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为何需要帕慕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38:18
——探讨中国当代小说之二
李逊达
【该文章阅读量:61次】【字号:大中小】
原本写“今天我们还读中国小说吗?”只是一时冲动,就把自己寡陋见闻的认识,都强加到所有中国作家的头上去了。于是很快得到了网友林明理先生的指点,也引起了自己儿子和朋友们的指正,赶紧写出这篇拙稿,作为同网友们共同探讨中国当代小说之二而再度推出,目的既是消除对中国作家们的负面影响,也希望借此促动中国作家莫忘自己的社会重责。向帕慕克的精神学习。
一位叫斯文汉网友,借此机会热情洋溢地向中国作家们呼唤:“ 醒来吧,大陆的小说家、文学批评家,把心放在你们下笔后的现实、历史与国际影响来。我爱你们,但我更爱你们的成就,最爱你们创小说史的新高!”
可见,只要人性不灭,人情就不缺,小说则不亡。中国作家应当要像帕慕克那样勤笔不辍地为自由、为人性而创作。帕慕克在创作他的第七部小说《雪》时,曾为这部小说做过许多冗长的笔记。他说,仿佛自己是一个初学者,为每一处细节而痛苦。一个没有痛苦感的作家,是写不出伟大悲壮作品的。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作讲演时说:“事实上,每写一部小说前,我都会进行这样的研究,我会造访那些地方,阅读大量书籍。尽管实际上最后90%的研究结果并不会进入我的小说,我仍然会进行这样的研究。”“由于对卡尔斯知之甚少,在把它作为小说背景前,我多次去了那里。当我一条街道又一条街道、一个商店又一个商店地探查这个城市时,我碰到了许多人,交了很多朋友。”这为他创作小说提供了宝贵素材。
可见,一个卓有成效的作家是多么忠实生活,多么真实地反映历史和现实。在当今浮华的年代里,一个没有经历过苦难历程的文人,能够冷静地、寂寞地用十年、二十年时间去磨一支笔吗?能像曹雪芹的《红楼梦》那样,要让后人琢磨一辈子还没完没了吗?如今中国多少后生作家被捧上了天,而多少有才华的文人被时代抛弃穷得不能聊生,这是创造惊世大作的年代吗?为此,我对中国作家不抱很大希望充满着忧虑。
帕慕克说:“这一伟大而迷人的艺术,近四百年来常给那么多读者以狂喜,给了那么多作者以灵感;但这只是小说艺术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就是小说家,则把“他人变成了‘我们’,我们则变成了‘他人’。”小说即是“把我们自己的生命当作别人的生命来描写,同时也就为我们提供了把其他人的生命当作我们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的机会。”
那么这样的生命在这场地震国难前,曾从未有过如此地得到自上而下的尊重和爱护,那么会有大爱的大作吗?多少年视他人的生命为阶级的载体,也如此背离人性地教育做人,国人只要热爱一个人,人性能不扭曲吗?人是无法排脱时代束缚的,当思想冲破牢笼只仅仅是唱唱《国际歌》而已,那么只能再高唱下去了。
当我读完了帕慕克以下一段话,我似乎明白了,当今中国如果还需要小说,那么这些小说也只是让人获得一种醉生梦死的信息罢了。那些为了个人富裕而不择手段地玩弄世界者,却牢牢地被社会主流媒体围着兜兜转,那么只有当灾难降临到贫民时才会被从上到下的国泪所同情和滋润。
人啊人!我又突然想起了多年前不幸遭难的女作家戴厚英和她的小说,她的个性决定了她的命运在那个年代是必然不幸的。那么我们今天还能让她安息吗?这点我不敢妄断地下结论,我对某些权力者充满着疑惑。
我不明白这次邀请帕慕克到我国来访问的为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而不是中国作家协会。据说在其中国行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将为帕慕克授予外文所名誉研究员称号,同时为其安排了多场重量级的交流活动,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诸学者研讨外,也有与中国作协作家的交流。据悉,作协主席铁凝,著名作家莫言、余华等均会与帕慕克会面。看来对帕慕克最感兴趣的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也许是某些学者研究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需要。因为帕慕克的作品体现出帕慕克本人对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误解所进行的深度哲学思考,并说明了帕慕克一直在努力寻求东西方文化的和解与融合。如果从这个政治角度出发,那么从帕慕克身上也许是可能找到突破点的。
2006年瑞典文学院在为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颁发诺贝尔文学奖时,在授奖词中说,帕慕克“在追寻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一个新思想的作品诞生,就只用这30个字加以肯定给予重奖,足以让我弄不明白好半天。我用了几千字还说不明白中国为何产生不了中国的帕慕克。
最近几年在网上流传着一位神秘的文人叫杨恒均,他也是满世界地跑,所写的网络小说《致命》三部曲,是以中国为背景反映中美间的惊悚政治间谍小说,虽也涉及到东西方文化,但遗憾的是它和间谍占上了边,让人总感到不舒服,似乎中国和西方世界交流只能是明冲暗撞而不能真诚交融。据说这位国际型人物最近又有反腐题材小说《我是谁?》不知道是否还涉及到东西方文化冲突否?
还是一位名叫林间小丫的网友在新浪网上如此赞颂帕慕克:“是您把生活中的美和丰富转变成文字,用一颗滚烫的心和优雅敏锐的笔为世界人民创造出一份巨大的精神产品。您在寻找家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的新的象征;您为人类如何理解彼此的内心、思想和灵魂中的撞击引领着方向。”“文学不分国界,心灵的震撼是同一个旋律!您通俗易懂的解读出文明的冲突和融合自我力量、创新的力量相互之间的较量;您用开放心灵的力量、文明的力量和异域文明的力量去撞击锢蔽心灵的力量!您不仅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您来到中国也是中国的文学巨匠擘!”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8-5-31       本站发布时间:20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