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拓展材料4: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06:14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浙江省教育委员会教研室 斯苗儿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一步导人素质教育的轨道?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堂教学的现状,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谈一点自己的体会,求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涵义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老课题,但不同的时期会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就成了衡量课堂教学优化与否的标准。与之相应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必须考虑如下三个方面。
1.如何理解“全面素质”。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数学知识吗?是发展数学能力吗?当然,这些都是,但还不够,因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众所周知,人的素质表现在许多方面:知识、能力、思想、习惯、兴趣、意志等。人的素质的提高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数学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作用,则表现在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能力。如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第三层次: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注重形成良好的精神品格,能促使学生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转变,促使学生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变化。
要真正落实全面素质,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多种功能,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还要重视伴随着它的情感过程,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要积极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作用。
2.如何理解“面向全体”。面向少数尖子学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是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分水岭。《教育法》规定“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可见,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用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原则。因此,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面向全体,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就是要对每个学生负责,使所有学生都具备必要的数学素养,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对他们现有水平来说是最大可能的发展。不仅要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学生,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3.如何理解“让学生主动发展”。把握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这一基本特点,让学生主动发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切入口。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学校中,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说,素质最终必须落实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每一个学生是素质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均不可能产生什么效果。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既有一定的素质潜能,同时又亟欲把自己的这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尽管影响素质教育的因素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是唯一的内因,而相对于学生而言,其余的一切都是客体,都属于外因之列。按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原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只有始终把学生当作主体对待,才能使他们积极地接受教育,才能使全面素质转化为学生的内部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这里还必须强调的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前提应该是合理的负担,包括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合理的课业负担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小学课程计划,不得在这个标准以外任意增加或变相增加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时间。学生的回家作业时间也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之内。否则,这个课业负担就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过重的。适度的心理负担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要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紧迫感,感到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又不能形成过强的压力,特别是不能产生过度焦虑。要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学习,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主动学习,使学习成为他们内在的心理需要。
二、积极倡导改革意识
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转变观念是前提,因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观念的现代化,尤其是教育价值观的现代化。但观念的转变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就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来说,应积极倡导改革意识,努力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如整体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超前意识、主体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和训练意识等,使课堂教学能有意识地朝着教学改革的方向迈进。
1.整体意识。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在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学内容,共同担负着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作用于受教育者。如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决不是某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就这一点而言,教师必须淡化学科的个性,强化各门学科的共性,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
就一门学科而言,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也必须着眼于整体,有整体意识。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必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目前有许多课只注重完成一些认知性的目标,甚至只重视应付考试的知识,忽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小学阶段有许多课的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完成认知性目标的话,是非常简单的。
如二年级“圆柱和球的认识”这节课,如果只是完成“使学生直观认识圆柱和球,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这一点,恐怕没有教师,学生也能掌握。但这决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所以,笔者在具体教学时又增添了“通过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思考问题、与人合作的习惯等”的教学目标,并把它贯穿在整节课的始终。从而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多功能性。
2.应用意识。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也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缺少了“应用味”。绝大多数都是凑好数据编好题型直接塞给学生的。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很多学生只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笔者曾在1996年年底在对全省毕业班教育质量调查卷中出了这样一题:一种大米每500克售价1.48元,张大妈买20千克这种大米,要付多少钱?被抽测的1900名毕业生,此题的答对率为78%,低于全卷答对率(全卷答对率为85%)。错误的答案五花八门,有0.0592元、0.000592元、1480000元、770.4元、481.48元、521.48元、370000元等。出现这些错误,除了学生对该题的数量关系不清以外,还在于这些学生对“0.00592元,370000元,148000元,0.0592元……”究竟是多少钱,缺乏思考,数学应用意识淡薄,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全然脱节。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根据教育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的欲望和意识,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新意识。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现状来看,尽管许多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钻研精神,但无论在教学的模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是“继承多于创造”,也很少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改革本身就意味着创新,没有创新,何谓改革?!要积极倡导创新意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上有一点点新的思路,新的探索,只要是符合改革方向的都值得肯定。
4.超前意识。教育是今天播种,明天开花结果的事业,一个社会公民通常都要接受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育,教育为未来服务是人们的共识。就一节课而言,也必须把准教育改革的方向,着眼于未来。但在一些示范课和观摩课中,获奖的常常是一些经过“精耕细作,滴水不漏”的课;另外一些“优点很明显,缺点很露骨”的课被拒之门外,而这些作课教师大胆尝试的精神和刻意求新的意识,却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些当时“披头散发”的课,经过“精心梳理”以后,重新成为优秀课。
可见,对课堂教学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思考:今天是一节好课,明天还是不是?今年是一节好课,明年甚至几年以后还是不是?要积极倡导超前意识,使课堂教学中所反映的教学思想能站在时代的前沿。
5.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实施“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的课堂教学又如何呢?笔者带着这样的思考在今年上半年的一次教学调查时,对一所城区小学,一所县实验小学和一所乡镇中心小学的308位毕业生,采用了问卷和座谈的形式进行了有关独立思考能力的调查。其中有一道题是:小明的爸爸买水果用去了16元钱,买生活用品用去了54元。小明的爸爸今年几岁?结果有52%的学生算出小明的爸爸是:54-16=38(岁);有8.9%的学生认为是:(54+16)+2=35(岁);还有6.4%的学生为是:54+16=70(岁)。另外,还有解答为:54岁、41岁等。只有11位学生认为此题不能解答,约占3.9%。为此,专门就此题的解答情况询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想到过这题不能做的?”有的说:“我想到过这题根本就不能做,但过去从来没遇到过不能做的题目,因为是考试,还是写个答案吧。”有的说:“许多老师提醒过我们,考试时千万别漏做题目,反正写错了,不会扣分,万一写对了,就得分了。”……看来,尽管许多教师在理性上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在自主性上,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课堂教学必须倡导鲜明的主体意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自己讲得舒服,讲得痛快,而要关注在40分钟里学生的变化和发展。与之相应的,教师必须具有的服务意识,服务在教学设计时深入分析学生和吃透教材上,服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碰到困难,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服务在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上。
6.效率意识和训练意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收获,教师就必须具有效率意识。另一方面,对于数学课来说;无论概念、定义、法则的形成,计算技能的巩固,解题方法的掌握都离不开一定数量的练习,所以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有训练意识,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三、努力探索评价课堂教学的策略
意识总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来体现。在评课中,要认真观测教师把这些意识转化为教学能力采用了什么样的策略,是否合适,是否有效。具体可以从是否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关系来观测。
1.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求具有刻意求新的意识和大胆尝试的精神。我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家,有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改革的经验。其中,既有反映小学数学的教学规律,至今仍有生命力的精华;也有不符合小学数学的发展规律,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陈腐的过时的糟粕。要重视继承前人优良的教育传统,决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溉要研究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史上值得借鉴的经验,也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来分析批判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失败的教训,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大胆的尝试,要敢于超越传统,综合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主要观测:
(1)在教学设计上有没有新的思路?
(2)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没有新的探索,新的尝试?
(3)蕴涵的教学思想有没有站在时代的前沿?
2.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要求做到服务与指导相结合,教师“教不越位”,学生“学习到位”。课堂教学是教与学有机协调的系统。重教轻学,课堂教学中缺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之,重学轻教,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或轻视教师的主导性,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学中,不仅考虑到教师怎样教,而且考虑到学生怎样学。使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特别是能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不回避问题,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加强提问的启发性,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力求服务与指导相结合。真正做到北师大的周玉仁教授所提倡的: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
主要观测:
(1)是否重视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质疑问难?
(2)是否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过程?
(3)是否能充分估计教学的起点,把握重点,找准难点?(这里的起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要考虑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了多少。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4)是否能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
(5)是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特别是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法指导?
3.正确处理好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而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要解决这一矛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采用一些能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策略。把个别参与为主的组织形式,转变为由全体学生参与为主的组织形式。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确定组织形式的基本要求,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一问一答等“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形式。把“一刀切,齐步走”的组织形式,转变为因材施教、分层达成的组织形式。
主要观测:
(1)是否力求改革单一的课堂交往形式,建立多向的课堂交往形式?
(2)是否采用小组讨论,同桌合作,提高单位时间的受益面,发挥同学集体的作用?
(3)是否注重练习的层次性,设计一些“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开放题?
(4)是否注意到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现自己,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没有特殊政策?
4.正确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一方面,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知识和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教师就必须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使学生初步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应用意识。
主要观测:
(1)是否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因素?
(2)是否注意用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
(3)是否用开放性的策略来教学封闭式的内容,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4)是否创造机会,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正确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注重实效。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录放像机和计算机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还只是初露头角,但优势非常明显。它能集图、声、色、文于一体,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大课堂教学密度等。但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教学手段毕竟是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的。它受到学校的电教设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制约。况且,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代表传统的教学思想;相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并不意味着现代化的教学思想。二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绝不排斥其它教具、学具的使用;相反,各种教学手段的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注重实效。
主要观测:
(1)是否注重多种手段的优化组合?
(2)多媒体的使用是否恰到好处,真正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6.正确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在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接受知识,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了课堂,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课堂上,他们除了与教师交往以外,还有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因此,学生课堂学习远不只是学习知识,还有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审美情操、培养个性等。他们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课堂教学,要把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群体工作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的培养也作为教学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主要观测:
(1)是否注意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是否采用激励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是否能适时适宜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7.正确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教材教学,而不只是教学教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
主要观测:
(1)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课时教学内容?
(2)是否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