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09:51
 
文章作者:吉林.甘培霖
 
推荐:河南省.胡炳旭
 
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国家信息化程度地提高,要求国民的信息技术知识也应该有所提高,否则,就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拦路虎。提高人民的信息技术知识迫在眉睫。
在信息化社会初露端倪的二十世纪后期,国民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未来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重视。世界各国都针对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旨在提高国民信息技术水平的文件,明确今后一个时期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制订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设计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案,采取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督促国民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我国在提高人民信息技术方面也作出了不懈地努力。
信息技术教育是全民运动,重点是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起点,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国民的信息技术水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国度的信息技术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有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把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它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做一比较,方能看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长处和不足,正确认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在世界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地位,明确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方向。日本是我们的友好邻邦,与我国的国情有许多相似之处,比较两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会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重点比较两国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的定义混乱,有十几种之多,这里所说的信息技术指的是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含义。即: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不论做任何事情,都有既定的目标,或者是短期的、或者是长期的,或者是小范围的、或者是大面积的。信息技术教育也如此。从1919年开始幻灯教学的实验到1932年成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再到1937年建立“播音教育指导委员会”、1940年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1940年国立教育学院设立电化教育专修科、1948年国立教育学院设立电化教育系,直到今天信息技术教育的狂飙席卷全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少仁人志士都设想并提出过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官方也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制订过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最近的、影响力比较大的是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它明确提出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①、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②、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③、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④、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⑤、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的变化着,比较有影响的是文部省1991年7月初发布的《信息教育指南》,文中规定了四个教育目标“①、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能力和信息的创造、传递能力;②、对信息社会的特性和信息化对社会及人类影响的理解;③、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对信息的责任感;④、掌握信息科学基础以及信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的特性、基本操作。”,后在1998年的《信息教育手册》中整理成三个,即,“①、灵活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能够根据客体的需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具有主动收集必要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创造、表现,以及能够根据对方情况进行传播与沟通的能力;②、科学理解信息:理解基础的信息技术特性,掌握基本的评价信息理论与方法;③、参与信息化社会的态度:理解社会生活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对信息伦理、责任有一定的思考,对创建理想的信息化社会有积极进取的态度。”2002年6月颁布的《信息教育实践与学校信息化——新〈信息教育指南〉》中,更改为“①灵活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具有能够根据课题或活动目的要求,灵活适当地运用各种信息手段,主动积极地收集、判断、处理、创造、呈现信息的能力,并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受传者的特点传递自己的观点,达到有效的沟通。②科学地理解信息:了解信息的构成方式与方法③积极参与信息化社会的态度:态度积极地参与信息化社会的建设,拥有信息化社会的伦理道德。”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由主管全国教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发布,日本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由主管日本国教育的文部省制定发布。两个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权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有总的目标和分段目标,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然后,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对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提出各自明确的目标。日本国把中学和小学放在一起,提出一个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并不分解这个目标,也不提出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由各地、各个学校自己因学生的情况而定。
我国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窄到宽的原则,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接收信息技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划分成小学教育目标、初中教育目标和高中教育目标三个层次,使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各个层次的学校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尤其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公正评价。日本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比较笼统,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和评价带来了许多不便。因为,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会导致老师不知道自己教学到什么程度才合适,不知道应该如何评价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成绩,这就难以保证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使得现在日本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各学校之间产生了很大差距。有些学校从培养学生“信息运用能力”的观点出发,统一性地、综合性地开展了信息教育活动;而有些学校则停滞在数学的反复练习或国语的写字练习等单纯地提供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上。日本国信息技术教育目标过分笼统的教训,应该引起我们注意。
二、教学的比较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面,我国做得比较具体。《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信息技术课程做了明确地定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该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可行的安排:
 
1、教学时间: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得少于68个学时,上机时间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2、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包含以下六个模块:
 
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汉字输入。
 
(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
 
(1)绘图工具的使用。
 
(2)图形的制作。
 
(3)图形的着色。
 
(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
 
(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3、教学的方法:以“任务驱动法”为主。
4、教材:实行一纲多本。
5、教学评价:
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在日本,小学不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是要求各个学科的老师使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给学生创造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模仿老师使用现代化设备,在使用现代化设备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譬如,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使用计算器或者计算机教学加法,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在计算器或者计算机上做类似的作业;语文老师把自己在网络上查阅资料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出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学生通过对老师行为的模仿,逐渐认识了信息技术,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着明确的目标,使得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并根据当时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准确地确定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划定教学时间,编写教科书,脚踏实地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正是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法定的教学时间,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借助于考试、考核、考察的方法,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作出科学地评价,促使教师勤奋工作,努力搞好信息技术的教学。日本国不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给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就没有办法通过测试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状况。而要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只有很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以教师的“用”促学生的“学”。在督促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日本国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积极倡导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另一方面是积极开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1998年7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的《关于教育课程基础的基本方向》咨询报告书中明确提出:“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阶段的所有学科都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手段)进行教学”。在加速推进e-Japan战略下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文部科学省多次发文,明确要求教师们:应在学校所有教育活动中,实施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实现“可懂性教学”。
中、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开门见山,直接指向小学生,紧紧围绕学生展开工作。日本采用的是迂回战术,直接指向老师,通过强化老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意识,提高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能力,督促老师使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用老师的行为来感染学生。
三、硬件建设比较
信息技术教育与文化课教学比较,最大的特点是依赖于教学设备的支持。语文、数学的教学,只要有一支粉笔就可以进行,而信息技术教学离开了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几乎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一方面是政策、法规和管理等软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是设备的硬环境问题。抛开任何一个方面谈信息技术教育,都是空谈。
我国和日本都比较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建设。《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要求“2005年,……小学均能联接国际互联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每所中小学都应设立计算机教室,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能够收看教育电视节目。”《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也提出:“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小学基本具备数字电视教学收视系统,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光盘资源,并初步建立远程教育系统运行管理保障机制。…… ”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达到这一目标,但是,它足以说明国家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硬件建设是重视的。2006年,我国研制开发出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第六代网络传输技术,使网络的传输速度高达2G/S。国家信息产业部门正在着手改造我国的信息网络系统,构建新的、世界一流的网络传输体系。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也立刻表态,积极支持网络改造,打造新的教育网络。
1999年12月日本首相在“新世纪教育信息化”的决定中指出:“到2005年所有的中小学必须连入互联网,在所有年级的各学科教学中保证师生们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2001年1月在内阁设置由首相挂帅的“推进信息化社会战略本部(IT战略本部)”中,明确提出至2005年,要将日本建成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化国家,要求公立中小学均需配备人手一台的计算机教室(教师用机2台), 所有普通教室都要配备2台计算机,并鼓励学校在此基础上提高装备标准。至2005年,要使所有的学校、所有的课程、所有的师生都能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施教与学习,即学校宽带联网比率要达到百分之百。事实上,日本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但他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就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建设而言,日本的要求比较具体,便于使用数字对学校信息技术设备进行量化,有助于推进学校的信息技术现代化建设。我国的要求比较笼统,使得学校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这不利于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争取五年时间达到”,那就意味着五年达不到也没有关系,这样,学校在信息技术现代化建设方面就没有压力,自然也不能够产生多大的动力。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的做法,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建设提出比较具体的、可控制的目标。譬如,在多少年内,什么级别的小学接入第六代计算机网络,老师、教室必须有多少台什么档次的计算机。使学校有具体的奋斗目标,教育行政部门有可操作的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