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华—努力以科学的大学理念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06:25
努力以科学的大学理念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 胡显章
在教育部领导下,全国高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整整10年了,它对推动大学教育思想的转变,改进大学的课程体系,改善大学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回顾清华大学重视通识教育的传统
文化素质教育与通常所称的通识教育是相通的,它既可以看作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又在目标和途径上比通识教育有更明确的要求。“通识教育”一般更容易被理解为知识的拓展,而“素质教育”则更着重素养的提高。如果从“知识-能力-素养”的统一来理解和要求通识教育,那么,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就可找到本质意义上的共同点。
在清华大学的办学道路上,重视通识教育是有历史传统的。老清华梅贻琦校长在其《大学一解》中提出,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人”,进而到“修己以安百姓”,为众人与社会福利服务;强调求学问之最后目的、最大精神,体现在《大学》开章明义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为此“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要求大学学子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应当有相当的准备,尽可能做到会通。他还特别指出工科教育在适度技术化之外,要取得充分的社会化与人文化,此为工业化的最核心的问题。尽管当时整个社会的氛围和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缺陷,为人才的培育带来诸多的局限,但这种大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应当是老清华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中国建立之初,一方面是计划经济和学习前苏联的影响,专才教育的理念占了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党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方针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素质基础。特别是蒋南翔校长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艺体育活动的开展,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坚持“又红又专”、“因材施教”和“两个拥护(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一个服从(服从祖国需要)”的要求,蕴育了一大批能够适应计划经济要求的优秀人才。(二)以大学理念的发展为先导,不断开拓文化素质教育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校逐步确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认识到单一的理工科模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学科的发展,一面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回归,一面在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在1992年第19次教学讨论会上,研讨了提高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专题;次年开始探索“三应”教育,规定了中外文化与文学优秀作品的“应读”书目和艺术方面的“应知应会”,并通过“导读课程”和系列讲座加强引导。1995年,教育部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召开“试点院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大大推动了全国高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探讨。在当年清华第20次教学讨论会和1997年暑期干部会上都对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做了专题讨论,对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途径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1998年教育部成立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1999年初,清华大学和一批兄弟院校被教育部批准建立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文化素质教育从部分学校的试点走向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被更加普遍地接受和实践,从而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推动力。为了更好体现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自2000年始,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教务处、校团委联手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学生文化素质知识竞赛,受到广大同学的积极响应和欢迎,至今已举办6次,历久不衰。在此前,学校团委于1997年启动的素质拓展活动,激发了同学们自我教育的热情和创造力,在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结合上,取得了可喜成果。在2000~2001年第21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期间,学校组织了对美国顶尖大学的考察,并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深入讨论,在理念与实践的统一上对加强通识教育达成共识,形成了“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模式。在总学分从170降到140的情况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由5学分升至13学分,加上思想政治教育课、体育课和外语课,可列入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1/4,并被置于基础性的位置。近几年来,我们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并着力增加课程的门数和提高教学质量,继1994年徐葆耕教授主讲的《西方文学思潮与作品》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之后,彭林教授开设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课程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被评为“2003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200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今年我们对应届毕业生就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作问卷调查,70%认为“较成功”,27%认为“一般”,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名师走上文化素质教育的课堂,以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在以加强实践教育为主题的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推动下,我们成立了以教学相长方式推动认真研读经典的“水木书苑”,同时,在暑期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与郑州大学、中南大学合作,对中原文化、湖湘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收获颇丰。为了进一步营造校园文化气氛,并与同学们共同反思现代大学的理念与精神,推动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处理好读书与实践和做人的关系,我们在以往周六人文知识讲座的基础上,从2005年春季学期起陆续推出了《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一)“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和系列之(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在积极进行实践探索的同时,我们注意了理论探讨,先后组织了四次全国性文化素质教育高层研讨会,主持了多项相关的国家和部委课题,推动了经验的交流和理念的提升。实践探索和理论探讨,使我们认识到,需要从历史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大学的责任,来提升大学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来开拓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大学不仅肩负促进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重任,还肩负引领社会文化前进的任务。为此,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大学的文化品位。在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促进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促进为人和为学的结合,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走出文理偏科、人文与科学分离的“半人时代”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宗旨。
回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历程,我们对周远清同志10年前所说的“抓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而是希望通过这项工作探索一下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改革”有了切身的体会和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又是以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改革为前提的。(三)明确方向,找准问题,继续前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0年对于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蕴育高素质的新人是短暂的,但是,过去的10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怎样估计这10年的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下一步怎么继续推进?我们十分赞同周济同志最近的一席讲话。他说: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它受到学生的欢迎,经久不衰,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前不久何东昌同志写了一封有关加强素质教育的信,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说到底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10年前,举起了文化素质教育这面旗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到新的高度,要提高到推进整体素质教育。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还要与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建设结合起来,特别是抓住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相结合,将其作为创建大学精神的主题。
周济同志的讲话为我们鼓了劲,指了路。针对清华大学的实际,除了认真落实周济同志强调的几个结合以外,我们要继续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认识还要进一步提高,还要在科学的大学理念上下功夫。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个根本问题,真正把通识教育放在基础性位置上落实,教师、学生、管理干部都要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包括继续在提高教师和干部自身的文化素养方面有新的突破;二是,认真研究国内外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经验,继续调整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抓好精品课程建设;三是正确处理好专业学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和面向全校提高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关系;四是认真探索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五是探索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的创新,以提高工作的推动力和有效性。
在纪念高校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十周年之际,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将与兄弟院校一起,认真总结经验,相互学习,为开拓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做出持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