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涵:讳言虎照比虎照更让人遗憾(新京报 2008-3-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43:29
讳言虎照比虎照更让人遗憾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8-3-8 3:35:52 · 来源: 新京报

陕西华南虎照风波已持续数月,而现在,虎照意料之中又成为了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监察部副部长郝明金表示,“华南虎”事件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种考验。民众可以允许政府在工作中“犯错误”,但是,不能原谅政府“撒谎”,缺乏诚信。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也疾呼,“华南虎照”再无定论会让国家蒙羞。
然而,在代表委员的热议氛围中,来自陕西的代表委员们似乎保持着沉默。据3月6日《南方都市报》报道,记者就虎照话题采访了多位陕西籍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些代表、委员均表示对华南虎照不愿意发表评论,有代表表示,“这一问题比较敏感,不方便评论。”而惟一发表看法的陕西籍政协委员荣海表示,“不要追究结果了”、“不主张对某个人进行问责”。
周正龙所拍虎照的真假,让全国网民和媒体争论不休,惊动了层层政府部门,迄今还是一个谜团,这委实让人遗憾,在高科技的现代社会,识别几张照片的真假,那简直就是小儿科的问题,怎么也不该弄到大动干戈的境地。然而,看到陕西代表委员们对虎照的讳言或和稀泥态度,我要说,此种态度比虎照风波本身更让人遗憾。
一年一次的全国两会,理应是一场言论大竞技,从政府到媒体到公众都拭目以待代表委员一展风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针砭时弊,畅论民生。作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传达民意,是权利亦是义务,而人大代表则更跻身最高权力机关,对于行政机关及官员进行监督,是其不可推卸的天职,可见,陕西代表委员的沉默与讳言,与他们的身份实在不符。“这一问题比较敏感”———人们想不出,虎照敏感在何处,是怕得罪有关部门和官员,还是怕虎照影响地方的形象?明哲保身,瞻前顾后,这不该是一个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应有的品质和气度。
人们相信,来自陕西的代表委员对于虎照风波的见解应是最多,感受也是最深刻。毕竟身处事发地,对于虎照风波的来龙去脉以及大量的细节,看得一清二楚,而对虎照于本地声誉的伤害,也极其痛心和惋惜。现在全国两会给了代表委员直抒胸臆,一扫心中郁结的机会,这理应是求之不得,哪有理由放弃。大声说话,天不会塌下来;大声说话,这不仅无损于地方形象,反而是一种形象加分,因为活跃的论政风气、自我批判的勇气,这难道不正体现出一个地方的开明形象?反之,若讳疾忌医,集体噤声,这种“形象”又会给人以怎样的观感。
两会期间,重大话题云集,政府工作报告、机构改革、医改等难以枚举,也许有人认为,虎照这样的小话题,可以放在一边。可是,虎照话题并不“小”,说虚点,这关涉政府的公信力,说实点,这其实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纠错能力———如果我们连一个“虎照门”都难以纠正,那么更多涉及政治、法律、公民权利、社会政策的是与非,我们又何以应对呢?
本次全国两会上,虎照注定是无法回避的热门话题,陕西代表委员讳言,那么其他更多的代表委员显然不会放过,媒体和公众更会追问到底。与其如此,陕西代表委员不如化被动为主动,坦坦荡荡,勇于担当,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信与大气。这不将助力于推动虎照风波的圆满解决,也将使两会的论政更加务实、精彩。
□韩涵(北京 媒体从业者)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8/03-08/018@033552.htm
韩涵:讳言虎照比虎照更让人遗憾(新京报 2008-3-8) 品昊:中石化为何讳言“囤油”?(新京报 2008-4-30) 社论:“虎照事件”完全可以进入“问责”程序(新京报 2008-2-22) 陕西警方调查虎照事件 周正龙招了(新京报 2008-6-26) 社论:周正龙案落幕,“虎照事件”反思未已(新京报 2008-11-19) 呼吁停止悬赏“虎照”(新京报 2007-11-9) 葛剑雄:“华南虎照”再无定论会让国家蒙羞(新京报 2008-3-4) 新京报:农村收入与高校学费为何不能比(2006-3-8) 新京报:农村收入与高校学费为何不能比(2006-3-8) 游山玩水归来的遗憾(新京报 2006-5-14) 新京报:谁比谁“流氓” 长平:虎照真伪是一场非科学事件(新京报 2007-10-26) 奚志农:“虎照”是在挑战公众智商-新京报新知周刊 - 新浪BLOG “国家局的指示有利揭开虎照真相”(新京报 2007-12-20) 陈冠希宣布永久退出港娱乐圈;向不雅照受害人道歉(新京报 2008-2-22) 湖南纪委:网照可能不是唐本人(新京报 2008-4-17) 王琳:尊重网络民意请从“华南虎照”做起(新京报 2008-4-27) 金岩石:也驳胡舒立《何必讳言不救市》(新快报 2008-4-8) 胡舒立:何必讳言“不救市”?(《财经》 2008-3-31) 胡舒立:何必讳言“不救市”?(《财经》 2008-3-31) 杨树:奖牌数比金牌数更重要(新京报 2004-8-30) 发展基础教育比获诺奖更重要(新京报 2006-10-15) 于建嵘:法学博士不知道遇罗克是种遗憾(新京报 2009-4-11) 韩涵:公务员薪酬不透明,“零个税”必起争议(新京报 200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