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玄奘西游记之弥勒佛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41:16
        玄奘西游记之弥勒佛真相

        解说:请继续收看,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玄奘西游记弥勒佛真相。在译场开始工作的一年之内,玄奘只翻译了一些并不重要的佛经,他在积累经验,磨合队伍,为翻译一部最重要的佛经做准备。这部经就是《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口述记录而成,而弥勒菩萨就是中国民间盛传的弥勒佛。弥勒佛是中国老百姓熟悉并喜爱的一个菩萨,但钱文忠教授认为,我们对弥勒佛的认知是非常少的,比如,弥勒佛原来是一个面容姣好,身材修长的菩萨,他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笑口常开的大肚子的形象的?弥勒佛的信仰和西方世界有什么关系?曾经盛级一时的弥勒信仰,为什么会渐渐衰亡了?

        钱文忠:在上一讲,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玄奘一开始翻译一些相对而言不那么重要的经典呢?他在等待着什么呢?我想大家一定不会忘了《瑜伽师地论》。玄奘西行求法,主要就是为了学习,为了求得这部真经。玄奘怎么可能不急于把它翻译过来?怎么可能不急于把它介绍给东土大唐的信徒和僧人们呢?那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果然,当玄奘觉得有足够的把握以后,集中一切力量,着手翻译瑜伽行派,最重要的经典,《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这部经,是一部极其精深的佛典,耗费一生都未必能够理解。我在前面的片言只语,恐怕只多只能起到一个解题的作用,而且似乎也只能如此。我在此还是着重介绍一下传说中《瑜伽师地论》的作者,或者说着,因为它是口授的,弥勒菩萨,我来介绍一下它的作者。

        对于中国佛教信徒来讲,弥勒和观音无疑是两位最最重要的菩萨,我也只能说观音了,不能再说观自在了。虽然观自在是对的,因为它约定俗成。对于中国佛教徒来讲,这两尊菩萨当然是最重要的。按照佛经里的说法,弥勒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也就是佛陀的弟子,但是,他比释迦牟尼更早地化灭,也就是他比释迦牟尼去世的要早。他上升到兜率天,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天职,准备在四千年以后,跟着释迦牟尼降生到人间,大家别忘了,四千年,大家也许想,这差不多两千年过去了,两千年弥勒菩萨就来了。不对了,四千年是天上的时间,相当于人间多少年呢?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大家慢慢等。他会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下降人间,根据佛教的说法。广传佛法,救人于水火之中,因此,他也叫未来佛。佛陀有过去,现在,未来,他也叫未来佛。这个是大家一般都知道的。大家也许会说,难道中国人还有谁不知道弥勒的吗?还用你多嘴多舌来介绍吗?恐怕还是需要的。

        解说:弥勒佛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位菩萨,但是这个大家都熟悉的笑口常开的大肚子弥勒佛,却并不是弥勒佛原来的形象。那么,弥勒佛原来是什么样的相貌?又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形象的呢?

        钱文忠:弥勒佛形象的演变问题,大家现在知道的弥勒佛都是个胖墩墩的,肚子很大,很好玩儿,笑嘻嘻的天天,是这么一个形象,很可爱,笑口常开,笑尽人间一切可笑之事,大肚能容,容下人间一切不平之事,很可爱的一个欢乐菩萨。历史上不是,中国出现弥勒佛造像的时间很早,比如甘肃炳灵寺石窟编号第169号,就是弥勒佛像,为什么我们能肯定?它是注明的,下面写明的,这就是弥勒佛像。这个佛像的制作年代是公元399天年,也就是后秦的弘始元年。早期的弥勒像是什么像呢?第一都是菩萨装,像菩萨一样,头戴宝冠,今天弥勒菩萨当然就是光秃秃的一个大脑袋,当年都是有非常精美的菩萨冠,身披璎珞,璎珞就是像一颗颗珍珠串成的,披风啊,佛装啊。身材修长苗条,姿势基本上是两个脚交叉坐着,叫交脚坐式。早期的弥勒菩萨绝对不会亚于观世音,面容姣好,非常漂亮,优雅,修长,苗条。

        那么大家已经会问,不对啊,这跟我们大家已经习惯的弥勒佛这根本不是一回事,我们的弥勒佛是个大胖佛,很胖的一个佛,跟你说的这个是不是一回事呢?就是一回事。那么大家问题又跟着来了,在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居然改变了一个菩萨的容貌?能够把菩萨催肥成如此吗?在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我来跟大家介绍。跟大家说明,为什么非常漂亮的,非常婀娜的弥勒佛,变成了一个大腹便便的一个大肚佛,一个中老年大胖僧人,这样的一个形象。这就要说到布袋和尚和弥勒佛像的关系。五代,后梁,明州这个地方,明州就是今天宁波,在这个地方奉化,据说当时有个庙,叫岳陵寺,这个庙是有的,里边有一个僧人,这个僧人有影子的,叫契此,这个名字很拗口,字号长汀子,福建长汀的长汀,字号长汀子,个子很矮,肚子不小,当时记载就是这么一个人,经常用棒子,用一根棍子挑着一个布袋,用的东西都装在布袋里头,他随身用的都装在布袋里头。而经常有18个小孩,很多人看见,经常会出没在他的周围,会嬉笑,会跟他玩闹,有18个婴儿,所以我们知道,民间的弥勒佛,今天胖墩墩的一个弥勒旁边,经常会有18童子,而因为他背着一个布袋,所以管他叫布袋和尚。这个和尚来无影去无踪,随地而卧,但是当时人家就发现,这个和尚有点怪,他睡在雪地当中,雪花都化了,他身上不潮湿的,身上干的。行事非常古怪,下雪天,他穿草鞋,太阳很好的天,他反穿木屐,在古代木屐是在下雪天穿的,在天气很好的时候,应该穿草鞋,他不,他倒过来,能预言。他经常能够发出一种预言,很多都灵验了。最著名的事情,他做过一件事情,岳陵寺要修佛殿,需要很多木材,他说我去化缘,说你去吧。他就到了福建一个地方去化缘木头,他怎么化缘的呢?他走到一口井,井边去化缘木头,他从井里边一根一根把木头抽出来,取之不竭,抽出很多木头,造了岳陵寺的一个佛殿。

        那么,大家还是要问,我们知道,他身子很矮,肚子很大,背着一个布袋,叫布袋和尚,历史上的确有这么一个人,叫契此,也叫长汀子,那跟弥勒佛有什么关系?怎么会大家把他当成弥勒佛的?

        解说:布袋和尚的传说是有史可查的。但布袋和尚和弥勒佛有什么关系呢?人们为什么会用大肚子的布袋和尚的形象,来代替面容姣好身材修长的弥勒佛的形象呢?

        钱文忠:问题就出在他圆寂的时候。916年,公元的916年,这个历史记载得非常详尽,这个契此和尚,也就是这个长汀子,端坐在岳陵寺东面走廊旁边的一块石头上,嘴里念出了一个偈子,怎么念的呢?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念完这句偈子他圆寂了。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我随时在向你们世人展示,你们自己不认识。这首偈子被一字不差地记载在历史的史料当中。说完,安然化灭。于是这就一传百,百传千,千传万,飞速地传播开来。大家认定,他是弥勒佛下生,是弥勒的化身。从此往后,大家就根据这个契此和尚的形象,来塑造弥勒佛。真正的弥勒佛的形象,就被中国的佛教徒彻底忘却了,这个契此,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宋高僧传》里头就有他的传。从这里边看,这个契此和尚还是吃荤的,他不但荤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里面记载,他在吃鱼的时候,他吃东西有个习惯,经常只吃一点,要剩下一点放到他的袋子里背着走,留下了他吃鱼的记载,所以这个和尚很奇怪的一个和尚。

        而且历史上还有记载,在他圆寂以后,公元916年圆寂以后,还不断地有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和他长得五几乎一模一样的,背着一个布袋的和尚,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人物,泉州莆田县县令王仁煦,就亲眼见到过这么类似的一个人,留下了记载。所以这是一个谜。于是,身材苗条,面容姣好的弥勒形象,就被这个大腹便便的可爱的胖契此给代替了。大家接受他,是有佛教理论的依据的,这就是著名的化身说。就是每一个菩萨,每一个重要的菩萨,他都会有很多化身,来到人间,开示大家,就看大家有没有这个机缘去认识他。契此就是弥勒佛的一个化身。

        还有更妙的事情,这个中国化的弥勒佛,还因为他诞生了在现代中国,今天的中国,依然非常著名的一个地名,哪个地名呢?宁波。宁波原来没有这个地名,叫明州,光明的明,宁波原来叫明州。主要谁改的呢?大家知道吗?朱元璋。朱元璋为什么要改呢?为什么要把明州改成宁波呢?大家千万别忘了,朱元璋创立的王朝是什么?明朝。他为什么叫明朝?因为他是明教徒,朱元璋是和尚吗?大家认为朱元璋是僧人,错了,他只不过是在一个寺庙里出过家,由于闹饥荒,他又离开了这个寺庙,实际上他是明教徒,而明教大家知道,明教的最高法王是谁吗?弥勒佛,他是依据着明教徒的支持,打败了他的竞争对手,创立了他的朱家王朝。所以他给自己王朝起名叫明朝。他既然又是依靠弥勒佛的号召力成事的,他非常知道,民间弥勒佛的威望和影响,他当上了皇帝以后,他利用弥勒佛推翻了元朝,他可不希望别人利用弥勒佛来推翻他自己。而中国的弥勒佛,这个最重要的化身的所在地,就在明州,而要命的是这个地方居然叫明州,而这个明州就是弥勒佛在那边化身咸咸的地方,朱元璋想来想去不放心,于是就自欺欺人,下令明州不许再叫明州了,叫宁波,也说明,风平浪静,宁波,风平浪静,不要惹事了。这是朱元璋干的,没有这个胖契此,没有今天我们胖墩墩的弥勒佛,今天宁波人还叫明州人,那没有宁波这个地名。

        所以,如果我问大家,弥勒佛人人都知道,但是弥勒道场在哪里,大家知道吗?大家知道观音,观音道场在普陀,弥勒道场就在凌波奉化雪窦寺。这是弥勒道场。原因就在这里。

        解说:弥勒佛是深受中国人尊崇和喜爱的一位和菩萨,钱文忠教授认为,对弥勒佛的信仰,不仅仅是在中国,也不仅仅是在东方,难道,弥勒佛和西方世界还有什么关系吗?

        钱文忠:我讲的西方不是指印度,而是指伊朗乃至罗马,难道我们的弥勒佛,还跟那么遥远的西方有关系吗?有,不仅是有,还非常地密切。这说来话说是一个非常专门的学术问题,我用最简单的方式给大家介绍一下,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亚,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流行着一种未来救世主这样一种信仰,耶稣宗教里的弥塞亚,messia,就是这种救世主信仰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这种信仰在圣经旧约里边就已经有了。而弥塞亚就更是一回事。它都是反映了被压迫的民族,对自由和幸福的巨大的渴望,印度的弥勒信仰,在学术界已经确认,和这种全世界范围的救世主信仰,是密切相关的,彼此影响的,而印度的弥勒信仰,就是救世主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弥勒之所以是未来佛,也就是说未来的救世主,有印度的根源,也有更大范围的全世界的,或者古代世界的根源,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弥塞亚信仰的一个部分。这个部分,有趣而复杂,本身就够再给大家讲一个系列的,所以这就不能在这里讲了,就大家千万要知道,弥勒佛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佛教里的佛,中国的弥勒信仰,这也是值得好好讲一讲的,如果由我来问大家,最早被中国人所遵奉,所信仰的是哪一位菩萨?大家一定会讲,观世音,或者阿弥陀,错,中国佛教史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最早得到大众信仰的,正是弥勒菩萨。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最早赢得了中国信徒信仰之心的,正是这位弥勒菩萨。

        解说:中国佛教历史悠久,被尊崇的菩萨也很多,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中国佛教信徒最早尊崇的是弥勒菩萨呢?

        钱文忠:早在汉代,介绍弥勒佛的佛经,就被大量地翻成了汉语,早在汉代,而在中国新疆,用吐火罗语就有剧本,叫弥勒,吐火罗语叫,《弥勒会见记》,如果问,中国境内最古老的剧本是哪一个?就是这部《弥勒会见记》。公元前后,在新疆,用吐火罗文写成。在70年代,被偶然发现。这部经发现以后,就是由季羡林先生研究,把它翻成汉语和英语,是迄今为止,吐火罗语出土量最大的一部经典,这是一个剧本,就是描写了和弥勒会合,所以叫。这个信仰在汉代,马上就得到了中国信徒的信仰和接受,很多人一心一意地往生弥勒净土,希望能够在来生和弥勒佛在一起。在唐朝初年,弥勒信仰依然非常盛行,著名的诗人,当然他也是个僧人,寒山,他就有过这样的诗句,叫南无佛陀耶,远远求弥勒。南无,皈敬,敬意佛陀耶,大家以为这三个汉字,不是,南无佛陀耶,就是,标标准准一句梵文。用中文给写下来,写成汉文诗歌。因为佛陀耶,这个耶,就是梵文里的一个特殊的格位,汉语里没有的,叫南无佛陀耶,远远求弥勒。他就专门有过这种诗,脍炙人口。而玄奘更是虔诚的弥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则天,唐高宗,也都弥勒信徒。这才能解释为什么玄奘心心念念要去求《瑜伽师地论》。不然玄奘不能求别的佛经?玄奘别人就是弥勒信徒。玄奘一开始就是信仰弥勒净土的,武则天干脆就通过官方渠道宣布,自己是弥勒佛降生,见于《资治通鉴》,原始记载在《资治通鉴》里面,大家要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权势非常显赫的女性,吕后,慈禧,但是大家别忘了,可都不是皇帝啊,武则天是皇帝啊,武则天当过皇帝的,武则天把皇帝变成了女婿,武则天把唐朝李姓的皇帝,变成了自己的老公啊,她是皇帝后来。在中国的传统当中,女性怎么能当皇帝呢?她就运用了佛教的化身转生学说,她认为我是弥勒佛,我就是弥勒佛下凡,难道弥勒佛还不能当皇帝吗?武则天就是用弥勒来构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孙,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帝的理论基础,就是用弥勒佛来形成的。

        白居易也是弥勒信徒,他还组织了一个学会,白居易专门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什么呢?叫一时上生会,信奉弥勒,一时,一时间上生,往天上生,就希望大家共同一时,共同上生到弥勒境界去,他写了表决心,白居易为了往生弥勒净土啊,写过一封决心书,决心书里面有什么呢?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我敬仰慈氏就是弥勒,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这个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我来世一定要上生在弥勒菩萨的身边,这是白居易的原文。实际上,我们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唐朝以前,信仰弥勒的占了佛教徒的主要的部分。

        解说:弥勒信仰在汉代时期传入中国,一直到盛唐时期,从皇室到百姓,从僧侣到诗人,都对弥勒佛极度的尊崇和信仰。那么,后来什么原因,使这种信仰减弱,甚至渐渐默默无闻了呢?

        钱文忠:那么大家不禁要问,弥勒信仰又是怎么会逐渐衰亡的呢?这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说,这里边当然有佛教不同派别和学说之间的竞争问题,可是,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根本的原因是,弥勒佛作为拯救百姓于水火,拯救人民于苦难,给人带来一切美好的愿望和希望的一个未来佛,很早以来,成为民间反抗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来源,打着弥勒佛的旗号,反抗残暴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很多人就是用弥勒佛来号召大家,统治者是不可能容忍这样的信仰的,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唐玄宗下令禁止,禁止弥勒信仰,于是渐渐地默默无闻。开元以后,唐朝开元以后,弥勒佛像在汉族佛教当中,急剧减少,这个数量一下子就少下去,这就很可以说明情况。不过弥勒信仰与各种不同的变形和形态,一直在民间存在着。

        大家还记不记得,元末,和朱元璋他们同时,反抗元朝统治的奇异原,打的旗号是什么?弥勒佛降生,依然用的弥勒作为号召。这就可以说明弥勒佛为什么慢慢地消亡。大家最关心的,弥勒的由来,我们知道,弥勒菩萨这个名字,弥勒,在梵文里边叫,在巴利语里边叫,毫无疑问,大家一听大家都不一定懂梵文巴利文,一听就跟弥勒没关系啊。跟弥勒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跟弥勒汉文发音都不像。玄奘毫无疑问发现了这一点,因此玄奘说,翻错了,又是翻错了。应该翻成梅旦利耶,所以玄奘认为,弥勒应该叫梅旦利耶菩萨,梅花的梅,梅旦利耶菩萨。可惜,像观自在一样,大家都没有接受,玄奘这位顶尖高僧的意见,大家还管他叫弥勒。弥勒是音译,还有个意译,叫慈氏菩萨。一个音译一个意译。

        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这是由季羡林先生解决了这个学术上的难题。弥勒是从吐火罗语翻过来的,吐火罗语把梵文里的,到了吐火罗语里边变成了,所以翻成了弥勒。而这个字又和梵文的,有关,意思是慈悲,所以弥勒菩萨和观自在菩萨一样,甚至比观自在菩萨更多地带有一种慈悲的意义。在这个名字上。玄奘根据梵文,提倡的梅旦利耶的译名,固然是原汁原味,追究抵不过约定俗成的巨大力量,几乎没有人留意的。所以这个命运是跟观自在菩萨这个名称,玄奘的翻译是一样的。

        解说:玄奘的工作不仅仅是翻译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他同时,还把一些汉文经典翻译成了梵文。玄奘翻译了哪些汉文经典呢?

        钱文忠:贞观二十一年,玄奘48岁。一年都在繁忙的翻译中渡过。我们注意的不是由梵译汉,不在这一点,从把梵文佛经翻成汉译佛经,玄奘下半生一直在干,而是反过来,又汉译梵。玄奘翻译《老子》和《大乘起信论》为梵文,是佛教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扑朔迷离,最吸引人的一个问题。从历史记载来看,我是相信确实发生过的。翻译《老子》为梵文,是由自居为老子的后代的李唐皇帝的旨意,因为我们知道,李唐来源很蹊跷,他为了给自己找一个非常大名鼎鼎的祖先,他总不能找孔子,孔子姓孔,他就找了老子,因为据说老子姓李。所以他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代。所以在唐朝官方信奉的是道教,并不是佛教。根据相当多的记载来看,玄奘的内心对皇帝交办把《老子》翻正梵文的工作,是更不以为然的,大概由于心情的缘故,由于内心实在是不怎么愿意干的缘故,玄奘和道教徒不停地拍桌子吵架,所以这部《老子》在翻译成梵文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玄奘和道教徒不停地吵架的过程。这部经应该是翻译了,至于是否传到了印度,那是众说纷纭的。

        我个人认为,当时中印之间往来频繁,而的确是有很多印度国王请求《老子》这部书的,这部书又是奉皇帝之命翻译的,所以传过去的可能性应该很大。

        解说:玄奘回归大唐之后,一心一意地开始翻译他从印度取回来的真经。而在这个时候,玄奘法师曾经学习生活过十几年的印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钱文忠:玄奘在动手完成他西行求法的最终标志的时候,印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玄奘结下了深厚友谊的一代明王戒日王,不知怎么搞的,居然在恒河里面溺水身亡,淹死了。在这一年,从此,一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进入印度,印度整整战乱550年,就再也不太平了。而戒日王溺水身亡的时候,唐朝的使臣王玄策、蒋师仁,率领一个使团,正好在印度,出使尼泊尔和印度,戒日王死了,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个国王,叫阿罗那顺,自称为王,发兵拒绝唐朝使团。这实在是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王玄策率领的是一个使团,当然不会有多少武装,可是,王玄策以大唐的名义调集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西藏,调集吐蕃和婆罗,就是今天尼泊尔的军队,居然一战而胜,活捉了这个阿罗那顺,不久还将这个印度国王押回唐朝,献俘阙下。可见,当时唐朝的国威强大到什么地步。把阿罗那顺带回唐朝,献给唐朝皇帝,见于中国史籍记载。这是多么奇特的一件事情。那么我们的玄奘法师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当中,他还在从事哪些工作?而他最终是怎样走完他非常辉煌的,在俗世间的一生的?请大家听下一讲,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