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第一讲拓展材料4:经历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操作技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02:14
经历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操作技能
——关于“圆锥体积计算”教学的再认识
陈明生
“圆锥体积计算”的教学,教师的传统做法是:在课堂上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先告诉学生它们是等底等高的,再由教师演示或学生表演,经过三次倒水活动,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由此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 Sh。其根据是:教材就是这样编写的。这里,实验工具和实验方法是教师告诉学生的,个别学生仅充当一次“配角演员”而已。其结果是:学生既没有经历数学实验的探索过程,也很难形成对待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技能,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仍束手无策。在新理念下,对这种教学进行再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问题一:为什么要用圆柱同圆锥进行实验对比?
在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比较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这是学生的内心需求和迫切需要吗,如果不是,学生难免会问:为什么要用圆柱与圆锥进行实验对比?
对策一:课始,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公式以及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梳理知识,形成脉络:

引导学生:对未知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一般是把它转化成已知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再推导出计算公式;对未知圆柱体积的计算,也是把它转化成已知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再推导出计算公式。从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自觉产生“能否把未知圆锥体积的计算转化成已知圆柱体积的计算”这一想法。有了以上的知识准备和认知需求,再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下面的实验。
「实验一」
实验器材: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水(沙子或橡皮泥)。
实验过程:把圆锥形容器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形容器,三次恰好倒满。
实验结果:圆柱形容器的容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容积的3倍,或圆锥形容器的容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容积的,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实验二]
实验器材: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沙子、天平。
实验过程:把两种容器都装满沙子,然后在天平上分别称出所装沙子的质量,两种容器容纳的沙子质量恰好成3倍关系。
实验结果:根据同密度物体的体积与质量成正比例,可以得出圆锥形容器的容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容积的 。
问题二:用实心圆柱和圆锥,能否进行实验对比?
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时,一般教师用来演示的教具都是空心的容器,实验对比的结果是它们的容积,难道用实心圆柱和圆锥就不能进行实验了吗,笔者进行的实验和调研测试如下:
[实验三]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能够沉入水中的等底等高的实心圆柱和圆锥、长方体玻璃缸容器、水。
实验步骤:1.在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测量并记录水位高度。2.把圆柱放入容器并浸没水中,测量并记录水位增加的高度,水位升高部分的体积就等于圆柱的体积。3.取出圆柱,把圆锥放入容器并浸没水中,测量并记录水位增加的高度,水位升高部分的体积就等于圆锥的体积。
实验结果:容器中水位两次增加的高度成3倍关系,根据底面积一定,圆柱体积与高成正比例关系,可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调研结果:在随机选取并接受测试的100名学生中,有35%的学生不知道怎样实验;有27%的学生由于操作技能原因不能将实验进行到底;有9%的学生能完成实验但不能正确写出实验操作步骤;既能实验又会表达的仅占29%。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其创新思维、操作技能和表达交流能力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真是触目惊心的现实啊!
对策二: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进行这一实验之前,可播放“乌鸦喝水”的多媒体动画课件并引导学生: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了水呢,填入瓶中小石子的体积与瓶中水面升高部分的水有什么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知道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有很多。
问题三:不用圆柱体积知识.能否通过实验和测量得出圆锥体积公式?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一般是把圆锥与圆柱作比较,把圆锥体积的计算转化成圆柱体积的计算。部分学生对这一做法总是被动接受的。由此笔者萌发了以下的实验设计:
[实验四]
实验器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圆锥、长方形玻璃缸容器、水、尺子。
实验过程:把大小不等的实物圆锥分别放入玻璃容器中并完全浸没,每次升高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每个圆锥的体积。测量并计算出每个圆锥的体积、高和底面积,填入下面的实验记录单。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记录单的观察,可以发现圆锥体积大约等于底面积与高的乘积的  。
对策三:这一实验的目的,教师心中清楚明白,但对学生来说,如何能想象到呢,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回忆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再让学生观察不同圆锥的底和高(如下图),启发学生思考: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你是怎样想的,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圆锥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四就水到渠成了。

问题四:圆柱和圆锥不是等底等高,能否进行实验对比?
在现行教材和传统教学中,在对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对比中都有一个前提,即它们必须是等底等高的。这一前提对学生来说,只有在掌握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之后才能明白其中的“玄机”。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研究之前,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是否可以降低“门槛”,用等高不等底或等底不等高,或高与底都不相等的圆柱与圆锥进行探究呢?
[实验五]
实验器材:等底但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水。
实验方法:用圆锥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形容器中,测量圆柱内水位高度为h0,圆锥高度为h,则可以发现h0=  h,由此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 Sh。也可倒若干次进行实验,用类似的方法同样能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对策四:在学生进行这一实验之前,可先让学生做好以下知识准备:圆柱的底面积一定,它的体积与高成正比例关系;测量一个圆柱形容器中水的体积的方法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测量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和推理,以保证实验能顺利进行和完成。
“圆锥体积计算”的传统教法暴露出当前数学实验课存在的严重问题。现归纳如下:1.用一种实验方法进行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即视为“真理”。 2.实验以教师为主角。3.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学习。4.实验仅作为“点缀”,教师把讲解作为重点。5.实验缺少充足的时间,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6.实验教学注重结果,轻视过程。7.教学只注重知识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缺乏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具体指导。8.在教师的观念里,对数学实验缺少科学、严谨的态度。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数学实验课教学应如何进行改革,笔者基于以上认识做如下建议:1.使学生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以便“搭梯上架”。如,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2.在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时,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合情推理。3.以分组实验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4.鼓励不同小组采用不同的器材和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有的实验还应引导学生经过多次重复才能获得结果。这样,不同的实验或重复的实验可相互得到印证。5.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给予具体指导。6.实验结束后,应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的填写。7.当课上不能完成实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继续探究。8.可适当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如在学习圆锥体积公式之后,可布置作业:测量一个土豆或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总之,只有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实验的过程,使学生在操作、观察、归纳、类比、推断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技能。
(文章来源:小学青年教师 数学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