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竹简书法研究及中国书法史论反思第二部分战国秦简书法研究  江治国(原创首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54:26
战国竹简书法研究及中国书法史论反思第二部分战国秦简书法研究  江治国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第三十三章天水秦简典型的楷书结字隶书用笔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江治国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前一节我们考察了青川木牘,若将青川木牘结字用笔中的隶书部分去掉,则可直观其秦楷结字。然青牘之用笔隶多而楷少,再考察天水秦简其用笔结字则楷多而隶少。故楷隶之源始于战国,这一判断的内容于天水竹简中清晰可见。由此可见,今之汉字实乃秦字也。天水秦简于1986年出土离今已有二十多年,它的楷书结体及蝌蚪用笔,还有最初的蚕头以及并不明显的燕尾,居然没有得到书法界应有的重视。天水竹简出土二十多年对书法却无所作为,自在的摆放在博物馆内,虽有墨书问世,却并没有在书学思想方面有所发现,它的文物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战国竹简墨迹之古远胜汉魏晋唐之碑帖,然汉魏晋唐古有成法,有结字用笔之章程,其墨迹之象形与章程之理义已高度地成熟而统一。而战国竹简墨迹之象与章程之义完全是自在的,混而为一的。故而须对其墨迹深入研究,以现成之古法反观更古之迹象,综合古人智慧而发新论,此何尚不是一种创新。战国秦简之天水秦简,它的墨迹反映的是战国时书者之现实,然其象意却隐然有蔡邕《九势》所言之古意,邕言:“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天水竹简楷之结字,隶之用笔与《熹平石经》及邕之九势妙合千古,皆得力于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威力。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威力,以往书法史,书法理论史皆以小篆为其统一之现实,而将楷隶之现实置于小篆之后。天水秦简、青川木牘等战国简牘地出土,回补了秦统一文字时秦简显示威力的真实历史。秦简从地域文字上升为统一文字,由战国的诸候文字变为帝国文字,故它是当然的楷字。战国秦简在秦统一之前与六国间并列为诸候文简,而作为诸候文简,战国秦简并无力左右其它文简的结字与用笔,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威力使战国秦简为正为楷。而以石鼓文生发的小篆书于简帛木牘,则增添了秦简结字用笔的内涵。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图(十)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秦楷结字如前面介绍过的图(四):“黄、贞、下、清、长”等字;还有图(七)中的:“卦、大、正、弗、畏、中、不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又如图(十)中的:“可、戊、戌、凶、吉、介、是”等字。在天水竹简中象这类二千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多年以前的文字,今天人们也不用翻译就可以识读的文字还有很多,而与它处于同一时代的南方竹简,或如战国楚简没有翻译就无法识读。“秦楷”,这概念的确新颍,但这确是事实,这些简字书写整齐平正,使转方折与今天我们用毛笔书写的楷字别无二致。这种古楷与今楷的同一性,穿越二千多年时空而仍能保持一致,这绝不是偶然的,这正是始皇帝统一威力的内在必然性在文字及其书写方面的直接表现。毫无疑问,战国秦简是汉字的前提,它也是深刻理解认识传统书法的前提。而以楚简等六国文字在战国时的形态或结构,随着秦地统一而自然消亡,然其使转用笔则为秦所兼收并蓄。故六国传统之使转用笔对秦汉楷隶及草书之用笔在书写习惯上依然存在深刻影响。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战国竹简的书写者根本无什么楷隶之说,战国竹简虽七国各异,但又都受殷商及西周文化影响;楚国最先称王而形成最具特色或最独特的楚简风格,后六国相继称王,形成各自竹简的书写风格。然而在战国两百多年的战争中,七国简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故秦统一六国文字,融六国文化于一体,秦简虽以秦为楷,然在此原则基础上亦兼收并蓄。这一点在统一后的书写中表现于共同地书写习惯与秦人书写习惯并行,如南方用笔的蝌蚪墨迹,隶书的蚕头燕尾,都可以在统一文字的书写中得到发展和深化。从蝌蚪用笔到蚕头燕尾,经历了从战国到秦汉一个相当长地发展过度而逐渐完善为汉楷与汉隶的。从青川木牘、天水秦简的墨迹,可以观察到楷之结体与隶之用笔的最初形态。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楷之结体与隶之用笔”;贯穿于自战国秦简到东汉楷隶形成的全过程,因此它的存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一个丰富多彩地变化地书写过程;如图(三)中:“危、成”等字;其结体是楷之结体,然其书写用笔则在蝌蚪与隶书之间。又如:图(八):“理、成”;除“理”字右部下一长横,为隶法用笔余皆楷法,而“成”字无论结字或用笔皆在楷法之内。故汉或秦字,上自战国秦简下至《熹平石经》,皆有楷之结体与隶之用笔这一共同特征。而这一共同特征,则是秦字在汉字中,从其战国之原始形态向历史纵深发展,且延至当代亦有其现实意义。今之书者,习楷习隶皆不出此道,尤为可笑的是一些轻视传统的书家,以为自己的步子迈得很大,天马行空,且自以为成派成家者,却根本不明此道,以为自已离传统很远,实不过在战国秦简根系之上挣扎而已。楷之结字隶之用笔,再加上第一部分所论草书之使转用笔,全部书法史皆不出此基本轨道;愚真不知那些自命不凡的大师们离开此道,还有何作为;而离开此道还能谓之书乎?既在此道又何必如此这般坚决要与传统为敌呢?凡言书法而不言传统者,而惟以其张扬个性为乐者,实坎井之小乐而非东海之大乐也。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因此,战国秦简以其统一文字的优势,把秦简的结字定为正字、楷字,而今已经得到出土文物的证实。然而在长期地历史更迭中延续,由于某一时期的历史文化地断层,使后人误以为汉字连接小篆,而后才有隶、楷、草。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简牘出土,尤其是青川木牘、天水竹简观之而令人恍然大悟,楷隶之书源于战国秦简,这实乃书法认知上的一次大回归;至此草、楷、隶生发的源头理应从东汉返回到战国竹简。而反观整个书法史的发展也足以证明秦简中“楷之结体隶之用笔”,实乃中国文字及书法艺术内在之本质特征,它普遍存在于历代书法之结字与用笔之中。所以秦简中的“楷之结体隶之用笔”,实为正书之最本质,最独立的灵魂所在。当然历代书法各有其时代的多样性,且一代一代的有序而来;但不论中国书法的历史走多远,伴随其内在深处的东西或反观它内在连接,最深的东西都不过是那最初统一的文字以及统一前的原形,此如青川,天水二简。而当今书法无论再怎么超前也不过是战国竹简之使转,及楷之体隶之笔的连续展现,所谓古质今妍,古质是恒久的内在的,今妍是时代之美,而历代书法又何尝不在古质今妍之间。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秦兴而诸候灭,然草书之使转蝌蚪之用笔,为书神之不灭。秦灭而汉兴,然草书之使转,隶书之用笔,楷书之结体为书神之不灭。如此不灭之精神传承至今,此精神便是中华书法古质中长住不变之内在核心。而不同时代之今妍,伴随古质,且与古质统一为那一时代的书风,与另一时代相区别,此如汉与魏晋之别,魏晋与随唐之别,唐与宋之别等等。而今妍之变皆要回归于古质,古质又无不在今妍之变中丰富或展示自已。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people.com.cn)
所以,书法发展的历史,便是古质显现地长河,它象河床一样乘载今妍之流变。今妍首先以古质为前提,在融入古质之后而变化自已,今妍永远不愿在古质的阴影中融解自已,今妍作为现实的花朵注定要盛开,但它又离不开做为土壤依然乘载着今妍的尸体,当然做为牺牲的代价,它结成了种子,因此息灭的今妍还会复燃,并且要将书法的变化连续下去。而那不朽的古质依然是新的今妍的前提。不知当今革新书法之大师悟此道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