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涵:公务员薪酬不透明,“零个税”必起争议(新京报 2008-3-2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39:08
公务员薪酬不透明,“零个税”必起争议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8-3-28 7:41:23 · 来源: 新京报

■ 观察家
在正常的社会状态下,公务员工资制度应像个“玻璃钱柜”。在香港,从初级公务员到高级公务员,从署长级官员到行政长官,他们的年薪公众都看得明明白白,工资调整也需要法定的公开程序,包括公务员薪酬调查,行政会议的讨论,立法会的审批等。
一张无意中被曝光的工资条,因为其个税一栏数字为0,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据最新消息,工资条的主人系北京工商部门的正式在编人员,他强调,自己已缴个税。
公务员工资缴不缴个税,或者如何扣个税,这看起来似乎是个极其简单的问题,然而现在,却和“周老虎”如出一辙,成了一个民间猜测纷纷的话题,以至于需要税务部门专门站出来回应和澄清。
近几年来,每一个有关公务员工资的话题出笼,都会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不管是公务员在网上晒工资条,吴仪称自己月工资一万元,还是这次的“公务员纳税门”,以及日前海南定安县委书记称自己工资“8年翻5倍”。这显示出,社会大众对于当下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存在许多认识上的“盲区”,进而引发质疑。
而盲区出现的源头,就在于公务员工资制度缺乏透明:这个制度如何运作,工资制定的依据是什么,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工资标准情况,缴税情况,以及上下调整的动态信息,公众无法从权威、公开的渠道获知———公众知道的零星信息,要么是网络的跟帖流传,要么是某官员的“口误”。
实际上,在正常的社会状态下,公务员工资制度应像个“玻璃钱柜”。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从初级公务员到高级公务员,从署长级官员到行政长官,他们的年薪公众都看得明明白白,此外香港公务员工资调整也需要通过一些法定的公开程序,包括公务员薪酬与私营机构雇员薪酬调查,行政会议的讨论,立法会的审批等。同样,在法国,公务员工资也是简单明了,该国的公务员按照不同的级别档次规定工资指数,最高的是812点,最低的是217点,法国每年确定每个指数相当于多少货币。例如,你是处长,工资指数是450点,2006年每个工资指数是50欧元/年,那么你的工资就是450×50=22500欧元/年。
可以相信,如果我们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也能高度透明,全面置于大众目光的监控之下,那任何有关公务员工资的话题都不可能弄得云山雾里,莫衷一是。而关于建立公务员收入申报公开制度被人大代表多次提出,但未见太多进展。
5月1日《信息公开条例》就要施行,新《国务院工作规则》也重点提到政务公开,那么,促进公务员工资制度的透明化,理应作为信息公开的重要部分。
最新消息是,有关部门已证实尽管个税栏显示为0,但单位已代缴,那么,能否公开单位代缴的凭据?
□韩涵(北京 媒体从业者)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guanchajia/2008/03-28/011@074123.htm
韩涵:公务员薪酬不透明,“零个税”必起争议(新京报 2008-3-28) 平安21.5亿欧元入股富通投资 部分高管薪酬翻番(新京报 2008-3-21) 行者:“周老虎”之后,“平江虎”何以顶风而起(新京报 2008-3-25) 两起老虎事件,两种政府信誉(新京报 2008-3-26) 范慧芳:法官选任,不能和公务员等同(新京报 2008-3-11) 网络现"备注"考生名单 公务员考试被指有黑幕(新京报 2008-6-3) 蒲斌 翅膀撑起门框(新京报 2008-5-21) 停车拒交费自称公务员(新京报 2008-11-5) 社论:财政不透明滇池治理效果不会好(新京报 2007-7-17) 祥子:谢华安的“科学佳话”为何引起争议(新京报 2008-1-14) 方南:调查平安保险高管薪酬请求应获支持(新京报 2008-4-2) 茆巍:“务实”是公务员破格提拔的理由吗(新京报 2008-4-15) 河南商丘出资鼓励公务员下海(新京报 2008-6-6) 俄“反腐法”要求公务员公开财产(新京报 2008-12-27) 新京报:公务员招考设限还能更少些(2005-11-5) 500公务员发誓不当贪官(新京报 2006-8-17) 必艰:谁让评估女秘书“紧张得坐不住”(新京报 2008-4-20) 上海强力调整公务员薪酬(南方周末 2008-4-24) 河南村民用乡长茶杯喝水起冲突被拘留7日(新京报 2010-3-25) 韩涵:讳言虎照比虎照更让人遗憾(新京报 2008-3-8) 韩涵:“郭德纲喊冤”值得反思(新京报 2007-3-18) 教育部表示要为高校评估减负(新京报 2008-3-28) 马红漫:股价暴跌无碍高管拿“天价高薪”?(新京报 2008-3-28) 阜阳789儿童染肠道病毒(新京报 2008-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