提高。这一点看起来是学校的事,但其实更是政府的事、全社会的事。我建议,课程改革应该尽早在法律和制度的轨道上运行,及早出台课程法、学校法和教育质量法等相关法规,这或许是下一阶段课改推动的关键,也只有这样,课改才能真正步入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