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46:18


    说蒋介石没有袭击新四军军部的精心计划,事变后亦不曾想扩大事态,破裂两党关系,这时的毛泽东自然不会相信。还在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其实就已经对强硬地推行限共政策的蒋介石国民党颇多怀疑了。但基于抗日的大局,中共中央对蒋介石的国内政策,还多少存有一些幻想。1940年10-11月不断有国民党准备“剿共”的消息传出,中共领导人当时多次做过最坏的打算,毛泽东甚至一度怀疑蒋之北移命令包含有与日本勾结,两面夹击八路军、新四军的重大阴谋,准备破釜沉舟与蒋死拼。但与共产国际反复交换意见的结果,他最后还是认定国民党的“剿共”只能是局部的,而且是“大吹小打”。断定“只要蒋介石未与日本妥协,大举剿共是不可能的”,“实则他们很怕内战,很怕根本破裂国共合作,故其决心仍有动摇之可能。”[58]正是由于一直相信只要蒋未与日本妥协,国民党在抗战中就不会主动破裂两党关系,突然发生皖南事变这样的惨剧,对毛泽东刺激之大亦可想而知。 ( http://www.tecn.cn )
    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目的何在,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事变之初必须要做出准确判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新四军选择南下,事先显然报请过中共中央批准。部队秘密潜往茂林次日,也曾向中共中央通报过具体位置,而后即失去联络。11日经中原局接通电讯后,国民党第三战区的聚歼计划已部署完毕,次日即发起了总攻,新四军无论粮弹和地形均已难以坚持抵抗。鉴于此,中共中央迅速于12日电告重庆的周恩来,要其向国民党提出严正交涉,即日撤围,以证明国民党并非有意破裂。中原局刘少奇等也曾气愤地致电中共中央,提议:“请朱、陈、罗准备包围沈鸿烈,我们准备包围韩德勤,以与国民党交换(停止围攻皖南新四军)”。[59]毛泽东显然认为这是解围皖南新四军一个可行的办法,故13日即复电刘少奇等,表示: “同意胡、陈十二日电,苏北准备包围韩德勤,山东准备包围沈鸿烈,限十天内准备完毕,待命攻击。”“我全国政治上、军事上立即准备大举反攻。”“以答复蒋介石对我皖南一万人之聚歼计划。”“如皖南部队被蒋介石消灭,我应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韩德勤、沈鸿烈,彻底解决华中问题”。[60] ( http://www.tecn.cn )
    13日当天,周恩来、叶剑英紧急找到刘为章,说明皖南事变情况,说明华北、华中中共部队“气愤填膺,几不可遏,只有迅速解除对新四围攻,才能免危机于万一。”刘答复周、叶称:蒋昨夜已要贺耀祖用电话告诉顾祝同,“只要新四军确实北渡,你们应予帮助,不应为难。”对周提北渡只能走苏南,不能走皖北问题,蒋且通过刘表示可以走苏南,只是“部队过江后,不得打韩德勤,且过江后不得盘踞,须遵命继续到河北去。”[61]次日,周恩来又再度通过张冲向蒋抗议,张报告蒋后即转告周、叶说:蒋特别要求周、叶转电中共中央,“勿将事件扩大”。而蒋的态度很明确:“(一)新四军北开中央决不留难,此次冲突,听说是新四军先开枪。(二)希望新四军继续向北开。(三)如此路不通,转向皖北开亦可,命令李品仙勿留难。(四)我已下令新四军过江后发弹十万并饷。”周因此颇感乐观,要求马上询问叶、项:“采取那条道路折进苏南,以便作更具体的交涉”。[62] ( http://www.tecn.cn )
    但至14日,已有消息称:“上官云相十三日未时解决我七千余人,另有千余人已命坚决解决。”毛泽东深知情势危急,因而致电周恩来称:“现在不是走何路线问题,而是救死问题,如不停止攻击,即将全军覆灭,请立即要蒋下令停战撤围。”[63]时至于此,毛泽东等对事变性质的估计已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当天毛泽东、朱德和王稼祥曾有电要求除苏北、山东部队准备消灭韩德勤、沈鸿烈外,还特别提出:“中央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迅即准备作全面大反攻,救援新四军,粉碎反共高潮。”“我华北各部须遵前令,提前准备机动部队,准备对付最严重事变。”[64] ( http://www.tecn.cn )
    15日晨,周恩来再找张冲催问停火令事,张以电话向蒋报告,蒋答复称:12、13日已有两令给顾,或许下达迟延,但顾不会不听命。周可电告叶项放心东进,他可再发一电给顾要他停战解围。叶剑英当日询问刘为章,刘也是同样说法。但周这时已得知上官云相和何应钦关于皖南战况的电报内容,知道国民党军并未停止作战,因而愤然电告毛称:“恐蒋、刘等所说的是鬼话。”[65] ( http://www.tecn.cn )
    得知国民党并无停战解围意图,进而听说叶挺被俘,毛泽东怒不可遏。在15日的政治局会上,他痛斥项英“在政治上早已成为俘虏”,是“抗战以来一部分领导同志的机会主义”的代表,“只知片面的联合而不要斗争,不要独立自主的政策”。接到周恩来电转述蒋已数令解围和要叶项放心东进电报,又得知孙科、冯玉祥力劝中共中央顾大局勿施报复的意见,他更加愤然,复电周、叶称:“蒋介石一切仁义道德都是鬼话,千万不要置信。”“中间派孙、冯等调和退让论是有害的,只有猛烈坚决的全面反攻,方能打退蒋介石的挑衅与进攻,必须不怕决裂,猛烈反击之,我们《佳电》的温和态度须立即终结。”[66] ( http://www.tecn.cn )
    据此,毛泽东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名义,向共产国际发出了电报称:新四军上万人按照蒋介石的命令由长江以南地区向北转移,却受到蒋部署的7万军队的围攻,双方已血战八个昼夜。不仅如此,蒋介石还在西北地区集结了30万军队,包围并严密封锁陕甘宁边区,同时集中了20多个师对我在江苏、山东、安徽、湖北四省的游击根据地展开了大规模进攻。他们还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对共产党人搞大规模的逮捕和屠杀,其反革命气焰极为嚣张。因此,我们不能不准备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坚决反击蒋介石的这种进攻。[67] ( http://www.tecn.cn )
    毛泽东这时的反攻主张,很大程度上还是出于一种激愤的情绪。其对形势估计之严重,以致于不得不未雨绸缪地要求莫斯科批准其全面反攻计划,却并不意味着他已经掌握了蒋介石国民党准备全面破裂国共关系的可靠证据。因为事情很清楚,他虽然再三强调“准备对付最严重的事变”,然而蒋介石和国民党全面破裂两党关系,对八路军、新四军和陕甘宁边区展开大举进攻的情况毕竟还未发生。因此,用他的话来说,这时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叶项被俘,全军覆没,蒋介石无法无天”,“如何办”?[68]总不能听之任之,忍下这口气。 ( http://www.tecn.cn )
    在这一点上,刘少奇和周恩来这时显然比毛泽东更冷静一些。15日当天,刘致电毛泽东等称:“现叶、项已被俘,皖南新四军已全部歼灭。中央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准备作全面的大反攻,这里的同志于义愤之余,亦有立即大举反攻之主张,然根据各方面情况,平心静气一想,我们却有下列意见,望中央细心考虑:”“一、全国局面,国民党未投降,仍继续抗战,对共党仍不敢分裂,且怕影响对苏联的关系,在皖南消灭我军,蒋亦曾下令制止,即证明蒋生怕乱子闹大。在此时,我党亦不宜借皖南事件与国民党分裂。何应钦下令只说严防我军报复,未说即此在全国乘机进攻我军。二、目前华中我占领地区很大,兵力不够,仍不能巩固。皖东北敌伪匪猖獗,已全部成游击区,原来巩固地区均已丧失,淮海区亦不能支持,盐阜区土匪亦蜂起,黄桥已被敌占,海安亦有被敌占领可能。我们部队尚须休整补充。故以华中来看,能在半年、一年之内不发生大的战斗,肃清土匪,巩固现有地区,对我为有利。”据此,他的意见是:“在全国主要的实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但在军事上除个别地区外,以暂时不实行反攻为妥”。因为“一、目前能在军事上向国民党实行反攻者,大概有下列几着:1、打韩德勤、沈鸿烈。2、华中主力集中,经雪枫地区过新黄河出击。3、陕北部队向西兰大道出击。4、华北部队向河南或向绥远出击。5、全国各地党部实行武装起义。除此以外就只有个别小军事反攻之可能了。二、上述各着,均无胜利把握,亦无大利可图,且系进攻性质,对人民、对部队、对统战朋友均无充分理由。在目前向国民党实行这种反攻和破裂,不独将引起中间分子的非议,即自己部队亦难长期在精神上维系不发生动摇,如果再遇挫折,则对我更有极大不利,那时,反共高潮更难压制,国民党更可借此向我大举进攻,故实行全面军事反攻,对我不利,且有极大危险。”而政治上反攻则较易行。如向国民党抗议并发宣言,提出释放叶、项及所有被俘人员及全国所有被捕党员,不得杀害一人,赔偿所有损失及抚恤死伤,枪决上官云相等肇事凶手等要求。且宣布在皖南事件未彻底解决前,华中我军决不再考虑北移之命令,国民党再向我华中进攻,即认为正式与我党破裂等。[69] ( http://www.tecn.cn )
    周恩来不反对报复作战,但他基于曹甸战役的教训[70],认为不宜打韩、沈,而应打李品仙和李仙洲。他在16日的电中说明:“打韩、沈,在政治上为报复,在军事上为攻坚,易于持久,消耗弹药,为敌增援,且可引起胡宗南在西北报复的藉口。”“如准备打李品仙或李仙洲,则政治上为自卫,军事上为以逸待劳,易于求得速决的运动战,且可获得补充,使韩、沈更孤单,使顽固派军队更胆寒,更可教训蒋、白。”因为“我们一出手,以能打得响、打得快,而仍争取抗战继续为有利。如拖和延长,消耗大,陷于被动,而造成不得不扩大局面,是不利的。”[71] ( http://www.tecn.cn )
    然而,1月17日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的举措,再度使毛泽东坚信蒋介石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是有备而发,是准备大破裂的信号。在18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明确讲:“国民党准备与共产党大决裂”,何应钦、白崇禧齐皓电是对全国准备破裂的具体步骤,朱、彭佳电仍不能转变其态度,“就证明了(其)决心反共。”“国民党干出这件大事,定有帝国主义的指使,这或者是英美,或者是德义(意)”,“现在国民党准备大举进攻华中部队,一网打尽大捕共党,捕杀各办事处,因此我办事处必须实行自卫式的撤退。”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中间派让我让步,顾全大局,实际上是有利于国民党而不利于我们”的。[72]书记处据此密电周恩来等,“国民党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审判叶挺,证明国民党有准备破裂之决心。而重庆谈判中证明蒋纯以鬼话欺骗你们。在重庆环境日险,作用日小,因此应立即设法借故离渝返延。渝办干部设法分批回延,仅留三数人敷衍门面”即可。[73] ( http://www.tecn.cn )
    20日,周恩来报告毛泽东称,白崇禧已下令对华中决以4个师扫荡,另以138师和173师扫荡淮南路以东。如八路军南下增援,仍以新四军看待,惟战术上应避开其主力,专门消耗其弹药,以游击战对游击战。战斗后对上级报告,则说他们打我们。周分析:蒋的策略是要分区剿共,各个击破。[74]毛泽东因此更加印证了自己的估计,他在这一天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从根本上考虑”国共关系问题。“自蒋十七日宣布新四军为叛逆后,我们是否能承认国民党为上司?!实际上蒋已准备得罪我们,得罪苏联,已准备全部破裂的开始……要挽救时局,实现好转,必须取消十七日国民党的谈话,不取消这种文件,我们决不能与蒋及军事委员会有公文来往。自蒋十七日发表公开破裂文件后,表示蒋首先破裂,因此一切同情与理由都在我们方面,皖南失败的代价是值得的。”据此,毛泽东当天致电周恩来、刘少奇等称:“蒋介石已将我们推到和他完全对立的地位,一切已无话可说。”“现在这样的国共关系,已对我们、对革命没有任何利益,并且破裂是蒋发动的,对我们甚为有利。”[75]中央书记处并再度要求“恩来、剑英、必武、颖超及办事处、报馆重要干部于最短期间离渝。”[76] ( http://www.tecn.cn )
    又经过几天的慎密观察,中共中央于23日再度召集政治局会议,毛泽东进一步得出结论称:一周以来的种种事实都证实,中日实际上已经休战,不议而和,全国破裂已经开始。“我们与蒋合作已经没有好处,对我们没有好处,对蒋因日本停止进攻,也没有好处,因此这种合作已无存在之可能。”“如果日军与国民党反共军配合,那我党有很大危险,将会受到损失。”在当天给刘少奇的电报中,毛泽东更清楚地说明了他对事变性质和后果的看法。他写道:“蒋介石一月十七日命令是全国性突然事变的开始,是全面投降与全面破裂的开始,我们在十二月十七日以前的估计不适用了。”[77] ( http://www.tecn.cn )
    中共中央的形势估计和应对方针,这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与莫斯科方面认识不同。
    莫斯科对皖南事变的发生,亦深感不安。尽管国民党方面及时地通知了苏联大使,皖南事变仅为地方性事件,不会影响到国共两党关系,但仅据蒋介石日记,从1月17日军委会发言人宣布新四军为叛逆,并取消其番号之后,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驻华大使,就频频造访,对国民党的做法提出种种批评,弄得蒋不胜其烦。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更以拒绝出席国民政府驻苏大使宴会的方式,显示了苏方的强烈不满。[78]据周恩来报告称,苏联驻华武官兼军事总顾问崔可夫刚一得到事变发生的消息,就秘密会见了周恩来和叶剑英,提议“皖南主力应坚持北上,另在江南地区视情况约留一小部干部和武装,埋伏在民间。如国民党质问时,(可)作为此次被包围攻击后的散兵。”“到江北后国民党将继续迫你们北上,那时可以答复他,鉴于皖南事件,如要继续北上,必须先将江苏境内国军全数离开江苏,应求得安全北上的保障。这样仍能拖延。”考虑到国共内战可能爆发,他特地请中共中央“迅速调查兰州到延安间各种情况(道路、碉堡、驻军、民众、粮食等)”,包括西北五马及傅作义部的情况,以备万一援助之需。并称:“国民党如继续内战,余有权暂时停止援华军火于哈密途中。”[79] ( http://www.tecn.cn )
    但是,莫斯科并不赞成毛泽东对形势的估计和所设想的对抗措施。还在事变爆发前夕,即1941年1月4日,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就曾针对毛泽东对国民党的激烈态度,在电报中提醒过他:“不该将破裂作为出发点”。[80]事变的发生,使毛泽东相信自己以前的估计和态度并没有错,错的其实是莫斯科。再加上他15日给共产国际去电后,莫斯科方面一直没有回复,因此,他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故一再向党内各领导人强烈地表示对莫斯科的不满。刚一得知新四军全军覆灭的消息,他就愤然致电周恩来,要周质问苏联驻华武官兼军事总顾问崔可夫:“蒋介石无法无天至此,请问崔可夫如何办?”但苏联大使和武官都表示,目前局势须有全局的观察和布置,尤其要从各方面探查,蒋介石是不是与日本有秘密联络,或有新的谈判。要判断蒋是否有意破裂,不仅要注意华中国民党军,也要注意胡宗南或其他方面的国民党军的动向。虽然必须积极加强军事准备,但“今天的工作中心,仍是求得抗战继续。”[81]但毛泽东仍坚持蒋就是蓄意破裂。20日,他在电报中干脆告诉各方领导人说:现在的“问题是远方的政策与我们所想的相左,三个月来几经往复,尚未解决”。[82]23日政治局会后,毛泽东更是尖锐地批评苏联继续寄希望于国民党的做法。他明确地告诉周恩来:“朋友们的意见是错误的,请对朋友们说,蒋介石一月十七日命令是中国全国性突然事变的开始,是全面投降全面破裂的开始,要他们停止接济,准备后事,不然要上当的”。[83]25日,看到周恩来转达的苏联大使等各方的意见,强调蒋并非真要破裂,认为延安的估计有些过激等,毛泽东当即明确表示:“人家已宣布我们叛变,我们决不能再取游移态度,我们决不能再容忍,我们决不能怕破裂,否则我就要犯严重错误,因此延安命令及谈话的全部,包括文字在内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表明态度之后听凭蒋介石去处置,或者他执行我们的十二条,两党重归妥协,或者实行全面破裂。你们应向各方表示,蒋介石已将我们推到对立地位,除非蒋介石取消十七号命令及实行其他必要步骤,我们是只有和他对立一途,因为我没有别的路走”。[84] ( http://www.tecn.cn )
    然而,毛泽东不满归不满,莫斯科的态度仍旧不能不重视。这是因为,毛泽东对形势的严重估计,使他不能不考虑在军事上采取主动或及早准备反攻的问题。可是中共军事上,尤其是在装备和武器弹药方面,困难极大,与国民党军完全不能相比。毛泽东为此曾特别询问过指挥华北军事的彭德怀:三个月内华北能抽出多少兵力?“能集中多少有效炮兵及炮,有把握打破较坚固之碉堡否?”因为“如立即取攻势,即须调动华北兵力,而一经调动即须有决心打到四川去(非打到四川不能夺取陕甘),即须有决心同蒋介石打到底。”彭的答复显然不能令毛满意。毛随后明确告诉军事领导人说,仅军事一项,由于“我们缺乏重武器及使用武器的技术人员”,无法实现夺取西南西北几个重要省份的战略目的。而如果不能夺取西北,控制中苏西北交通枢纽,就无法取得苏联的援助。没有苏联的援助,要同时对付蒋日两个敌人,就会极其困难。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毛泽东相当反感苏联继续援助国民党,明确讲:“苏联如再接济重庆武器甚为不好,请要武官设法停止”,因为“蒋介石反革命是确定了的。”当然,毛泽东不能不同意苏联武官关于应当尽可能延长蒋介石抗日时间的说法,称:“苏武官延长时间的意见是对的,事实上我出兵至快在半年后,目前只打防御战。”问题是“何种时机他们可以公开援助我们”?“五月后他们有何办法援助我们夺取兰州?”“如没有飞机及攻城部队夺取兰州及甘凉肃三州是不可能的,而这一问题迟早必须解决”。[85] ( http://www.tecn.cn )
    莫斯科的态度显然极大地约束了毛泽东的反攻计划。而恰好在毛泽东反复考虑军事反击可能性的这个时候,即1月下旬,日本开始集中几个师团的兵力,乘国民党抽调兵力向华中对付共产党军队的机会,对河南突然大举进攻。这一新的变化证实了莫斯科的看法,不可避免地动摇了毛泽东前此关于中日已告休战,蒋介石即将叛变的形势判断。在这种情况下,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一方面固然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目前时局的决定》,告诫全党要做好与蒋介石分裂的准备,称:蒋介石已经从革命走到反革命,国共破裂的前途已经确定了,“对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了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我们过去一面斗争一面联合的两面政策,现在已经不适用了,对于他们,我们现在已不得不放弃联合政策,采取单一的斗争政策。”今后的斗争方向,就是要“动员全国人民,孤立与克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其首领蒋介石的反动,使一切主张抗日与民主各阶层的人民代表去代替反动了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组织抗日民主的国防政府。”但是,它在另一方面也不能不承认,由于日蒋尚未公开妥协,以及受到各方力量的牵制,国共目前未完全破裂。因此,当前的策略仍然应当是政治上坚决反攻,而军事上须取守势。[86] ( http://www.tecn.cn )
    
    两党政治攻防战
    
    蒋介石国民党这时并不了解中共中央内部围绕着政治反攻,还是军事政治同时反攻所展开的上述讨论过程,但是,中共中央的激烈反应和对国民政府的公开抵制,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国民党内部的意见纷争,和国内外舆论的强烈批评,还是让本以为自己的处置一定能够“发生有效而良好的反响”的蒋,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87] ( http://www.tecn.cn )
    自皖南事变发生,周恩来等就以重庆为基地组织宣传攻势,严厉批评国民党的内战行径。虽然在国民党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压制下,此种宣传对一般民众影响有限,但却在国民党内和国际舆论方面引起了极大反响。发动剿灭黄河以南中共军队的计划,主要是国民党内军事领导人鼓动和坚持的结果,国民党内多数高层干部直至事变发生都被蒙在鼓中。因此,包括事变期间一直紧张地在蒋介石与周恩来之间担任联络的张冲,当着周恩来的面也唉声叹气,表示“没有脸见人”。宋庆龄等更联名上书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央,痛切陈词。冯玉祥也转告中共代表,暗约同情,并断言此定为何应钦之阴谋。孙科得知消息后,虽对人表示他对此不能有所作为,但也深表忧虑与愤慨。在1月16日讨论处置新四军问题的国民党党政各机关专门会议上,文职官员与军事领导人明显地发生意见分歧。直至准备发布取消新四军命令的当天上午,王世杰还赶赴蒋介石的寓所,恳切说明如此处置,不仅有促成大规模内战之危险,而且对有关援助国之观感及沦陷区人心均不免会发生重大的负面影响。[88] ( http://www.tecn.cn )
    为争取社会及国际舆论,国民党中宣部还在事变发生前,就明令重庆各报务必发表文章社论痛责新四军不听命令,擅自行动。一些报纸为生存计,或措辞含混,或公开遵命批评,私下里再向中共表示歉然。国内各小党派更是对国民党的这种做法表示反感。据周恩来报告说,基于对国民党的严重不满,章伯钧、左舜生等拟发起成立民主联合会,以团结各党各派无党无派和国民党左派,与中共合作共同进行民主和反内战运动。第三党亦因当局压力日渐左倾,提出了以联苏联共为中心,与中共更密切合作的建议。[89] ( http://www.tecn.cn )
    最让国民党人感到不安的,是国际上的舆论。在华苏、英、美等国外交人员的倾向性不用说了,光是封锁事变消息一事,就在重庆的外国记者中间引起了极大不满,纷纷向负责国际新闻宣传的董显光提出质问。苏联《真理报》公开发表消息,声称皖南事变并非偶然,其他中共军队亦将被国民党所解决。美国记者斯诺和与罗斯福关系密切的前海军陆战队少校卡尔逊,也先后在美国报纸发表言论,抨击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扬言中国将会爆发严重内战。英国援华总会这时也致电蒋介石,要求给新四军以正当待遇。甚至事变后不久,美国政府也公开表示对国共冲突严重关切,这时来华考察的美国总统特使居里甚至告诉蒋介石,他所希望的美国援款及其他财政帮助,在国共纠纷未解决之前事实上难以有任何进展。驻美大使胡适也报告说:“新四军事件,美国人士颇多疑虑,……其左倾者则公然批评我政府”。[90]事实上,事变后的海外华人舆论几乎一致在批评国民党。仅一个半月左右,仅有据可查的发给国民党中央的其海外党部和各有关华人团体的批评电就在数十通以上,其间充满惋惜激愤之词。 ( http://www.tecn.cn )
    自1月17日军委会发言人宣布国民党处置新四军事件的决定之后,蒋介石就试图就事论事,尽快息事宁人,故强调要“以指斥新四军为限”,“应不涉及共产党或第十八集团军”,避免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化。[91]18日,即《中央日报》发表撤销新四军番号令的当天,周恩来不顾国民党的新闻封锁,通过《新华日报》刊出“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抗议题词。这一针锋相对的大胆举动,对国民党中一些人刺激颇大,他们强烈要求立即查封该报。白崇禧专门为此事打电话给刘为章,要其转呈蒋,坚决封闭《新华日报》和八路军办事处。商震亦专门上书蒋介石,要求给《新华日报》停刊五至七天的严厉处分。据此,宪兵队抓去了新华日报营业主任。可是,蒋介石并没有批复白崇禧和商震的呈文,而且下令特别机关一律不准以武力进入新华日报社。在周恩来跑去向张冲大吵要求放人后,蒋还做起了和事佬,声称:“对于共党,在军事方面须严,政治方面不妨从宽”。结果,不仅新华日报的营业主任第二天即被放出,《新华日报》也照出不误。 ( http://www.tecn.cn )
    正是根据蒋的意见,国民党中宣部23日受命秘密指示各宣传单位,对皖南事变之说明要严守范围,即此仅为军事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是内政问题,不是外交问题;是局部问题,不是全国性问题。25日,蒋在接见苏联大使潘友新时,也明确表态说:“这绝非政治或党派问题。”八路军如能遵照政府令如期北调至冀察地区,则中央仍将以国民革命军之一部待之,一视同仁。至27日,蒋介石更进一步发表谈话,公开强调此次对新四军“纯然是为了整饬军纪,除此之外并无其他丝毫政治或任何党派的性质夹在其中”。[92] ( http://www.tecn.cn )
    但是,不管蒋介石做何解释,中共中央也无法接受国民党军委会发言人1月17日宣布的对新四军的处置办法。1月20日,中共中央为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已要求周恩来向国民党提出皖南事变善后办法十二条,要求国民党停止挑衅,撤退华中剿共军,平毁西北的封锁线,惩办事变祸首何应钦、顾祝同、上官云相,撤销十七日命令,恢复叶挺自由,及交还全部被俘人枪等。[93]至25日,中共中央更进一步扩充了这十二条的要求,要求周恩来将此解决皖南事变、挽救时局危机的十二条办法,经张冲转交国民党中央。其内容为:一、悬崖勒马,停止挑衅;二、取消一月十七日的反动命令;三、惩办皖南事变的祸首何应钦、顾祝同、上官云相三人;四、恢复叶挺自由,继续充当军长;五、交还皖南新四军全部人、枪;六、抚恤皖南新四军全部伤亡将士;七、撤退华中的反共军;八、平毁西北的封锁线;九、释放全国一切被捕的爱国政治犯;十、废止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十一、实行三民主义,服从总理遗嘱;十二、逮捕各亲日派首领,交付国法审判。[94] ( http://www.tecn.cn )
    中共中央的上述条件,明显地是政治反攻的一种手段,并不真的期待国民党会接受它。毛泽东不止一次地解释说:所以采取这一策略,根本上是因为以此“可以对付两种情势中之任何一种:如蒋业已准备全面破裂,我们便是以破裂对付破裂;如蒋并未准备全面破裂,我们便是以尖锐对立求得暂时缓和”。[95]不过,注意到毛泽东20日至23日反对再与国民党发生任何公文往来,声称对蒋已无话可说,25日又正式提出十二条办法,通过张冲转交国民党中央,并说明在蒋不准备全面破裂的情况下,我之策略仅限于“以尖锐对立求得暂时缓和”,“不断绝和他们来往”,不公开反对蒋及整个国民党,这说明中共的态度其实也存在着适时调整的某种可能性。 ( http://www.tecn.cn )
    当然,十二条的核心要求是废除17日令,围绕着这个问题,国共双方一时都难以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妥协。因此,即使在25日以后,毛泽东也反复强调:“我们领导的军队已被宣布为叛变,我们已无任何可能再与蒋介石发生关系”,“除非蒋介石取消十七号命令及实行其他必要步骤,我们只有和他对立一途,因为我没有别的路走”,就连谈判的余地也“已被蒋剥夺干净了”。“如要转弯,除非蒋介石取消一月十七号命令及作其他必要表示,否则我们决不能转弯”。不仅不能转弯,而且还应该“要求他们发护照,立即回延”,以示强硬。仅仅是由于周恩来权衡利害,力主撤退也要采取逐步的办法,不好一下子走光,弄成破裂的样子,中共的主要代表才在事变后得以继续在重庆留了下来。[96] ( http://www.tecn.cn )
    1月下旬,日军突然对国民党正面守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张冲找到周恩来,提出国共必须找到妥协办法,而他提议以华中中共军队展期北移和将新四军归入八路军增编一军的办法,使双方矛盾得以缓解。尽管张冲声明此纯为私人意见,但中共方面显然将其视作蒋介石示弱的一种表现。与此同时,由于日军继续进攻国民党军,显示出前此中共把事变的发生与国民党投降可能相联系,并无根据,毛泽东也迅速提出:“日蒋矛盾仍是目前的基本矛盾”,估计“反共高潮可能下降”,因而重又开始设想恢复国内团结的可能性。从中共中央2月2日给各地领导人的指示中可以看出,中共虽然仍旧明确要求坚持十二条,“目前绝不松口”,但它事实上已经提出准备“在适当条件下不拒绝妥协”的问题。[97]随着蒋用于包围陕甘宁边区的中央军部分东调增援,华中地区国民党军队处境困难,而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2月5日发来电报,强调与蒋介石决裂并非不可避免,共产党人应采取一切可能的行动来避免破裂[98]后,毛泽东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承认自己过去对蒋发动皖南事变动机判断有误。他明确讲:“东条公开说:‘华北是日本人的根据地,蒋介石要驱逐华中共产军去华北,破坏日本利益。’这一点我们过去却没有估计到。”进而他又估计:“蒋介石原知一、二、三月内敌人要进攻的,他之所以发动皖南事变,发表‘一·一七’命令及部署大军进攻淮北、皖东、鄂中新四军,均是想以反共停止敌人进攻。……岂知日本人的想法是另一样”。既然如此,那么可以想见,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军事进攻自然不会继续了,其“剿共计划已经根本打破了”。因此,他又开始重提1940年朱彭佳电中的观点,强调可以据以发挥,说明中共早已看到鹬蚌相争的严重后果。且相信“敌人攻得如此之急,‘一·一七’命令如此丧失人心,他的计划全部破产,参政会又快要开了,(蒋)非想个妥协办法,(否则)更加于他不利。”[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