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09:45
《科学课程标准 》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同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作为农村学校的科学课,受到地域条件、师资力量等诸多问题的限制,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如何开展科学课呢?
现状分析: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农村学校的科学课开展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对课程认识高度不够。由于各方面原因,教师没有能及时转变课程观念,还是只重视语数学科教学,忽视其他课程的教学。(2)教师专业化程度低。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教师都是半路出家转任科学教师,还没有从大学毕业的科学专业教师。(3)教材编写定位过高。农村小学的学生科学素养不高,对科学教材巾出现的一些概念一无所知, 点基础也没有,对内容太抽象、陌生。(4)教学辅助材料匮乏。由于义务教育的免费性决定学校不可能组织学生购买辅助材料,仅靠书本的图文并茂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透视农村小学教学,发现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搞好农村学校科学教学,关键是如何根据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利学教学资源。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厂“而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兖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科学课强涮“做科学”、“学科学”、“懂科学”,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看科学”。因此要加强学习和宣传新课标,树立全新科学教学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农村科学教师耍允分认识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从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充分认识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要开放教学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问,进行科学教学。
二、开发和利用农村的动、植物资源。在农村,蕴涵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在科学教学中,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提供直接感知的动、植物,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动、植物形成正确的概念,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获取直接经验。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变枯燥无味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课堂,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生动形象地学N?;t-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时,讲到了蚕的一生。由于不可能在课堂中看到蚕的一生完整的变化过程,我提前指导学生制定养蚕的计划,让学生按计划去观察蚕的变化,认真写观察日记。学生通过饲养、观察,对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记得一清二楚。等到我上这些课时,对学生养蚕的情况和记录进行考查,针对学生所记录的情况,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学习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很快地概括出蚕的一生要经过四个阶段的特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热情,还培养了学生有计划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三、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
(一)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建立科学实验基地。对于生物学内容,大多数教师都感觉头疼,苦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过程知之甚少,学校又缺少种植和养殖基地,教学只是“纸上谈兵”。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地资源,开辟种植基地,凡是种植类的课,都在基地内上,并要求学生对所种植的植物进行精心管理、仔细观察、认真做好观察记录。这样,实验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活生生的植物材料,又成了学生生物探究的主要场所。
(二)发挥互联网优势,拓展信息获取渠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农村学校也上了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在探究中,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有些疑问连老师也难以解释清楚,而学生洽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学生探究的范围,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教学 《风光无限的地貌》 时,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形态的地貌,仅靠书本上的几幅图片,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地球表面地貌的多样性。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收集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丰富感性认识。课堂上 观看各种地貌的视频资料,充分感受各种地貌的多样性。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既是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我们都应当抓住这个机遇好好提高自己, 发展自己,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只有有了这种意识,我们自身的素质、教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实践新课程这项教育改革的人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