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线行】三:与沙尘为伴的物资人(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58:21
记者:王新荣  通讯员:张晓萍




4月1日,记者来到位于陕北定边县北郊的物资供应处庆阳总库定边中转站,进入站区的院子,阵阵沙尘飞舞,已经将我们包裹了起来,头上、身上全是厚厚的沙尘。
定边中转站成立于2008年3月份,是物资供应处为了靠前服务长庆吴定油区(吴起、定边)的产能建设的物资供应而设立的一个中转站。该站规模不算大,占地81.5亩,设备仅有6台,而职工仅有8名,这其中还包括一名庆阳总库驻站领导。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算大的中转站,却为采油三厂、五厂、六厂、八厂以及超低渗第三项目部、预探项目部、评价项目部等7家单位、430多支钻井队伍提供着后勤物资保障供应工作,进入5月份生产高峰期以后,服务的钻井队数量还要大幅度增加。
每天早上不到上班时间,员工们就要早早的赶到中转站,投入一天紧张的工作。每天早上中转站运进物资和等待拉运的车辆就开始一辆接着一辆的进进出出了,每天平均达到180多个车次。
抓管机司机刘福全被大家认为是最辛苦的人,从早上爬上抓管机,就再也不下来了,有的时候要加班到晚上8点多钟以后。开抓管机很操心,要盯住车辆周围的每一个人和设备,长长地管子横在车前,安全隐患很大,只有细心、快速,才能使进出车辆的卸货装货工作有序进行。开抓管机很难受,颠簸不平的场地路面,常常让抓管机颠簸前行、后退,上下颠簸使五脏六腑都震得难受,刘福全每天满负荷工作8个小时以上,停下车下来,走路的时候腿都打软,脊背、屁股上全是湿漉漉的浸透的汗渍。
杨玉兰是定边中转站年龄最大的老师傅了,定岗是保管员,其实一个人干了好几个人的活,每天一上班就面对着时时涌进来的提货单位和供货单位的业务员,杨玉兰就要开料单、审料单、做系统验收、开出库单据等等,在一大堆各种单据面前和电子表格面前,从早上忙到晚上,稍微能有一点空闲时间,还要负责中转站的综合内务工作。有些前来办事的业务员调侃杨玉兰说:杨师傅你要是有三头六臂,估计我等的时间就会更短一点点了。
在中转站最北边的一个角落里,被浓重的尘土时时淹没的小屋子,就是中转站另一名女工马丽的办公室,也和其他员工一样,马丽每天的工作就是登记进库、出库、核对各种单据,还要跑到现场,在弥漫的沙尘里清点运入和运出材料的数量。每一天马丽的形象,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灰头土脸。
被大家尊称为“办公室主任”的赵许刚,其实就是一名小车司机,可是干的活却不全是小车司机的工作。从办黑板报、写个通讯稿、给大家买菜提水、进城买药、早晚班接送等等杂活,全让胖乎乎的赵许刚承包了。不爱说话的赵许刚对大家的表扬就一个浅浅的不好意思的低头一笑,对大家称呼他“办公室主任”很不在乎,谁有啥事情一说,不爱说话的“赵主任”屁颠屁颠的就跑前跑后,按他的话说,就这几个人,能为大家分担一点就分担一点,这些都是应该的。
中转站里常常在漫天的尘土里泡着的那个走来走去的人,戴着白色的安全帽,哪里最繁忙哪里就能看见他,这个人就是监装卸员、调度班长李永安。安全、秩序、速度、高效等等这些词汇和监装卸员、调度这个岗位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责任重大的李永安沉默寡言,披着一身的沙尘,每天奔波在中转站最繁忙的地方。
站长马凯军,被大家说得最多,最忙、最累的词汇,都放在了马凯军的身上,但是这次采访,记者却没有见到因短期病假而回家的马凯军。
被大家称为“把副主任干成中转站小站长”的进驻定边中转站的庆阳总库副主任荣卫杰,从庆阳总库定边中转站开始运行,就呆在这里了,一呆就是3个年头,3个年头里和大家一样在沙尘里滚了过来。
记者采访荣卫杰时,在现场指挥的荣卫杰却说,希望记者能够多采访、多写一下在这里每天和沙尘为伴拿下艰巨工作量的那些员工们。
定边中转站进出料主要是专用管具,仅4月1日一天时间,实现吞吐量1800吨,三月份最高时期达到过日吞吐量2000吨,估计在5月份生产最忙的高峰期,日吞吐量平均2000吨以上将会来临,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那将对定边中转站的员工们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定边中转站办公室平房的屋檐上有一句该站员工原创、并被收录入《长庆企业文化格言50句》的一句话“团结做大事、小草也挡沙”。
记者看到,在车轮滚滚卷起的浓重的沙尘里,这些物资供应人,就像一个个小草,挡住了面前的每一个困难,在快速发展的吴定油田,为一线生产队伍提供了安全、快速、高效、优质的服务,为长庆油田5000万吨目标的实现,默默无闻的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