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备荒、为人民”口号的提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31:19

1998年03月01日
“备战、备荒、为人民”口号的提出
六十年代,由毛泽东的对敌战略总结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
这一口号使得天南海北、妇孺皆知。并引发了“全民皆兵”的景象出
现。由张文和、李艳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的《口号与
中国》比较详细地记录了那一段历史。下文是从中节选的内容。
1953年8月,毛泽东为公安部队功臣模范代表会议题词: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随即,它便成为那个岁月我国人民最流行也是最关心的口号。
喊着这一口号,中国人民外御强权,内以自警,转眼便到了
1964年。这一年,中国的备战工作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此时,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较为严峻,美国在朝鲜战场遭到可
耻的失败后,又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把战火烧到了我国的南大门
外,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在此以前,1962年,美国多方支持国民党武
装特务部队窜扰我东南沿海地区,妄图建立大规模进犯大陆的“游击
走廊”;印度政府不断蚕食我国领土,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同时向
我发动大规模的武装挑畔;侵略我国长达八年的日本,还未同我国恢
复正常邦交;我国北部中苏边境的气氛也很紧张,昔日的老大哥变成
了“苏修亡我之心不死”。面对这种现实,每一位中国人都不敢等闲
视之,都愿意进一步加强国防,做到常备不懈。
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三五计划初步设想的
汇报后,指示说:计划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是老百姓,不要丧失民
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国家计委又对三五计划的投资项目和主要生
产指标进行了调整,于7月21日向国务院作了汇报。汇报中提出:三五
计划实质上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要从准备应付帝国
主义早打、大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抢时间把三线建设成
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大后方。
8月23日,周恩来在国务院第158次全体会议上讲话说:“主席要
我们注意三句话,注意战争,注意灾荒,注意一切为人民。这三句话,
我把它合在一起顺嘴点,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
这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由来。但它是从1967年4月作为
“毛主席语录”而在全国广为流传开来的。
方针既已确立,向大三线搬迁工厂的备战行动也就随之开始了。
三线建设,工厂搬迁进山沟的消息不胫而走,地方政府对这不可
逆转的决策既有拍巴掌的,也有皱眉头的。拍巴掌的:工厂进山沟,
无疑会给贫穷的山区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繁荣。皱眉头的:众多的工
厂拥进狭窄的山沟,势必会侵占大量的农田,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中
国农民的心目中,土地就是命根子呀。
无论是拍巴掌也好,皱眉头也好,工厂最终都是不可阻挡地“依
山傍水扎大营”,在山沟里落了户。
有些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生产精密设备的企业,也进了川、云、
贵的溶洞;
有的企业,顺山势在60公里长的地区分散布置车间,形成一串
“羊粪蛋”。
……总之,“羊拉屎式”的企业有之,“飞机大游行”式的企业
也有之,只要是进了山沟、山洞,算是隐蔽了就行。
这种情况也决定了三线建设者们的生活、工作都是非常艰苦的,
许多人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
为了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毛泽东提出了关
于全党抓军事,实行全民皆兵的号召。指示各级党委都要认真地抓军
事工作,抓民兵工作,批判那种“只搞文不搞武”,“只要钱不要枪”
的错误倾向。
毛泽东重申1962年发出的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
军事落实的指示,号召各级党委要把民兵搞好。首先是组织落实,要
有基干民兵,有普通民兵,有兵有官。要有组织,有班、排、连、营、
团、师。第二是政治落实。要做好政治工作,要设政治委员、教导员、
指导员。要做人的工作,分清好人坏人。第三是军事落实,要有手榴
弹,有轻武器,要搞训练,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1968年,国际形势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泥
潭中越陷越深,泥足难拔。而苏联却迅速地扩展了其军事力量,并以
此凭借在世界各地到处插手。而正是在这段时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两国之间不断发生边境摩擦。此外,加之意识形态方面的尖锐对立,
中国方面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来自与自己接壤并拥有庞大军事力量的
苏联的威胁日益增加,它正在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最大现实的
危险。有鉴于此,自60年代中期起,中国战略防御的重点,逐渐由南
向北转移,转移到三北地区———华北、东北、西北。
1969年下半年后,苏联的反华战争舆论明显加强,苏联还私下里
向美国等国家试探对中国核设施发动“外科手术式”突然袭击的可能
性。中国更直接、更严重地感受到来自苏联的战争威胁,全国性的战
备工作也随之进入高潮。
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即做出了强烈的反应。3月
2日,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最强烈抗议。
3月15日,在中央文革小组的碰头会上,毛泽东又具体地谈到了对
付苏联可能发动的战争的问题。他要求:一个县成立一个团,全国都
要搞,大县三个营,中县两个营,小县一个营。他提出,如果发生战
争,要让对方打进来,他打进来,就使我们动员起来,我们的战略是
后发制人。他还说,东北、华北、西北要准备一下,准备好了,他不
来也不要紧;大敌当前,动员、准备一下有利。
8月27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转发了军委办事组《关于加强全国
人民防空工作的报告》。报告要求:在地方各级革委会统一领导下,,
吸收驻军和地方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各级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小组下
设办事机构,承办日常业务工作。报告规定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的基本
任务是:组织和进行对机关、部队和人民群众战略思想教育和防空常
识教育;拟制对空防御作战计划并组织实施,等等。
为保证战备工作的尽快展开,以适应当时十分严峻的战备形势,
中共中央于1969年8月28日发布命令,这个命令既是一个广泛、紧急的
战争动员号令,又是一个措辞严厉、态度坚决的要求立即停止武斗、
安定形势的命令。
八·二八命令下达后,全国各地立即出现了传达、贯彻命令的高
潮。各省、市自治区革委会均在8月底和9月初召开各种会议,宣读命
令,布置、检查、落实各项战备工作。
中国的紧张的备战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反响。1969年9月11日,应
苏联方面的要求,周恩来在北京机场会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
双方讨论了两国关系中的紧迫问题,特别是边界问题。苏联方面表达
了缓和边界形势的愿望。双方商定,同年10月在北京开始中苏边界谈
判。
但是,林彪及军委办事组的黄永胜等人,无视事实,仍继续对爆
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做出越来越严重的估计,认为大战在即。
10月中上旬,为防止大规模突然袭击,中央负责人及一些老同志
陆续疏散离京。军委办事组撤至北京西郊办公,总参谋部组成了以副
总长阎仲川为首的战时指挥班子,“前指”进入京郊战备工事。
10月19日到20日,许多大中城市也进行了紧急疏散或防空演习。
10月中下旬,整个国家处于临战状态,战备活动进入高潮。
中苏边界谈判以后,两国关系有所缓和,立即爆发战争的迹象逐
渐减少。全国全军备战活动逐渐走向缓和。
但各地战备工作重点已从临战在即的紧张中解放出来,转移到战
备教育、战备动员、战备训练、战备组织、物资储备、人口疏散等方
面,具体内容有:
战备动员、教育。
按战时要求组织指挥机关。
疏散城市人口、物资。这是当时各地普遍开展的活动之一。北京、
上海、广州、长春、郑州等大中城市的一批高等院校或被外迁,或被
裁并,或以办五七干校、试验农场、分校、进行革命教育实践等名义,
疏散到农村。与此同时,大批中等专业学校被裁并,教师和干部被下
放。
修建地下防空工事。
狠抓民兵工作三落实。这是当时各级革委会普遍重视的一项工作。
黑龙江省把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以及街道居民都以民兵的组
织形式组织起来,实现全民皆兵。
从1970年起,随着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变化,中国领导人在和平
与战争的问题的认识上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口号在一些文件中更多地被代之以“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
战备”,全国的战备工作也逐渐趋于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