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救灾刚刚起步 远非松懈之时(新京报 2008-5-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50:17
救灾刚刚起步 远非松懈之时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8-5-22 7:23:27 · 来源: 新京报

■ 社论
汶川地震转眼间已过去10天,为期3天的“全国哀悼日”也在举国悲痛中结束。今日开始,奥运圣火重新开始传递,地震死亡人数的上升曲线变化不再突兀,地震后最初一波的全民捐款热潮渐趋平缓……人们从震惊、焦虑与哀伤中缓过神来,社会生活的秩序正慢慢回归正常。这样的背景下,全社会对于汶川地震的关注仍在持续,但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关注出现丝毫疲态。
因为,现在还远不是疲惫和松懈的时候。
虽然拯救废墟下的幸存者,创造生命奇迹愈加艰难;虽然海内外对灾区的捐款已突破百亿,政府的救灾行动已有条不紊展开;虽然灾区的社会生活秩序正在趋向安定。可面对这场半个世纪以来罕见的天灾,10天的关注,显然远远不够;上百亿的捐助之于数千亿的重建资金缺口,依然是差距甚远。
一切其实刚刚开始。当下,灾区同胞生活遇到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的饮水和食物还非常短缺,仅四川苍溪一县就有6万农民没吃没喝;灾区帐篷缺口高达300万顶,大量灾民露天而栖,生活在余震的恐惧中;许多被救出的伤员,仍处于缺医少药的境地,在重灾区茂县,儿童用药全线告急;有太多的人因为亲人的惨死,于巨大的悲痛中难以自拔,专家预计,四川心理受灾者将超50万人;失踪者尚有32666人,无数人因为亲人的失散,备受思念的煎熬;因为亲人、住房、财产、工作尽失,更有一些人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面对那些被恐惧、匮乏所折磨,无法有尊严活着的人们,面对那一颗颗无助的心灵,面对一片片废墟、亟待重建的家园,我们没有理由疲惫,疲惫与疏离、隔阂只有一步之遥,疲惫意味着我们在有意无意地抛弃同胞、漠视苦难、推卸责任。换而言之,对地震灾区的疲惫,是救灾最大的敌人,我们要想战胜灾难,首先得战胜自己。
事实上,众志成城,全民投入的抗震救灾,注定是一场艰难的、长期的、韧性的抗争。灾区的大规模重建,数百万灾民的安置,无数破碎心灵的拯救,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漫长过程。在此过程中,关怀、帮助灾区民众,不离不弃,始终如一,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静下来想一想,我们还能再为灾区同胞做些什么,除了曾经的激情关注,还要思考日后是否可以有所具体行动。爱,因为持续,才会更伟大。
当然,着眼于社会对汶川地震可能出现的疲态,政府也应拿出对策。首先,要防止因公众缺乏对灾区情形、灾民生活境况更真切、深刻地了解,出现关注疲惫。政府要坚持救灾信息的及时、透明、公开,拉近公众与苦难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激发民众的爱与责任,从而形成对救灾一波又一波的持续社会关注。其次,不能因公众参与救灾的渠道不足,造成人们缺乏责任担当,出现关注疲态。现在,适时提出公民具体的可作为之处,创造条件扩大公众参与,形成一个民间全方位参与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活跃局面,也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8/05-22/011@072327.htm
社论:救灾刚刚起步 远非松懈之时(新京报 2008-5-22) 社论:灾后重建应开创新的社会监督机制(新京报 2008-5-24) 社论:公布5·12遇难者名单是对生者的承诺(新京报 2008-11-22) 社论:“虎照事件”完全可以进入“问责”程序(新京报 2008-2-22) 社论:“本溪干部选拔风波”能否刺痛制度神经(新京报 2008-5-3) 社论:立一座刻着遇难者名字的纪念碑(新京报 2008-5-21) 社论:义务教育从此名副其实(新京报 2008-7-31) 新京报社论:慎用警力:法治社会多赢之途 社论:还有多少富庶之地靠“鼻闻口尝”查水质(新京报 2009-2-27) 社论:我们懂得骄傲,也懂得悲伤——痛悼汶川地震遇难同胞(新京报 2008-5-20) 牛市刚刚起步 阮占江:抗雪救灾中的不和谐(新京报 2008-2-1) 社论:2008:从个体的权利与命运出发(新京报 2008-1-2) 社论:警惕“诽谤罪”被随意扩大解释(新京报 2007-11-22) 社论:上海胶州路上的鲜花在诉说什么?(新京报 2010-11-22) 社论:又见挺虎官员:明晰权责才有真问责(新京报 2009-5-5) 社论:教育投入连年亏欠当以何为解(新京报 2008-1-7) 社论:西丰拘传案:警惕对记者滥用诽谤罪(新京报 2008-1-8) 社论:该重新思考城管的集中执法问题了(新京报 2008-1-11) 社论:保护公民隐私 必须“监控”监控者(新京报 2008-1-17) 社论:许霆案:应对取保候审制度进行改革(新京报 2008-1-18) 社论:2.1亿网民:理性的力量才是主流(新京报 2008-1-19) 社论:好社会的起点从关怀孕产妇开始(新京报 2008-1-20) 社论:突破雨雪困局 信息公开尤为迫切(新京报 20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