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次策划经历 - 武晔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45:06

我的一次策划经历

 

关于策划的重要作用,过去的人有了很多描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夫庙算胜者胜算多矣,夫庙算少者而胜算少矣,更况于无算乎”。前几天拜读了一本书,一个公司发给员工的工作思想指导书《准备赢得一切》,也是讲做好一件事情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策划可以确保不打无准备之仗,可以预知将发生的困难,并从心理上、战术上提前预防。

我想没人会反对事前的策划,但实际生活中我们一般会遇到两个与策划有关问题,一是根本意识不到要进行策划工作,二是不会策划,不知道怎样实施策划。能否意识到并主动进行策划是主观能动性方面的问题,我解决不了,如何策划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不能给出一个完整而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只是把我曾经经过的一个案例呈现给诸位,至于能引起有心人如何的遐想和举一反三,那就看每个人的悟性和造化了。这是个发生在我太太身上,我主谋策划的案例。

我太太在2002年参加了社会招聘公务员的竞争,考试分三轮,第一轮笔试,第二轮还是笔试,第三轮面试,当过两关笔试斩掉24位竞争者之后,进入决赛面试的还有5个人,在面试的前两个晚上,我和她做了我迄今为止最为得意的一次策划(比较没出息,尽顾小家了,得意之作没用在工作上),过程就像下面描述的。

策划首先基于必要的信息,有效信息量和完备的解决方案是一对搭档,信息量为方案提供输入依据,解决方案要充分考虑未能得到的有效消息。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笔试的时候,我就提示她在考前考后多和参加考试的人接触,了解看能否遇到一起竞争同一岗位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闲聊了解对手的现状,什么单位的,多大了,住什么地方,学什么专业的,工作多长时间了,孩子多大,家里什么人,甚至交换联系方式等等,这些信息会在后面的分析和制定方案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面试之前又让她了解面试的地点、时间、程序、注意事项、需要带的东西等。提示一下,也别把这事看的多么阴暗,信息都是很普通而且可以公开的,只是不同的人发挥其不同的作用罢了。毛主席在后方运筹帷幄,钱壮飞前方的情报绝对是功不可没。

然后开始了分析的过程,如果要给以下的行为找个理论来支持的话,也就是营销学上的“SWOT分析”最合适了,通过对Strength (优势)、Weakness (劣势)、Opportunity (机会)和Threats (威胁)四方面的预测和分析,制定出一系列的应对方案。但经过10年的从业经历体会,我觉得在研究如何赢得竞争时,把自己的优势放在最前面研究绝对是不合适的,我的排序是威胁——劣势——机会——自己的优势,先研究自己的优势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策略,你的最佳优势有可能也是对手的最佳优势,赢得对手的点有可能是你弱但对手更弱的地方。

先分析对手,其余的四个竞争对手,一位来自于政府机关,但与目标岗位不是同一系统,一位是学校老师,一位是学生刚毕业,另一位职业经历不详,个头不高,年龄稍大,都是女士,我太太原来在一家香港的技术贸易公司作商务助理。这几位都有各自的优势,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来自政府机关的算是具有较相关的从业经历;学校老师的临场发挥演讲答辩会比较好;学生的理论基本功会较扎实,没工作过,而且她也最年轻外语会占优势,学历最高,冲劲最足但经验也最少;前几位估计都还未结婚,或结婚了但没有小孩,另一位年龄大的应该已有孩子。

结合这些因素,我们制定了答辩时个人特点的诉求点:1已婚有小孩,无负担;2在港资企业工作有较好的服务理念和意识,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3仅三年的工作经历,曾应用外语从事外贸工作,介于幼稚和老化之间的青年候选人。这是第一个答辩主题思想。

再后是研究评委,评委的信息因为是保密的,基本是空白,通过分析,有了几个基本的思路,第一评委肯定应该是至少副处级以上的干部,第二评委肯定和目标部门的业务有关,第三一定会有专业人事部门、纪检部门、用人业务部门的人员,这三部分人基本都是一票否决权,其他人的决定会被这三类评委引导,谁会没事去触犯纪检显得似乎自己有猫腻,触犯人事部门让人家笑话“你以为自己多懂人才选拔与识别呀”,触犯用人业务部门让人说“你是哪根葱跑我这碗里蘸酱”。

另外是研究这些干部喜欢哪种人,我作过一点企业内部的业务管理工作,由己推人,理解副处级干部们肯定喜欢具有独立思想,又比较会来事的候选人,但他们又是官员,不喜欢被别人触犯她(他)的权威,尤其是女干部,如果被类似评委问出不同观点且咄咄逼人的问题,就不能与之争辩,可以适当退让。如果是男评委,可以争辩但不能穷追猛打,属于充分利用性别优势,大男人不会计较小女子,甚至因此留下可爱的形象。另外政府官员肯定研究宏观政策比较多,这是所有非政府人士的弱项,临时抱佛脚逼着我太太看了两天的新闻联播,填鸭式的给她灌输了一些关于国家的经济政策、科技政策方面的个人见解,提了一些基本观点和思路,就当临阵磨*了。

然后是研究答辩程序,答辩是抽签制,为避免人为干预答辩过程,答辩开始,所有人封闭在一个教室内,通讯工具全部上缴,上厕所有专人跟着,应该说还是蛮严的(这些是事后才知道,提前只知道要抽签决定次序)。我在大学做学生干部组织歌咏比赛活动的时候,发现一个规律,评委打分象发面一样,越到后面分越高,即使素质最好的人第一个上的话也肯定不会是第一名,这个规律我没有找到理论依据,但是我的一个感觉,针对这个现象,我为太太制定了一系列的答辩策略,因为这是纯粹的未知,我也只能尽力去赌了。如果是第一个答辩,基本算是死定了,这时候属背水一战,答辩的观点越新颖越好,越出奇越好,权当赌一把,赌上算,赌不上认倒霉,这个号就是个死亡号,除非第一个和后面人的水平拉开档次太大才有戏,但这种时刻其实谁比谁差多少呢。这时候拼得不是谁比谁更高明,而是谁比谁更少失误,拿到了这个号,最大的失误就已经产生,也就死马当活马医了。

如果是第二、三、四个答辩就基本保守,确保不犯错误,但要展现自己的一个特点,达到在会后,评委们议论时能提到“那个讲什么故事的小姑娘”“那个穿什么衣服挺合身的那个”,中间的人如果没有任何特征被记住淹没在人海中的话,打分高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如果是最后一个,这个时候评委也乏了,答辩策略是在保守之外加个比较好的开场白,或者在答辩中制造一两个亮点,这个位置简直就是八卦的生门,常规打法加上一两个亮点的提升基本就能决定No.1的归属了,另外也不必刻意去找亮点让人记住,“最后一个答辩的人”就是显著特点之一。

最后是分析我方的优势,据她搞来的情报,在几个候选人里面,她自觉算是最好看的一个,个头最高,比年轻的成熟,比成熟的年轻,比机关的清纯,比青春的老练,那天对她的着装也作了一个设计,穿了一套职业装,比较挺和干练,手包比较中庸,米**中等大小,发型也是长发挽起来的,一切的目的是雅致不张扬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顺带提一句那是夏末秋初的时候,大家容易昏昏沉沉的气候环境,如果不是这个季节,就不能照搬这套服装了。另外基于她的这个外表优势,在进入答辩场时的方式上也作了一点文章,就是好的必须被人看到,不好的就要学会隐藏,答辩场是在一个学校里,可能会有较高的讲台,答辩人站在讲台上会挡住身材,还有一种可能是评委围成半圆形或一字排开,答辩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站立,针对可能的情况制订了书包放在哪,开场白和对评委的问候致意在哪个方位,评委的核心成员(官最大资历最老的可能做的靠中间),眼神的问候也绝对要符合长幼尊卑的次序。

还有一个补充分析的是岗位的目标工作内容、需求技能和学识的准备,临时报了抱佛脚,充了电,答辩时的内容环环相扣目标岗位的需求,向评委传达一种意识,在所有的答辩人中,我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这个岗位上,我绝对是最合适的,这就是市场细分,也为得避免有个别素质奇好的人参与了竞争,和这些候选人拼实力绝对是傻瓜,只能打量身定做,能最好满足目标需求这张牌了。

已上是我太太考取公务员的面试环节前,我们做的一个策划,这个策划的现场效果如何我没亲眼得见,是个遗憾,结果呢?是我太太抓阄抓了最后一个,她的竞争者们还很同情的安慰她,因为他们组答辩时就是最后快下班的时候了,她自然属最可怜的,事后她讲那时其实在偷着乐了。另外一个结果是我太太在某政府机关上班有近四年了。后来偶尔夫妻间开开玩笑,我也告诉过她,其实她的个人优势还是很多的,要不然也不会在近30多人中胜出,当然她的竞争优势有一条我始终没讲:就是嫁了一位精于策划的先生作老公。

我的一次策划经历  
关于策划的重要作用,过去的人有了很多描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夫庙算胜者胜算多矣,夫庙算少者而胜算少矣,更况于无算乎”。前几天拜读了一本书,一个公司发给员工的工作思想指导书《准备赢得一切》,也是讲做好一件事情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策划可以确保不打无准备之仗,可以预知将发生的困难,并从心理上、战术上提前预防。我想没人会反对事前的策划,但实际生活中我们一般会遇到两个与策划有关问题,一是根本意识不到要进行策划工作,二是不会策划,不知道怎样实施策划。能否意识到并主动进行策划是主观能动性方面的问题,我解决不了,如何策划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不能给出一个完整而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只是把我曾经经过的一个案例呈现给诸位,至于能引起有心人如何的遐想和举一反三,那就看每个人的悟性和造化了。这是个发生在我太太身上,我主谋策划的案例。我太太在2002年参加了社会招聘公务员的竞争,考试分三轮,第一轮笔试,第二轮还是笔试,第三轮面试,当过两关笔试斩掉24位竞争者之后,进入决赛面试的还有5个人,在面试的前两个晚上,我和她做了我迄今为止最为得意的一次策划(比较没出息,尽顾小家了,得意之作没用在工作上),过程就像下面描述的。策划首先基于必要的信息,有效信息量和完备的解决方案是一对搭档,信息量为方案提供输入依据,解决方案要充分考虑未能得到的有效消息。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笔试的时候,我就提示她在考前考后多和参加考试的人接触,了解看能否遇到一起竞争同一岗位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闲聊了解对手的现状,什么单位的,多大了,住什么地方,学什么专业的,工作多长时间了,孩子多大,家里什么人,甚至交换联系方式等等,这些信息会在后面的分析和制定方案中发挥很大的作用。面试之前又让她了解面试的地点、时间、程序、注意事项、需要带的东西等。提示一下,也别把这事看的多么阴暗,信息都是很普通而且可以公开的,只是不同的人发挥其不同的作用罢了。毛主席在后方运筹帷幄,钱壮飞前方的情报绝对是功不可没。然后开始了分析的过程,如果要给以下的行为找个理论来支持的话,也就是营销学上的“SWOT分析”最合适了,通过对Strength (优势)、Weakness (劣势)、Opportunity (机会)和Threats (威胁)四方面的预测和分析,制定出一系列的应对方案。但经过10年的从业经历体会,我觉得在研究如何赢得竞争时,把自己的优势放在最前面研究绝对是不合适的,我的排序是威胁——劣势——机会——自己的优势,先研究自己的优势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策略,你的最佳优势有可能也是对手的最佳优势,赢得对手的点有可能是你弱但对手更弱的地方。先分析对手,其余的四个竞争对手,一位来自于政府机关,但与目标岗位不是同一系统,一位是学校老师,一位是学生刚毕业,另一位职业经历不详,个头不高,年龄稍大,都是女士,我太太原来在一家香港的技术贸易公司作商务助理。这几位都有各自的优势,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来自政府机关的算是具有较相关的从业经历;学校老师的临场发挥演讲答辩会比较好;学生的理论基本功会较扎实,没工作过,而且她也最年轻外语会占优势,学历最高,冲劲最足但经验也最少;前几位估计都还未结婚,或结婚了但没有小孩,另一位年龄大的应该已有孩子。结合这些因素,我们制定了答辩时个人特点的诉求点:1已婚有小孩,无负担;2在港资企业工作有较好的服务理念和意识,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3仅三年的工作经历,曾应用外语从事外贸工作,介于幼稚和老化之间的青年候选人。这是第一个答辩主题思想。再后是研究评委,评委的信息因为是保密的,基本是空白,通过分析,有了几个基本的思路,第一评委肯定应该是至少副处级以上的干部,第二评委肯定和目标部门的业务有关,第三一定会有专业人事部门、纪检部门、用人业务部门的人员,这三部分人基本都是一票否决权,其他人的决定会被这三类评委引导,谁会没事去触犯纪检显得似乎自己有猫腻,触犯人事部门让人家笑话“你以为自己多懂人才选拔与识别呀”,触犯用人业务部门让人说“你是哪根葱跑我这碗里蘸酱”。另外是研究这些干部喜欢哪种人,我作过一点企业内部的业务管理工作,由己推人,理解副处级干部们肯定喜欢具有独立思想,又比较会来事的候选人,但他们又是官员,不喜欢被别人触犯她(他)的权威,尤其是女干部,如果被类似评委问出不同观点且咄咄逼人的问题,就不能与之争辩,可以适当退让。如果是男评委,可以争辩但不能穷追猛打,属于充分利用性别优势,大男人不会计较小女子,甚至因此留下可爱的形象。另外政府官员肯定研究宏观政策比较多,这是所有非政府人士的弱项,临时抱佛脚逼着我太太看了两天的新闻联播,填鸭式的给她灌输了一些关于国家的经济政策、科技政策方面的个人见解,提了一些基本观点和思路,就当临阵磨*了。然后是研究答辩程序,答辩是抽签制,为避免人为干预答辩过程,答辩开始,所有人封闭在一个教室内,通讯工具全部上缴,上厕所有专人跟着,应该说还是蛮严的(这些是事后才知道,提前只知道要抽签决定次序)。我在大学做学生干部组织歌咏比赛活动的时候,发现一个规律,评委打分象发面一样,越到后面分越高,即使素质最好的人第一个上的话也肯定不会是第一名,这个规律我没有找到理论依据,但是我的一个感觉,针对这个现象,我为太太制定了一系列的答辩策略,因为这是纯粹的未知,我也只能尽力去赌了。如果是第一个答辩,基本算是死定了,这时候属背水一战,答辩的观点越新颖越好,越出奇越好,权当赌一把,赌上算,赌不上认倒霉,这个号就是个死亡号,除非第一个和后面人的水平拉开档次太大才有戏,但这种时刻其实谁比谁差多少呢。这时候拼得不是谁比谁更高明,而是谁比谁更少失误,拿到了这个号,最大的失误就已经产生,也就死马当活马医了。如果是第二、三、四个答辩就基本保守,确保不犯错误,但要展现自己的一个特点,达到在会后,评委们议论时能提到“那个讲什么故事的小姑娘”“那个穿什么衣服挺合身的那个”,中间的人如果没有任何特征被记住淹没在人海中的话,打分高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如果是最后一个,这个时候评委也乏了,答辩策略是在保守之外加个比较好的开场白,或者在答辩中制造一两个亮点,这个位置简直就是八卦的生门,常规打法加上一两个亮点的提升基本就能决定No.1的归属了,另外也不必刻意去找亮点让人记住,“最后一个答辩的人”就是显著特点之一。最后是分析我方的优势,据她搞来的情报,在几个候选人里面,她自觉算是最好看的一个,个头最高,比年轻的成熟,比成熟的年轻,比机关的清纯,比青春的老练,那天对她的着装也作了一个设计,穿了一套职业装,比较挺和干练,手包比较中庸,米**中等大小,发型也是长发挽起来的,一切的目的是雅致不张扬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顺带提一句那是夏末秋初的时候,大家容易昏昏沉沉的气候环境,如果不是这个季节,就不能照搬这套服装了。另外基于她的这个外表优势,在进入答辩场时的方式上也作了一点文章,就是好的必须被人看到,不好的就要学会隐藏,答辩场是在一个学校里,可能会有较高的讲台,答辩人站在讲台上会挡住身材,还有一种可能是评委围成半圆形或一字排开,答辩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站立,针对可能的情况制订了书包放在哪,开场白和对评委的问候致意在哪个方位,评委的核心成员(官最大资历最老的可能做的靠中间),眼神的问候也绝对要符合长幼尊卑的次序。还有一个补充分析的是岗位的目标工作内容、需求技能和学识的准备,临时报了抱佛脚,充了电,答辩时的内容环环相扣目标岗位的需求,向评委传达一种意识,在所有的答辩人中,我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这个岗位上,我绝对是最合适的,这就是市场细分,也为得避免有个别素质奇好的人参与了竞争,和这些候选人拼实力绝对是傻瓜,只能打量身定做,能最好满足目标需求这张牌了。已上是我太太考取公务员的面试环节前,我们做的一个策划,这个策划的现场效果如何我没亲眼得见,是个遗憾,结果呢?是我太太抓阄抓了最后一个,她的竞争者们还很同情的安慰她,因为他们组答辩时就是最后快下班的时候了,她自然属最可怜的,事后她讲那时其实在偷着乐了。另外一个结果是我太太在某政府机关上班有近四年了。后来偶尔夫妻间开开玩笑,我也告诉过她,其实她的个人优势还是很多的,要不然也不会在近30多人中胜出,当然她的竞争优势有一条我始终没讲:就是嫁了一位精于策划的先生作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