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高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21:14

课题:有约束条件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教材分析:问题提出的基础是初中学过的二次函数的最值,学生已知道,给定一个二次函数,如果二次项的系数为正,其图象开口向上,函数有最小值,没有最大值;反之,函数有最大值,没有最小值;最值是在抛物线的顶点取得的,学生考虑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而有些二次函数仅需要我们求出在某个给定的闭区间内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这就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会利用图形来讨论有关二次函数在有约束条件下的最值问题,如果给定的是具体的二次函数,我们可以求出图象的对称轴,然后判断在给定的区间里,函数是递增的,还是递减的,或是先递增再递减、先递减再递增,从而判断出在何处取得最值,如果给定的二次函数含有参数,而参数又影响到图象的对称轴,那就需要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分类的标准是对称轴与给定区间的位置关系,一样考虑函数在给定区间的单调性,从而将问题解决。利用图象的直观性质,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课    型:练习课
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1)复习二次函数的性质,讨论有约束条件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2)培养学生全面的分析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演示分类的过程及对题意的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讨论含字母系数的二次函数在约束条件下的最值问题及为何如此分类。
教具使用:投影仪、电脑、幻灯机等。
教学过程:
七十六、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1、 复习二次函数有关性质
(1) 课前:[板书]:有约束条件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演示画板01]:片头演示课题
(2)上课过程:
师:在初中,我们就学过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有最大或最小值(统称最值),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作个简单的回顾,给定二次函数:
y=f(x)=2x2-8x+1,我们怎么求它的最值。
[板书]:y=f(x)=2x2-8x+1
师:一般先画出函数图象,函数图象的画法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对于一个函数,给定一个x的值,就有唯一的y的值与之对应,将所列的有序实数对对应到直角坐标平面,就得到函数图象上的一个点。
[演示画板02]边演示描点过程,边讲
师:当所描的点越密,画出的图象就越精确。
[显示图象]
师:在画板上,我们可以看到画法步骤的一般过程。从图象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该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对称轴是直线x=2,顶点坐标为P(2,-7);
当x=2时,y有最小值,ymin=f(2)=-7,没有最大值。
[走到黑板前]
师:实际上,将函数化为顶点式。
[板书]:y=f(x)=2(x-2)2-7
师:得到y=f(x)=2(x-2)2-7,观察式子,我们就可以得到上述结论。
[板书]:对称轴x=2,顶点P(2,-7),当x=2时,ymin=f(2)=-7
[板书]:y=f(x)=ax2+bx+c (a≠0)
师:再看一般的情况,对于函数y=f(x)=ax2+bx+c 。当a≠0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它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演示画板03]
师:将它配方,得
[演示图象]
师:同学们观察几何画板,我们画出了特定a、b、c值下的函数图象,现在由负到正改变a的值,请同学们思考它的变化对图象的影响:
a值的变化,对图象的开口大小和方向有何影响?
a值不变,b值的变化,对图象的开口方向有没有影响?
c值的变化,对图象开口方向有没有影响?对称轴有没有影响?
当a>0时,抛物线开口方向?有最大还是最小值?有最大值吗?
当a<0时,抛物线开口方向?有最大还是最小值?有最小值吗?
在哪里取到最值,最值是什么?
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当a>0时,函数有最小值,ymin=f( )=
当a<0时,函数有最大值,ymax=f( )=
函数有最大还是有最小值完全由a的符号确定;
[板书] 当a>0时,函数有最小值,ymin=f( )=
当a<0时,函数有最大值,ymax=f( )=
七十七、              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问题:
行驶中的汽车在刹车后由于惯性的作用,要继续往前滑行一段才停,在某段路面,一辆汽车刹车距离S(米)与车速x(千米/时)有如下关系:S=f(X)= ,当车速x在[60,80]时,求刹车距离的最小值。
[画板04]理解题意,演示车速变化,得到不同的刹车距离
师:不同的车速对应不同的刹车距离,在如此众多的刹车距离中,怎样找到最小值呢?我们当然可以通过尝试得到,但是无法说明理由,实际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就是:
求函数y=f(x)= 在x∈[60,80]时的最小值;
师:这是一个二次函数,画出它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把它转化为标准式得:
y=f(x)=
这条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4
顶点坐标为(-4, )
请同学们思考:当x=-4时,ymin= ,是不是说刹车距离的最小值是 ?
学生:不是!
师:因为受到条件的约束,函数的最小值就不是 了,其实,在约束条件下的函数图象不再是整条抛物线,而只是抛物线的一部分,是哪部分?
(停顿)只有AB两点间的那部分了。
(注意:受条件约束,ymin≠ )
请同学们观察这部分图象的单调性,思考当x∈[60,80]时,函数的最小值,因为x∈[60,8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当x=60时,y有最小值,ymin=f(60)=25.5
也就是说,刹车距离的最小值是25.5米。
[画板演示]解题过程:
师:同学们再思考,在这个约束条件下函数有最大值吗?是多少?
学生:当x=80时,y有最大值,ymax=f(80)=44。
师:这个实际问题告诉我们,当给定的二次函数受条件约束时,函数的最小值,不再是在顶点取得,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也可能有最大值。
师: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当x∈[3,4]时,求函数y=f(x)=2x2-8x+1的最小值。
[展台]演示学生作业。
2、引申问题
[画板05]:当x∈[3,4]时,求函数y=f(x)=x2-2ax+a2-a+1的最小值。
[演示画板05]
师:当x∈[3,4]时,求函数y=f(x)=x2-2ax+a2-a+1的最小值。
师:将函数配方,得到:顶点式为y=f(x)=(x-a)2+1-a
对称轴为直线x=a
顶点坐标为(a,1-a)
问:1、当x取全体实数时,函数y=f(x)有最小值ymin=f(a)=1-a,是不是说:
当x∈[3,4]时,函数y=f(x)=x2-2ax+a2-a+1的最小值是1-a?
在约束条件下的函数的最小值是不是在x=3时取得?
学生:不一定!
师:为什么不一定?本题与上题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儿?
学生:因为多了变量a。
师:对!我也这么想,参数a的变化可能对图象有所影响,下面就请同学们互相讨论,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教师适时点拨:变化a值,可观察到图象的变化。(点明几何画板上要观察的位置)
师:最小值一会儿是f(3),一会儿是f(4),一会儿又是f(a),到底哪个才是最小值呢?因为a值的不同,最小值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分类讨论。
师:对!怎样分类?分几类?
师:从分析中,我们已经有了解题的思路,我将解题过程板书出来。
(1)当a≤3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ymin =f(3)= a2-7a+10
(2)当3<a<4时,y有最小值,ymin=f(a)=1-a
(3)当a≥4时,y有最小值,ymin=f(4)= a2-9a+17
师:同学们有兴趣,回去也可以用几何画板画出图象,仔细分析并思考:当条件不变,如何求函数的最大值?
[演示]当x∈[3,4]时,求函数y=f(x)=x2-2ax+a2-a+1的最大值
师:下面我们将问题引申……
3、进一步思考
[画板05]:a为何值时,函数y=f(x)=x2-2ax+a2-a+1在x∈[3,4]时的值恒大于0?
问:
没有x∈[3,4]这个条件,本题怎么解?
判别式小于0,说明什么?判别式小于0,函数值显然恒大于0。
判别式大于0时,在x∈[3,4]时的函数值可能恒大于0?
上题的结论对本题有用吗?如何把握恒大于0?
[控制时间]请同学们思考:
a为何值时,函数y=f(x)=x2-2ax+a2-a+1在x∈[3,4]时的值恒小于0?
七十八、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通过这一节课,我们学会了利用图形来讨论有关二次函数在有约束条件下的最值问题,如果给定的是具体的二次函数,我们可以求出图象的对称轴,然后判断在给定的区间里,函数是递增的,还是递减的,或是先递增再递减、先递减再递增,从而判断出在何处取得最值,如果给定的二次函数含有参数,而参数又影响到图象的对称轴,那就需要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分类的标准是对称轴与给定区间的位置关系,一样考虑函数在给定区间的单调性,从而将问题解决。利用图象的直观性质,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七十九、              作业布置
46、              读书部分:
代数课本P51-53
47、              书面作业:
(1)求函数y=x2-5x+6当自变量x在下列范围变化时的最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值时,对应的x的值(1)[0,2]; (2)[3,5]。
(2)函数y=x(2a-x)在x∈[0,2]时有最大值a2,求a的取值范围。
(3)已知函数y=x2+2x+a(-3≤x≤2)的最小值是4,求a的值。
(4)当a为何值时,函数y=f(x)=x2-2ax+a2-2a+6在x∈[3,4]时的值恒大于0?
48、              提高内容:
已知3x2+2y2=9x,求x2+y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选做题)
八十、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馈(略)
一、知识要点
1.       复合函数的概念
若y是t的一个函数 ,而t又是x的一个函数 ,则y也是x的一个函数,称复合函数,记作 ,当 时,函数y的值记作 ;
2.       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求法
从集合的观点看,对于复合函数 ,令 ,
集合 , , ,则 的定义域Z= ;
3.       复合函数的值域求法
从集合的观点看,若复合函数 的定义域为M,令 ,
集合 ,则 的值域为
4.       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求法
设函数 在区间M上有定义,又函数 在区间N上有定义,且当 ,时, .
(1)如果 在区间M上是增函数, 在区间N上是增函数,则 在区间M上是  增  函数;
(2)如果 在区间M上是增函数, 在区间N上是减函数,则 在区间M上是  减  函数;
(3)如果 在区间M上是减函数, 在区间N上是增函数,则 在区间M上是  减  函数;
(4)如果 在区间M上是减函数, 在区间N上是减函数,则 在区间M上是  增  函数;怎么证明?
二、例题解析
5.       已知 ,求:
(1)          (2)
6.       ,则 = ; = ;
7.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8.       函数 的值域是 ;
9.       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1)                  减               增
(2)                    在R上是减函数
(3)                增               减
(4)                   减              增
(5)
(6) -5  增 和 减 和
三、作业
10.    , ,则 = ;
= ;
11.    若函数 的定义域是 ,则函数 的定义域是 ;
12.    函数 的定义域是 ;
13.    函数 的值域是 ;
14.    函数 的值域是 ;
15.    在R是减函数,则 的增区间是 ,减区间是 ;
16.    函数 的增区间是 ,减区间是 ;
17.    函数 的增区间是 ,减区间是 ;
18.     若 ,解不等式
19.     (1)证明函数 在 上是减函数,在 上也是减函数,
(2)求函数 的单调区间;
课题:对数换底公式
课    型:综合课
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对数的概念,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互化;
(2)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3)掌握好积、商、幂、方根的对数运算法则,能根据公式法则进行数、式、方程的正确运算及变形,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对数的定义、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对数的概念;
教具使用:常规教学
教学过程:
八十一、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3.         对数的性质:
(1)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2)1的对数是零;
(3)底数的对数等于1;
4.         对数运算性质
(1)
(2)
(3)
5.         已知x的对数,求x
(1)                              (2)
(3)                           (4)
6.         已知 ,求 的值;
7.         更一般地,我们有 ,如何证明?
八十二、              新课教学
16.     证明:
(由脱对数 取对数引导学生证明)
证明:设 ,则
两边取c为底的对数,得:
,即
注:公式成立的条件: ;
17.     公式的运用:
利用换底公式统一对数底数,即“化异为同”是解决有关对数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例题1:求 的值;
分析:利用换底公式统一底数;
解法(1):原式=
解法(2):原式=
例题2:计算 的值
分析:先利用对数运算性质法则和换底公式进行化简,然后再求值;
解:原式=
18.     由换底公式可推出下面两个常用公式:
(1)
(2)
并应注意其在求值或化简中的应用:
19.     求证:
分析(1):注意到等式右边是以x为底数的对数,故将 化成以x为底的对数;
证明:
分析(2):换成常用对数
证明:(略)
注:在具体解题过程中,不仅能正用换底公式,还要能逆用换底公式,如:
就是换底公式的逆用;
20.     已知 ,求 的值(用a,b表示)
分析:已知对数和幂的底数都是18,所以先将需求值的对数化为与已知对数同底后再求解;
解: ,一定要求
21.     强化练习
(1)
(2)
(3)
(4)已知 ,试用a表示 ;
八十三、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8.         对数运算性质
(1)
(2)
(3)
22.    换底公式:
23.    (1)
(2)
24.    利用换底公式“化异为同”是解决有关对数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它在求值或恒等变形中起了重要作用,在解题过程中应注意:
(1)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好底数;
(2)注意换底公式与对数运算法则结合使用;
(3)换底公式的正用与逆用;
八十四、              作业布置
49、              书面作业:
优化设计P50-强化训练6、7、8、9
50、              补充:
(1)
(2)
(3)已知 ,求
八十五、              教学反馈

课题:§3.1数列
教材分析:数列是中学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题材和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课    型:新授课
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通过实例学习数列的意义及有关数列的项、通项公式等概念;
(2)加深学生对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以及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的认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或递推公式写出数列或数列的某几项;
已知数列或数列的某几项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已知数列或数列的某几项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具使用:常规教学
教学过程:
八十六、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1、 我们学过自然数,由小到大把它们排成一列
1,2,3,4,5,……
这就是自然数列。
2、 看课本P111的几个例子,引入数列的定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八十七、              新课教学
1、 指导学生看书,熟悉有关数列的几个概念:
(1)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2)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3)数列可以用图形来表示;
(4)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
(5)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2、 几个注意点:
(1)数列中的数的有序性: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与集合的无序性不同);
(2)在数列中,同一个数可以重复出现(与集合的互异性不同)
注:集合的另一个性质是确定性;
3、 可以把数列当作一种特殊函数的一列函数值,因为数列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那么它就必定有开头的数,有相继的第二个数,有第三个数,等等。于是,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序号;反过来,每个序号也都对应于数列中的一个数。因此,数列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上的函数f(n)当自变量从1开始取自然数时,相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f(1),f(2),f(3),……,f(n),……
通常用an代替f(n),于是数列的一般形式常记为
a1,a2,a3,……,an,……
或简记为{an},其中an表示数列{an}的通项。
4、 {an}与an有何不同?
{an}表示数列a1,a2,a3,……,an,……
an仅表示这个数列的第n项;
5、 数列的项与项数有何不同?
数列的项是指数列中某一个确定的数,它是一个函数值;
数列的项数是指数列的项的位置序号,它是自变量的值;
6、 例题分析
〖例一〗 根据下面数列{an}的同项公式,写出它的前5项:
(1)
(2)an=(-2)n
〖例二〗 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1)3,5,7,9,11,……
(2) ,……
(3)2,22,222,2222,22222,……
(4)1,0,1,0,1,……
(5) ,……
〖例三〗 已知数列的递推关系,写出它的前5项:
(1)a1=1,an+1=1+ ;
(2)a1=1,a2=1,an=an-1+an-2;(这个数列叫做裴波拉契数列,在优选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7、 练习P112-1、2、3、4
8、 已知数列an=n+ ,求证它是一个递增数列;
八十八、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 不是所有的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
2、 有些数列只给出前面几项,并没有给出它的构成规律,那么仅由前面几项归纳出来的所谓“通项公式”常常不是唯一的,例如
2,4,8,……可以归纳为an=2n,也可以归纳为an=n2-n+2,等等。由它们写出的后继的项就不一样了,因此只从数列的有限项来归纳通项公式是不一定可靠的。
八十九、              作业布置
51、              读书部分:
52、              课后思考:已知数列an=2n2-n-55,问从第几项开始,它的值为正?
53、              书面作业:P1141、2、3、(4)优化设计-数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54、              提高内容:
已知数列an=2n+2-n,求证它是一个递增数列;
九十、       教学反馈
课题:§3.2等差数列
教材分析:本节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等差数列的有关性质,这些公式的导出都离不开等差数列的定义,因此教学时,首先要讲清等差数列的定义,并自始至终扣住这个定义;
课    型:新授课
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性质和判定;
(2)知二求一;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与函数性质;
教具使用:常规教学
教学过程:
九十一、              新课教学(1)
1.         前面我们提过数列4,5,6,7,8,9,10,这个数列有这样的特点: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1。
2.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3.         举例说明等差数列:d=1,d=-2,d=0;
4.         如何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只需证明对于任意自然数n,差an+1-an都是同一个常数就可以了。
例如:证明通项公式为an=2n+3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已知{ an }是等差数列,证明{ b×an }、{ an +c}也是等差数列;
5.         用不完全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6.         通项公式整理成an=d×n+(a1-d),这表明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由次可见,以自然数集为定义域的函数f(n)= an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上那些n为自然数的点的集合,这条直线的斜率为d,在y轴上的截距为a1-d。
7.         公式涉及三个量,如果知道两个,就可以求第三个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等差数列-5,-9,-13,…的第几项是-401?
(3)等差数列中,a5=11,a8=5,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8.         作业:习题3.2-1、2
优化设计:3.2等差数列第一课时;
九十二、              新课教学(2)
9.         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是与n无关的常数)
10.     复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的得出;
11.     练习:
(1)数列 的各项的倒数组成一个等差数列,若 ,求 ;
考查学生对数列概念的灵活运用及运算能力
解:设等差数列为{bn},公差为d
由已知
小结:一道题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列时,审题需要特别细心,否则会出现失误,本题中数列 并不是等差数列;
(2)已知等差数列的第10项为23,第25项是-22,求通项公式;
小结:等差数列是一类特殊的数列,反映出的特殊规律是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涉及到四个量: ,用方程的观点知三求一,列方程组求基本量是解决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
另解:由an=am+(n-m)d,得 ,具体地, ,那么an=a10+(n-10)×(-3)=-3n+53;
同样ap=aq+(p-q)d,则an-am=(n-m)d,ap-aq=(p-q)d,如果n-m=p-q,那么an-am=ap-aq,即如果n+q=m+p,那么an+ap=am+aq。
12.     等差数列中,a2+a3+a10+a11=48,求a6+a7的值(24)
13.     是等差数列,且a1-a4-a8-a12+a15=2,求a3+a13=-4
不用性质也可以利用通项公式求得a1=7d,继续求a3+a13=-4,但计算量较大;
14.     满足 的数列 是等差数列吗?
15.     考虑等差数列的单调性;按d分类,知道等差数列不会是摆动数列;
16.     证明: 是等差数列。
如果在a、b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A是a、b的等差中项的充要条件是2A=a+b,两个数的等差中项又叫做这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容易看出,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和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证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等价于证明第2个数是第1和第3两个数的等差中项。
17.     已知 成等差数列,求证: 也成等差数列;
证明:由已知得b(a+c)=2ac,
所以 也成等差数列;
证明三个数a,b,c成等差数列,可以等价证明 ,即证明b是a,c的等差中项;当已知a,b,c成等差数列时,通常采用 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此外:如果 是等差数列,则 也是等差数列(k、b是常数)
另证:由 成等差数列,知 也成等差数列,即得证明。
18.     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方法:定义法,通项公式法;
19.     证明并小结等差数列的性质,如果 是等差数列,则:
(1)
(2)
(3) 是等差数列(k、b是常数),公差为kd;
(4)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2d;
(5) 是等差数列,则 是等差数列;
(6)表示数列 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7) ,下标和相等,则项的和相等;
20.     作业:习题3.2-3、4、5、6、7、8、9、10、11
九十三、              教学反馈
课题:§3.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材分析:本节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等差数列的有关性质;
课    型:新授课
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前n项和的求法
(2)知三求二;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学难点:前n项和的求法及实际应用(知三求二),等差数列与函数性质;
教具使用:常规教学
教学过程:
九十四、              新课教学
21.     复习引入
(1)
(2)
(2)
(3)
(4) 是 的等差中项
22.     思考:1+2+3+4+…+100=?
23.     思考:一堆钢管共有9层,它的每层钢管数成等差数列分布,求钢管总数;
24.     一般地,设有等差数列{an},它的前n项和是sn,即
sn= ;
根据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上式可以写成:
sn=a1+(a1+d)+(a1+2d)+…+[a1+(n-1)d];
又可以写成:
sn=an+(an -d)+(an -2d)+…+[ an-(n-1)d];
两式相加即得 (公式说明知道首项和第n项及项数就可以求前n项和)
25.     因为an=a1+(n-1)d,所以公式还可以写成:

公式说明知道首项和项数及公差就可以求前n项和
26.     例题分析
(1)若等差数列-10,-6,-2,…中,前n项和 =54,求n及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 中, ,求
(3)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和是310,前20项和是220,求前n项和;
(4)等差数列 中, ,求
(5)某电站沿一条公路竖立电线杆,相邻两根电线杆的距离都是50米,最远一根电线杆距离电站1550米,一汽车每次从电站运出3根电线杆供应施工,若汽车往返运输总行程为17500米,试求:(1)共竖立多少根电线杆?(2)第一根电线杆距离电站多少米?
解:由题意汽车逐趟往返运输行程组成一个等差数列,记为 ,则
n取10,
27.     补充:等差数列{ an}中,
(1)a2=18,a10+ a12=0,求a1,d和Sn的最大值(20,-2,110)
(2)d=2,an=11,Sn=35,求a1;(3或-1)
(3)d= ,S100=145,求a1+a3+a5+…+a99的值;(60)
(4)Sn=3n2+2n,求d(=6)
(5)a1=13,S3=S11,求Sn的最大值;(S7=49)
28.     设等差数列 中的前n项和为 ,已知
(1)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2)指出 中哪个值最大? 最大
29.     等差数列前12项和为84,前20项和为460,求前28项和;
30.     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和为100,前100项和为10,求前110项之和;
九十五、              作业布置
习题3.3-1、2、5、6、7—3、4、8、9、10
优化设计3.3-课时1、课时2
九十六、              教学反馈
课题:§3.4等比数列
教材分析:与上节课一样,本节教材的重点也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其中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推导两个公式的基础;
课    型:新授课
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2)灵活使用等比数列的定义解决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教学难点: 前n项和的公式及应用;
教具使用:常规教学
教学过程:
九十七、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我们与等差数列比较,来学习等比数列:
1、 什么叫做等比数列?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来表示;
2、 你来举一个例子:2,4,8,16,…
3、 由定义知道
a2=a1q
a3=a2q=a1q2
……
从而
an=a1qn-1
4、 思考几个问题:
等比数列首项能为零吗?公比能为零吗?可能存在等于零的项吗?
我们知道等差数列在公差为正时,是递增数列,为负就是递减数列,等比数列有这个性质吗?划分单调性的标准是什么?
公比能为负数吗?公比是负数时,等比数列的各项符号怎样?
5、 我们知道,如果从函数的角度看数列,等差数列在公差d≠0时是一个关于n(定义域为自然数)的一次函数,并且一次项系数就是公差,那么等比数列在q≠1时是怎样的一个函数?
6、 看书了解图形表示等比数列;
7、 什么叫做等比中项?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你能写出G是a与b的等比中项的一个次要条件吗?G2=ab
从中我们发现a与b两个数有何限制?任意两个同号的数的等比中项都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等比中项也叫几何平均数(等差中项也叫代数平均数)
8、 最后来研究前n项和的公式;即求
Sn=a1+a2+a3+…+an=a1+a1q+a1q2+…+a1qn-1
Sn=
9、
练习:
(1)P58-7(2)P59-13(3)P56例6
要证明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只需证明对于任意自然数n(大于1), 是同一个常数就行了;
给出的数列,各项近似于1,1.6,2.5,4.0,6.3,10,…常被选用作各种产品尺寸型号的分级参数,例如卡车载重设计成1,1.6,2.5,4.0,6.3,10,…(吨),火车一节车厢载重设计成25,40,63,100,…,仓库容量设计成100,250,400,630,1000,…,
上述数列的特点:(1)相临两项的比值均匀(都约 );(2)任一项后面的第五项都约等于这一项的1倍;(3)必要时数列各项可向前或向后无限延伸;(4)有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产品尺寸规格的互相配合,如10辆卡车的载重量恰好装满火车一节车厢,10节车厢恰好装满一个仓库,等等;
作业(P57-59习题十八:1-14(除7,13)
九十八、              新课教学
1、  试卷讲评:已知Sn是数列{an}的前n项和且a1=1,{ }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  已知数列{an}中,a1=-2,且an+1=Sn求an和Sn;
即Sn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S1=a1=2,Sn=-2n,
3、  求数列1,1+2,1+2+22,…,1+2+22+…+2n-1,…的前99项之和(2100-101)
先求通项公式an=2n-1;
4、  对于数列{an},若a1,a2-a1,a3-a2,…,an-an-1,…是首项为1,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求(1)an;(2)a1+a2+a3+…+an;
an= a1+a2-a1+a3-a2+…+an-an-1=
九十九、              作业布置
(P57-59习题十八:15-20
课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课    型:习作课
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百、例题分析
1、 求数列p,q,p,q,p,q,……的一个通项公式。
2、 3x,4y,5z成等比数列,1/x,1/y,1/z成等差数列,则z/x+x/z=34/15
3、 某等差数列的第1,2,4项成等比数列,试证该数列的第4,6,9项也成等比数列;
4、 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前两个数的和的3倍等于第三个数的2倍,若第二个数减去2仍作第2项,则成等比数列,求着3个数;
1,5,9,或1/4,5/4,9/4
5、 等比数列前n项,前2n项,前3n项的和分别是Sn,S2n,S3n,
求证:
6、 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d≠0),{an}中部分项组成数列ak1,ak2,…,akn,…恰成等比数列,其中k1=1,k2=5,k3=17,求k1+k2+k3+…+kn;
7、 已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2,且前4项的和为1,那么前8项的和等于17;
S8=S4+q4S4;
8、 设a为常数,求数列a,2a2,3a3,…,nan,…的前n项和;
(1)a=0时,Sn=0
(2)a≠0时,若a=1,则Sn=1+2+3+…+n=
若a≠1,Sn-aSn=a(1+a+…+an-1-nan),Sn=
9、 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3=12, S12>0,S13<0.
(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Ⅱ)指出S1,S2,…,S12,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
解: (Ⅰ)依题意,有
,即
由a3=12,得  a1=12-2d
(3)将(3)式分别代入(1),(2)式,得  ,∴ .
(Ⅱ)由d<0可知 a1>a2>a3>…>a12>a13.
因此,若在1≤n≤12中存在自然数n,使得an>0,an+1<0,
则Sn就是S1,S2,…,S12中的最大值.
由于  S12=6(a6+a7)>0,  S13=13a7<0,即 a6+a7>0, a7<0.
由此得  a6>-a7>0.因为a6>0, a7<0,故在S1,S2,…,S12中S6的值最大.
10、              已知数列{an}满足an+1=2an+3,
(1)求证:数列{an+3}成等比数列;(2)若a1=5,求an,Sn;
解:(1) ;(2)
11、              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1=Sn+(n+1),(1)用an表示an+1;(2)证明数列{an+1}成等比数列;(3)求an与Sn;
解:(1) ;  (2)略;(3) .
12、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之和Sn与an之间满足2Sn2=2anSn-an,(n≥2),且a1=2(1)求证:数列 是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2)求Sn和an。
(1)略;  (2) .
13、              已知数列{an}满足a1= ,Sn=n2an(Sn是前n项之和),求an;
14、              求和: … .
解: ,
.
15、              设数列{an}前n项之和为Sn,且lg(Sn+1)=n,求数列{an}的通项。
an=9·10n-1
16、              求数列1,3+ ,32+ ,……,3n+ 的各项的和。
解:其和为(1+3+……+3n)+( +……+ )
= = (3n+1-3-n)
17、              已知满足{an}满足an+1=3nan,且a1=1,求an;
18、              已知一个等比数列的首项为1,项数是偶数,其奇数项之和为85,偶数项的和为170,求这个数列的公比及项数。q=2,n=8;
19、              将自然数按下表排列:
1   2   5   10  17  …
4   3   6   11  18  …
9   8   7   12  19  …
16  15  14  13  20  …
25  24  23  22  21  …
……
(1)第1列中第m个数是多少?第1行中第n个数是多少?
(2)若m≥n,则第m行(自上而下)、第n列(自左而右)的数是多少?若m<n呢?
(3)99在上起第几行、左起第几列?
(1) ;(2) ,若m<n,为 ;
(3)解不等式(m-1)2<99<m2,得m=10,因此99在上起第10行,左起第2列。
20、              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 ,求其前n项的和Sn. Sn=3-
21、              某林场原有森林木材存量为a,木材以每年25%的增长率生长,而每年冬天要砍伐的木材量是一个常量,为了实现经过20年达到木材存量到少翻两番的目标,求每年至多砍伐多少木材(计算时取lg2=0.30)?
解:设每年冬天砍伐木材量为x,则每年木材存量组成数列{an},
令a0=a,则a1= a-x,a2=( )2a-( +1)x,…an+1= an-x,即an+1-4x= (an-4x).数列{an-4x}是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首项a1-4x= a-5x.  an-4x=( -5x)·( )n-1.欲使an≥4a,则( )na-( )n-1·5x≥4a+4x. ,其中n=20,令A=( )20,lgA=20(lg5-lg4)=2, ,于是 .答:每年至少砍伐木材量为 .
22、              某工厂产量第一年比上一年增加a%,第二年又增加b%,为使连续三年的平均增产率为c%,问第三年比第二年应再增加百分之几?
解:
23、              从盛满a 升纯酒精的容器里倒出b升,然后用水加满,再倒出b升,再用水加满,这样连续倒了n次,问此时容器时里还有多少纯酒精?
解:
24、              某市人口1997年底预计为20万,人均住房面积8m2,计划在2001年底达到人均住房面积10m2,如果该市计划将每年人口平均增长率控制在1%,那么要实现上述计划,这个城市平均每年至少要新增住房面积多少万平方米?(以万平方米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
答:12.03万平方米
25、              某鱼塘养鱼,由于改进了饲养技术,预计第一年的增长率为200%,以后每年的增长率是前一年的一半,设原来的产量为a.写出改进饲养技术后的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产量,并写出第n年与第n-1年(n≥2,n∈N)的产量之间的关系式。
an=an-1 ) (n≥2, n∈N)
百一、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百二、       作业布置
补充1
补充2
百三、       教学反馈
课题:§3.6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
(七)课题教材分析:
首先, 本节课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在购物方式上的一个应用.此前学生已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并学习了教材中P124的阅读材料:有关储蓄的计算(单利计息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
其次,《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将研究性课题列为必修内容,是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项开创性工作。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关注的是研究过程,其核心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本研究性课题,是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又由于它在本小节中首次出现,学生对如何学习研究性课题比较模糊,所以能否将研究性课题中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体的特点突现出来,也影响着今后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效果.
如果先复习提问等比数列知识,是为之后的学习做了铺垫,降低了难度,但一方面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尤其是数学不太好的学生)觉得本节课不过是已有知识的习题课而提不起兴致.另外,我们常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就很有必要在研究课题之前让学生了解课题的产生背景.所以我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既自然地创建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八)素质教育目标:
4.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在购物付款方式中的应用;
5.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6.         德育目标:使学生抓住社会现象的本质,用科学的、辨证的眼光观察事物,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7.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独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也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情感.
(九)课型课时计划:
4.         课题类型:新授课;
5.         教具使用:常规教学;
6.         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1课时;
(十)教学三点解析:
(十一)
4.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例题中的分期付款问题进行独立探究;
5.         教学难点:独立解决方案1
6.         教学疑点:独立解决方案1
(十二)              教学过程设计
六.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幽默故事:一位中国老太太与一位美国老太太在黄泉路上相遇。美国老太太说,她住了一辈子的宽敞房子,也辛苦了一辈子,昨天刚还清了银行的住房贷款;而中国老太太却叹息地说,她三代同堂一辈子,昨天刚把买房的钱攒足;
指出:我国现代都市人的消费观念正在变迁——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对我们已不再陌生;贷款购物,分期付款已深入我们生活.但是面对商家和银行提供的各种分期付款服务,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好呢?
以一个幽默过度,引出课题;再用电脑展示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有关分期付款的信息,阐述课题背景——使学生了解问题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而是社会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突出了课题的实践性.(引题后教师板书.)
如果先复习提问等比数列知识,是为之后的学习做了铺垫,降低了难度,但一方面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尤其是数学不太好的学生)觉得本节课不过是已有知识的习题课而提不起兴致.另外,我们常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就很有必要在研究课题之前让学生了解课题的产生背景.所以我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既自然地创建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七.     新课教学
16.     例:一台电脑售价为1万元.如果采取分期付款,在1年内将款全部还清的前提下,商家还提供下表所示的几种付款方案(月利率为1%)
购买后4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4个月第2次付款,再过4个月第3次付款
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 过1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12次付款
购买后2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2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6次付款
付  款  方  法
3 次
12 次
6 次
付款次数
3
2
1
方案
17.     应用题篇幅较长,且有列表,教师用电脑显示清晰快捷,提高课堂效率.假定学生是当事人——“你的父母为给你创建更好的学习条件,打算买台电脑,除一次性付款外商家还提供三种分期付款方式。你能帮他们参谋选择一下吗?”
18.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就是要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为此,我将教材中的例题稍做改动,使问题更日常生活化,并假定学生是当事人,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认知期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和探求的欲望,使学生由问题引出中的“兴”,而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情”.
19.    [启迪思维,留有余地]
问题1:按各种方案付款每次需付款额分别是多分别是多少?
每次付款额是10000的平均数吗?(显然不是,而会偏高)
那么分期付款总额就高于电脑售价,什么引起的呢?(利息)
问题2:按各种方案付款最终付款总额分别是多分别是多少?(事实上,它等于各次付款额之和,于是可以归结为上一问题)。
于是,本课题的关键在于按各种方案付款每次需付款额分别是多分别是多少?——设为x。
学生肯定会有疑问:少条件——让我们选择,但按各种方案付款每次付款额分别是多分别是多少没告诉啊.有的同学受到启发还会提出:按各种方案付款,最后付款总额分别是多少呢?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肯定、引导,找出要探究问题的关键所在
波利亚:“对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学生提出问题也说明学生在积极地思考,这给课题的探究开了个好头.而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肯定既是对研究方向的明确,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感受初获成功的喜悦,建立探究问题的自信心.这种身心满足又会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强烈的认知趋向.
20.    [搜集、整理信息]
(1)分期付款中规定每期所付款额相同;
(2)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即上月利息要计入下月本金.
例如,由于月利率为1%,款额a元过一个月就增值为a(1+1%)=1.01a(元);
21.    再过一个月又增值为1.01a(1+1%)=1.012a(元).
各小组代表阐述调查结果.
教师要给出适当评价并配以电脑演示,指导学生科学地搜集和选择信息的方法.尤其要表扬调查全面、表述准确且精练的小组,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这里为给研究课题做铺垫安排了一个练习,其中划横线部分要求学生填空.
在影响认知结构的一切可能的学习条件中,没有比材料的组织更为重要的条件了.且新教材中设立“研究性课题”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选择、判断、组合、加工的处理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进行社会调查:“什么是分期付款?”并归纳出书面材料.
理解“复利计息”是解决本课题的前提条件,所以在这里检验学生对所收集信息(复利计息)是否理解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练习可以锻炼学生将实际问题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教师隐形的点拨,为突破难点进一步探究打下了基础.
22.    [学生独立探究方案1]
可将问题进一步分解为:
商品售价增值到多少?
各期所付款额的增值状况如何?
当贷款全部付清时,电脑售价与各期付款额有什么关系?
做完了以上铺垫学生应该能处理本课题了.于是以方案1为例,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
教师巡回辅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分层次教学。如对三四分钟后还理不清思路的学生教师可将问题进一步分解,点燃他思维的火花,并顺便给他鼓励——使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来。
教师适当运用课堂空白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接受速度和理解程度也不同。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获得提高。这样,就需要采取分层次教学。
23.    [集体讨论,交流心得]
讨论内容:解决问题的(包括不成功的)思路方法;运用的知识;解决问题时遇到的情况和心理体验等.
由本节课教学的开放性必然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多元化,于是当多数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集体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一是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共融的密切关系,二是回收信息,使下一步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效率。
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建立起真诚、平等、共融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开放自己, 通过交流体会别人的经验或教训,从而重视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同时,学生交流后可以删去没必要讲的错误解法;教师也可以看情况,使下一步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4.    [提出解答,并给答辩]
做法一:
由商品价格=付款额,得
10000×(1+1%)12=x+(1+1%)2x+(1+1%)4x+(1+1%)6x+(1+1%)8x+(1+1%)10x,解得
学生还可能有下列做法:
设第k次付款x元后的债务为ak元,则a0=10000,  a6=0,ak+1=(1+1%)2ak-x(0≤k≤5)
由化递归数列为等比数列的方法(学生已掌握)可得结果(与上种方法同)。
根据回收的信息,找想法做法(包括错误的)有代表性的学生谈谈他探究方案1的过程及体会,并就其解答给以答辩。
教师辅以电脑演示(既节省时间,又脉络清晰),并适时强调或纠正。
“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做法,由学生阐述既可以充分发挥数学课堂多方位的教育功能,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25.    [学生完全独立探究方案2]
方案2中,
趁热打铁,由学生完全独立探究方案2,熟练探究方法。
26.    [创建数学模型]
比较方案1、2结果,经过猜想得:分期付款购买售价为a元的商品,分n次经过m个月还清贷款,每月还款x元,月利率为p,则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案的结论,抽象出数学模型. 这里,对此模型合理性的证明比较浅显,故不多花时间。
华罗庚:“一个原则,无数内容;一种方法,到处可用.”可以说,创建好的数学模型正如证明深刻的定理一样有意义。所以,由学生归纳出数学模型是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很好的训练,并使其学会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不断选择并构建有价值的知识结构.
27.    [验证并使用模型]
由所建模型,得方案3中
要求学生用数学模型解决方案3.
数学具有“从具体情景上升为一般的概念和结论,又从一般返回到具体情形来加以印证和应用”的特性.通过验证并使用模型使学生体会使用模型带来的方便,领会建模的意义。
28.     [结论分析]
方案1中,x=1785.86元,付款总额6x=10721.16元;
方案2中,x=888.49元,付款总额12x=10661.85元;
方案3中,x=3607.62元,付款总额3x=10822.85元。
教师指出:结论具有不确定性——选择什么方案还要参照家庭的经济状况。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八.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       分期付款中的计算涉及的数学知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数学思想:列方程解未知数。
2.       “方案2、3→模型→方案3”是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也体现了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       问题来源于现实,问题处处存在,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抓住问题本质;而探究问题时往往不会一帆风顺,要勇于战胜困难,磨砺自己意志.;
4.       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分期贷款及以复利增长型问题可类似解决先请学生自我回顾小结;之后教师边归纳,边板书,并深化主题.
5.       先由学生总结,一方面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调动学生思维,使探索过程在其脑中重演,起到潜移默化地巩固作用.此外,还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这也是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建立合理体系的重要方法.再由教师画龙点睛,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促进知识迁移.
九.     作业布置
1.         你能将我们的研究结果,编出程序输入计算机吗?试一试。
2.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集体调查,讨论提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分期付款型问题,并共同完成;
说明:
(1)作业1可提高学生对现代科技手段的操作能力,以适应信息爆炸时代;
(2)作业2又一次体现研究性课题的实践性,并使研究性学习延伸到课外,,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
(3)对题目的改造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改造的过程是知识升华的过程——既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题目的神秘感,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十.     板书设计:
§3.6研究性课题:
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
等比数列
前n项和
方案1
特殊
实践
公式、方程
方案2


一般
理论
方案3


特殊
实践
(十三)              教学反馈
结构清晰——既有序地呈现整个研究过程,又体现出涉及的知识,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背 景
提出课题
研究课题
课题小结
课题延伸
作 业
课后社会实践
对比
猜想
集体讨论
收集信息
个人钻研
代表分析答辩
验证使用模型
课前分组调查
教师分层教学
教学流程图:
课题:数列的求和问题
教材分析:
课    型:习作课
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1)复习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并灵活掌握公式的运用;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能力的培养
教具使用:常规教学
教学过程:
百四、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1、 已知一个等比数列的首项为1,项数是偶数,其奇数项之和为85,偶数项的和为170,求这个数列的公比及项数。q=2,n=8;
2、 有一个弹性小球,从10米高处自由下落,着地后又弹到原高度的一半再自由落下,如此继续下去,到第十次着地时,求小球共经过的路程( 米)
3、 有四个数,前三个成等比数列,其和为19,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其和为12,求此四个数;
4、 已知数列{an}满足an+1=2an+3,
(1)求证:数列{an+3}成等比数列;(2)若a1=5,求an,Sn;
解:(1) ;(2) ;
5、 求和: … .
解: ,
6、 求数列1,3+ ,32+ ,……,3n+ 的各项的和。
解:其和为(1+3+……+3n)+( +……+ )
= = (3n+1-3-n)
7、 设a为常数,求数列a,2a2,3a3,…,nan,…的前n项和;
(1)a=0时,Sn=0
(2)a≠0时,若a=1,则Sn=1+2+3+…+n=
若a≠1,Sn-aSn=a(1+a+…+an-1-nan),Sn=
8、 食品罐头堆成六角垛:顶层是一个,以下各层都排成正六角形,逐层每边增一个,设底层外圈每边是n个,求底层罐头总数S’和罐头总数S;
底层除中心一个外,其余各圈均成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
首项为6,末项为6(n-1),故 ;
9、 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 ,求其前n项的和Sn. Sn=3-
10、              作业:
百五、       教学反馈

课题:§3.7数列章复习
(十四)              课题教材分析:
(十五)              素质教育目标:
8.       知识目标:
(1)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2)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运用;
9.       能力目标:
(1)知三求二
(2)整体代换
10.     德育目标:
(十六)              课型课时计划:
7.         课题类型:复习课;
8.         教具使用:常规教学;
9.         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1课时;
(十七)              教学三点解析:
7.         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8.         教学难点:公式的综合运用;
9.         教学疑点:公式的选择和正确运用;
(十八)              教学过程设计
十一.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6.         数列的基本概念,递推公式、由 求 ;
7.         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前n项和公式;
8.         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前n项和公式;
十二.            新课教学
1.         如果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2项和为354,前12项中偶数项的和与奇数项的和之比为32:27,求公差;
分析:等差数列的奇数项成等差数列,偶数项也成等差数列,等差数列中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中五个量 ,只要知道其中三个,就可以求其它两个,而 是基本量;
解:设等差数列首项为 ,公差为d,则
2.         (不讲)等比数列 中,各项均为正数,且 ,求
解1:设等比数列首项为 ,公比为q,则
3.         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3=12, S12>0,S13<0.
(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Ⅱ)指出S1,S2,…,S12,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
解: (Ⅰ)依题意,有
,即
由a3=12,得  a1=12-2d
(3)将(3)式分别代入(1),(2)式,得  ,∴ .
(Ⅱ)由d<0可知 a1>a2>a3>…>a12>a13.
因此,若在1≤n≤12中存在自然数n,使得an>0,an+1<0,
则Sn就是S1,S2,…,S12中的最大值.
由于  S12=6(a6+a7)>0,  S13=13a7<0,即 a6+a7>0, a7<0.
由此得  a6>-a7>0.因为a6>0, a7<0,故在S1,S2,…,S12中S6的值最大.
4.         在 和 之间插入n个正数,使这 个数依次成等比数列,求所插入的n个数之积;
解1:设插入的n个数为 ,且公比为q

解2:设插入的n个数为 ,
说明:第一种解法利用等比数列的基本量 ,先求公比,后求其它量,这是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常用方法,其优点是思路简单、实用,缺点是有时计算较繁;第二种解法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与“首末项等距”的两项积相等,这在解题中常用到;
5.         求和:
(1)
讨论:a=0或b=0时,
当a=b时, ;
当a b时,
(2)
(3)
解: ,
.
(4)求数列1,3+ ,32+ ,……,3n+ 的各项的和。
解:其和为(1+3+……+3n)+( +……+ )
= = (3n+1-3-n)
(5)设a为常数,求数列a,2a2,3a3,…,nan,…的前n项和;
(1)a=0时,Sn=0
(2)a≠0时,若a=1,则Sn=1+2+3+…+n=
若a≠1,Sn-aSn=a(1+a+…+an-1-nan),Sn=
6.         给出数表:
(1)前m行共有几个数?
(2)第m行的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各是多少?
(3)求第m行的各数之和;
(4)数100是第几行的第几个数?第14行的第9个数
十三.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十四.            作业布置:
期末复习练习四
十五.            板书设计:
§3.7数列章复习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定义
性质
(十九)              教学反馈
课题:§4.1角的概念的推广
教材分析:(一)知识教学点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360度的角和负角;
2.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
3.象限角的概念;
4.终边系统的角的表示法;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定义;
2.重点掌握所有与 角终边系统的角(包括 角)的表示方法;
3.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课    型:新授课
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角和大于360度角的推广,象限角的概念及终边相同角的集合表示。
教学重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教学难点: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表示;
教具使用:常规教学
教学过程:
百六、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1.         0到360度角的概念:如何定义?角的始边、终边和角的顶点;
2.         背景:钟表的指针、螺丝扳手按不同方向旋转所成的角。
3.         经过1小时时针、分针转了多少度?
4.         正角和负角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旋转量,它的正负规定纯系习惯,就好象正数和负数的规定一样,零角无正负,就好象数零无正负一样。
百七、       新课教学
(板书课题:角的概念的推广)
5.         在日常生活中,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还要经常遇到大于360度的角,以及按照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你能否举实例说明?
6.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角叫做负角,当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时,我们也认为这时形成一个角,这个角叫做零角。
7.       象限角及终边相同的角:
所有与角 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 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
即任一与角 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 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8.         例题分析1:在0到360度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是哪个象限的角 。
9.         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度的角表示).
10.     写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在 间的角写出来: 。
11.     写出第一象限角的集合。
12.     已知方程 的两根都大于1,求m的取值范围。
13.     已知方程 的两根分别介于[-1,0]与[1,2]求m的取值范围。
百八、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重点是学习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百九、       作业布置
55、              读书部分:
课本4.1
56、              课后思考:
(1)设 ,集合 ,试求集合 。
(2)已知集合:
57、              书面作业:
P7-习题4.1-1,2,3,4,5
百十、       教学反馈
课题:§4.2弧度制
(二十)              课题教材分析:
(二十一)       素质教育目标:
11.    知识目标:
(1)弧度制的定义;
(2)用弧度制表示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
(3)角度制和弧度制的换算;
(4)角的集合和实数集合R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12.    能力目标:
(1)理解并掌握弧度制定义,领会弧度制定义的合理性;
(2)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3)掌握并运用弧度制表示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解题;
13.     德育目标:使学生通过弧度制的学习,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
(二十二)       课型课时计划:
10.     课题类型:新授课;
11.     教具使用:常规教学;
12.     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2课时;
(二十三)       教学三点解析:
10.     教学重点: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换算,弧度制的运用;
11.     教学难点:1弧度的角的含义、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12.     教学疑点:理解并掌握弧度制定义;
(二十四)       教学过程设计
十六.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1.       背景:半径r=45,圆心角α=45°,所对的弧长l=?
2.       弧长的计算公式是:
3.       n表示角度,1度的角是如何规定?
4.         用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十七.            新课教学
(板书课题:4.2弧度制)
1.       1弧度的角:把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
2.       为什么可以用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来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一个角的弧度由该角的大小来确定,与求比值时所取的圆的半径大小无关;
3.       这个角是否与所取的圆的半径大小无关呢?
4.       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否与圆的半径无关?
5.       半径、弧长、弧度的关系:
半径r
弧长l
弧度
r
r
1
r
2r
2
r
αr
α
6.       规定: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从而 。
7.       弧长记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
8.       周角的弧度数是 , 。
9.       换算关系: rad,1rad= 。
10.    例题1:把 化成弧度
例题2:把 化成度;
例题3:利用弧度制证明扇形面积公式为 ,其中 是扇形的弧长,R是圆的半径;补充:半径r=45,圆心角α=45°,所对的弧长l=?
例题4:计算(1)                (2)
例题5:将下列个角化成0到 的角加上 的形式
(1)                            (2)
(1)
(2) (第一象限角)
例题6:求图中公路弯道处弧AB的长 (精确到1米)
11.    一些特殊角的度数与弧度数的对应表:

30°
45°
60°
90°
120°
135°
150°
180°
270°
360°
0
12.    表示各象限角:
13.    集合 ,则(     )
A.          B.            C.          D.
解法1:
由于当 时, 是奇数集合, 是整数集合,显然 ;
解法2:集合 表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又由于 表示终边与x轴和y轴重合的角,所以 表示终边落在x轴和y轴上的角;
14.    如图,扇形OAB的面积是4cm2,它的周长是10cm,求扇形的中心角及弦AB的长;
十八.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十九.            作业布置
3.         读书部分:
4.         课后思考:
5.         书面作业:P12-13习题4.2-1,2,3,4,5,6,7//8,9,10,11,12,13,14;
6.         提高内容:
二十.            板书设计:
文档1
(二十五)       教学反馈

课题:§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二十六)       课题教材分析: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是本章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如果掌握不好,就会给后续学习带来困难,因此务必处理好这节教材;
首先必须在复习的基础上将三角函数的定义改为用坐标方法,在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的情况下,引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时明确以下几点:
(1)比值与取点无关;
(2)sin 不是sin与 的乘积,它是固定表达式,是一个比值;
(3)函数的定义域是函数的三要素之一,教学要重视;
(4)新教材在本节引入了三角函数线来表示三角函数值;
(5)三角函数的符号;
(6)诱导公式及作用;
(二十七)       素质教育目标:
14.    知识目标:
(1)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2)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2)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诱导公式一(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
15.    能力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3)通过对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诱导公式一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16.     德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三角函数就是角度(自变量)与比值(函数值)的一种联系方式;
(2)学习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二十八)       课型课时计划:
13.     课题类型:新授课;
14.     教具使用:常规教学;
15.     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2课时;
(二十九)       教学三点解析:
13.     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诱导公式一;
14.     教学难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诱导公式一;
15.     教学疑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可以看作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合理性;
(三十)              教学过程设计
二十一.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1.        复习弧度制:1弧度的角——把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以弧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弧度制;
2.        ,这里 是用弧度作单位的角;
3.        复习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4.        集合 ,则(    )
A.          B.            C.          D.
解法1:
由于当 时, 是奇数集合, 是整数集合,显然 ;
解法2:集合 表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又由于 表示终边与x轴和y轴重合的角,所以 表示终边落在x轴和y轴上的角;
5.        如图,扇形OAB的面积是4cm2,它的周长是10cm,求扇形的中心角及弦AB的长;
解:设弧AB的长为l,扇形半径为r,则
6.        我们已经学习了 0°~360°间角的三角函数,其定义是什么?自变量是什么?为什么?(强调:⑴三角函数的值是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p的坐标x、y及点p与原点o的距离r这三者中某两个的比值;⑵这个比值与p点在α终边上的位置无关,而是与角α的大小有关。)
7.          由于角的概念的推广,角α可以是任意角,因此三角函数的概念也可以推广到任意角的情形。
二十二.     新课教学
(一)定义;
29.    设α是任意角,p(x,y)是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PO= =r(r>0),则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是:
正弦:sinα=y/r
余弦:cosα=x/r
正切:tanα=y/x
余切:cotα=x/y
正割:secα=r/x
余割:cscα=r/y
30.    同样,三角函数的值是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p的坐标x、y及点P与原点O的距离r这三者中某两个的比值;这个比值与P点在α终边上的位置无关,而是与角α的大小有关。因此,它们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故称上述函数为任意角α的三角函数。
31.    由于引进了弧度制,则在实数(角α)与实数(比值-三角函数值)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因此三角函数也可以看作是“实数”的函数。
32.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通过对三角函数定义的讨论,推导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三角函数
定义域
sinα
R
cosα
R
tanα
cotα
(二)任意角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特征:
33.    例题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2,-3),求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34.    例题2:求下列各角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1)0                      (2)
(3)                     (4)
35.    练习P19-1、2
36.    例题3: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2t,-3t)(t<0),求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问题:例题3中的角α是第几象限的角?若α是第三、四象限的角,则sinα,cosα,tgα,ctgα,secα,cscα的符号是怎样的?如何判别?有何规律?
37.
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进行思考,总结出以下图表。
38.    练习P19-3
(三)诱导公式:
39.    由于角α与角 2kπ+α(k∈Z)的终边相同,而三角函数值仅与终边位置有关,即只要终边相同,其同名三角函数值就相等。由此得到诱导公式(一):
sin( 2kπ+α)=sinα,  tg( 2kπ+α)=tgα,   sec( 2kπ+α)=secα,
cos (2kπ+α)=cosα,ctg( 2kπ+α)=ctgα,csc( 2kπ+α)=cscα;
(k∈Z,α∈定义域)
这组公式可以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 0~2π之间角的三角函数。
(四)应用举例:
40.    例题4:求 210°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41.    例题5: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2)
(3)               (4)
42.    例题6:确定下列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⑴  cos250°,⑵ sin(-5π/4),⑶ tg(-672°10`),⑷ ctg(11π/3)。
43.    例题7:已知sinθ<0,tgθ>0,确定θ是第几象限的角?
问题:已知θ是第三象限的角,确定sinθ,tgθ的符号?
求证:角θ为第三象限角的充要条件为:sinθ<0,tgθ>0
44.    练习P19-4、5、6
45.    提高练习:
(1)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a,0)(a<0),求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的值。
(答案:sinα=0,tgα=0,cosα=—1,secα—1,ctgα、cscα都不存在。)
(2)若sinα=1/3,且α的终边经过点p(—1,y),则α是第几象限的角?并求secα,tgα的值。
(答案:α为第二象限的角, )
(3)已知p是以原点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周上的点, ,试用三角函数表示点p的坐标。(2sinα,2cosα)
(4)求值: (=0)
(五)三角函数线
46.    单位圆:圆心在原点O,半径等于单位长度的圆;
47.    有向线段的定义:带有方向的线段;
48.    从代数角度看:三角函数是以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49.    从几何角度看:三角函数值可以用单位圆上的有向线段表示:
(1)正弦线:
(2)余弦线:
(3)正切线:
(4)余切线:
50.    练习:P15-1、2
二十三.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以及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其中正确理解三角函数定义是前提;
此外还学习了终边相同的角的三角函数值相同,它的作用是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0到2 间角的三角函数;
二十四.     作业布置
7.         习题4.3-1、3、4、5、6;
8.         习题4.3-2、7、8、9、10;
9.         提高内容:
二十五.     板书设计:
§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1.三角函数的定义
正弦:sinα=y/r余弦:cosα=x/r
正切:tanα=y/x余切:cotα=x/y
正割:secα=r/x余割:cscα=r/y
2.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3. 诱导公式(一)
4. 三角函数线
(三十一)       教学反馈
人教版高中高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下载3(还有1,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下载3(还有1,2哦) 高中高二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3哦) 高中高二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3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 高中高二历史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下载 2(还有1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下载 1(还有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化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哦) 人教版高中上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3哦) 高中高一下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哦) 高中高二地理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3,4哦) 高中高二地理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3,4哦) 高中高二地理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4(还有1,2,3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化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7(还有2哦) 高中高二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3 高中高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下载 人教版高中高三数学上册下册全册复习教案下载 人教版高中高三政治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高考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