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基本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0:42:36
[上传时间:2007-09-04 16:06:21] [发布单位:中央电教馆]
从1984年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以来,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速度迅猛。在这一发展期间,通过怎样的手段发挥各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优势和积极性,创造更多适合各地发展需要的经验,更好地提高信息技术投入的效益,更快地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是我国一直探索的问题。1994年建立了第一批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2000年设立了第二批实验区,现在共有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91个。实验区的建立,是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深入进行教育改革的需要,近年来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其基本工作思路是:整体工作纳入全国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轨道,积极在“片”的层面上做好实验、作出示范。因此,实验区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支持系统进行探索和实验,为推行多种类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借鉴和经验。二是对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先进理念和实践进行研究和实验,努力创造符合我国实际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三是率先实现“校校通”,起好示范和带头作用。
2001年4月下旬,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广东佛山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省级规划和实验区(校)工作研讨会”,会议指出了“结合各地实际,跟踪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前沿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应自始至终成为实验区和实验学校的主要任务”。会议期间,确定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开展课题研究作为实验区的主要工作之一。实验区研究课题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归口联系,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研究部、北京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以及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分别负责全国各实验区课题研究的业务指导。
会议结束后,根据实验区研究课题指南,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共申报课题317项,经专家评审最终批准196项课题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研究课题”予以立项。在196项立项课题中,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研究为最多,共92项,占立项课题总数的47%。2003年,开展课题中期评审。2004年,课题结题。课题研究具体过程如下表所示。
时    间
阶  段
开    展    工    作
2001年5月

2001年9月
课题立项
及开题阶段
制定发布《关于申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的通知》(教材中心函[2001]5号)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研究课题指南》文件,组织开展实验区子课题申报工作。截止2001年8月31日,共收到来自26个省70个实验区申请的课题317项。经审核批准立项课题196项,由课程中心发布《关于下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课题研究任务书的通知》(教材中心函[2001]44号)文件,同时下达了子课题研究任务书。
2001年10月

2004年3月
课题实
施阶段
发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课题管理办法》(教材中心函[2002]17号)文件。明确委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研究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研究部和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有关部门分片负责实验区课题的业务指导工作。随着各分片管理部门召开“课题”启动工作会议、创建“课题研究”指导管理网站、聘请专家一线指导课题研究、阶段性课题评估、中期评估、结题验收等一系列活动的进行,实验区课题研究工作正式全面实施,蓬勃有序开展。
2003年1月

2003年5月
课题中期检查评估阶段
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调查工作的通知》(课程教材中心[2003]1号)文件。以问卷调查方式,组织开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课题中期检查评估”工作,最终有143个课题通过中期评估,占参加课题总数的73%。
2004年4月

2004年6月
课题结题
验收阶段
发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课题”结题验收工作的通知》(课程教材中心[2004]1号)文件。由课程教材中心统一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通过中期检查评估的143个子课题分片进行了结题验收。
2004年7月

2004年9月
课题总
结阶段
发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课题”通过结题验收名单的通知》(课程教材中心[2004]130号)文件。课程中心对分片结题验收工作进行总结。截止2004年9月,通过结题验收的共有115个课题,占中期评估通过课题数的80% 。
从课题研究的实践来看,课题研究方式是推动实验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主要途径之一:
(1)课题内容具有普遍性,体现了实验区课题研究的示范意义。实验课题一般来自教学实际,较能反映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普遍问题,如:整合问题、教学评价问题、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农村学校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等。由于各课题组研究工作认真踏实,成果丰硕,很好地发挥了实验区示范作用。
(2)研究的课题内容具有前瞻性,突出了实验区课题研究的先进性要求。实验区课题实施课题大多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他们的设备设施状况、信息交流的通畅性和领导教师与接触外界的机会比一般单位要好,领导教师对教育新理念的接受、对教育改革的愿望和实施实验的方法和能力一般也较强,因此,他们比较能把握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并将这些矛盾转化为研究的对象。这些研究内容往往是今后其他地区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中会碰见的。
(3)研究课题的成果和推广具有层次性。因为受课题组的分布区域不同、实验条件不同、实验内容的不同、实验内容的深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课题的研究成果和今后推广应用的层面肯定是不一样。这既符合从我国教育环境地域差距悬殊的实情出发在不同地区建立实验区的目的,也凸现了实验区实验所具有的示范意义和价值。
(4)课题研究紧密联系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际,课题研究与教师进步、学生发展同步,体现了实验区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信息技术教育对推动现代的时代价值。
(5)课题研究过程中比较注重利用社会力量办信息技术教育。许多实验区课题组利用社会资金,购置实验设备,拓展实验内容,这是很可取的做法。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教育经费总是紧张的,利用社会资金可以加快教育信息化的速度,不失是个好途径。利用高校的科研力量提高普教的科研水平已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实验区的许多课题组已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通过“专家讲座”、“问题诊断”等手段,迅速提高了实验研究的“档次”,这是完全正确的思路和做法。
从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的工作实践来看,实验区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示范性。无论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信息化普及应用,都是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从对实验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应用的调研可以发现,校园网建设和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这些实验区在各省市的先行发展,为其它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借鉴。同时,通过实验区的教师信息化培训以及围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在实验区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的展示观摩活动,也幅射到非实验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因此,结合各地实际,跟踪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前沿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应自始至终成为实验区的主要任务,也是实验区存在的价值所在。各个实验区在充分发挥和开拓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实验区课题研究工作,产生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成为了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源地,成为了展示各地现代化教育的窗口。
随着第一轮课题研究的结束,实验区的发展面临新问题和新机遇。在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培训基本完成以后,在西部地区的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普遍实施以后,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应转向信息化应用和应重信息化实效,实验区的功能与任务也应赋予新的内涵。因此,对今后的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工作提出如下想法:
(1)在过去的实验区工作中,通过课题研究开展实验区的工作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第一轮研究课题完成以后,根据当前形势,寻求新的抓手,将会有力推动实验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2)根据以往的经验,各级领导的重视对实验区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建设通过政府文件、工作简报、网络信息发布等方式,建立畅通的实验区内部和实验区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明确各级领导责任,加强管理,并对实验区开展评估及调整,滚动发展,将推进实验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加强实验区工作的业务指导。在原基础上继续发挥大学的指导作用,以行政划分和实验区聘任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组织专家队伍,明确专家的职责,实施全程指导。
(4)在原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实验区之间的交流研究以及实验区与非实验区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交流,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影响和实验区与非实验区的影响两个方面实施教育信息的区域推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