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个人的最佳行为方式应该是出仕为国家为人民效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59:41

【原文】子路从而後,遇丈人1,以杖荷蓧2。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3。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4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5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士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在周游列国的路上,有一次子路落在了后面,遇见了一位丈人,用拐杖挑着锄草用的工具。子路便向他问路:“你看见了我的老师吗?”老者说:“四肢不勤劳,五谷都分不清楚,谁知道你的老师是谁。”说着走到田中间把拐杖插在地上开始锄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于是老者留子路在他家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并让他的两个儿子来见子路。第二天,子路告辞上路,赶上了孔子,便把昨天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呀。”叫子路返回去见他。子路赶到他家,老者却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仕则是没有掌握最佳行为方式。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可废弃的;君臣之间的最佳行为方式,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伦理关系。君子之所以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行最佳行为方式。至于正道早已行不通,那是已经知道的了。”

【说明】隐士有好几种,隐居而忧天下之事者有之,隐居而不问天下事者有之,隐居不出面但帮助统治者出主意者亦有之。孔子一般不大同意隐士,而子路更不同意隐士的作为了。这两节都是描述子路在隐士那里吃了瘪,隐士们的所作所为使子路很不满意;他认为,如果人们,尤其是有学问、有本事的人们,都避开乱世,都逃离开坏人,那就更挽救不了这个社会了。一个人的最佳行为方式应该是出仕为国家为人民效力,就象长幼之间的礼节一样,或者是象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要各尽其责。如果没有了这些,孩子稍长大便远走高飞,臣子稍微能干一点就夺取了君权,或者是学到了一些本事而不愿意贡献给国家和人民,或者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而将管理国家、管理人民的职位让给坏人,这样也就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那么,子路的这个意见对不对呢?孔子在下面作了回答。

——————————————————

【注释】1.丈人:当时对老年人的敬称。这个丈人亦是一位隐士。

2.蓧:(diao掉)古代除草用的竹编农具。

3.芸:同“耘”。《管子·小匡》:“先雨芸耨。”《荀子·强国》:“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汉书·王莽传》:“父子夫妇终年耕芸。”这里用为除掉杂草之意。

4.黍:《书·酒诰》:“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诗·魏风·硕鼠》:“无食我黍。”《诗·小雅·楚茨》:“自昔何为?我艺黍稷。”《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诗·周颂·良耜》:“其饟依黍,其笠斯纠。”《礼记·月令》:“天子乃以雏尝黍。”《礼记·曲礼》:“黍白芗合。”《孟子·告子下》:“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说文》:“黍,禾属而黏者也。”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5.反:通“返”。《诗·周颂·执竞》:“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管子·君臣下》:“其从义理兆形于民心,则民反道矣。”《老子·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论语·子罕》:“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墨子·鲁问》:“三年而反。”《庄子·逍遥游》:“旬有五日而后反。”《孟子·梁惠王上》:“则盍反其本矣。”《战国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这里用为返回、回归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