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玄奘西游记(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8:02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

他是唐朝的一位伟大僧人,法号玄奘。他徒步十万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天竺取经。他的西行之路,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玄奘西游记》创百家讲坛,收视新高。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就是历史中一个伟大的僧人——玄奘。但历史中真实的玄奘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世呢?《西游记》中对他的描写是不是有根据?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使他敢于徒步十多万公里,远去西天取经?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玄奘西游记》——玄奘身世。 画外音:唐僧师徒四人上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人人都知道,但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三个徒弟不同的是,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唐朝时一个伟大的僧人,号称玄奘法师。在《西游记》中,对玄奘身世的描写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玄奘的父亲经历了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喜悦,又遭遇了月黑杀人、抛尸江底的惨剧,使玄奘尚未出生就开始历经磨难。但历史中真实的玄奘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世呢?小说中的描写是完全凭空杜撰,还是有所依据?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使他敢于徒步往返17年,远去西天取经?
我们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有《西游记》是我们古典小说当中举世闻名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更是在里边占有非常特别的地位,它展示了中华民族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了中华民族无远不见、不畏艰难、降魔伏妖、坚韧不拔的毅力。那么在这部《西游记》当中的一些主要的人物:孙悟空,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这个求法团的一个保卫部长;唐三藏,我们当然可以把他比喻作团长;猪八戒,我个人倾向于把他看成是好吃懒做部的部长;沙和尚,那我们当然可以把他看成是在这个团里边的后勤保障部长。那么像这些人物,都是非常的脍炙人口,是大家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人物。有一些学者研究,比如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林庚教授曾经专门研究过,认为孙悟空是一种侠客,是中国传统当中的侠客和印度传说当中的一些特殊人物——比如哈奴曼,这是季羡林先生的意见——这种结合体;同时身上还带有调皮捣蛋,甚至小偷小摸这样的习惯。像这个猪八戒,根据林庚先生的意见,他就是代表着一种小市民、小商人,斤斤计较,这样的一种形象。那么像沙僧呢,当然就是非常朴实的劳动人民,一直闷头干活。总之这些人物都是大家非常熟悉,都一直在大家脑海当中形成的一种记忆,甚至也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的组成部分。《西游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么一部小说?那么毫无疑问,它是以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这么一位伟大的僧人——玄奘法师,唐朝的玄奘法师,以真实存在过的这个人物和真实存在过的这个事件——也就是玄奘法师不远万里,远赴今天的印度,当时叫婆罗门国,或者叫西天,或者叫天竺,去求法、求经,这么一件真实的事。以这个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事件为主要的依据,参照了玄奘法师回国以后写成的《大唐西域记》,同时还参考了大量当时的民间的传说、传奇、画本,最终由吴承恩,一个天才型的作者,把它最后形成了《西游记》这么一部小说。那么这部小说当然和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的进程、历史的事件和历史当中真实人物的经历,当然是不完全一致的。更何况《西游记》本身就是一部以想象为主的,体现我们想象力的这么一部小说。那么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在历史当中,这个人物,玄奘法师,也叫唐僧,也叫唐三藏,这个人物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真的人生经历是怎么一个过程?在历史当中确实发生过西行求法这么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的壮举,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就不是《西游记》所能告诉我们的。所以在这里呢,我将跟大家讲述真实的历史当中的“西游记”是怎样发生的,去看一看玄奘西游记。 画外音:玄奘俗名陈袆,又称唐僧,他徒步十多万公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印度取经。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现代人认为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享有如此赞誉的玄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那么讲一个人物,讲一个伟大的人物,首先我们肯定要讲他的身世,来讲他的家世,讲他怎么出生的。最方便的办法,也许大家认为最方便的办法或者最习惯的办法,就是顺手拿起《西游记》来翻。那么我不知道诸位翻过没有,毫无疑问诸位会非常的失望,因为在《西游记》里边,孙悟空也好,猪八戒也好,沙僧也好,连骑的这匹白龙马也好,都是来历交代得非常清楚;唯独这个表面上的主要人物,这个旅行团或者取经团的团长玄奘,他的身世和出身在《西游记》里边,却没有什么交代。《西游记》一直要到十一回,讲有三个大臣奉唐太宗的命,奉他的旨意来挑选一个僧人,然后要让他来主管全国的僧人,也是作为当时的这个佛教的领袖。那么选定了玄奘,选定了这个唐三藏,唐僧。那在这个时候《西游记》十一回里边,非常突兀地出来了这么一段话:“转托尘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罗网。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临恶党。父是海州陈状元,外公总管当朝长。”它传达的几点信息:第一,玄奘多灾多难,反正他从降生开始,就蒙难了,而且就逢凶了,就逢到了这种很凶恶之人;那里边当然也提到,他的父亲是陈状元,是海州陈状元;而他的外公呢,看来是一个非常非常高级的干部,是总管当朝长,那不得了了,那最起码是丞相一级的人物了。而只有在十一回,关于玄奘的身世出现了这么一段非常突兀的、也没有交代的话。诸位也许会认为,我看书不仔细,我把它给跳过了,怎么十一回突然出现这么一段话呢?那我往前看看。一般看不着,因为在我手上的一个《西游记》的本子,第八、第九回之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的本子里,非常独特地插进了一个叫《附录》,叫“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那么这个《附录》恰恰是《西游记》里边非常完整地讲述了玄奘的父母、玄奘的出身,以及他所遭的难,以及他报仇的整个历程。当然,毫无疑问画外音:在《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玄奘的父亲曾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但为什么说玄奘是“转托尘凡苦受磨”?他又是怎样投胎落地就逢凶的呢?
那么这个《附录》讲,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嘛,就张榜招贤,遍求天下的贤才来帮他,来辅佐他,来创建大唐的盛业。那么提议唐太宗这么干的人呢,既然是民间传说嘛,大家一般都想得到,就是魏征,一代名臣魏征来给唐太宗做了这么一个建议。那么就张榜天下,要求各地的贤才都来赴考。这个榜呢,就传啊传啊,就传到了海州。那么这就有我们想起十一回的海州陈状元,名字叫陈萼,字光蕊,这个人当然不说也知道,就是玄奘的生身父亲。那么海州这位陈先生,就看到了唐太宗的这个招贤的榜文。回家以后呢,就跟他的妈妈,跟老太太说。那么这个老太太,当然是玄奘的奶奶,张老太太。就说:我看见了唐太宗的招贤榜,儿是读书人,那么我想去应考,如果侥幸考中了,可以光大门楣、封妻荫子。那么作为书香之家的这个老太太,张老夫人当然非常支持儿子有这个远大的理想,就说:儿啊,你快点去吧!那么这个陈光蕊就赶到了长安,就去参加了这次考试。那么按照传统的这个一般民间传说的规律,大家也知道,第一,百分之一百地考中了,第二呢,还不能考差了,他一定是状元,所以就有了海州陈状元。这个海州陈状元,也就是玄奘的生身父亲,就照例骑着高头大马,在音乐的伴奏之下、鼓吹之下就游街。那么大家看到,传说当中第一个因子“金榜题名”就有了,所以有了海州陈状元。那么这个陈状元,当然那个时候还是这个未婚之人嘛,年轻才俊。按照这个传统的这个思路,也不出诸位的意料,他这一游街啊,也不乱游,他不会乱游,他游啊游啊,就游到了当朝的宰相殷开山的楼下。        y画外音:年轻才俊陈光蕊金榜题名,考中状元。披红挂绿,骑马游街,这一游,就游出一段美好的姻缘来。但这位新科状元是怎样与当朝宰相之女洞房花烛,结成姻缘的呢? F当然这个殷开山在历史当中有没有,是不是唐太宗的宰相,这咱们不能管,因为这是《西游记》里讲的。至于后来真实的历史,我们待会儿再讲。那么大家也可以想象,殷开山家一定是个有小姐,他一定是有个小姐的,不然陈状元游到那儿去干吗呢?而这个小姐这个名字,我们留下来了,叫温娇,这名字,温柔娇美。那么《西游记》里也讲,后面讲到,这个殷小姐什么样子呢?叫面如满月,眼似秋波,樱桃小嘴,是绿柳蛮腰,这把人间最美的东西全部集合结合在这个当朝宰相这个女儿的身上。当然仔细想起来,我经常琢磨,这仔细想起来,真要站在大家面前这么一个人啊,可能还不怎么漂亮。面如满月,一银盘大脸,完了上面一个樱桃小口,这完了以后,你接下来再怎么蛮腰什么的,这不太匀称。但当时人认为是美的。那么这个小姐呢,还有一个名字,有个外号,叫满堂娇,也就是满满济济一堂的人,那么多美女,就属她娇美。那么他家有这么一个女儿。那么这个女儿在家里干吗呢?哎,她就上楼了,如果她在深宅大院里,这个陈状元你再怎么遛马游街你也见不着她。那么这个小姐就上了楼,上了楼干吗呢?照规矩,抛绣球,就在那儿抛绣球,正好在招亲。那么正好看见状元游过来。估计呢,因为她父亲是宰相嘛,也知道今天状元要游街,就把这消息告诉女儿了,不然她怎么早不扔晚不扔,偏偏在游街扔呢?她在那等着状元。按照历史的记载,这是真实的记载啊,陈状元是非常漂亮的一个人,非常英俊。大家知道玄奘就是很漂亮的。当然这个大家不能看周星驰那个《大话西游》里的那个玄奘,那个不行,那个玄奘比较形象不怎么样,这不去说他。历史当中这个玄奘的父亲,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身高八尺,美眉明目”。那么大家知道三尺是一米,那么他爸得有两米六七,两米六十六点六,四舍五入两米六七,那比姚明还高。当然这不能当真,因为古代的尺,它的这个长度跟咱们现在的尺子不一样。但怎么着也得有两米,个子非常高,一米八九是有的。而且呢,美眉明目。这“美眉”两个字啊,我看到了以后我当时就黑夜里忍不住要暴笑,因为它“美眉”这两个字什么意思呢?它就是美丽的眉毛。美眉,就是咱们现在的这个电子网络语言里的“MM”。我原来一直以为“MM”是妹妹的意思,我后来偶尔看见“美眉”,我就说哎呦,这个人的发明比较了不起,我很佩服。等我看见玄奘的爸爸就是美眉,那我就觉得这人也没啥,1400年前就有人说了。那么这个陈光蕊是身高八尺,美眉明目,那么当然这个温娇小姐,殷小姐当然就内心窃喜啊,就瞄准了陈光蕊,就把这个绣球给砸下去了。那么这一砸呢,当然就砸在陈光蕊的脑袋上。那陈光蕊抬头一看,哟,殷小姐。那么接下来就很简单了,就下来几十个丫鬟,就拉住了陈光蕊的马头,就把他牵到府里去,连人带马,那么立马成婚,那就“洞房花烛夜”,第二个就有了。而且当朝状元郎娶了宰相之女,这是完美得没法说了。那么这是传说,就是到这里呢,已经出来几个人了。第一,他的父亲是海州陈状元;第二,玄奘的妈妈叫殷温娇;第三,玄奘有个外公,是殷宰相。这都出来了。但是这个呢,跟历史上来比啊,大家可以看到,这当然大家听得很爽,这个多好啊,那么大一僧人,你看他不简单,他是不简单,他父亲妈妈就那么厉害。但是根据历史的真实记载呢,有点差距。 那么根据历史的真实记载,玄奘的确是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祖籍颖川,也就是今天河南的许昌。而且玄奘也的的确确是个高干子弟,非常高干子弟,还不是一般的高干子弟。那么在历史的记载当中,我们已经有他家里的世系,非常非常的清楚。玄奘的高祖是陈湛,北魏清河太守,已经是个封疆大吏;曾祖父陈钦,也叫陈三,北魏的上党太守,征东将军,封南阳郡开国公,也就是说到玄奘的曾祖这辈,他们家的官位已经相当的高;玄奘的祖父陈康,因为学业优秀,出仕北齐,担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礼部侍郎,基本上是像国立大学的副校长、教务长啊这样的一个官员;那么玄奘的父亲,也就是我们讲的这个身长八尺、美眉明目的这个父亲,叫陈慧,当过江陵、陈留的县令。也就是到了他父亲这一辈,陈家实际上已经从高级干部降到了中层干部,因为县令嘛,只是一个县团级的职务。那么他降到了这样的一个位置,实际上家道从陈慧开始就已经中落,不再那么繁盛,不再那么鼎盛了。那么他的母亲呢?我们知道,那就实在有点扫大家的兴了,他的母亲姓宋,而且他的外公远非当朝宰相,而是洛州长史,也是一个地方政府里面的一个官员,他母亲是洛州长史之女宋氏。那么跟当朝宰相要差得很远了,当然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 关于这个年份,因为我们知道这个讲的是贞观十三年,海州陈状元中了状元,然后娶了殷小姐。就算是当年怀孕当年生子,那么照这么说,玄奘法师应该生在贞观十三年。这个是错的,这个在《西游记》里附录里面的这个传说是错的。玄奘的出生年月,在历史上是需要一番考证能考出来的。民间传说历来如此,这个大家都能理解,在需要精确的地方呢,往往大而化之,说一通就算了;在不需要精确的地方,有一些细节上,比如这个扔绣球招亲之类的,那是记载得非常详尽的。那么玄奘的出生年月,现在还是差不多能够确定。玄奘生在哪年,我们不知道。因为那个时候,他还只不过是已经是一个县令、一个县丈之子。但是,他出世的时候,玄奘已经是一个名满天下的人物,在唐朝是一个万众景仰这样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了,所以他去世的年份我们是知道的。除了《旧唐书》的本传以外,基本都说他是唐高宗的麟德元年,也就是公元664年,玄奘去世。如果对一个法师的说法,应该说玄奘圆寂。一般认为玄奘生活了65个春秋。大家可以跟《西游记》里记载的两种,一种民间传说和一种家世,来做一个比较。那真实的玄奘就是生于公元600年,圆寂于公元664年,这么一个名门望族,这么一个官宦子弟。玄奘的生身父亲陈慧,他因为隋朝的政治腐败,很早就辞官在家。当然他是一个对儒家的经典非常熟悉的人,所以他从小就在家里亲自教育玄奘,给他讲授儒家的经典。玄奘从小非常的好学,非常的聪明。那么有一天,他父亲给他讲《孝经》,讲到有一段叫曾子避席。就是那个我们知道春秋有个曾子,也是孔子的学生嘛,曾子避席,也就是说古人都是坐在席子上的,避席就是站起身来,站起来,不坐在席子上。讲到这么一段的时候,玄奘突然——小玄奘那时候大概只有七岁八岁,还是叫陈袆的时候——突然站起身来,也避席。因为唐朝人基本上还是席地坐的比较多,因为椅子、胡床,床啊这样一些东西,应该还不是太普遍的时候。玄奘也避席了,那么他爸爸陈慧当然觉得非常的诧异,怎么讲得好好的,你怎么站起来?那么玄奘就说了这么一段话:“师有问,曾子避席起答。今我受父亲教诲,又岂能安坐?”也就是说您刚才不是讲曾子避席吗,那老师发话要问你的话,我怎么能大大咧咧坐在那儿?我要避席起来回答。现在,我在领受父亲大人您的教诲,我怎么还能安然坐着呢?这段话被记载了下来,被比较正规的历史史籍记载了下来,来证明玄奘自小聪慧。那么《西游记》十一回里边,为什么会讲玄奘历经磨难呢?为什么会有那么悲悲切切,甚至我们感觉非常地,使我们看到了以后会非常担忧的词句,来描写玄奘的降生,描写他的出生呢?这一段的记载,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没有。但是在民间的传说当中,也就是这个《附录》里面,还是有记载的。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
,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画外音:《西游记》中写到,玄奘的父亲是新科状元郎,母亲是当朝宰相之女,正是得意之时。玄奘的父母新婚之后,都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怎么会使自己的孩子历经磨难呢?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那么按照这个《附录》里的说法,这个唐太宗很不通人情,给玄奘的父母半天婚假也没放。到第二天的五更三刻,那照理人家小夫妻正好是洞房花烛夜,还没起床的时候,那么唐太宗就开会了,旁边还有一个非常喜欢凑热闹的魏征。就说,状元郎啊,应该给他授个官。授了个什么官呢?江州州主,而且叫他即刻上任。那么这个陈状元接到这个圣旨以后,就带了新婚的温娇,殷小姐温娇,就先回家,回到老家海州去接老夫人,张太夫人。那么张太夫人见到儿子,这个身高八尺、美眉明目的这个儿子,又娶了一个这个面如满月、眼似秋波、樱桃小口、绿柳蛮腰这么一个宰相的千金回到家里,当然是非常非常的高兴。就跟着他们,跟着夫妻两个,还有好多仆人,当然这一下不一样了,对吧?就到这个江州去上任去了。那么玄奘的磨难,关于玄奘父母的磨难、降生的磨难,在民间传说当中就从这一刻开始了。那么这个老太太,玄奘的祖母张老夫人就跟着他的儿子,状元儿子,跟着儿媳妇,就千里地赶路,赶到江州去上任。走到一个地方叫万花店——客栈的主人叫刘小二——那边呢,老太太得病了,得病了以后他们就停顿在当地休息。那么这个陈状元当然是一个孝子,看到老太太生病非常着急,就赶到市场上,用一贯,钱一贯,这样一串钱买了一条鲤鱼。这条鲤鱼是一条金色的鲤鱼,黄金色的鲤鱼,准备熬汤给老太太补补身子,然后好接着赶路。这当然是一个孝子,而且因为我们古代的几大“孝”里面就有卧冰求鲤,就是卧冰要求鲤鱼这样来孝敬老人的说法。那么正要把这个鱼给杀了,杀了去熬汤的时候,陈状元突然发现这条金色鲤鱼直冲他眨眼,就叭嗒叭嗒眨眼。陈状元那是见多识广啊,陈状元跟一般人不一样,他马上就想起当时有句话,叫什么呢?“鱼蛇眨眼,必非等闲”。那么陈状元一看,觉得这鱼非同一般。于是就赶紧问卖鱼的那个人,也是打鱼的,就说您这条鱼怎么眨眼啊?这条鱼哪儿来的?那么那个渔夫就说,这条鱼是从洪江捕来的。那么陈状元赶紧就到了洪江江边,就把这条鲤鱼放生了。回家去以后去禀告老太太,那老太太也非常地欣慰,觉得这个儿子你现在有慈悲心,把这条鲤鱼给放生了,那么我不喝这鱼汤,我心里也高兴。那么在这个时候呢,老太太就跟这个光蕊,跟这个陈光蕊就商量,说你们两个不要误了当官去到江州赴任的日程,你还是带着温娇先走,你留下点盘缠给我;我呢,就在小二的店里面安心地养病,等你们到了任上,安顿好了以后,也不急,那么你们派人来接我,我才到你们的衙门去。那么光蕊一想这也不失为一个很妥当的处置的办法,就按照老太太说的,留下盘缠,给她安顿好、布置好,他就带着自己新娶的美丽的妻子温娇,就到江州上任去了。那么当然谁知道,这一走,就走出一段天大的祸事来。
      
画外音:陈光蕊去江州上任,会遭遇到什么样的祸事呢?小说里如此的安排,又为玄奘的出生增加了什么样的神秘色彩?
光蕊带着夫人到了洪江口,要渡过这个江。正好有两个船公,一个叫刘洪,一个叫李彪。这两个人是在这里靠摆渡为生的,把客人摆过洪江。看到这个身高八尺、美眉明目的陈光蕊,他没什么兴趣。但是看到了非常美丽的殷小姐,这个刘洪就动了歹心。正好是在这个月黑风高之夜,摆渡到江半的时候,这两个人就商量着,先把陈光蕊的仆人杀了,然后把陈光蕊也打死。打死了以后,就把这两个人的尸首,就抛进了洪江。那么殷小姐当然不干了,丈夫被贼人谋害,就要跳江,跳江随夫而去。那这刘洪他的目的就在殷小姐,他当然不会让殷小姐跳江给跳成了,就一把把殷小姐给抱住,说了一段乍听起来很奇怪的话:“你若从我,万事皆休;你若不从,一刀两断。”那这段话为什么奇怪呢?按照现代我们的思维习惯听起来,语言习惯就很奇怪:你如果从了我,咱们俩就算了;那么你如果不从我,咱们俩一刀两断。后面还通点,但那个“一刀两断”实际上是指什么呢?我真是一刀把你砍成两断。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议百家_百家讲坛  那么殷小姐这个时候没有办法,为什么呢?她已经怀孕了,这个肚子里已经有孩子了,当然她也不知道是男是女。所以没有办法,只能假意顺了这个刘洪。这刘洪也是一个挺好玩的贼。这李彪是一个很正常的贼,就是把这俩杀了以后,分了点财宝,扒了几件衣服,人家还是快活去,等着下一个被杀的人。这刘洪呢,居然穿了这个陈光蕊陈状元的衣冠,拿了陈光蕊的官凭,也就是当官的凭证、委任书什么的,还带了陈光蕊的妻子,冒充陈光蕊的名字,当然殷小姐的肚子里还带着陈光蕊的儿子,居然就到江州去上任去!他去当了这个陈光蕊应该当的江州州主的官。那么,掉到洪江里面的陈光蕊,也就是传说当中玄奘法师的父亲,他到底是不是死了呢?当玄奘知道了这些经历以后,他又有什么反应呢?请听下一讲。
《西游记》中陈光蕊被害沉江,身怀玄奘的温娇被刘洪霸占,玄奘出生时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命运?玄奘又是怎么替父母报仇的?这样的描写与历史中真实的玄奘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为我们讲《玄奘西游记》——皈依佛门。        _c w fq6Px W
议百家_百家讲坛画外音:《西游记》第十一回中说到玄奘时,说了这样几句话:“转托尘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罗网。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临恶党。”玄奘的父亲被害,母亲被霸占,刚刚出生的玄奘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命运?也许这一切坎坷的遭遇都是小说中的杜撰,但有一点是接近历史真实的,那就是,玄奘确实是在年少之时就剃度出家了。玄奘出生官宦家庭,他为什么会年少出家?是什么机缘使他执着于佛门求学?小说中的描写与历史中真实的玄奘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F上一讲讲到,光蕊和他的新婚妻子温娇就把张老夫人留在刘小二的店里,夫妻两个就赶路,到江州赴任。那这一走呢,就走出了一段天大的祸事。而《西游记》的十一回,上讲我们介绍过的这段话就是由此而来的。光蕊带着夫人到了洪江口,要渡过这个江。正好有两个船工,一个叫刘洪,一个叫李彪,看到了这个非常美丽的殷小姐,这个刘洪就动了歹心。正好是在月黑风高之夜,摆渡到江半的时候,这两个人就商量着,先把陈光蕊的仆人杀了,然后把陈光蕊也打死。打死了以后,就把这两个人的尸首抛进了洪江,一个是仆人的尸体,一个是陈光蕊的尸体。仆人当然是很一般的人,所以这尸体抛下去以后尸体就随江水飘走了,没人管。这陈光蕊是当朝状元,而且又是未来的玄奘的爸爸,这就不一般。所以他的尸首一掉进江里就“噗通”,就沉在那儿不动,也不随江飘走。那我们知道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民俗,无论是天上、地上、地下、水底,它都有一套政府,有人管理的,不是那么乱哄哄的,这跟人间基本上都是一样,翻版,是一个模子。那么洪江底下,当然最高的首长,洪江的首长就是龙王。龙王手底下当然也有很多帮他干活的,替他维持秩序的。像有一个叫巡海的夜叉,这夜叉听见噗通就掉下个人来,去一看,掉下这个人也不动。就回去报告龙王说:龙王不好,上面有一个人被杀了,尸体被扔下来了,但这尸体不动。那么龙王当然就说:你把他弄过来,我看看。那一看,龙王说:哎呀,这人我认得,这不是新科的状元吗!那么到现在大家也可能就知道了,龙王就是那条金色的鲤鱼,当年不知道怎么被一无知的渔夫就给弄上来了,弄上来差点给熬成鱼汤。那么现在不是鱼汤了,就很厉害,就赶紧就发文,就是正规的文书到洪州的城隍和土地那儿。因为大家别忘了,陈光蕊是在水面上被杀的,所以这个魂得问城隍和土地爷拿,这龙王管不着。龙王就发了个文件过去,说你把那个魂给我移过来。移送过来,龙王问这个陈光蕊说:你怎么回事,怎么掉到我这儿来了?陈光蕊就把这个被害的过程就说了一遍。龙王说:那行,我先给你吃一颗叫“定颜珠”。海底的珠子里边这当然是顶级的美容产品,定颜珠就吃了以后你容颜不变,几十年搁那儿你跟当初一样,叫定颜珠;这个配方没了啊。就把他的尸身放在旁边。同时你这个魂我不是给你要回来了吗,你也别浪费了,你委屈一点,就在我的水下政府里头当一个督官,当一个官,你也来管管这些个夜叉。那么岸上那个江州州主已经是刘洪了,你先别琢磨.那么刘洪带着殷小姐到江州去上任去了。看来这刘洪还不是一般的贼,因为在《西游记》这段记载当中,就没有说他当官有什么当得不好的,反而给大家一个印象,非常勤勉,非常地勤于公事。因为大家接着会看到他酷爱出差,经常动不动就出差,然后出差的时候就要发生很多事情。 _   
画外音:父亲陈光蕊被刘洪杀害,母亲温娇为了保全腹中的玄奘,假意顺从了刘洪。但温娇怎样才能保住玄奘?玄奘出生时,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这一天,刘洪出差了。殷小姐肚子里有玄奘,到了生产的时候,殷小姐就疼晕过去了。在她晕倒的时候,就是人没有知觉的时候,突然耳边传来了一个声音,说:满堂娇,——直接叫她的小名,——你给我听好了,我是南极星君,是观音菩萨派我来跟你打个招呼。观音派我送了这么一个儿子给你,来日“身名非凡,绝非等闲”。你呢,要好好地把这个孩子养大,千万不要让刘洪那个贼人知道,如果知道了以后,他一定要杀害这个孩子。至于你的丈夫,陈状元你不要担心,已经被龙王救了,将来一定有夫妻团圆、子母同聚的一天,你稍安毋躁。切记,切记。那个温娇醒过来以后,当然每句话就记住了。这孩子生下来了,那就是未来的玄奘。这生下来以后,刘洪回来了,刘洪出差回来了,一看这么一孩子。那刘洪肯定贼眉鼠目的,也不是什么好人,陈光蕊的儿子当然相貌堂堂。一看就不是自己的种啊,就想把他给淹死。那么温小姐说:行行行,我把他淹死,但是您别急啊,您刚出差回来,我明天去把他淹死,今天搁一夜。那刘洪说行,看来呢,刘洪是真心蛮喜欢殷小姐的,凡是留下来的记载都很顺着殷小姐,殷小姐怎么说他怎么做。第二天一早,按照温小姐说的,应该把玄奘去淹死。但是刘洪呢,又出差去了,刘洪又有个公差,火急火燎地跑了。那殷小姐一看没办法,就扯了这么一块布,扯了衣衫,用衣衫把刚生一天的小玄奘给包起来,然后咬破手指,就写了一封血书。这个血书里边就讲了这个事情的缘由,讲了这个小孩儿父母姓甚名谁,怎么样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把这孩子扔掉,就这样写了。写了以后,殷宰相的女儿做了一件我们常人想象不到的事情——她居然把玄奘左脚的小脚趾给一口咬了下来。那么温娇当然是忍着巨大的悲痛,但是为了怕将来孩子将来找不着啊,这一封血书万一被水给冲走了呢,那么就咬下了玄奘左脚的小趾,好留下一个记认。当年也没有什么断肢移植的,反正咬了以后也就咬了,那你反正缺一截儿,我将来能找到你。那么温娇就带着心腹的丫鬟,就到了洪江的江边,要把这个小玄奘抛到江里。她抛的毕竟是玄奘,不是一般的孩子,所以将要抛的时候,江面上远远地就飘过来这么一块木板。殷小姐一看正好,就把玄奘绑在木板上头,就让他顺流而下。 画外音:刚刚出生的玄奘,被无奈的母亲抛入江中,他的命运将会如何呢?
这个玄奘一抛,就在江里边流啊流,流到了哪里呢?金山寺。金山寺,当然我们知道今天的金山寺在镇江那里,是非常著名的寺庙。金山寺有一个长老叫法明大和尚,在那里禅定,在打坐。我们知道练禅之人到了最高境界,对窗外的事情是张目不见、充耳不闻的,你外面发生天大的事情跟他没关系。但是因为飘过来的是玄奘,不是一般的人。玄奘飘到金山寺脚下,他不走了,就在那儿哇哇哇哭。这个入定的长老,法明大和尚居然在离江岸还有相当距离的方丈室里头,就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当然他就赶快过去了,过去了以后就把这孩子抱起来,把他收养下来,在寺庙收养下来。收养下来以后,就给他取了个名儿叫“江流”,然后就在庙里把他剃度了,剃度了以后就成了僧人,取了一个法号叫“玄奘”。玄奘在这个寺庙里面,学业非常精进,非常勤奋,佛学修养大长,当然这水平就不一般了。我们知道在庙里有辩论的传统,要大家来辩论,我要把我理解的佛法跟你理解的佛法大家有一种交锋,然后达到一致,达到一个共同的理解。那么玄奘在庙里当然是常胜将军,一般人辩不过他。这个时候庙里有一个酒肉和尚,平时也不好好读书,估计也是像鲁智深之流的人物,也不读书的,那么辩不过玄奘,就发急了。发急了以后他就脱口而出,就骂了玄奘,说什么呢?说你这个小业畜。“业”原来是一个梵文字,叫karma,就是说你的行为,尤其是指你前世的行为,业。你这个业畜,也就是说你前世没有做过善事的,有恶报的你这个畜生。这话当然骂得非常下流也非常粗鲁。说你是父母也不知,姓名也不知,你到这来捣什么乱啊?这就是纯粹地耍赖了,因为辩不过玄奘就耍赖了。但是这句话,当然无意间把玄奘的身世这层纸给捅破了。当然任何人碰到这种情况都会非常惊讶,玄奘这时候就哭着去找他的老师法明大和尚。那个得道高僧法明大和尚居然也还在,还非常健康,那么就把血书,没办法,就把这个血书就给玄奘看了,也就告诉玄奘了他的身世。画外音:玄奘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决定为父母报仇。但刘洪当时已经当上了江州州主,有权有势,而玄奘只是一个小和尚,他该怎么做才能为自己的父母报仇呢? 玄奘知道了这个身世以后,就悄悄地去到江州的衙门里边,去找他的生身母亲,也就是满堂娇,也就是温娇,要去找他的母亲。玄奘就离开了金山寺,到了江州州衙这个衙门。那么那一天也巧,刘洪干吗去了呢?哎,出差去了。刘洪又出差去了,家里就只有他妈妈一个人。那么温娇一看,那就是陈光蕊的一个美眉再生嘛,又一个美眉来了,非常漂亮,那当然一下就觉得这是自己的骨肉。那么玄奘还把自己的血书都给母亲看,那母亲当然就基本上就认定,这就是我当年生的这个孩子,我抛到江里去了。母子先抱头痛哭一番,完了以后温娇又做了最后一次confirm,最后一次确认——就把玄奘的左脚袜子给脱了,脱了以后一看,少一个小脚趾,当然就是百分之一百了。温娇就跟玄奘说:我这里给你两样东西,一个是一只香环,也就是一种古人带的装饰,你带着它到离这边一千多里的洪州那边,你赶紧去看当年留在那里的你的祖母,不知道还在不在。老太太不知道还在不在,活着不活着都不知道,当年也没有给她留多少钱,因为准备马上去接她的嘛。你赶快去接你的祖母,这是一个。第二个,我这儿写了一封信,你赶紧到长安,到唐皇城里面,金銮殿西边,你外公家,就是殷宰相家。你叫你外公禀明唐王,赶快就跟唐太宗那边禀报,并报了以后,发兵来擒杀刘洪,为你的父亲报仇,把你老娘——这里原文是用了一个“老娘”,把老娘救出虎口。当然温娇那个时候应该也就是三十六七岁,也不是老娘,但她自称老娘,说把老娘救出去。玄奘得了妈妈的嘱咐,就兼程往北赶。先赶到洪州的万花店,这刘小二还在,当然也还叫刘小二,没改名叫刘老二。那么就问,当年是不是有这么一个老太太。那刘小二说是有,当年是一个状元郎带着新婚娘子当官去了,当时说好这老太太留在这儿留一会儿,我照看一下。说那么久都没回来,这个老太太后来盘缠也没了,也付不起店钱,她就住在一口破窑里。玄奘赶紧去找他的祖母。他的祖母因为日夜思念儿子,哭得眼睛都瞎了,眼睛已经哭瞎了。一听到玄奘的声音,她马上就觉得,哎呀,他这个声音好像是我儿光蕊啊!那么把玄奘再摸一遍,也是一个美眉,也是很像我儿。玄奘就告诉她,把这个经过全部给老太太说了。而且玄奘看见祖母眼睛瞎了以后,当场就发愿,念经,诵咒。在古印度有很多这样的咒,就是可以叫你眼睛复明的,有些咒语念了以后你可以眼睛复明的,这个我也会念,但是我念完以后没复明的,但也没瞎的,没什么用。那么这个玄奘就去把经念了一段。而且用了一种这个在我们传统的传说当中很多,都说是孝子孝孙,用舌尖去舔这个瞎掉的眼睛,按照传统的说法是往往有奇效。那玄奘这么一舔呢,就把老太太的眼睛给舔得复明了。老太太一看,高兴坏了,是个孙子。玄奘把老太太安顿好了以后,当然就马不停蹄奔往京城。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
{c
CW
画外音:玄奘能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外祖父殷宰相?杀父夺母之仇如何来报?玄奘和父母会不会团聚?《西游记》的这一段描写与历史记载又有多大的不同呢? *@*W
到了这个老地方了,宰相府不大会搬的,就当年他妈妈抛绣球那地方,今天还在。而且他外公也还在,那么他外公当时就是宰相了嘛,也没法升了,升上去就变皇帝了,还是当着宰相在那儿。那么当然这个就没见他奶奶那么方便了,门口有警卫啊,有秘书这一大堆人呢,有门房。就把这个信递进去,说有一个和尚亲戚,要拜见宰相。这个老先生殷开山他不怎么出差,他官比较大,他不像刘洪,他不出差。在家正好呆着,说我们家没有和尚亲戚。但是说来也巧,温娇的妈妈,也就是玄奘的外祖母,前天夜里正好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朝思暮想的女儿和女婿派人送信来。我们知道在古代,僧人因为要云游四方,所以僧人往往会充当邮差的角色。比如你带着一封信,背着很多信,你一路送过去,这个收信的人家往往会布施你一点东西,也表示对你的谢意。僧人可以一路去云游,那么在物质上也有保证了。那么赶紧说把玄奘请进来。请进来一看,当然又想起了陈光蕊,想起了他这个状元女婿。那么玄奘就把温娇给他外公殷宰相的信就给他看,那老人家当然是勃然大怒:自己是当朝的宰相,把女儿嫁给了一个新科的状元,去当官,你居然天下有胆子那么大的,把我女婿杀了;抛尸不说,你还带着我女儿,把我女儿给抢跑了;把我女儿抢跑了你还不说,你还去当我女婿当的官去了;当官你还不说,你十八年还在那儿当官!老人家当然就暴怒了,第二天就禀明唐王,发兵六万,这个当然都是传说了,一般都是整数,就发兵六万直奔江州,去擒拿这个刘洪。那么喜欢出差的刘洪,倒霉,这天不出差,在家待着。这个外公当了那么多年的高官,当然是非常有才华的,到了江对岸,先派人把刘洪周围的那些助手都叫过来。那这些助手根本就都不知道这是刘洪,以为这还是陈光蕊嘛。那么当然里应外合,就把这个刘洪给抓住了,这个当然很容易抓,一抓就抓住了。没出差的刘洪就被按那儿了,被偶尔出差的外公给抓住了,外公偶尔离京城一次就为了抓刘洪。抓到以后,当然顺带着把李彪,这两人都抓过来了。抓过来了以后,这一段就是民间传说了,完全不符合一个高僧应该有的这种修养、胸怀啊,就先把这个刘洪和李彪先打一百大棍,先打个半死。把李彪先钉在木驴上头,木驴是中国古代非常残酷的刑法,然后千刀万剐,就把这个李彪先给剐掉了。然后这个刘洪当然就不会那么容易让他死了,就押到洪江江边,活剖心肝,祭奠陈光蕊。老龙王就说,那就把陈状元赶快送到人间去。因为陈状元当年不是服了一颗定颜丹吗?所以这事儿我也没想明白,因为浮上去以后,温娇应该是老了,温娇已经自称老娘了嘛,那么陈状元还那么年轻,这应该和玄奘差不多,因为玄奘那个时候十八九岁嘛。那这就不能往细的想了。那么服过定颜丹的陈状元的尸首,就被龙王送出了水面,就慢慢漂浮过来。漂浮过来以后温娇一看,那当然更是号啕大哭,看见浮过来一具浮尸嘛。那么又要投江,又被玄奘一把抱住,说娘啊你不能投,你看这不爹过来了吗?那么这陈状元过来的时候,手脚就开始动,因为他有魂嘛,魂已经给龙王要回来了,那么就游过来。游过来以后一看,母子团圆,皆大欢喜。这个《西游记》里边《附录》就讲到这里。当然还留下了一句很残酷的话,因为它没有办法处理温娇,因为无论如何温娇是失节了,按照中国传统伦理,温娇几次三番要死,没死成,终于最后还是自尽了。这个在《附录》里面非常残酷的一条,也就是还是自尽。那么这个就是在民间传说当中,在《西游记》一个附录当中,讲的玄奘的整个受难的这么一个过程。
]画外音:《西游记》中的玄奘刚出生时就被母亲无奈地抛入江中,因为被金山寺的长老收养,所以从小就当了和尚。但历史中记载的玄奘出身官宦家庭,他为什么要剃度出家?又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对佛学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呢?是什么原因使他剃度出家,皈依佛门了呢?
`
根据历史真实的记载,玄奘他走上学佛之路,还是因为他的第二个哥哥,长捷法师。因为玄奘的父母大概在玄奘十岁左右,都已经去世了,那当然不是被人谋害的,而是因病去世的。那么玄奘就跟着他的哥哥到洛阳的净土寺开始学佛,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刚进寺的时候,玄奘还不是正式的僧人,只能做一个童子,但是学习非常非常勤奋。在他13岁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历史上以荒淫、奢侈著称的隋炀帝突发善心,隋炀帝信佛。说派了一个人叫大理寺卿,——这个官位是大理寺卿,叫郑善果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历史上是有的,这些下来都是真实的历史了,——到洛阳去度僧,也就是说去剃度这些僧人。一共剃度二七14位,只剃度14位僧人。因为在隋朝的时候,包括隋唐,僧人的数量是严格控制的,因为如果不控制的话,那就当兵的也没了,种田的也没了,交粮纳税的都没了,所以他对僧人的数量是严格控制的。玄奘13岁的时候正好郑善果来这边主持这个考试,要考的,当僧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把脑袋剃光了穿件袍子就能当僧人,你还得考,考你的佛学修养,在隋朝那个时候。这个郑善果是以什么著名的呢?是以知士之鉴,就是这个人非常会看相,非常会鉴定一个人才,你到底是不是人才。小玄奘那个时候才13岁,他就在这个考场的门口,这个是非常确切的历史记载,就在那里磨磨蹭蹭,一直就傍在门口不肯走。郑善果考完了出来一看,这怎么有一个小孩?相貌非常好,因为毕竟是美眉之子,因为这个美眉两个字不是传说,是正式史籍记载,说他父亲美眉明目。那么就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就是说问你子为谁家啊?玄奘就把自己的家报了,比如我是颖川陈氏之后。古人报名不是今天这么简单,比如你今天问我,你叫什么?我说我叫钱文忠。但这个不是这么简单,按照古代的规矩要报三代,就是曾祖、祖、父。那么玄奘这么一报的话,当然郑善果就知道这是名门之后。然后就问他,你是不是想能够剃度出家为僧啊?因为他正好在主管,他是考试委员会主席,你是不是要出家为僧啊?玄奘说是,我愿意出家为僧。但是,我是“习近业微,不蒙比预”。什么意思呢?我学习佛法的时间很短,也就学了几年,十三岁也就三年。业微,这个“业”不是恶业的业,这个“业”也是一个梵文字,是功力的意思,我花的功力,我花的力气还很少,我的功力还很浅,学习的时间又很短。不蒙比预,我没有资格去考试,因为当时考试是有年龄限制的。你看玄奘从小就很聪明,他就跟郑善果就在那里打游击。要照理说就是我岁数不够,我不够报名就完了。他不说,他不说自己岁数不够,他说自己是学佛日子短,功力浅,所以不蒙比预。那么郑善果当然一看这孩子就觉得不一般啊,就问他,那你为什么要剃度出家呢?你剃度出家你想干什么?一般的孩子可能就会回答,比如庙里好玩儿,或者说我将来不种地了,我念经了,或者说怎么样。但是玄奘的回答,那是绝对的非同凡响:“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远绍如来,“绍”是继续、传承的意思,我要把如来这个大法,这个佛教佛法,给继承下来,从远的讲继承如来的佛法;从近的讲呢,近光遗教,就是我要把释迦牟尼传下来的佛教把它发扬光大。这个情况下,郑善果又是以善于鉴别人才著名,记载上也讲,玄奘反正是占了他的这个外貌的很多便宜,玄奘是非常漂亮伟岸的。又贤其相貌,觉得玄奘的相貌非常的好,于是就破格开了一个公开的后门,这个后门反正他有这个权。的确后来事实证明,他这个后门开得好,把玄奘就准许他出家,也就是说正式成为僧人。郑善果他有一个考试委员会,他周围很多人当然要抨击啦,你也没考,你就因为他几句话,看这个小孩长的漂亮,你就给了他这么一个非常珍贵的14个名额当中一个,整个洛阳才只有14个名额。那么郑善果就讲了这么一段话:“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因为过去考和尚或者科举考试分两种:一种,你能默写多少纸佛经,那个时候佛经论纸,还没有现在线装书这样一页一页的,它是卷轴,你能够默写多少纸佛经这是一个标准;第二个,看你能抄写多少卷佛经,也就是看你识字多少,看你到底是不是读得懂,佛经上的字你是不是都认得。诵业,就是背诵的功夫,易成,背诵的功夫很容易;但是风骨难得,你有这个风采,有这个骨相,有这个气度太难得了。那如果剃度了这个孩子,剃度此子,必成释门伟器。释门是释迦牟尼之门,必然将来会成为佛门的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这一点,当然证明了郑善果有知士之鉴,有知人之明,绝对不是浪得虚名的,他是的确会看人。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画外音:剃去三千烦恼丝,了却凡尘入佛门。但玄奘剃度时只有13岁,正是男孩子顽皮之时,少年玄奘和普通的男孩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玄奘在洛阳剃度以后,他真实的历史经历,他当然没有在金山寺,他也没有去找他的妈妈,他妈妈早就去世了,当然他也没有一个外公是宰相。而是随着他的哥哥,在19岁以前,一直在洛阳学习佛经。当时的洛阳寺庙极多,所以经常有一些高僧在这个地方开一个讲座,在这个地方讲一部经,在那个地方讲一部经。所以玄奘就往来听讲,就像我们今天大学里。我在读书的时候,在北大读书的时候还是这样,你今天听听这个老师的课,明天你也可以跑到别的学校去听别的老师的课,跑到民院啊,像我就跑到民院去学藏文啊,你可以跑到那边去听这个课。玄奘就在洛阳这个非常浓厚的佛教氛围当中,飞速地积聚着自己的佛学修养,飞速地提高自己在佛学方面,完善他佛学方面的基础。同时记载下来的当然还有对少年玄奘的一段评价:“备通经典,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集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不交童幼之党,无涉阛阓之门。少知色养,温情淳谨。”也就是说他从小读了很多的经典,不是儒家的雅正高雅正当的书他不看,不看闲书的,不看武打小说之类的,他都不看,看的是经典。而且从小就非常有志向,非常成熟的一种表现。不交童幼之党,也就是跟他同年的小朋友不大交往。然后也不去热闹的地方去瞎看。而且性格非常的温和,非常的纯朴,非常的谨慎。那么小小年龄的玄奘,后来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代的高僧?他又是怎样在心中酝酿起西行求法的念头?这请听下一讲。  玄奘13岁剃度,开始了他的佛门求学。为求得佛学的真谛,他接受了佛门最严格、最繁复的戒律,成为一名受戒的高僧。但在佛学界已经名声鹊起的玄奘,为什么会想到要西行取经呢?是什么启动了他西行的信念?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玄奘西游记》之三——求学之路。
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
 剃度后的少年玄奘刻苦好学,十几岁时就在佛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时正是隋末唐初的动荡年代,但为了求得佛学的真谛,玄奘上长安下四川,辗转求学。在四川时,玄奘通过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关,诚心接受了佛门最严格的戒律,成为一名受戒的高僧。但玄奘并没有就此满足,为了继续深造,他不畏艰辛,又从四川奔赴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钱文忠教授认为,如果玄奘不来到长安,就不会有《西游记》的诞生。那么当时的长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玄奘在长安遇到了什么人,使他下定决心要去西天取经?而他要去西天取经的要求,是否得到了唐朝官府的批准
 上一讲正好讲到玄奘剃度,非常偶然的机会在13岁的时候就剃度出家。那么出家以后,非常好学的玄奘,当然就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佛典的学习上。按照现在的记载,玄奘从景法学习了一部经,叫《大般涅磐经》。《大般涅磐经》讲的是什么呢?讲涅磐。什么叫涅磐?我们知道涅磐的梵文叫Nirvana,《大般涅磐经》就是这么一部经,这是有梵文本的,这个经主要讨论佛性的问题。玄奘后来西游的目的之一,就是探讨佛性问题。也就是说,他出家以后,正式从师学的第一部经典,就种下了他西游的一颗求知的种子,就是去探究佛性、探究涅磐的可能性。这是他学的第一部经。那么第二部经呢?他又跟一个叫严法师学了《摄大乘论》,就是它是一个把大乘佛教的所有的经义汇集起来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佛典,这个在历史当中是留下记载的。
  他出家的13到19岁之间,玄奘没有离开过洛阳。从现在的历史记载来看,他一直在洛阳求学,到处听讲,声名鹊起。当时的东都洛阳佛寺众多。寺庙在现在我们的概念当中,它的功能好像比较单一了,一个是比如有善男信女,有佛教信徒,到寺庙初一、十五去烧香,或者说有一些民俗方面的,比如说有一些丧事,或者到那里做道场做法会。在隋唐时候,佛寺的功能远远的丰富,佛寺它是某一个社区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文化生活的中心,甚至是娱乐生活的中心。而且寺庙当时还充当着好多别的角色,这个大家有点可能是匪夷所思了。比如佛寺还从事典当业的事务,它还承担这个功能,家里有些东西用不了或者有些东西没用,你可以典当到寺庙里,换取金钱,都有典当业。它甚至有一些比如叫长生库,这些库大家不大明白,实际上它是典当。寺庙它承担着很多功能。所以一直到19岁以前,玄奘就完全生活在洛阳的非常浓郁的佛教氛围当中,没有离开过洛阳一步。
;
  * 年仅19岁的玄奘,已经在佛教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大家都知道,玄奘取经是从长安出发的。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在洛阳已经小有名声的玄奘要奔赴长安呢?
  在玄奘19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的620年,瓦岗军攻陷了东都洛阳周围的一些地方。那么当然东都震荡,玄奘在洛阳是待不住了,就跟他的二哥,就是我们讲的长捷法师,一起西奔长安。但是在长安呢,他们也没有能够停留太长的时间。因为当时中原扰乱,大量的高僧、大德纷纷地进入四川,入蜀了,到蜀地去,那里相对比较安宁,比较安逸。所以在隋唐之交,四川这个当时还并不是非常发达的地区,成了佛教学术的中心,众多的名僧、大德都在那里讲学、授徒、住持寺庙。  有一个法师叫道基法师,非常著名的一个高僧,就这样称赞玄奘,说我讲学多年,但是还从来没有见到“少年神悟如此者”。就是一个少年僧人,居然有如神助,有这种领悟能力,他说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玄奘在那个时候就得到了一些高僧的认可,得到了一些高僧的高度赞扬。  * 玄奘13岁剃度,但那只是走入佛门的第一步,要成为一个高僧,还有更重要的而且更难过的第二关——受戒。那么受戒都有哪些更严格的要求和复杂的程序呢? 玄奘出家八年以后,他才正式受具足戒。所谓的具足戒,是指使一个人成为比丘,完全具备了成为比丘的资格和条件,而你要接受这些戒条。有一个寺庙叫隆昌寺,宝华山,也在镇江那边。这个寺庙大概是中国我不敢说是唯一的,但是据我所知我是没见过,它是没有佛像的寺庙,叫隆昌寺,宝华山。而且没有山门,就是没有那种像我们见的寺庙非常宏大,只有一扇偏门,非常小的一个门。这个门小到一个什么地步呢?现代社会里吃得太胖的人恐怕你得小心点,一般就像我这种个子的一个半人进这个门,叫隆昌寺。   这个寺庙号称是佛教的哈佛,就是中国的好多方丈、住持,乃至于东南亚的很多方丈,都是从这里毕业的。怎么叫毕业?从这里受戒的,受具足戒。如果到那里去看您就可以知道它是有一套礼仪,受戒这一关不是那么好过的,大概不是像大家想的头上烫九个香疤或者怎样,那就疼一下嘛,你有足够的毅力就可以,也不是说把头发剃掉,不是这样。它里面设计了一条非常长的过道,这个过道光线并不是那么充足,在一种或明或暗之间,一条很长的过道。你受戒的法事,发愿受戒,我要受具足戒,你要穿过这条过道。这条过道大概有——隆昌寺保留着的有几百米长,我去过。在这里面你一直要默念,你是不是还有什么?你琢磨好了没有?你想明白没有,你成为一位僧人,去承担弘扬佛法的职责?你是不是具备了成为一个僧人的基本条件?你是不是还有好多事情隐瞒没说?你是不是还做了一些亏心事?
  他穿过这个通道,慢慢走慢慢走慢慢走,他就引到一个戒坛。戒坛是汉白玉造成的,很大,上面就有各个老和尚。老和尚按照受句具足戒的规矩,要有三位法师。受戒的叫戒和尚,指导在场做法的叫教授师,具体来比如说剃发、点燃香的叫羯磨师。同时还得有七个证人在场,受戒的时候。那它有各种诵经的仪式,非常庄严肃穆的、直接震撼内心的一个场合。而诸位可以想象一下,你经过长长的忽明忽暗的过道,突然一冒头,上面是一个非常庄严的汉白玉的戒坛,上面坐着非常严肃的一些老法师,一些给你授戒的几个和尚,可能有的在念诵经典,可能有的手上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剃刀,一冒头就在戒坛上有这么几个老和尚准备给你剃度。
  这套仪式,一直到今天并没有太大改变。具足戒是250条戒律,对于僧人,对于比丘是250条。像一般的居士来讲,有受五戒、八戒都有。所以为什么猪八戒悟能叫八戒呢?这个就比较奇怪,可能他受戒没受足,在《西游记》里也看不出他受过具足戒。《西游记》里只有唐僧是受了具足戒的,也就是具备一个真正成为大法师的资格。所以玄奘在21岁的时候受了具足戒,也就是说要发誓要遵守250条戒条。这个戒条就规定了他无论从学养、学佛、日常的团体生活,尤其在僧人之间的团体生活,个人的修行、生活细节,乃至于细节到喝水你怎么喝,你应该怎么喝水,都是有规定的。只有到这一天,才有国家把你作为一个僧人把玄奘登记在册,发给正式的度牒凭证,也就是说你是一个国家官方认可的一个僧人。在唐代的均田制没有崩毁之前,每个僧人如果在国家的帐册上找得到你,比如说玄奘,还可以分给你三十亩地。
4
  * 受戒之后的玄奘,和哥哥一起成为当时著名的大法师,佛学的道行更加高深,在四川也更加有名望。此时他完全可以继续在四川研究佛学,同时还可以享受到一个高僧的待遇。但到底是什么样的机缘,使玄奘一定要执意再赴长安呢?
 玄奘在四川四五年之间,和他的哥哥是齐头并进,长捷法师。当然长捷法师后来远远没有玄奘,没有他弟弟声望那么高。当时,四川当地的官员都非常器重这兄弟两个,称之为陈门双骥,就是陈家门里的两匹骏马。当时留下的记载有一句对他们兄弟两个的评价,叫“吴、蜀、荆、楚,无不知闻”。但玄奘毕竟是玄奘,如果他满足于此,那他完全可以在这个天府之国安居下来,在这里名声也很大,当地官员也非常器重他们兄弟两个。但玄奘并不甘心于此,他决定重返长安,离开四川重返长安。你要成为一个有全国性影响的僧人,仅仅的吴蜀荆楚这四个南方的地方,吴当然我们知道是江浙这一带,蜀是四川,荆楚是指湖北这一带地方,他肯定是不满足的。
  所以在24岁那一年,玄奘不顾他哥哥的劝阻,与商人结伴,泛舟,只能坐船,就是出船,准备绕道往长安走。在佛教的历史上,佛教和商人的关系是非常微妙和复杂也是非常精彩的关系。因为我们知道佛教基本上是按照商路传播的,根据商路传播的;第二呢,佛教徒往往非常愿意和商人结伴,因为商人往往是一个商队,这个商队往往还有保护自己的力量,这个商队不光会带着给养,在长途跋涉当中过去带着粮食、水、钱财,甚至还会带有一定量的自卫武装。僧人当然比较愿意依靠着商队去进行旅行,因为这样比较安全,比较便利。   * 僧人是超凡脱俗之人,商人是为了获取利益。但僧人与商人同行时的严格戒律,是我们完全想象不到的。那么僧人与商人同行都有些什么样的戒律呢?N  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叫《商人与佛教》,一篇文章恐怕有十万字,那么他恰恰从佛教的最严肃的文献律当中找到了很多记载,揭示了僧人和商人之间非常微妙的关系。那么照诸位想,僧人和商人哪个应该地位高呢?当然是僧人了,他是精神的导师嘛。但是实际上佛教戒律当中有很多规定,规定到什么地步呢?大家想象不到。比如当僧人和商人一起出行的时候,僧人喝水,去取水必须在商人取水的下游。僧人方便的时候,当然僧人也是凡人,方便的时候必须在下风口,在商人的下风口。佛典当中甚至有非常奇怪的规定,比如僧人要纵气,纵气这是一个很文雅的说法,俗话就是放屁,在佛教的戒律当中居然对僧人的这个都有规定,就是你要纵气的时候,为了防止你熏着商人,你得在下风。也就是你实在憋不住,你要纵气你得先看看风向,你千万别站在商人的上风来纵气,那就熏着商人了。那么在佛教的这种律藏当中还留下了好多记载,就是僧人和商人。有的时候因为僧人有免税指标嘛,因为僧人旅行的时候很多关卡是不收税的,他甚至会帮着商人来做一点越关的事,有些税僧人来扛,比如这两匹缎子我来背,是我有用的,那不就免税了。所以僧人和商人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从佛教史上来看是跟我们日常的想象迥然不同。
那么玄奘就和商人结队,泛舟离开了四川。先到了荆州的天皇寺,而在那里得到了当地的一个王,封在当地的一个王爵的赞助,所以就开讲他以前学的《摄大乘论》《毗昙》,开讲三遍。听者如云,玄奘在那里已经奠定了一个讲经师、一个法师的声望。在25岁那一年,玄奘得到了当时在中国一流的顶尖的一个大师叫济源法师的一个评价,基本上这个评价对于年轻的玄奘来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岂期以桑榆末光,得遇太阳初运晖!”什么意思呢?哎呀,我哪里能够想得到以我这个桑榆晚景,以我这个60多岁的风烛残年,居然还有幸遇到了一个太阳,初次散发出它万丈光芒!这就是当时一等一的大师对年轻的玄奘的赞誉之辞,而这个赞誉之词在佛教界马上就传播开来了。
  玄奘接着就进入了长安,在那里他并没有停留在或者说满足于自己在佛教界已经得到的崇高的声望,而在那里继续学习佛典。当时在那个时侯留下来的记载,二十六七岁的时候,那完全对玄奘一片赞誉之词。所谓“释门伟器”,当年郑善果对他的评论看样子已经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成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在长安的时候,在玄奘的生命史上,如果玄奘没有回到长安,他在四川,他也许,也不是也许,他肯定会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僧人,一个有非常深厚的佛教修养,自己受戒非常谨严,讲经非常成功,信徒如云,弟子也是非常多的大师;但是玄奘未必会西行。也就是说,我们的四大明著,如果玄奘不回长安,他呆在四川,我们的四大名著可能就三大名著了,或者说我们再找一本凑进来这也不好说,对吧,反正再凑一部进来我们还有四大,但不一定会有《西游记》了。为什么呢?

  * 为什么说如果玄奘不到长安,就不会有《西游记》?玄奘在长安究竟遇到了什么人?他怎么会想到要徒步十万八千里去西天取经呢?
B
  玄奘回到长安,正好是有一个印度的名僧,这个名僧的名字叫波罗频迦罗蜜多罗,汉文是那么长了,梵文就很简单了,是这么一个僧人在那里。印度来的僧人,中印度的僧人在长安讲经,那等于来了一个国际著名的外教在长安讲经。以好学如玄奘者,当然马上去听讲。
  大家要知道,在唐朝时候的长安,它的国际化的程度,老实讲是我们今天的北京、上海甚至香港都无法比拟的,“胡姬日当炉”这是非常著名的诗嘛。长安完全是一个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云集的地方,完全是一个当时世界上最最最最国际化的城市、最最最最全球化的城市。在长安我们知道肯定有白人,有印欧人种里的白人,这没什么好讲的;肯定有突厥人,这更没什么好讲;肯定有鲜卑人,这都没什么好讲的;还有黑人。我们知道在唐代出土的,比如在西安,陕西那边的墓葬里边,好多官家小姐,比如裴氏小娘子,也就是裴姓宰相的女儿她身边用了大量的黑人,有黑人。在酒店服务的大量的有来自于中亚的,甚至更遥远地方的女服务员,说“胡姬日当炉”。它那里面奏响的音乐,那完全是境外的,比如龟兹音乐,这后面要讲到,新疆的音乐,或者甚至更远的地方的音乐。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都市
  玄奘从四川回到了长安,而正好遇到了一位印度的名僧在那里开讲,讲经。玄奘应该是从这位名字特别长的我也不重复了,波罗频迦罗蜜多罗这位僧人那里了解到了印度的情况。原来他是在汉族的圈子里边,汉族佛教的圈子里来拜师、学佛,来得到了他的声望,增加他的佛学修养。但是一下子,他第一次在长安碰到了这么一个中印度僧人,遇到了一位佛教发源地的一位名僧。在他眼前,当然敞开了一片佛学的新的园地。他当然讲的好多东西和这边的肯定不一样的,唐朝那个时候,在印度的佛教也是一个高峰。也不能说是完全的高峰了,已经有点衰落了,但是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那边还是有很多佛教的教义和新的学说,比较精微的学说,由印度的僧人带进来。而这一下,大大拓展了玄奘的眼界。马上结侣呈表,他就干脆召集一些志同道合之人,谁愿意到西方去啊?那个时候西方是指印度,不往哪走,不往英国法国德国走,它是印度。谁愿意一起到西方去啊?结侣,寻求这些伴侣;呈表,递上申请表。
 * 在《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是受到唐太宗的赏识而特意派往西天去取经的。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却是,玄奘根本得不到西行的批准。当时的唐王朝为什么不允许一个僧人西行取经呢? 那个时候因为是唐朝刚刚开基没多久,玄奘实际上我们待会儿会讲到,他去西行取法的时候只不过正好是开元初年,唐朝国基未定,国政信开,是禁止国民出境的,是不赞成你们出过去的,到国外去干什么。虽然唐朝的好多高官实际上都是洋人。李世民的家族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的家族,李世民就不是汉族,这个已经是史学界的常识了。比如像安禄山,这也不是汉人,史思明也不是汉人,高仙芝是朝鲜族。安禄山这个名字根本就是一个外文,大家以为禄山这两个字很好,俸禄的禄,像座山一样堆起来,那当然是好名字了,当官能够挣大钱,安禄山。不对的,禄山这个字是一个外文,叫荦山,什么意思?光明的意思,是一个译音,它是个译音字,安禄山的名字其实是一个安光明。当初的宫廷里面独孤、长孙无忌、尉迟,这些人恐怕都不是汉族。   唐朝虽然统治阶层都是非常国际化的,整个生活完全是国际化的,尤其在长安,但是它还是禁止国民越境,所以有诏不许。玄奘的要求去西方求法,就没有得到官方的许可。因为那个时候出境已经是需要护照了,当时叫“过所”,不一定像今天叫护照,这是司法文书,在现在有留存的,在敦煌、吐鲁番出土了很多,这个文件都有实物的。那你没有这个证件,你就等于偷渡过境。那么实际上,玄奘西行求法是偷渡国境的,是没有得到官方许可的,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议百家_百家讲坛  后来历史当中还有一段说法,就是具体经办的人员不替他向上汇报。因为当时玄奘虽然已经小有名气,但远远还不是后来他西行求法回来以后这样举世闻名,还没有这么高的名望。作为一个二十来岁年轻的僧人,他忽然提出这么一个骇人听闻的要求,要求到印度去求法,那么有关这些主管的官员,往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为那些官员们是知道,唐朝是禁止百姓出境的,那我何必替你去往上向皇帝汇报,然后碰一鼻子灰,被皇帝去骂两句呢?
  历史的记载是“有诏不许”,也就是唐王朝没有准许。别的人看到这样的情况当然就退缩了。因为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如果国家支持的话,大家一起去西行求法;那么国家不允许,那你不就没有办法出境了吗。古代中国的边关控制也是很严的,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只有现代的中国才有海关,才有边防,古代都有,都非常严。很多人都退缩了。
N1
  * 唐王朝官府的不批准,使得很多准备西行的人都退缩了。唯有玄奘的心不变,他开始偷偷地为西行做起准备来。他都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在那个时候玄奘就有意识地遍求诸藩,什么意思呢?就到处去找外国人,到处去找洋人,去干什么呢?学书语。书当然是指写法,语是指口语,去学外文。因为当时的梵文实际上是某种通行语言,有点像后来中世纪欧洲的拉丁文。就是各个民族,从那边印度通过中亚、西亚来到这边,你得沟通啊。那个时候新疆和田有和田语,今天新疆的库车有龟兹语,焉耆有焉耆语,语言都不一样的,楼兰尼雅讲的是另外一种书语,那怎么沟通呢?要有一种沟通的语言。而这些物外来的人共同的语言应该是梵文。所以玄奘就去到处拜师,找在长安他所能找到的洋人,去学这个梵文。   而且玄奘也已经听说了,西行之路充满艰险,对西行者的体力乃至精神有严酷的考验。玄奘那个时候估计大概你想象,肯定每天早上步行也好,跑步也好,登高,除了把骑马换成自行车那就是一个铁人三项了,基本上玄奘都在有意识地进行锻炼。
       u
h
  对于一个僧人来讲,往往有时候精神的力量要高于物质的力量。当然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力量不重要,因为你如果西行求法要准备的东西多了。他要带一个过滤网,喝水用的,为了防止把水里边的微生物和虫子喝到肚子里去,那这就无意当中杀生了,所以他的水必须过滤过,他要带这个滤网。而这个滤网制作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它是有规定的,比如要用五尺的绢,两头折叠,系好钩好,当中再有一个撑架,有这么一个滤网。按照佛教的戒律,僧人不带滤网不得离开你的寺庙或者你的居住地二十里。佛教戒律是有规定的,如果你要走,因为它是根据人的生理来规定的,非常的合理,你走了二十里怎么都想喝水了嘛,那你如果不带滤网你不能自制纯净水,你带着这个你就可以自己做纯净水,当然对水的卫生什么的都有要求。不光说它,还要买马,还要准备露宿的东西。我们知道留下来的玄奘的一个的形象是比较可靠的,是背着一个类似像登山包这样双肩背的东西。这里面架子里会每一档放着他各种各样的东西,甚至会包括一些必备的药物,或者路上必备的东西。在留下的这个像当中,玄奘倒是没有手拿锡杖,没有拿这么一根佛仗在手里。但是他要做很多物质上的准备。
`
  无论是从精神到肉体他都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已经下定决心,即使你有诏不许,即使我孤身一人,我也要远行万里,到印度去。玄奘已经下定决心,而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唐朝的城市管理,不是我们今天所想象的,你有时候要离开长安都未必都那么容易的,如果你没有合适正规的文件,没有许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终于等到了玄奘28岁那年,秋八月,按照农历的八月,长安周围霜害秋降,打霜了。打霜了以后庄稼全部不行了,没什么收成了,眼看着明年首都就要有饥荒了。而首都当然是人口众多的地方,于是就会有这么一种政策,叫你们各地就食去吧,就是你们到庄稼可能还会有丰收的希望,或者没有歉收的地方,你们到那边就食,就到那边找吃的去。这个时候皇帝下了一格诏令:“随丰四处”,看着哪里丰收,四处你们就走吧,就自由地走,去就吃,因为这边我们明年肯定粮食就歉收了。“幸因斯际”,玄奘庆幸自己遇上了这场霜降,霜害,庆幸遇到了这么一个机会。玄奘就混在了成群结队的离开长安四处就食的队伍当中,走上了他西行求法之路。玄奘到底能不能顺利地离开长安?在他离开长安以后这一路上又遇到了哪些事情,经历了哪些苦难和风波?请听下一讲:潜往边关。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唐太宗的御弟,他奉旨前去西天取经。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却是偷偷从长安出发的。刚到凉州的玄奘就被喝令返回,然而一心求法的他,竟冒生命危险继续西行,准备偷渡边关。发现此事的凉州都督发下通缉令。当奉命捉拿玄奘的李昌找到玄奘时,玄奘是否会承认他就是被通缉的僧人呢?信佛的李昌又会拿玄奘怎么办呢?在凉州,玄奘就遇到了一场非常严峻的考验。当时,唐朝开国不久,局势并不是那么稳定。用史籍上记载的话来讲,“国政尚新,疆界不宁”,国家刚刚新建立,边疆非常的不安宁。唐朝三令五申,禁止国民出境,也就是说不许唐朝的国民越境到国外去。这个禁令里边当然包含着统治者很多的考虑。比如当时唐朝和吐蕃关系非常紧张,吐蕃曾经一度攻陷过长安,吐蕃的军力是非常强大的,它的控制面也非常大,所以唐朝跟吐蕃的关系比较紧张。第二个呢,唐朝和北部的突厥关系也极其微妙,突厥部落经常来掠夺唐朝的人口,攻掠唐朝的城池,唐朝正在准备向突厥用兵。这些都是当时的一些状况和考虑。同时,一般新开国的统治者,往往担心国内的劳动人口或者可以充当兵员的这些壮丁人口流失,跑到化外去,跑到王法不到的地方去。所以往往在一个王朝新成立的时候会发禁边令,就是不许你出境。那么,当然凉州的大都督,凉州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大致相当于西北军区的司令,李大亮,一定也接到了唐王朝发布的严厉命令,也就是禁止国民出境。而在这个节骨眼上,这更要命的,有人向李大亮密报。密报什么呢?密报玄奘到达凉州的消息,而且密报玄奘有出境的意图。史籍上记载的原话是:“有僧从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 可见当时有很多人,对玄奘要西行出国真正的意图是不理解的,是觉得匪夷所思的,所以不知何意。而李大亮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当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在他的责任范围之内,在他的辖区之内,就派人把玄奘找了过来。当时唐朝的国法是非常严峻的,对地方官员的问责和如果你失责而要施加给你的处罚,也都是非常严厉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李大亮就明确地勒令玄奘打消西去的念头,往东返回长安。这个命令应该说是非常直接的,是凉州地区的大都督直接当面下达给玄奘的,而且里边也没有可以讨价还价的、可以转还的余地。不让你往西去了,而让你往东,回到你的出发点长安去。 * 返回长安,就无法求得真经。而继续西行,一旦被捉,必定重罪严惩。在这种情况下,玄奘会如何抉择呢?
 
当然玄奘是坚信,佛祖或者菩萨会保佑他这个虔诚的佛弟子,完成西行求法的伟业。那么玄奘当然不能去听从李司令的摆布了,就下定决心,潜往边关,从凉州再往西走,然后想办法找机会偷渡出境。这么一个念头,就是在脑子里想一想,我都觉得不是那么简单,何况还要付诸于实施。要真能做到这一点,那真是谈何容易。但是在现实的历史当中,真正帮上玄奘忙的,在这个关口有两个贵人。一个还是李大亮,就是我们讲的凉州大都督李大亮。这大家可能会觉得纳闷儿,李大亮不是勒令玄奘东回的嘛,怎么会帮他的忙呢?实际上,首先那个忙就是这李大亮帮的。因为李大亮官职显赫,他是凉州大都督,整个这一片,凉州辖下还有好多地方,那都归他管辖。可能他是因为政务、军务实在太繁忙,也顾不上这么一个和尚,反正把你叫来,我也跟你说了,你给我回去。说完以后,李大亮也没有派人去看着玄奘,更没有派人把他押解回去。就不问,就把玄奘法师往那儿一搁,你就在这待着吧。反正他大概觉得自己这个话在凉州这就是圣旨,我叫你回去你还敢不走?也没管他。那么把玄奘往那儿一搁,自生自灭,这就给了玄奘一个喘息的空间。李大亮当然到这个时候,客观上起到了一个贵人相助的作用了。那如果李大亮狠一点,说派手下几个兵把玄奘法师给往东押解出凉州,或者押回长安,那整个历史恐怕就要当然不一定会改写,但是起码历史进程要改写,那么西行求法又要往后拖几年。这是一个贵人。 * 李大亮的疏忽使玄奘能继续西行,但对于人生地不熟的玄奘来说,顺利到达边关又谈何容易?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玄奘意外地获得了第二个贵人的帮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帮助玄奘度过难关的呢?第二个贵人,就是当时的河西佛教的领袖,叫慧威大和尚。这个慧威大和尚是非常能够体谅玄奘这种一定要西行求法的决心的。那么他老人家当然他不能动,这个慧威大和尚在当地,那比如说等于凉州地区佛教协会主席了,他当然就不大好随便动。他就派了两个自己亲信的弟子,一个叫慧琳法师,一个叫道整法师,那么这两位法师,慧威大和尚就派他们给玄奘带路,悄悄地护送玄奘离开凉州。在这个当口,有人带路、有向导是最重要的。那么有了慧威大师的关心和暗中的帮助,有了这两位慧威大师的心腹弟子慧琳法师和道整法师来帮助他,玄奘就悄悄地、神不知鬼不觉地就往西走,离开了凉州。当然,大摇大摆地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玄奘已经吃了一亏了在凉州,刚刚露了点口风,就被李司令干了一下。所以历史记载是非常真实的,说他不敢公出,也就是说玄奘绝对不敢公然地、堂而皇之地往西走;而是什么?昼伏夜行。白天找个地方躲起来,该睡觉睡觉,该休息休息;到了夜间赶路,往西走。当然玄奘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伟大人物,是一种品格非常高洁、道德非常高尚。但他这样一种举止和这种行为,毫无疑问在当时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偷渡客的样子。他就在两个同伴的掩护下,半夜赶路,往西一路赶过去。就这样,小心翼翼,偷偷摸摸,玄奘离开了凉州,赶了一段路以后呢,就赶到了瓜州。现在看来,虽然唐朝离今天是一千四五百年前了,玄奘那个时候,但是当地的地方政府已经非常地有行政效率。玄奘这昼伏夜行地,偷偷摸摸地,好不容易到了瓜州,但一到瓜州,就被瓜州刺史独孤达就给发现了。L* 玄奘是偷偷潜往边关的,而这时,他被官员独孤达给发现了。这对他来讲,是福还是祸呢?
独孤达一看,咦,我这瓜州境内来了一个和尚。他马上就知道,有个外来的僧人到了我的辖境之内。但是独孤达呢,也比较有意思,看样子他还真不知道——因为玄奘到了瓜州,他吃一亏长一智了,他就闭口不说我要往西去了,他不说,不敢说了。——所以独孤达也不知道玄奘打算干吗呢,不知道玄奘是打算往西去,就把他仅仅当作一个从首都长安云游到此的一个高僧,欢天喜地地予以接待。在瓜州有一个千里迢迢到我这边来的高僧,我当然很高兴啦,独孤达就热情地接待,作为地方长官,而且布施给玄奘好多东西。但是玄奘那可就长了心眼了,他是嘴上是不说了我要往西去,这死活都不敢说了,但是偷偷地玄奘就在瓜州,更开始切实地了解往西走的路途。这一打听下来,玄奘这个心就透凉透凉的。玄奘马上就知道,要潜往边关偷越出境,那实在是太难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呢?玄奘就悄悄地打听我要往西走这路怎么走,当地人肯定就告诉,那好,再往北,首先就是一条大河,湍急无比,绝不可渡,你渡不过去。这条河是什么河呢?就是今天的葫芦河,这条河是有的,当然今天的水流就没那么大了。比如黄河,我就曾经从壶口,从河南走到陕西过,我自己走的,走了就二三十分钟吧,咚咚咚咚就走过去了,根本没多少水。可当年不是,葫芦河在当年水流应该非常充足,这条河当年回族人叫它叫布隆吉河,是疏勒河的支流,是西北的一条大河。说这个河你就不能过去。就算你过去了,前头还有玉门关,那玉门关是一个关卡呀。诸位现在发达,现在诸位没有护照出个关我看看,你肯定出不去。因为玉门关玄奘是偷渡出去的,没有证件,没有得到许可的。这个玉门关,你也过不去吧,玄奘想想大概也是过不去。就算你老人家过去了,前面还有五烽。什么要叫五烽呢?五个烽火台,以烽火台为核心的还有一个边防部,边防的一个机构,像一个边防站一样,还有五个边防站,出玉门关。这里边啊,都有守边的将士,他随时会捉拿这些偷渡出关的人,这是肯定的。而且往往,如果你偷渡出关我也懒得抓你,就一箭给你射死,就乱箭给你射死,给你搁那儿就算了。这是五关。而且这五关不光有这些守边的将士,每一关之间相距一百多里,而其中绝无水草。而就是这五六百里地,每隔一百多里地一个烽火台,里边有人张弓搭箭,日夜值班,在那儿守边呢;而且这中间没有水,有水的地方都在烽火台边上看着,根本没有水。过得去过不去?就算你过了这五关,就算你没有被人发现,每次都成功地偷水,把水偷好了跑了,或者也算你命大,人射不着你,前面还有八百里莫贺延碛。什么叫碛呢?戈壁沙漠。你要出了这八百里沙漠,你才能伊吾国,也就算你老人家算你有本事,算你偷越国境成功了。那么玄奘在那边一听到这个消息,那还不心里透凉了,这怎么走啊!因为我们知道,要我们今天的话说,你这才哪儿到哪儿啊你到瓜州,就算你渡出了玉门关,过了五烽了,到了伊吾,你才哪儿到哪儿啊?伊吾相当中国的哈密,这还在新疆的东头,新疆的东部呢,你才哪儿到哪儿,你后面还有所少路要走,走到印度?而且我们知道在唐朝的时候,中外交通有各种各样的渠道,有海上之路,有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路往往也叫瓷器之路,中国的瓷器,唐朝当然还不是,陶器啊什么。还有一条路更难走,就是过西藏那边,通过西藏那边出去叫麝香之路,因为它里边运送的主要货物是麝香。还有最重要的,当然我们知道非常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唐朝分三条:所谓的北道、中道,还有一条是南道。北道是伊吾——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这么一条线。要经过铁勒,是一个少数民族的部落,要经过这个铁勒部落,连地名都没有,就是它是个部落的聚居区。然后到突厥可汗庭,这是北道。中道是高昌——焉耆——龟兹——疏勒——葱岭。这条道大家想想看,焉耆龟兹今天还在,就是库车,龟兹就相当于今天的库车县,焉耆今天也在,这个地方地名也有,今天新疆就有这个地方,没怎么动过。你要这么走,还要翻越葱岭,葱岭是多高的一座山,这是中道。还有一条是南道,是鄯善——于阗——朱俱波——喝槃陀——葱岭。这三条路大家听听着地名你就瘆得慌,你走走看。今天不要说这么走,今天好多探险的说开着四驱车,因为我是参加过沙漠丝绸之路考古的,我们是什么后勤补给,四驱车,自己碰到危险可以自己把自己吊起来的,就这一路我们基本上也是沿着边缘走的,沿着有路基的地方走的,今天都很难走。那么玄奘去的时候,实际上去的时候,走的是北道和中道,他交叉着走的,他得躲。回来的时候差不多走的是南道,也就是说玄奘实际上把丝绸之路三条道差不多都走到了,还捎带了一点草原之路,因为我们再往北还有一条草原之路。所以这是中外交通的主要通路。那么我们这就很容易想象啦,通过我这很简单的讲述就很可以想象,玄奘这是立马晕菜的,就听到这种消息,说我给你这么几条路,我跟你讲讲。天雨还偏逢屋漏,玄奘的马还死了。玄奘骑过来的马,到这儿马死了。没有马,你试试看这路。玄奘是束手无策,极其郁闷,在瓜州他就郁闷,也没别的事干,就郁闷,郁闷了个把月,根据历史记载。想招,也不出招,往东他是绝不走,那就只能就地扎着。扎着这个当口,更大的麻烦事儿来了。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
* 让玄奘意想不到的是,曾经不经意间帮过玄奘的贵人李大亮,这时却成了他西行最大的拦路虎。他是怎样对待玄奘的呢?玄奘能否脱离危境,到达边关呢?
凉州那位李司令醒过闷儿来了,他大概突然想起来,哎,那位玄奘法师走了没有,回长安没有啊?叫人一打听发现,好,你玄奘法师不光没有往东走,你还悄悄地往西了你!那李大亮司令当然很气,因为唐朝的法律是很严的,如果你这里有一个偷渡出关成功的,唯你是问,你是要负领导责任的,这领导责任不是写个检讨就完了,这没有这么简单。那李大亮当然就急了,当年把玄奘搁那儿不管的这么一个贵人,到这当口又成了凶神恶煞了,马上就发下访牒。所谓访牒是什么呢?翻译成现在白话就是通缉令。就发下了通缉令,这个通缉令的文字留下来了,它怎么说的呢?“有僧人玄奘,欲入西藩,所在州县宜严候捉。”有这么一个僧人名叫玄奘,想到西藩去。说明李大亮司令根本不关心你去哪儿,李大亮司令以为他还想到西藩去呢,反正你要出境,李大亮司令就管这个。所在州县,宜,应该,这是一个法律术语,必须、应该,严厉地候捉,等着抓他,守株待兔。这个访牒就一路发下来,唐朝这个通讯系统是很发达的。大家千万别以为古代江山阻隔,通讯很慢。大家可别忘了,杨贵妃想吃荔枝还有人给送来呢,这得所少里啊,人不也就靠马送,也送到了,这荔枝还新鲜的。所以这交通其实速度是非常快的,当然通过官方这种栈道来走,官方的交通渠道来走,是可以来用的。但是你民间就不见得。这个访牒就到了,发下来了。玄奘当然是不知道,玄奘还在那儿郁闷呢,看看马也死了,路又不好走,玄奘当然不知道有通缉令。李大亮那边通过李大亮的办公厅,把通缉令发下来了,发到了瓜州的这个办公厅。瓜州刺史独孤达他也一般先不看,这个文书访牒就先落到了李昌的手里。我们一直讲县官不如现管嘛,就落到了一个现管的李昌同志的手里,文书到他手里。而这个李昌恰恰是虔诚的佛教徒。李昌拿到了发来的访牒以后,他当然也知道他要负具体责任,他知道有这么一个法师来。当然,他的访牒上只有一个名字玄奘,那个时候又没有传真照片,现在通缉令有传真照片的,我当然知道你是谁,但那时候就一个名字。李昌他就知道大概有一个僧人来了,他心里隐隐约约有这个感觉,这个僧人就是通缉令上的玄奘。这个李昌也很绝,就拿着通缉令,就去找玄奘去了。 * 李昌是朝廷官员,捉拿玄奘是他的职责所在。而他又是佛教徒,觉得西行求法是件好事。李昌是秉公处置,逮捕玄奘呢,还是放玄奘继续西行,求得佛法呢?
他见了玄奘以后,我接下来要介绍的完全是史籍的记载,一字不改。李昌就找玄奘,拿着通缉令,就问了玄奘一句话:“师不是此耶!”师不是此耶,这大家大概觉得翻成白话很好翻;其实这很难翻。我在跟大家解释这个道理,这就透露出李昌这个人了不得。这个人应该当大干部,他当这么大一个中层干部,李世民屈他才了。这个“耶”有两种翻法。“师不是此耶”,你可以翻译成:“师父,你不是吧!”这个“耶”可以翻译成“吧”,是一个翻法。第二种翻法:“你不是吗?”这个“耶”也能翻成“吗”。那如果是,“师父,您不是吗?”这个话就有点其实差不多就说你是了。那“师父,您不是吧!”这个还是很善意的,就是大概您不是吧。说明这个中层干部厉害,发问是极其有道理的,问得滴水不漏。让玄奘反正听着,玄奘的心里就嘭咚嘭咚打鼓了,这个话听着有话外之意。所以古汉语比现代汉语好,汉语很累,你得分两次。它就“师不是此耶”,玄奘一看这才知道,通缉令来了。那玄奘当然知道,这自己就是玄奘,但是玄奘这打死也不敢随意回答。你一代高僧,转眼就成了通缉犯了,他怎么敢随意回答呢。* 如果如实做答,玄奘就会被遣返回长安;而如果不承认,又违背出家人不打诳语得戒律。在这两难境地下,玄奘会怎么办呢?
玄奘在那儿斗争,斗争完了以后他还是不说,玄奘就是不说,就瞪着这李昌,历史记载很清。李昌这就急了,你这个太过了吧!我这问话问得这么巧妙,你是干脆。再巧妙,我的巧妙也得体现在您的回答上头啊。你当没听着,我那么妙的一句话不就白问了吗?李昌就来了一句更妙的话,这古汉语妙极了:“师必实语,必是,弟子为师图之。”这话大家也觉得好翻,师必实语,师父,您必得说真话。下面两个“必是”就难翻了,必是,我为师图之,这个“必是”怎么翻?一种翻法,“您肯定是”,这是一种翻法;第二种,“您必须得这样”,你必须照我说的说实话。两种翻法,这李昌真厉害这个人。——我为师图之,我来替您想办法。师必实话,您一定得告诉我实话,后面又分两叉说,“必是”两个字又蕴含两层意思,一个就是你一定就是,第二个就是你必得说真话,必是,必须这样。我为师图之。李昌就这么说,玄奘一看到这个份儿上,也没什么意思了,玄奘就实话实说,我就是玄奘,我就是李司令叫我东回长安,我没听他的,我就往西到了你瓜州,我还是要西去求法,我不改我的初衷。他就明确表明了这个态度,就跟李昌。李昌这一听那当然非常钦佩,因为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非常地钦佩。这你要说他是好干部坏干部还真难说。这哥们儿是真狠,他就跟玄奘说,这又是一句非常巧妙的话,这李昌这个话妙极了,说:“师实能尔者,为师毁却文书!”为师毁却文书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就说我就替您把这文书给您撕了,把这通缉令给撕了,把它给撕了。你看一个现管的干部就居然无视通缉令,这个干部你说他好干部还是坏干部,这不好说。从玄奘西行求法角度是个大大的好人,但是真要从行政体制来讲这人太可怕了,你这通缉令就随便撕了,那有什么用?妙就妙在这前半句话,师实能而者,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师父您真的是能做成这件事的”,比较肯定的。就是你真的是能西行求法的,那我就为您把这通缉令给撕了,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呢,师实能而者,“师您如果真的能这么做的话”,我就替您把这个文书给撕了。李昌跟玄奘,几乎玄奘的对话倒没留下来,玄奘反正就在那儿郁闷,完了以后能不说就不说,拖拖拖。李昌的话全留下来了,这个话水平之高,我一直觉得在我阅读古汉语文献的经历当中,这种一语双关、相互照应、滴水不漏的说法,罕见。很明确,李昌是话里有话的,因为李昌跟玄奘并不熟,也就人都是拿着通缉令才见面。这里边应该是两层意思都有,但这是在这个当口,就是玄奘的这种人格和他这种西行求法的决心,毫无疑问征服了李昌。李昌确信,他眼前的这位法师是肩负着一个重大使命,坚信他是能够完成西行万里到佛祖的故乡去求得大法、求得新的佛法的。当然从李昌的角度也很简单,因为他只不过是个瓜州的刺使,他不是李大亮,他不是凉州都督,他所能做的也已经做到极致了。第一,我拿到了通缉令,我不抓你,因为抓你肯定我就得交回给李司令,给你送回长安了。第二,我来善意地提醒你。第三就是他接着做的,当着玄奘的面就把这个访牒给撕了。而且跟玄奘说:“师须早去”,你赶快还得早走。他知道你玄奘还得尽快离开瓜州,因为你如果不离开瓜州的话,那后面的访牒,——因为这种制度是这样,我发了一次访牒以后我抓不着你,还会不停地往下发访牒,会一直抓着,这个案子在,我一定要把你抓回来。而抓回来以后作,为瓜州一个刺史独孤达是绝对只能把他送回给李大亮,而如果落到了李大亮的手上,那就是这条路了:首先我当初好言好语劝你,叫你说你别去了,西天你别去了,你回长安吧,你不听。我原来相信你法师是自觉的,相信你自己不得不往东走的,回去算了,回长安去算了。我原来对于你寄予的信任,觉得你这个法师我信得过,我也没逼你,我也没抓你,我也没派兵压你。那你如果被访牒抓住以后,那就绝对我就给你送回去了,我就给你送回长安,或者就地处置掉你了,或者给你关在当地,因为你是明确违法的。所以李昌作为一个政府官员,他是非常知道里面的轻重的,他也就是给玄奘出了一个主意,你必须马上就走。 * 虽然玄奘暂时躲开了通缉令的追捕,但是玄奘想要继续西行却要面对更多的困难。玄奘还会遇到难题?他又能否化解这些磨难,抵达边关呢
他真正地离开,去往西走的路也就这一次,在这之前并没有试走过这段路,他怎么走呢?身边又只剩下了惠威大和尚派给他的两个徒弟,就是我们提到过的慧琳法师和道整法师,而在那个当口,道整法师又到敦煌去了,那么身边就剩下一个慧琳,而这个慧琳大概是名如其人,非常的秀气和懦弱。玄奘一看,你这个肯定是不能跟我长途跋涉的,玄奘法师就干脆把慧琳法师给放回去了。而身后又有一个醒过闷儿来的李大亮,你如果在城市的范围里活动,在有政府的范围活动,被李大亮缉拿归案那是早晚的事情。玄奘还必得听李昌的话,尽早离开瓜州。也就是说玄奘在瓜州的时候已经没的选择了,他毫无疑问,不仅是没有充足的准备,恐怕连准备都没有办法准备。那么玄奘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仓促地开始了偷越国境的冒险,玄奘会遇到哪些难题呢?这个就请大家听下一讲。*玄奘虽然被李昌所救,但必须马上西行,否则仍有被捉捕的危险。但此时,玄奘的马死了,两位陪行的僧人也离开了。孤身一人的玄奘,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闯过这一道道边关险峰?虔诚的玄奘只能到一个庙里去求佛保佑,而这一求竟遭到了一段离奇的际遇,玄奘不仅意外地获得了一匹能助他西行的马,还找到了一位胡人当向导。然而,就在玄奘又惊又喜之时,生命之危也正在悄悄地逼近玄奘。玄奘在求佛的庙里到底遇到了什么人?那匹助他西行的马和《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有何不同?当向导的胡人为什么想谋害玄奘?玄奘又是怎样死里逃生的?
上一讲我们讲到玄奘在瓜州被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李昌救了下来,那么李昌催促他尽早地离开瓜州,不要在瓜州多停留。那么作为一个高僧,在这个场合他会做什么呢?求佛。这是僧人不同于我们俗人的地方,因为他在在精神上有一种寄托,他信仰佛,他去求佛。这次求佛呢,玄奘求的是弥勒佛。弥勒佛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不一定知道“弥勒”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我们知道在梵文里面,玄奘后来到印度去留学以后,他觉得好多翻译出问题了,都是不对。所以他把弥勒翻成什么呢?翻成梅旦丽耶,玄奘讲的梅旦丽耶佛就是弥勒,Maitreya,这是一个梵文词,那当然是对的。但是弥勒这个字,我们汉译中的弥勒,其实来自于一种欧洲语言。这是欧洲人的一种语言,不知怎么仅仅在中国新疆有所流传,这种语言在欧洲早就没有了。那在这个里面,弥勒叫Mette。这事情就是那么巧,大家别以为我巧的是在讲《西游记》,我讲的是“玄奘西游记”,我在这儿讲的全部是在历史典籍上有确凿记载的,没有什么太多的想象成分。玄奘就在这个庙里边启请弥勒佛的时候,庙里面在那个时候有个胡僧叫达摩。所谓的胡僧是什么?大家知道带“胡”的这个字,要翻译成现代汉语差不多就是“洋”,洋人,胡人当年就是洋人。^
    
* 这位叫达摩的胡僧对于玄奘的西行求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钱文忠教授为什么说胡人就是唐朝时代的洋人?胡人和汉人的传统文化又有着什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本身的文化当中,有带“胡”字的,大家都应该知道是外来的,胡萝卜、胡瓜、胡麻——最早的芝麻的叫胡麻,芝麻不是我们本土有的,叫胡麻。最早我们汉族人是盘腿席地而坐,像今天的日本人和韩国人一样。我们什么时候两腿塔拉下来,像诸位现在坐在椅子上呢?最早的这个椅子叫胡床。这完全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的。再最早的当然还有胡服骑射,这就根本不必说了。包括我们现在已经认为是我们传统的国粹,谁都想不到的,比如说唱京戏用胡琴,胡琴都是这个胡。带“胡”字的基本上都是外来的,是一种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和体现。我们知道这胡还有更妙的事,我的老师是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的老师陈寅恪先生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狐臭,这是非常有名的学术文章。我们今天的“狐臭”是狐狸的“狐”,中医原来叫腋气,就是腋下原来有味道,有这种很奇怪的味道。最早就是这个胡人的“胡”,这个词不能念“狐臭(chòu)”,是“胡臭(xiù)”,最早就是胡人的气味也。这个东西还是传染的,有传染的和不传染的两种。那慢慢的,这种气味我们汉族人原来是不大会有的,因为这有饮食习惯的问题,有生活环境问题,所以就是这个胡。有一个胡僧,他的名字叫达摩,这一听这个名字就是Dharma,你要非要把它翻成汉语,他的名字就叫真理。有个人叫达摩,或者叫佛法、大法。这个达摩,他也在这个庙里头,但是他并不知道玄奘到这个庙里头来拜弥勒佛,他不知道的。他在这个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有一个长得非常白白净净的,我们说过玄奘是“美眉”之子,他的爸爸是“美眉”,非常漂亮的一个汉族的僧人,骑着一朵莲花,在一朵莲花上翩然西去。达摩莫名其妙做了这个梦,他做梦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玄奘也在这庙里。第二天一早,达摩梦醒了,就在庙里满世界找。一看,我梦里梦见的就是玄奘,就是玄奘法师。他就把这个梦跟玄奘说了。玄奘到这儿更是惊弓之鸟啊,经过了李司令的逼迫,又经过李昌的救命,他又知道有个通缉令,他想都不敢想。当然心里是很高兴,因为他是僧人,他的信仰跟我们不一样,他相信这是一个吉兆,一个跟我毫不相关的人,梦见我驾着一朵莲花,翩然西去。但他嘴上已经一点都不敢说。他就跟那个达摩法师说什么呢?说“梦为虚幻,何足涉言?”哎呀,这个梦靠不住,梦是虚幻嘛,不值得讲,不值得讲,玄奘就把这一茬给唬弄过去了。当然他内心这个大家可以完全理解,窃喜不已啊。再扭头回庙,再去礼佛,再去启请,而这一请,还又请出一件事儿来。* 玄奘虽然心中窃喜,却接受了前面的教训,不敢再透露自己想越过边境、西行取经的心思。但是他坚信,此庙确有佛祖保佑,所以再次去庙里启请。这时,奇遇出现了。
 
这一会儿,正在他拜佛的当口,突然又进来一个胡人。因为那一带就已经是胡汉杂居了,恐怕胡人的数量比汉人还多,在瓜州、凉州那一片。又进来一个胡人,这个胡人进来也是来礼佛的,明显也是一个佛教徒,他在礼佛。你礼佛就礼佛吧,他看着玄奘也在礼佛,他就滴溜滴溜围玄奘转了三圈,绕法师三匝,围着玄奘绕了三圈。那玄奘当然觉得这胡人奇怪得很,你来礼佛,你绕我走三圈干什么?玄奘就问,贵姓啊。他说我叫石磐陀。玄奘就问他,那你叫石磐陀好好好,那你绕着我走干什么啊?石磐陀就表达了一个心愿:我希望成为居士,我信佛,我想成为居士。那么当然,他应该要有个僧人为他受戒,受居士最简单的五戒,要为他受戒。玄奘一看这当然是好事,你有善心嘛,玄奘应他的所请为他受了五戒。
  这个五戒呢,梵文叫pa?ca ?īlāni,pa?ca是五的意思,?īlāni是戒。这个五戒有明确的规定,是指在家的佛教的善男信女所应遵守的最基本的戒律,一共五条,所以叫五戒。也就是说如果你接受了,你公开地表达了你信仰佛教,公开地表达了这种希望成为在家佛教徒的愿望,你要接受这个五戒。这一共是五条: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偷和盗是两个概念,偷者偷、盗者盗,偷是悄悄地在你不晓得的情况下去拿,盗是抢;三,不邪淫,也就是不能有不正当的性关系。当然居士并不排除和他配偶啊,在当时甚至包括和妾之间的,但你不邪淫,你不能除此之外有不正当的性关系。四,不妄语,就是说你不可以胡说八道,也叫不二舌,你不能有两条舌头,你不能妄语,你不能胡说;第五条,不饮酒,你不能喝酒。关于这五条戒,说来简单,实际上不简单。他为什么设这五戒,在佛学当中是有它的考虑的。《大乘易章》专门有部佛经就对这五戒有过说法,它怎么说的呢?“前三防身,此一防口,后之一种通防身口、护前四故。”前三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防身,防住你的身体,你杀生当然要用手,你偷盗也要用手,邪淫当然也用手,防身。那么第四是防口,不妄语是防口,妄语,祸从口出,你对人不敬、对佛不敬,这种污言秽语都从口出。最后一个不饮酒,是防前面四个的,也就是说佛教认为喝酒会使人乱性的,乱了性以后你就什么活都敢干了,你也敢杀生了,你也敢去偷盗了,你也敢胡说八道了,你也敢邪淫。所以这五戒是有它的道理的,并不是说任意安排的。这个石磐陀,这个胡人,绕了玄奘三圈的胡人,由于玄奘法师受戒,他成了居士。那他当然地欢天喜地,非常地高兴,就告辞玄奘而去,就走了。不一会儿又回来了,就带回来了饼和果子,就是来供养玄奘法师,因为你现在是我师父了嘛。玄奘那时候是有想法的,玄奘就察言观色,就观察这个石磐陀。发现第一,这个人非常健壮,一般胡人都比较健壮,而且也很聪明;另外,的确是有心向善,玄奘看他的确是有心向善;而且我又刚刚为你受了戒,你又成为了一个居士,一个信仰佛教的人;玄奘又正好要找向导,胡人嘛,一般都是从西边来的,对西边的路多少都比汉人了解。玄奘就把自己要西行求法的意图坦然地、直言不讳地就跟这个石磐陀说了。 * 玄奘大胆地告诉石磐陀自己意欲境西行求法,必须偷渡国境。当时唐朝的法律非常严厉,如果偷渡国境,一旦被抓住必定是死罪,协助偷渡者也将一并处死。在这种情况下,石盘陀会是一个什么态度呢?没想到,石磐陀是一口答应,大为欢喜。法师你——我的师父有这样的宏愿,我这个当徒弟的也与有荣焉啊。那石磐陀是一口答应,说答应帮玄奘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答应送玄奘出关。这一礼佛又礼来一个非常适合的向导,玄奘当然非常高兴,就马上跟石磐陀约好,我得快走,因为李昌已经和我说了,我得快走,请你快去准备。玄奘赶紧自己就在瓜州利用最后的一点时间,买粮、买马,他马没了,买粮买马这都记载下来有的,准备饮水。玄奘还是很机警的,到那个时候,没有敢跟石磐陀在白天接头。在第二天的晚上,玄奘牵着马躲在草丛里,这是历史记载非常明确的,等着石盘陀来,等着石盘陀来接他一起偷越国境,就躲在草丛里。果然到第二天的日落西山了,石盘陀来了。不光是来了,还带了一个老胡人,就带了一个年纪很老的老年的胡人。这个胡人也不光是来了,还牵来了一匹马,什么马呢?记载的原文非常有意思,叫瘦老赤马。这匹马瘦,非常瘦;老,老得牙口都不行了;赤马,是匹红马。玄奘一看当然就很不高兴,你说自己带我去的,你又给我找这么一个老胡人来。老胡人这种身体肯定不能长途跋涉的,那你不是添加我的麻烦吗?第二,你带马就带马,你带匹赤马也就算了,带匹红马,你还带匹瘦马!你带匹瘦马也就算了,你还带匹老马,这马有什么用啊?玄奘法师心里很不爽啊,觉得你这石磐陀在唬弄我嘛,答应我好好的,怎么弄了这么俩这样的东西过来。玄奘就很不高兴。石磐陀当然是很聪明的,石磐陀赶紧就跟玄奘解释:您别急,这胡人老是老,是年纪大,但是来往于伊吾和瓜州之间三十多回了,对这个道路了如指掌,历历在目。我虽然健壮,我带路不行,我带不了这个路,还只能请这位老爷子带路,陪您往伊吾走。老胡人就劝玄奘,说西去的路太过艰辛,你又是这么一个人,你又没有一个成群结队的队伍,你又是不像做丝绸贸易的大家成群结队,上百匹的骆驼,几十匹的马,身边还带有武装,你又没有。所以就劝他:“愿自料量,勿轻身命。”也就是这老胡人说,希望法师您好好考虑考虑,好好思量思量,你不要把你的命不当回事儿,就把它轻易地给抛弃了。当然他是出于好意,玄奘也知道,但是玄奘在这时候的一段回答留在了历史记载当中,那完全当得起是掷地有声四个字:“贫道为求大法,发趣西方,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非所悔也。”也就是贫道我是为求得大法,我发愿往西走,这当中有多少艰难险阻,所以我如果不到婆罗门国我绝不东归,我不往东走。而且纵死中途,我就是半路死了,我也不悔。这个老胡人当然是非常钦佩。但这老胡人也比较绝,老胡人跟他怎么说呢?说:“师必去,可乘我马,此马往还伊吾已有十五度,健而知道。师马少,不堪远涉。”老胡人说,那我就不去了,老胡人还觉得我是成功地走了35回,我不见得我36回能成功,我不跟你玩命,但是我派我的马去,就是那匹瘦老赤马陪你去,那匹马因为已经往来伊吾十五回,老而知道,我这匹马老是老,但是老马识途啊。您这匹马,您别看他漂亮,它没用,不堪远涉。因为估计玄奘买马,汉族人一般都不太懂马,你买马的话就挑一匹漂亮的,好像很雄壮的马,给买了一匹回来了,其实这个马没用。过沙漠的时候没用,就是好看,没用,不堪远涉,跑不了多少路,你就骑着我这个瘦老赤马去吧。那么玄奘对这匹瘦老赤马当然就刮目相看,哟,这匹马厉害,这匹马我还得要仗着它出国。在这个时候,玄奘在记载当中,又出现了一段记载插进来。我相信这些记载是真实的,我宁愿从心理的角度、从一位高僧大德的内心世界去理解,而我们不要妄自去推断说这个事情不可靠。 * 在《西游记》中,唐僧所骑的是一匹白龙马,而真实的历史中,玄奘所乘的却是一匹瘦老赤马,而且关于这匹瘦老赤马还有记载。那么这段真实的记载又会引会出一段什么样的奇缘?玄奘得到这匹瘦老赤马和石磐陀的相助,是否能顺利地偷渡国境呢?|
I这段记载是玄奘在西行求法前,在长安的时候,玄奘因为一直想确定我到底能不能去,玄奘拜佛。同时玄奘还去请教了一个术士,也就是个算命的,这就不是佛教徒了,是民间的术士,这个人的名字也留下来了,叫何弘达。这个人无论是拆字、望像,多有所中,是当年在长安颇有名声的一个术士。玄奘那时候也顾不得自己是佛教徒,他顾不得,因为他一心要到西方去,他就以一种非常开放的心态去请教这么一个术士。玄奘就问他,您给我算算,我到婆罗门国,这到底能不能成功?而这术士给他算了一卦,留下了这么一段话:“师得去,去状似乘一老瘦赤马,漆鞍桥前有铁。”你去的时候,应该是骑着一匹老瘦赤马,不是瘦老赤马,这话倒一倒一样的,反正又是老的、瘦的、红的,就这么一个。而他的马鞍是漆过的,在漆鞍桥前有块铁。玄奘在那个时候想起来,当年在长安的时候有个何弘达,这个人的名字在史籍上是斑斑可考的,给他算过这么一卦。玄奘赶快把那匹瘦老赤马给揪过来一看,哎,的确是瘦老赤马不用说,就在外边放着;的确有个马鞍,上面是漆鞍,而且那漆鞍前有铁。玄奘当然就把自己完全托付给这匹瘦老赤马了。那么就这匹瘦老赤马和石磐陀,就是他新收的这么一个在家弟子,一起陪着玄奘往西而去。乘着夜色,玄奘和石磐陀就踏上了偷越国境的道路。到了三更天,到达河边,就到达我们所讲的那条葫芦河,深不可渡的河边,他已经遥遥可以望见玉门关。这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历史的地理的地方,他看见玉门关了。当时是有很多树,不像今天那是不毛之地,石盘陀斩木为桥,那是非常健壮的一个胡人,就把这个树就架了一座桥,然后布草填沙,驱马而过。什么叫布草填沙呢?因为我们知道沙漠里是流沙,马没法走,就像你现在开车,大家很多开车的,你在沙漠里怎么开?你没法开,必须用草铺上去。石盘陀是非常懂的,因为他是生长在西部的一个胡人,就把草割来铺好,让玄奘和马就渡了过去。渡河以后就过了第一关,原来讲水流湍急、绝不可渡的这么一条河,第一关我过去了,我渡过去了,玄奘是又喜又累又惊又怕。因为他一路是悄悄地过去的,心里揣着个鬼胎,又高兴是又累,就铺好被褥就睡了,露天而睡。玄奘睡的时候,石磐陀当然也睡了,石磐陀也累啊,就离开玄奘五十多步的地方也铺了被褥睡了。那么睡的时候,这玄奘睡觉半睡半醒,突然发现石磐陀拔刀而起,拔了刀,一步一步地往玄奘这边走过来,走了十几步又折回去,折回去以后又折过来。玄奘当然就琢磨不透了,你石磐陀打算要干什么?
* 石磐陀是玄奘受戒的居士,而五戒当之中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他又是自愿帮助玄奘偷渡国境的,他为什么会在夜里拔刀相向?石磐陀是相谋财害命,还是另有隐情?而玄奘又如何能躲过这一劫呢当然有的记载就非常直截了当地讲,说石磐陀意欲屠害,也就是石盘陀想把玄奘给杀了,把玄奘法师给害了。有的记载直接写,有的记载没写。但是所有的记载都记载了玄奘渡过葫芦河那一夜的惊险,也就是这个被自己受戒成为居士的这么一位佛门弟子,突然到半夜拔刀出来,在半夜往玄奘这边摸。玄奘一看不对,马上坐起身来,就诵观世音菩萨,诵观音的名号。因为僧人也好,或者佛教信徒也好,观世音是救苦救难的,一般危难的时候会诵观音菩萨。那么这石盘陀一看,玄奘醒了,也不行,石盘陀就把刀塞塞回去,回头又睡。玄奘就一直靠着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支撑就度过了这么第一个晚上。么大家可以想象,这一夜玄奘肯定过得是不安稳的,突然又发生了这么一个情况,这是谁都没曾料到的,完全没料到。快天亮的时候,玄奘就起来了,玄奘那时候非常镇静,作为一个法师这是很了不起的,据历史上记载,就喝令石盘陀取水盥洗。照道理讲,一个法师手无缚鸡之力,绝对连杀生的念头都不会动的,昨天晚上居然经过这么一幕,荒野啊,就两个人,再一匹瘦老赤马,没别的生物了,你居然拔着刀向我,一般的僧人都已经害怕了,人都害怕的。但玄奘在那时候非常镇静,在记载上是喝令石磐陀。玄奘应该原来还是对石盘陀是非常谦和的,一个高僧大德嘛,但在那个时候反而是喝令,就是发现你心里起恶念了,喝令石盘陀去给我取水。取水取过来以后,我要漱洗啊,我要喝。这样吃完早饭,石磐陀终于发话了:“弟子将前途险远,又无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须夜到偷水而过,但一处被觉即是死人。不如归还,用是安稳。”我认为前途险远,又没有水草,你只能到前面过五烽的时候取水。——他们过河以后他们不会进玉门关的嘛,因为进玉门关你得有护照、有过所,玄奘没有,那一定只能绕着玉门关走,绕过玉门关前面就是五烽。他说我这个弟子,石磐陀还是自称弟子,说我想前途险远,又没有水草,你只能过五立马就是死,你肯定就死在那儿了。所以“不如归还”,还不如回去吧,别往西走了,“用是安稳”,这样才安稳一点。也就是说石盘陀在关键的时刻,刚跨出第一步,刚渡过一条河,石盘陀开始掉链子了,动摇了。但是这还是不足道。你如果动摇的话,你石磐陀半夜跑了不就完了吗?你觉得,我不走了,反正我也送你过河了,第一难关我总是帮你玄奘法师过了,那我半夜自己跑就完了;我如果比较仗义一点,我把瘦老赤马留给你,我自己就空身一个人往东走不就完了吗?他为什么要拔刀呢?这不足以说明他拔刀的理由啊。玄奘当然知道他还没有说真话。玄奘多聪明的人啊,这是参破天人的人。玄奘说,不行,我还得走。玄奘是绝不东还的,发过誓的。那么石磐陀也不响,但是他采取了一个非常怪的办法,记载上讲是露刀张弓。把刀拔出来,张着这个弓,把弓箭搭好,叫玄奘走在前面,您走前面,我跟后头。玄奘是非常地机警,不肯,不走前面,两个人就在这儿僵持住,说我不走。那胡人一看没办法,又勉强地往里走了几里地,就开始说了实话,到这份儿上,他说了实话:“师必不达,如被擒捉,相引奈何!”你过不去的,你这五烽一定过不去,过了以后你一定要被抓,被抓了以后相引奈何?“相引”什么意思呢?你相互牵引着,相互牵扯我,你把我给说出来了怎么办?你自己被逮那儿,估计石磐陀他琢磨琢磨,自己腿脚比较便当,估计你玄奘被抓了我滋溜就跑了,我比较便当。但是你得揭发我啊,这一路谁给你送到这儿来的,谁给你带路的?你这偷越国境,谁是你的同谋啊?石磐陀在担心这个。贼心眼儿挺多的,他在担心如果你被抓了,你相引奈何?你牵扯到我怎么办?所以实际上他是准备把法师给杀人灭口的。讲到这里把话都打开天窗了就很清楚,就是石磐陀原来渡过河以后他突然害怕了,因为看见了这种非常威严的玉门关。玉门关今天看不出来了,今天玉门关真的那个关址早就已经风吹日晒,当年是很雄伟的一个关。在这里觉得看到了王法,那当然害怕,一下子渡了河以后看见这个他害怕了,他说你如果被抓了,你把我牵引出来,那我怎么办?按照唐朝的法律,这一样处死的,你协助他偷越国境。今天的法律协助谁偷越国境也一样治罪的,那时候法律更严酷。所以石磐陀是担心这个,所以要把玄奘给杀了。玄奘在这个时候,当然也顾不上那么多,就开始赌咒发誓。玄奘就赌了一个很重咒:“纵使切割此身如微尘者,终不相引!”纵然我被抓了,纵然把我剁剁剁,剁成像微尘那么大了,我也不会牵连你,我绝不揭发你。玄奘发了这么一个誓。 
* 听到玄奘发的如此重誓,石磐陀会不会就此放过玄奘?面对石磐陀这种心生恶念、有违五戒的行为,玄奘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呢?那么石磐陀听到这个很重的誓以后,——因为当然石磐陀他是动恶念,他是偶尔动恶念,他动了一点恶念并不排除他心里还是有善的部分,有向善的部分,——那么听到自己的师父发出那么大的重咒,石磐陀也就算了,也就没有再去动屠害玄奘的脑筋。而玄奘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一个高僧大德的一种宏大的胸怀。玄奘也不计较,那你回去吧,你回,我也不勉强你。而且玄奘还送了他一匹马,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因为玄奘自己在要离开瓜州的时候不是偷偷地买了马,然后那老个胡人再牵了匹瘦老赤马来吗?玄奘留下了瘦老赤马,而把自己那一匹不堪远涉的马送给了石磐陀,你就骑着这个马回去吧。因为回去的路没有那么艰险,也用不着这个匹瘦老赤马,玄奘还送了他一匹马。那么到了这个关节眼上,玄奘面前面临着是五烽,也就是相隔五六百里这么一段没有水草的地方。而且里面都有虎狼一般的守边的将士,这路也不好走。而玄奘到这个时候,又连向导都没有,孤身一个人。那么玄奘是怎样渡过这个非常危险的五烽?是怎样躲避过饥渴的威胁,躲过了守关将士的擒拿、射杀?怎样顺利地出境的呢?请听下一讲。* 在胡人向导石磐陀的帮助下,玄奘虽然渡过了水流湍急的葫芦河,但为了绕过玉门关,玄奘必须要通过沙漠,偷越重兵把守、关卡重重的边关五烽。孤身一人的玄奘在沙漠中出现了幻觉,依靠坚强的意志,玄奘终于走到了第一烽。然而,就在他夜里偷偷去取水时,被守关的将士一箭射中,当场被擒。 第一烽的边关将领王祥向被捕的玄奘提出了一个奇怪的条件,如果玄奘答应,就可以不追究其偷渡过境之罪。王祥提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条件?玄奘会不会答应这个条件?如果玄奘不答应,会不会再次引来杀身之祸?玄奘的命运又将会如何呢?B'TC]        Ue
上一讲我们讲到,胡人石磐陀他认定西去的道路过于危险,石磐陀担心玄奘法师会把他给供出来,那么供出来以后当然石磐陀就变成了玄奘偷越国境的同谋,也一定会受到当时唐朝法律的严厉制裁,所以石磐陀就打了退堂鼓。不光是打了退堂鼓,居然还动了恶念,想要杀害玄奘,杀人灭口,这样他觉得就能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安全。在这个危机的情况下,玄奘是赌咒发誓,随机应变,渡过了这个难关。从此以后,玄奘就又只剩下了一个人,当然陪着他的还有一匹瘦老赤马,这匹识途老马。那么这样的话,留在玄奘面前的就是非常艰难的五烽了。为什么我们说五烽特别地危险,这个地方特别难过?按照《西游记》的说法,大家都看过《西游记》,《西游记》里边虽然也讲到了这里会有一些自然环境上的、地理上的险阻,这种困境也都讲到了,但《西游记》里边对玄奘的主要威胁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美貌的、丑陋的、年老的、年少的、中国的、外国的各种妖怪,都怀着同一个目的,就是要吃又香又嫩的玄奘肉,《西游记》里面玄奘所面临的艰难险阻、面临的威胁主要是这些。但是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在我们要讲的这个玄奘西游记当中,当然不会有那么多妖魔鬼怪了,所面临的主要的风险的确也主要是他一路上面临的这种非常严酷的、非常考验人的、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五烽当然是唐朝禁止国民出关的警戒点或者执行所,那么玄奘在面对五烽的时候,仅仅地要战胜自然环境、克服自然险阻那显然就不够了,他还得面临这些五烽里面数以百计的这些守边将士的警戒也好,或者说对他来讲威胁也好。在五烽里边镇守的这些将士,大概平时也不大容易见到什么大活人,在这么一个地方见不到什么大活人。那如果一旦见到有一个偷越边关的,那当然按照法律来讲,把他抓起来遣送回长安,把你或者遣送回你来的地方,把你抓起来押解回去治你的罪,这个还算是轻的。那如果一箭,乱箭把你射死,这也是很正常的。所以这个里面的险阻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就要玄奘就必须去面对。  玄奘要继续西行,唯一的选择就是穿越边关五烽。边关五烽就是五道边防关卡,每一烽都有重兵把守,而五烽之间则是荒寂无人的大沙漠。而此时,孤身一人的玄奘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那片吞噬过无数生命的大沙漠,玄奘怎样才能走过这片沙漠?议百家_百家讲坛
他在这个沙漠里呢,只能望着前人留下来的痕迹去前进,他主要是望着什么呢?望着马粪,驼马粪的马粪堆,还有一些骨头,留下来的骨头。这个骨头里边有马骨,有骆驼骨,还有死人骨。因为我自己是参加过沙漠地区的一些考察工作,在沙漠里边,当然不是那么经常容易看到,但是也是可以看到的,就经常会有这些骨头堆在那里,有的一看就是动物骨,有的时候就是干尸,在沙漠里经常会发现汉代的干尸。这个人可能就走着走着,一下倒在那里,就死了,就去世了,那么长年累月这个尸体就风干了,还保留原样,还就像他死的时候。所以玄奘就跟着这些前人留下的痕迹,当然这些痕迹传达出来的毫无疑问主要是失败者的信息,他没有能够到达目的地嘛,他已经在中途就死掉了。那么玄奘只能跟着这个往前进,走着走着以后呢,根据历史的记载,玄奘在这一段路上出现了严重的幻觉。这个幻觉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一方面是由人高度的精神紧张,劳累、饥渴、缺水,因为玄奘一定是要控制用水量的,缺水,所以出现了一种幻觉。这个幻觉,他就觉得,按照留下来的记载来讲,就觉得他周围都是莫名其妙的一些东西,他能够在这种荒无人烟的沙漠里看到什么一队军队,看到随风飘扬的锦旗,甚至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号角声啊,军乐声啊。这个在历史当中曾经用16个字,非常惊心动魄地、非常勾人心魂地描写了玄奘看到的这些幻象,说:“易貌移质,倏忽千变。遥瞻极著,渐近而微。”玄奘在沙漠里看到的这些军队也好,这些人物也好,这些旗帜也好,这些驼马也好,它怎么呢?不停地在移动,飘来飘去飘来飘去,转眼之间就会发生千百种的变化,经常会变化,一会儿变一会儿变。然后远看非常地清楚,一个个人物脸啊什么都看得清楚,近看就非常地模糊。这个我们具有现代常识的人就知道,玄奘出现的这种要么就是一种幻觉,要么就是沙漠里出现的所谓的海市蜃楼,这个情况还是很多的,这是一种自然的景观。但当时的人当然没有这样的认识水平,一定是会把它当妖魔鬼怪来看,所以记载当中出现的这种妖魔鬼怪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它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就是编造的,恐怕未必,而当时他真的是看到了,而他当时没法解释,那么他就把这种情况就把它当作妖魔鬼怪,记载下来。那么这种对玄奘,他不像我们今天,我们今天因为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气象学或者说这种知识的话,我们看到这个。当然我相信我们在现场心理也会恐怖,我们这样讲当然是不恐怖。但是对玄奘,唐朝的一个僧人来讲,他当然心理就有巨大的压力。还好,在这个时候,玄奘还出现了别的幻觉。这个幻觉不光是看到妖魔鬼怪,玄奘突然觉得他的耳鼓里边不断有一种声音跟他说:勿怖,勿怖,也就是说不要怕,不要怕。玄奘在这个时候当然就认定这是佛祖传达一种信息给我,是佛祖叫我别怕。就是在这两种幻觉的斗争当中,两种幻觉的冲突当中,玄奘就穿过了这么一段沙漠。玉门关以外的80里,就势离玄奘要去面临的第五烽的第一烽。玄奘当然他不能大摇大摆地走,他怕这守关的将士发现,他就躲在一个沙沟里。沙漠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一马平川,沙漠因为是有流沙,有常年的风的侵袭、吹动,它会有沙沟。玄奘就躲在沙沟里,等待夜幕的降临,利用夜色的掩护他才能不被第一烽的守关将士发现他穿过去。那么果然,从烽东面,偷偷摸摸跑到第一烽的西面,玄奘一直是往西走嘛,他并没有被人发觉。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玄奘就可以越过第一烽呢?毫无疑问不行,为什么? * 玄奘克服了幻觉带来的心理压力,成功地走出沙漠,来到了五烽的第一烽。但他为什么不趁月色赶紧越过第一烽呢?是什么原因使他必须停留下来,并因此被守关的将士捉拿了呢?
家讲坛
他必须取水。因为我们知道,在漫长的六百里戈壁沙漠这种路况,没有水,水都在烽那儿看着。其实也特别简单,凭什么设置这五烽呢?为什么不设置六烽、七烽、八烽呢,或者设置两烽呢?设置这些烽火台警戒点它的主要依据和考虑在哪里呢?水源,没有别的。它必须控制住你出关的人或者行途当中的人绝不可以缺少的东西,它才可以有效地掌握这条道路,那在这个情况下就是水源。没有水源,当然你谈不上烽火台的建设,因为你里面守关的将士还要用水啊,你不能守关在这里天天靠从玉门关那边运水过来,这即使在今天也不可想象。那么你经过的人也必得取水。所以实际上这五烽的设置全部是靠着水源设置,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水源。你可以绕过我的烽而走,当然可以了,你一烽,我要躲开你,我离你100里,我走过去了,我故意绕开你,玉门关不久绕过去了吗。但是你得取水,而这个方圆一二百里之内就这儿比如有一口井,或者这儿有一条小河,或者怎么样,你就得到我这儿来取水。你可以绕过去,但你绕不过水,所以这是往西这一路烽火台设置跟警戒所设置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穿越沙漠的人,最难抗拒的诱惑就是水的诱惑,最大的需要也就是水的需要。那么玄奘赶快到水边,去喝水啊,去洗一洗,这样要去做很多事情。而我们知道佛教徒对于水是很讲究的,按照佛教的戒律,对于僧人来讲,水分三种。一种叫时水,当时就可以用的水,他要滤过以后的干净的水它叫时水,是可以喝的,可以当时就喝的、饮用的。另外一种水呢,叫非时水,不是当场饮用的,但是它也必须过滤过,也经过过滤,放在备用的容器当中,然后在将来需要的时候喝。第三种水叫触用水,这个水就是一般认定为干净的水,而用来洗一些东西,比如说洗你的钵,洗手啊洗脸啊。这个分的十非常清楚,这个按照佛教的戒律是有极其严格的规定。向玄奘这样持律非常谨严的僧人,一个一代高僧,他不可能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他就不按照戒律办,他还是会按照戒律。而按照戒律的话,对于僧人来讲,饮水取水就不像我们那么简单了。那我们趴到这个井水口,咕嘟咕嘟喝两口,那个壶一壶就走;至于玄奘不是,他有一套这种东西的,所以在那边动静就比较大。他不像我们悄悄过去,现在更发达,用管子可以吸,你趴地上也能喝,玄奘不行,动静就比较大。那么当他喝完时水,又洗完了以后,他还得准备非时水,准备在路上走,他就从马背上取下皮囊。那时候因为没有像我们现在行军水壶这样,它都是用皮囊,用皮啊,或者是用动物的内脏,比如动物的膀胱、动物的胃经过处理以后,利用里边的空间来装水,而且一路也不怕摔。皮囊装水,还得准备带着一点往第二烽走啊。正要站起来解下马背上的皮囊的时候,突然从远处就射来一箭,就一箭就射过来了。而这一箭按照《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几乎射中玄奘的膝盖。 * 玄奘夜间到第一烽去取水,被守关的将士发现,肯定逃不脱被擒的命运。而一旦被擒,守关的将士又会如何处置玄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箭,玄奘又会做何反应?他能否顺利逃脱呢?那很明显,射箭的人是一个——除非就是说乱射的,那不然的话这一箭就是守关将士里一个老手射的,他没打算射死你。古人的箭法也不是咱们今天能够想象的,古人还具备着很多狩猎这种本能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我们现代人身上已经丧失掉了,咱们现在去追一个野物,哪追得过?那古人是靠这个吃饭。他这个箭射过来就是瞄着玄奘的腿脚射的,那么玄奘当然大吃一惊。还准备抬头看看呢,又一箭射过来,也是瞄着他的腿脚射的。那这个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传达一种信息,就是说您也别折腾了,我们这个烽火台里已经看见你了。而且你看这很明显,你要再没停下我就射死你,也不一定我还出关来逮你到水源附近,那半夜三更的,也就值班的几个人。玄奘一看这个情况就赶快大叫,说:“我是僧,从京师来,汝莫射我。”我是个僧人,我从京师来的,你们不要来射我,不要来射我了。那么玄奘一看这第一关就过不去,这第一关肯定就过不去啊,就老老实实牵着他那匹瘦老赤马,就往烽火台老老实实自己走过去吧,也省得人来逮你,要不然人家就几箭射死你。到了烽火台以后,里边的将士也不出来,反正就等着你上门呗,他们就是守株待兔,反正我守着这水源呢,你也跑不了。打开门一看,守这个烽火台的有个较尉,一个中级军官,相当于咱们现在营长、副团长之类的这样一个人,叫王祥,这个人的名字也在历史上留下来了。就叫守关的将士点火,就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人,这偷越国境,半夜三更的,想偷水。一看呢这王祥就说,哎,这是个京师的僧人。因为玄奘可能打扮啊,或者相貌啊,或者气度,就让王祥觉得这不是河西僧,也就是说不是我这边本地的僧人,王祥就仔细端详着玄奘。玄奘已经是经过好多风浪了,玄奘这一路过来经过了李大亮,经过了独孤达,这两个人官位都比这个校尉要高多了,又经过了石磐陀这种自己收为弟子的人几乎要屠害他,玄奘到这里就非常镇静,显示出一种非常独到的一种应变的能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人当然会去赶快乞求,去哀求,我要西天求法,你就不要难为我了,你也不要抓我,你让我过吧。而玄奘不是这么处理的。 * 有了前几次的经验,这次被抓后玄奘并没有苦苦哀求这位第一烽的守关将领。那么玄奘又经如何应对?他如何才能过了这一关呢?
f
玄奘就对着这个王祥,就问了一句话。他根本没有做任何徒劳无益的掩饰,你人都被逮到了,而且你肯定是偷越出来的,这没什么讲,鬼鬼祟祟的;不然你有护照有过所的话你通过玉门关一路过来,你敲敲我的门到烽火台,“我要去取水”,这天经地义的嘛。你肯定就是偷渡国境的,所以他也不做什么任何徒劳无益的掩饰,反而是直截了当地对王祥,对第一烽的这个守卫官军官直截了当提了个问题:“校尉颇闻凉州人说,有僧玄奘向婆罗门国求法不?”军官同志,您是不是从凉州人那儿听说过有这么一个僧人叫玄奘的,要到婆罗门国去求法?居然用一个问题形式去面对王祥。这当然还不是实话实说,玄奘面对着王祥,面对着突发的这么一种被发现的情况,玄奘多少还是留了点心眼的,玄奘没有说,哎,王校尉,我就是玄奘,你怎么着吧,我要往西走。玄奘并没有这么说,但是这个语气当中,就是我们把它翻译成白话就很清楚,这个语气当中隐隐然是有一些不敬的,对王祥不是那么尊敬,不是那么把你当一个好像是我要乞求你,没有。而且是一种非常平等,而且略微上一点的这么一个态度跟他讲,你有没有听说,“颇闻”,你是不是最近经常听说,还用了一个颇闻,你是不是最近经常从凉州人那听说有个僧人玄奘要到婆罗门国去的?王祥当然就一愣了,然后接着的回答也非常有意思:“闻承奘师已东还,何因到此?”我听说这个玄奘师傅已经往东回去了呀,怎么会到这里来啊?这也是天知道这个王祥怎么会听说这么一个消息,说是玄奘回去了,估计当时人认为,凉州人最起码有一种传说,是玄奘被李大亮司令给掐那儿了,被凉州大都督发现了,他已经回去了,很多人也在这么说。那么这个话里边王祥就隐含了也有一种不信任,这不信任什么呢?我听说玄奘法师是已经往东回去了,没有往西来,因何到此,为了什么到这儿啊?怎么会到我这第一烽来,来这儿偷水啊?隐隐当中就隐含着一个疑问就是什么,就是你是谁?你这位僧人,当然看你这个外貌是京师僧,不是我们河西僧,但是你到底是不是玄奘啊?就隐含着这么一个疑问。玄奘当然是一个非常明白的人,当然就听出王祥的这个话中之话了,就赶快出示了一些证据。这个证据当然历史当中没留下记载说玄奘出示的什么东西,那我们也不难判断,因为玄奘没有过所,没有护照,他出示的应该就是僧人一定会随身携带的度牒。那大家可以说那王祥也不会相信啊,这个你随便写一张就完了。当时的度牒是有严格的防伪措施的,不光上面有印章,上面有各种主管单位的印章、主管单位的图章。当然这个图章你可以说那你也自己刻一个啊,不是那么简单,当时还有防伪的水印。就像咱们人民币当中不是大家看啊看,老看里边有水印,有防伪的水印。当时的度牒,最起码唐朝的时候,应该也有防伪的措施。但是我们现在确切的知道,唐朝以后的度牒它有一种织锦缎,一种锦缎来做,而锦缎里面就织上了花纹,专门特制的治好了花纹的锦缎来做度牒。那上面是有水印,这个锦缎是专门织的,上面是有特殊的符号的,你这个没有办法做。所以把度牒一出示的话,当然王祥就确信了,这是玄奘。差点被他的手下一箭射穿膝盖或者射死的人,就是大家传说已经往东打道回府了的玄奘,而现在居然又趁黑摸过玉门关,而且差点摸过我第一烽,那王祥当然就明白了。那么这个王祥怎么办呢? * 王祥会如何处置偷越国境的玄奘?是会把他遣送回长安,还是放他越过边关西行求法?令玄奘没有想到的是,王祥两种方法都没有选择,却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条件。王祥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奇怪条件?玄奘会不会答应这个条件呢?大家就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空间来想,那大家想无非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方法,像他的这个地区的最高上司凉州大都督李大亮一样,你不能走,你回去。这就算客气的了啊,你就回去,你要不回去,我给你送回去。这是一种按照法律的处理方法。还有一种,就是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不管不问,你走吧你走吧,你走,你再往西走往东走我不管你。也多少有点像他的再稍微低一点的那个司独孤达,瓜州刺史独孤达。无非是这两种处理办法。嘿,这王祥也是一个特别绝的人。他拿出的处理方法匪夷所思的,大家都不大容易想象到的,大家不大容易想到他会拿出一个什么办法来处理玄奘。在历史记载上,就对王祥的处理方法有一段非常详细的记载,这个王祥是敦煌人。敦煌今天当然因为它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旅游城市,大家如果要去看莫高窟,要去看敦煌石窟,这当然现在也有国际机场,经常有国外的国际上的好多旅游团或者学者到敦煌去,是个非常繁忙的都市。可是在当年,就按当年的水平横向的来比,敦煌当时的繁华程度那是我们今天很难想象,它是个繁华的大都市,而且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佛教艺术、佛教学术的一个中心。所以呢,王祥对着玄奘就说了这么一段话:“西路艰远,师终不达,今亦不与师罪。”说西天太远了,这个西天婆罗门国太远,师终不达,您终究是到达不了的,师傅您是一定到达不了的。今亦不与师罪,我现在也不来论你的罪,我也不来跟你纠缠你到底有没有犯罪、你有没有罪、我逮不逮你,这我都不说。先一个定心丸给玄奘先吃好,你先也别担心我拿你怎么着,反正我就告诉你,西天太远,您肯定到不了,我也不治您的罪。“弟子敦煌人,欲送师向敦煌。”他说弟子我是敦煌人,我打算给您老人家送敦煌去。这就很绝了。这就很绝了,我不刚才讲了,要么我就把你就地扣留,就地论罪,捆绑起来,送到瓜州,送到凉州,送到玉门关。他不是,我不抓你,我也不放你走,你也得回去,但是呢,回敦煌去,回我的老家敦煌去,我送你过去。为什么呢? * 面对偷渡过境的玄奘,为什么王祥非但没有依法论罪,反倒要把玄奘送回自己的老家敦煌?堂堂的一个执法者,却跟一个违法者讲起了条件。这个王祥到底出于何种目的呢?应该说王祥对玄奘的印象还是非常好的,认为你肯定是个人物。那我老家有一个大法师,你不也是法师吗?我老家有个大法师叫张皎,你去到了敦煌,哎哟,那个张法师见到你肯定很高兴。你就到哪儿去吧,我送你,我不治你罪,我送你到敦煌,到我老家去。大家看是不是这一个处置是非常有意思的,那玄奘肯定也要蒙在那儿了。玄奘当时面临着无非两种结果,一种我能说服你,你能够像前面的李昌这样帮我忙的人,体谅到我求法的决心,愿意随喜,你帮不帮忙再说,你先把我放走,这是一条;第二条,我栽了,我出不了境,你把我抓起来,把我送回去。而谁知道这个王祥校尉第一烽的守卫官,这个我们可以把他看成是一个现在武警边防哨所的所长,在第一哨所的,居然明明知道眼前的玄奘法师不顾国法,偷渡出境,不赶紧抓我,这还就罢了,可是呢,也不放我,居然和我这个偷越国境的人,跟我这个偷渡客谈起条件来,而这个条件开得又很有意思。那这个王祥肯定也不要法师你的贿赂,当然这匹瘦老赤马我也不要,对吧,你这种袈裟我也不能穿,我也都不要,我也不要你的贿赂。我看重法师您是个人才,相貌堂堂,而且一看就很有佛学修养。只要你愿你到我的家乡工作,为我家乡的佛教事业去做贡献,去投奔我家乡的张皎法师,我就不抓你,我还送你过去。这个王祥就提出这么一个条件。那么大家一定会赞同我这个意见,这个王祥看样子,当这个第一烽的指挥官肯定不合适,是应该调到敦煌人才引进办公室当个主任什么的,守边的时候发现一个人才还不忘了给提溜回去,那一定是可以做出大大的贡献,当这个校尉是百分之一百的不合适了。
Q
* 王祥看出玄奘是一位大德高僧,所以提出可以不治他偷渡之罪,但请他到自己的家乡敦煌去从事佛教传播。此时的玄奘会不会同意去圣地敦煌呢?
那么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往往是就顺着王祥了,没办法了,因为自己已经落到人家手上了。一般的人或者一般的法师肯定是那行,我跟你去敦煌,何况敦煌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讲,绝对不是一个不理想的地方。大家还记得吧,惠威法师原来派来送玄奘的两个法师当中有一个道整法师,就已经自己去敦煌了。这也是一个证明,证明敦煌的确也是当时很多僧人内心向往的地方,这并不是一个很坏的选择。可是,玄奘毕竟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一般的一个僧人,也不是一般的法师。如果要是一般人的话,他也不可能完成这个惊天动地西行万里求法的壮举。他回答王祥校尉的话,完完整整地留在历史的记载当中,这段答话是非常地不客气的,不仅没有一丝一毫的哀求,没有一丝一毫的跟王祥校尉进行讨价还价的迹象,完全是不卑不亢,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坚持自己西行求法的意愿。玄奘这段话讲出来以后,它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王祥又是怎么样反应的?请听下一讲,险象环生。[画外音]玄奘下定决心,西行求法。在有诏不准的情况下,只得冒险偷渡出境。但出境必须要越过险恶的边关五峰。玄奘刚到第一峰就在取水时,被守关的将士捉拿到,守关的校尉王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高僧。竟提出一个奇怪的条件,只要玄奘答应到他家乡敦煌去从事佛教工作,就可以不治他偷渡国境的死罪。此时的玄奘面临两种选择,要么答应王祥的条件,向东前往敦煌;要么坚持西行,那就要面临被治死罪的危险。玄奘是怎么回答王祥的?对于玄奘的回答,王祥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在第一峰就被捉住的玄奘,又是如何越过险恶的五峰关卡的?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 玄奘西游记》 之《 险象环生》 。议百家_百家讲坛#
上一讲我们讲到玄奘法师在刚刚开始想偷越五峰的第一关,在夜晚想悄悄地在第一峰旁边取水的时候就被发现了。就第一关就没能过了,就被守关的将士们带到了校尉王祥的面前,王祥就跟玄奘开出了非常奇怪的条件,王祥当然是第一峰的指挥官,但是我认为他应该去担任敦煌市人才引进办公室的主任。他就开除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条件。只要玄奘法师愿意到他的家乡敦煌去从事佛教工作,就不治玄奘偷越国境之罪。而玄奘就回答了这个王祥校尉这么一段话,这段话毫不给王祥校尉面子,绝对不给面子。应该说是比较生硬的。这段话什么样子的呢?“玄奘桑梓洛阳,少而慕道。两京知法之匠,吴、蜀一艺之僧。无不负发从之,穷其所解,对扬谈说。亦泰为时宗,欲养己修名,岂劣擅越敦煌耶。”这段话有点复杂,把它翻成白话文来讲,什么意思呢?玄奘我奖桑梓洛阳,您的故乡不敦煌,我的故乡还洛阳呢?那么大家知道,唐朝是有两个首都,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有两个首都。就像明朝就有,明朝就有北京、南京,有两套行政班子。明朝甚至有北京礼部尚书,有南京礼部尚书。唐朝也是东都,西都。那么西都是长安,东都是浴阳。玄奘说我老家,我的家乡是洛阳,桑梓洛阳”,我是首都人。你说你叫我到你老家敦煌去,去到那边为张皎法师服务,行。那我先告诉你,第一,我老家是洛阳。第二,两京的名僧大德吴、蜀的这些连名僧大德在他眼里,比两京的要低一低。地方上懂一部经的人我都见过,不光是见过,他们对佛教的阐释理解我都穷尽了。#Vq5k
p
穷尽了以后,我还己经跟他们平起平坐,对扬谈说。对扬谈说的结果是什么呢?连我玄奘早已经是泰列,是客气的说法,不才我也就算一个。这是一个非常文雅的,非常后退一步内敛的说法,也恭为时宗。我也是现在这个时候当今的一个大师,你不要搞错。王祥你有点脑子不清楚。你不要搞错,搞搞清楚。欲养己修名”,如果我玄奘仅仅是为了我养己,就是让我自己生活得好一点,研究佛法的环境舒适一点。“修名”,把我的名声再培养培养,烘一烘,弄得大一点。“岂劣擅越敦煌耶”,难道我还会比到您老家,到你的桑梓敦煌去会差。那么我根本就不用去,我就待在浴阳就完了。何况玄奘还从长安出来的,我待在两京就完了吗?我已经是一代大宗师了。把玄奘这段话,来跟历史的事实来核对的话,玄奘并没有言过其实。没有大诙语,他说的全真话,事实就是这样。当然,真话也得看说法是吧,玄奘这段大白话出来,王祥的脸上当然挂不住了。那这里边隐隐约约含的是这个,你这么一个小小的校尉,你就管着一烽火台,你不就狠,不就掐住了水源。你把我逮住,我落你手上了。你居然还动脑筋叫我到一地级市去,叫我到敦煌去,你想干嘛呢?
[画外音]玄奘透渡国境被捉,落在边关将领王祥的手里。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此时玄奘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王祥的手中,但面对王祥提出的免罪条件,,玄奘不仅一口回绝,话语中还带了些 落的味道。,难道玄奘就不怕王祥拿他治罪吗?
议百家_百家讲坛但是大家可别忘了,王祥是个什么人物啊?官不大,但那可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在第一峰这个地方离开玉门关都还八十里一百来里地。,他要在这里跺一跺脚,地球是不会抖的。他的第一峰是会抖的。他要怎么处治你玄奘是很方便的事情,,王祥是这么一个人物,也是一个现管。玄奘大概也觉得自己这段话大白话,实在是实话实说得太实了,觉得王祥未必听得进,,赶快接下来补了这么一段话:“然恨佛化,经有不周,义有所阙。顾不贪性命,不惮艰危。誓往西方遵求遗法。,擅越不相励勉,专劝退还。岂谓同业尘劳,共树涅磐之因也。”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内心抱恨,我感到遗憾,佛教,佛的教义还有不周全的地方,所以,我“不贪性命,不惮艰危”,根本不害怕艰难危险。“誓往西方遵求遗法”,你居然不鼓励我。玄奘还指着鼻子指责王祥校尉了。你不光不鼓励我,还一心一意劝我退还,你这个难道是想共同和我一起追求涅磐的做法吗?玄奘就直接指责上去了。玄奘的想法,我想也不难理解。玄奘的心理动态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在1400年以后今天我们也完全理解。反正我也到这儿了,我也被你王校尉逮了个现形,我绝对被你逮了个现形,所以我也不存侥幸之心,至于死地而后生。我再跟你讨饶,你要帮我你也帮我了,你要让我你也让我了。但是现在玄奘碰到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不上不下。这个王校尉他也不抓我,但他也不帮我,他要把我送他老家去,碰到这么一个尴尬的局面,玄奘没招了。玄奘但是也已经知道你王校尉恐怕还是一个信佛之人,不然你怎么会打算送我到张皎法师那儿去呢?你要不信佛的话。所以心里多少是有点底的。那么玄奘这一大串话说完以后,撂下来一句恨话:“必以拘留,任既刑罚,玄奘绝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说你一定想要拘留我的话,,任其刑罚,随便你,你爱怎么着怎么着,按现在说法,按国法办吧。但是我玄奘绝不东移一步, 以负先心。我绝对不会往东移动一步,来违背我先前的心愿。玄奘说了这么一段话,所以在玄奘的脑海当中,东西的概念是非常强的。他发愿,对于一个僧人来讲,对于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来讲,这个誓言是不能乱发的。他发愿了就是往西走,所以他听到西字是高兴得不得了,一心往西,他听到东他头很大,你别跟我说往东走。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i
G K?
[画外音]唐朝当时的法律非常严厉,偷渡国境,一律死罪。王祥觉得玄奘是一个难得的大德高僧,所以想请玄奘到自己的家乡敦煌去继续从事佛教工作。本以为这可是法外开恩,对玄奘宽大处理了。没想到玄奘却说出了这么一番话来,此时的王祥会不会恼羞成怒?他将会如何处治玄奘呢?广告之后请继续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 玄奘西游记》 之《 险象环生》 。议百家_百家讲坛,{9L&f&_ y$z(A
[画外音] 边关将领王祥抓住了偷渡国境的玄奘。他提出只要玄奘能到自己的家乡敦煌去传播佛教,就可免其偷渡之罪。没想到玄奘态度坚决地表示宁愿向西一步死,绝不向东半步生。王祥将会怎样处治玄奘呢?*
这一下把王校尉给搁那儿了,同时也毫无疑问地把他给震住了。王校尉可能感觉也很好,开始就是我跟你开条件,我管你是谁,你到我老家为我家乡服务。好说,一切都好说。开始是他在主动开条件,玄奘根本不理这个茬儿。不跟你谈这个,就说你逮到了随你便,你按照国法处治我吧,但我绝不往东。往敦煌也是往东,,敦煌也在第一峰玉门关以东。我绝不回去,这下把王校尉给彻底震住了。王校尉果然也是一个信佛之人,也是一个一心向善, 比较向善的人,他就说了这么一段话:“弟子多幸,得逢遇师,敢不随喜。”哎呀,弟子实在是幸运,有这个机会碰到师傅您啊。“敢不随喜”,我怎么敢不随喜呢?,也就是说我怎么敢不共襄您的盛举呢?我怎么敢不帮您呢?这个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就直说了。他马上转过来,这个条件也接纳不了,玄奘反正死活也不去敦煌,那我也是向佛之人。下面的话就非常感动人了,那就完全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对于这个王祥来讲,他就表了这样一个态:“师疲倦且卧,待明自送,指示徒路。”师傅您疲倦了,先睡吧,先睡甭多说了。“明日自送”,明天我自己送您走。“指示徒路”,我为什么要送你呢?我给你指路。这就是帮了天大的忙。一个边防的指挥官告诉你怎么偷越国境方便,这个玄奘做梦都想不到的,所以玄奘大为高兴。我给你指路,我这个第一峰的指挥官,第一咽喉我给你指路, 明天我自己送你。王校尉没有食言,设宴招待玄奘。在第一峰里面招待玄奘,安顿好玄奘。第二天的一大早,等玄奘用过早饭,,王校尉就叫人替玄奘准备好面饼。最重要,玄奘的水囊还没装,就让箭给射过来了,你也甭去了,我派人把水装好,亲自送出几十里,这个历史上有记载。他也不能离他的岗位太远,送到这儿。而到这里给玄奘指了一条路,跟玄奘怎么说呢,你从这儿走可以直接到第四峰,别过第二,第三峰了。那等于说五峰没有一峰好过的,这等于绕过少走两百多里地,躲过两次被射杀的危险。那就等于一个海关关长告诉你我这有四道关要检查您的行李,不这过,我这儿过,搞定了,后面两关甭过了,你赶快走吧,到后面去。玄奘当然是内心非常感激。这种事大家都可以理解,这个帮的忙是太大。这个忙远远比你准备点干粮,请你吃顿饭,给你提供一个安稳舒适的睡觉的地方,给你准备水都重要
[画外音]玄奘得到王祥的全力相助当然非常高兴,但即使绕过第二峰、第三峰,也还有第四峰和第五峰挡在前面。玄奘西行不能不取水,但取水就可能被捉。此时王祥又给玄奘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信息。
所以古人讲吉人有夭相,这是有道理的。这个王校尉王祥还跟玄奘法师说,你这不绕过第二、第三峰,往第四峰走吗?第四峰有个校尉,给他介绍内部千部l 清况,内部指挥官情况,内部档案人事档案给玄奘透露了。说那个校尉也有善心,也是个好人,而且是弟子宗骨,还是我一拐弯抹角一亲戚。也姓王,名字也留下来了,叫王伯陇。你到那儿就跟他说,是我第一关的校尉王祥让您过去的。这是完全把边境开放了,你走吧。当然这才放到第四关,第二、第三峰你绕过去了,这第四峰你就去到那去。那个人也是信佛的,也有善心。不光这样,他还是我一亲戚。你到那儿提我名字就行。那个王祥就抓玄奘这么一个人,而且要把玄奘送回自己老家甘肃人才库的这么一个人,在这第一峰的路途一把把玄奘推到第四峰。而且预先还给玄奘做好准备。当然了就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档案资料给你。你可以用我的名字,当年是没名片的,不然肯定给一名片给他。这实际上也等于把自己彻彻底底地放在了玄奘偷越国境的同谋犯的位置上。玄奘当然非常感激,历史上记载是泣拜而别。就是哭着拜别了王祥校尉,接着往西走。到了第四峰也是夜里到了第四峰。玄奘也挺绝的,玄奘这个人看来叫胆大心细遇事不慌,有心眼的人。
他并不去找王伯陇,那玄奘是长了心眼的。他没去找王伯陇,照道理来讲,那边有第一峰校尉王祥的招呼,而且王祥己经明跟你说了,这王伯陇是我亲戚。一般人肯定敲门,王所长,第一关的王所长您的亲戚让我来的,请您照顾照顾我,帮帮忙。玄奘不去,玄奘怕惹是生非,他怕万一再生出什么枝节来,那没准王伯陇也想把他送回敦煌。那王伯陇一看他亲戚也是敦煌人,那王伯陇一高兴再给你送回去,那就不说,行,前面你亲戚叫我来的,行,行,我不害你总可以吧。但是你给我回敦煌,这下子不给你添麻烦。但是他没法不取水,还是这个老问题,在这个西行出境这一关最大的问题就是水问题。他是绕过了第二、第三关,是躲过了两次被射杀的危险。但是也少了两次补充水的机会。那个时候古代这个水你一匹马能驮多少水,你这个皮囊。你要驮得多就得马多,你要马多水的消耗量就多,这是明摆着的事。所以带的水量都是有限的。不像今夭弄个大水罐车在后面跟着,水罐车又不喝水,它喝油。那个时候驮水的东西他也喝水,驮水越多喝水越多,玄奘到这边还得去取水。到了第四峰的晚上,玄奘又去取水,那个王祥看样子有句话他忘了交待了,他大概估摸着玄奘你是知道的。因为第一关你不吃了一亏,你不就取水的时候差点被我射到。他忘了告诉玄奘,其实那关不关的,烽不烽的,烽火台是有事举火,或者用狼烟通知里边出事了,没事我就看着水啊,应该叫烽水台。你要取水估计也躲不了,而实际上即使在夜里,值班的人瞄着就是水源,就是看水。这个话估计没跟玄奘说太明白,忘了,他认为在于王祥来讲是常识,对于玄奘来说是不知道。又去取水,又被发现了,又是几箭。
画外音]玄奘在第一峰取水时,就被箭射中,幸得边关将领王祥是个善良之人,才得以绕过两缝继续西行。但到第四峰时,玄奘有冒险去取水,结果再次被捉拿。这第四峰将领王伯陇会如何对待偷渡国境的玄奘呢?他是不是真像王祥所言,是个有善心的好人呢?
那玄奘一看这也没办法了,只能去找王伯陇,这没有选择了。玄奘牵着马去找王伯陇,当然这一找王伯陇这个事情就比较好办了,因为毕竟有王祥这个关系在,有亲戚关系。而且王伯陇没有王祥这种家乡观念那么强,压根就没跟他提敦煌的事情,而是欢喜踊跃。但的确是个信佛之人,非常欢喜,照料玄奘,让他休息,还给他补充了很多给养,补充了吃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在那儿施舍给他一个大皮囊,这个很重要。因为原来看样子玄奘的皮囊比较小,就是寸水量不够,那么到了王伯陇第二个王校尉那里第四峰就施舍给他一个非常大的皮囊。可以装更多的水,这个施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路上,你施舍给玄奘金银并没有用,你没地方买去;你施舍给他马过多也没用,它也没东西驮,玄奘还没有取到经,它没东西驮。马还得驮水,你拿马驮水,马还得喝水。所以施舍给他一个大皮囊,能够装更多水。而且像王祥一样,王伯陇也给玄奘指了路:师不须向第五峰,彼人疏率,恐生异图。”你连第五峰都别过了,也就是说这五峰,那么难过的五峰,两个姓王的亲戚王校尉就搞定了,那就甭过第五峰了“彼人疏率,恐生异图”,第五峰那个校尉疏率,疏率怎么理解呢?也可以说大大咧咧,也可以理解非常粗鲁,反正不像我和王祥,不是像我们这样的人能够那么讲道理,能够那么信佛,那么理解你。你别过第五峰,你千脆别过了“恐生异图”到了那里没准他会有别的想法。。“可于此去百里许,有野马泉,更取水。”这是泄露重要的边境情报,你从我第四峰直接走,也就是直接进沙漠,进我们要讲到后面的莫贺延啧进八百里沙漠。进去那里面有个野马泉,有一个泉水,这个泉水一听就很容易想象得到是野马。那么时候那边还有野马,这个泉水是因为有野马经常聚集在那里饮水而得名的。你可以到那里去取水,第五峰都不要过。就是在这两个王校尉的帮助下,五峰玄奘实际上只过了第一、第四两个峰。这个难关玄奘领受了两个,另外三个玄奘绕过去了。这当然大不一样,不知道可以免除多少的危险,可以少吃多少的苦。当然这绝对不意味着,玄奘前面面临着就是一马平川,就是水草丰美的这种旅途,前面他要面临的就是莫贺延磕。
五峰以外是一大片戈壁沙漠八百里,大家知道五峰整个才五六百里,不管怎样,五峰他虽然是看着水源,但多少还是有水的。你最起码是可以取水的。而到后面莫贺延啧那就只有夭晓得。玄奘马上就要面临莫贺延啧。
[画外音] 莫贺延啧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钱文忠教授认为这个地方比边关五峰还难通过。玄奘在这个被称为死亡之地的莫贺延啧都遇到了什么事情?他又是靠什么战胜了非常险恶的莫贺延啧的?广告之后,请继续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 玄奘西游记》 之《 险象环生》 。
[画外音] 玄奘在两位王校尉的帮助下,终于越过了边关五峰。然而他将面临的是更为险恶的莫贺延啧大沙漠。莫贺延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说莫贺延啧更为险恶呢?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
莫贺延啧在古籍当中是记载很多的,是让人闻名丧胆这个地方,胆战心惊这么一个地方。就像现在好多名字,我们没有很明确的感觉。比如说塔克拉玛干,大家知道的人是知道,当地的语言当中,是叫进得去出不来,塔克拉玛千的意思就是进得去出不来。它这个莫贺延啧这个名字,但这个名字到底什么意义我还不知道。我还希望有一夭我能够知道。这肯定不是汉语,莫贺延啧,反正它一定是有很大的意思。从这几个音,以我非常浅薄的语言学知识来讲,它一定隐含着大,广裹,开阔,有这么一个意思。这是肯定有的,但是它到底精确的意思我不知道。那莫贺延啧更古的时候,在唐朝以前,它叫沙河。也就是说它叫沙河,这个名字有一半是真的,一半是假的。真的是什么呢?沙,它是有流沙,它只有沙,河假的,没有水。它是灌满流沙之河是流沙之河。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这个都好理解。你鸟你再飞你都要喝水。你飞八百里,动物学我是一窍不通,有没有鸟不喝水飞越八百里的。你飞着飞着也掉下去死了。下无走兽也很好理解,这没有水,沙漠里面能有什么走兽。所以应该说是死寂一片,完全没有生机。历史上用四个字来形容玄奘刚进莫贺延啧时的情况叫什么呢? “顾影惟一”,顾影自怜的这个顾影,回头看看影子只有一个,再回头看看,影子只有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孤苦伶仃,叫夭夭不应,叫地地不灵。只有我玄奘和我自己的影子,当然应该还有一匹瘦老赤马,应该还在后头,只有我一个影子。在这个情况下,走着走着玄奘又出现幻觉了,那这个时候靠什么?玄奘不停地念诵心经。
[[画外音] 莫贺延啧八百里死寂的沙漠中,玄奘出现了幻觉。好象有无数妖魔鬼怪向他袭来。也许《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正是源自于这片死亡之地的感受吧。作为一名虏诚的僧人,玄奘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念诵心经。为什么念诵心经可以使心灵不再畏惧呢?大概他感到心经非常有效力,念完以后给他自己的心灵,使心灵非常宁静。使心灵不再畏惧。敢于面对一切当时他认为妖魔鬼怪这种非常险恶的特殊的自然环境,心理状况。心经也叫“般若心经”。这部经是有来历的,梵文叫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这部经有梵文本的,也简称心经。心是什么意思呢?心脏的心,是核心,精要,精华,纲要,是这么一个意思。一般认为这部经是般若类经典。般若这个字本身的意思就是智慧,prajna的意思是智慧。是这一类经典的提要。提纲契领,非常简明扼要的这样一部经。这部经只有一卷,一共只有二百来个汉字,非常短小精悍。所以好多佛教徒或者居士都非常容易诵。我想能背诵心经的大概能够大有人在。而玄奘跟这部非常重要的佛经《般若心经》,他还有一段非常独特的因缘。玄奘在四川的时候有一天在路上,看到一个病人僵卧在路边。浑身长满了恶疮,常难看的疮,脓包,奄奄一息。玄奘当然大生慈悲之心,就把这个病人抬到庙里,抬到他挂单的或者住在那里面的庙里, 帮他治病,照料他。这个病人好了以后,谁知道这个病人是比较绝的会心经。就把这部心经教给了玄奘,过去这个教是口口相授的比较多。我读一句你读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经常在嘴上挂在嘴边的佛法的这句就出自心经。这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就出在心经里。这个病人就把心经教给了玄奘。那这部心经就在玄奘的旅途当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益,帮他驱除了无数的妖魔鬼怪。
[画外音]走入莫贺延啧大沙漠的玄奘,虽然面临更险恶的环境,但他是不是已经成功地偷越国境了呢?议百家_百家讲坛        wH0W h8{U
古代的国境概念,边境的概念,国界线的概念,不像今天,没有今天那么严格,唐朝的版图非常辽阔。我们讲玄奘偷越国境,那么算哪儿才到头呢?到哪儿才能算叫偷越国境成功呢?这个很难讲,你得区分两点。第一点,你要说真的能逃,玄奘要偷越国境,要偷越出唐朝的实际控制区域之外,那早着呢?到贝加尔湖去了。所以我以为到了没有人来管他,是否偷越国境的地方,就算他偷越成功。大概只能这么讲,不然没办法,唐朝太大了,控制的疆域太大了。那么实际上玄奘越过五峰进入莫贺延啧,那这一段莫贺延啧的沙漠里边连守边的将士都没了,根本是一个无人区了。应该到这里,玄奘应该是算偷越国境成功。当然请大家千万记住这是一种非常粗略的说法,这不能在学术上去较真,这不是在学术上一个较真的说法。,到了莫贺延啧这个沙漠,玄奘就算偷越国境基本成功了。然而险恶的自然环境不仅不能让玄奘产生哪怕一丝一毫的轻松感。而几乎就在这莫贺延啧里面,这个险恶的环境几乎夺去了玄奘的生命。在这片不毛之地里面发生了什么?请听下一讲。〔画外音」为了避开第玉烽,玄奘直接从第四烽进入了莫贺延硫大沙漠,而要穿越这个八百里,荒寂无人的大沙漠,必须先找到野马泉备足用水。但是玄奘进入沙漠不久就迷路了,他找不到野马泉的方向。在沙漠中,迷路己经是非常危险的事清,而此时,心急口燥的玄奘在饮水时又失手把水囊掉到了沙漠上。此刻,玄奘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向东回去,也许还得以生还;要么继续向西,进入八百里大沙漠,那就几乎是选择了死亡。玄奘选择了继续西行,几夭几夜之后,滴水未进的玄奘再也走不动了,他躺倒在沙漠上,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清,是什么样的奇迹使玄奘再一次死里逃生?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继续为我们讲玄奘西游记之身临绝境。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在上一讲我们讲到,玄奘法师在第一烽和第四烽两位互为亲戚的王祥和王伯陇校尉的善心帮助下,成功地进入了莫贺延硫,到了这个八百里了无生气,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更无水草这样一个莫贺延硫,当然是设有人在那儿把守着,也不可能有人去捉拿玄奘,但是这个环境是更加的险恶。走了一百多里路以后,记载也很明确,走了一百多里以后,玄奘遇到了一个夭大的麻烦,这个麻烦是要命的,足以致他于死命的。大家还记得,当时第四烽的校尉王伯陇叫玄奘绕过第玉烽,直接进入莫贺延硫的时候,是有一个前提的。什么前提呢?你可以去找到水源,你不必到第玉烽底下去取水。那里有个野马泉,你在那里,可以找到你需要的水源。当然同时,王伯陇施舍给玄奘一个大尺寸的皮囊,可以装比原来更多的水,靠着这个大皮囊和在离开第四烽一百多里以外有一个野马泉这样一个信息,玄奘才绕过第玉烽,进入八八百里沙河,进入这片沙漠的。
而当玄奘在八百里沙漠中走了一百多里的时候,玄奘迷路了。在沙漠里,迷路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他设有参照物,很简早,我们在城市里走,我们知道我到哪个大厦去,或者到哪个商场去,我是有参照物的,我可以知道这个点定在哪儿,在沙漠里设办法。沙漠里唯一一个办法:仰观星象,靠夭吃饭。但是沙漠的气候又是多变的,经常会看不到夭上的星辰,那你怎么办呢?刃砷才候又设有现在这种GP日定位系统,又设有卫星导航系统,那就只能靠命了。而且沙漠的地貌还是变动不居的,一阵狂风,就会把原来的沙丘变成平地,把一个原来坑坑洼洼的谷地突然堆起几十米高的沙子,变成一个沙丘。所以玄奘在这里边迷路,是要了命的。他找不到野马泉,那玄奘当然是心理非常急躁,火急火燎,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这一火急火燎以后呢,引起连锁的生理反应,那一定是口特别渴,刃万就加倍他口渴的感觉。到那个时候,玄奘当然再怎么着也得动用王伯陇送给他那个大皮囊,里面存有珍贵的水,玄奘准备去喝水。从马背上解下皮囊喝水,这就出现了几个清况:第一个清况,玄奘刃砷才候心理急躁,不像平时神闲气定喝点水,拿这个杯子喝点水,很平稳,第一来说急躁。第二个,也可能这皮囊太大,比较沉,不像大家拿一个小水壶喝水设问题,我给你一个桶喝水,你不好喝。还有一个,可能也是因为戒律的原因,因为这一点我一直想请教,我也请教过,也设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复。因为我们知道在皮囊里的水,是佛教戒律规定的三种水,时水、非时水、触用水里面的第二类,应该是非时水,你不是当场饮用的,你是储腻起来,准备在你需要的时候饮用的,按道理来讲,也应该经过过滤,要经过玄奘随身携带的滤水网的过滤。而这么一折腾,这心急,过去我们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看样子心急还喝不得凉水,一失手,整个皮囊打翻了,在历史当中,这是一段浓墨重彩的戏。这个大皮囊,王伯陇送他的装有水的大皮囊,失手就掉在了沙漠里。〔画外音」在沙漠中,水是最珍贵的,设有水,根本过不了八百里莫贺延硫大沙漠。玄奘在沙漠中迷路了,找不到野马泉补充水源,这本来就己经十分危险,而玄奘又失手把装水的大皮囊掉到地上,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个结果,那可想而知。沙漠里这点水本来就不怎么多,以下倒沙漠里,比水银泻地还陕,救命的,比油还珍贵的,比血还珍贵的水,就一下子损失掉了。在玄奘留下来的真实的玄奘的传记当中,这当然不是《西游记》,是真实的传记当中,用了八个字,叫“千里之资,一朝斯罄”。我原来打算靠着它,渡过千里的,应付千里无水的这个局面的,应付千里无水局面的这个“资”,资本的资,靠着它渡过八百里沙漠,故一个大数是千里,我靠它来渡过千里沙漠的这些珍贵的水,“一朝斯罄”,一下子完了。野马泉找不到,随身带的水又失手打翻在地,路又搞不清楚,迷路了,在这个清况下,应该只有一个办法,四个字:原路返回。你设有别的选择,你原路返回还未必返回得了呢,沙漠里设有足迹的,不像在泥泞地或者泥地上走,我还凭着足迹,我倒过去,我把后跟当脚尖,我把我的脚尖对着我的后跟,怎么都走回去了。沙漠里连这个都设有的,还且不说未必回得去,但是的确在这个清况下正常的选择,人的正常思维,合乎常理的,也只能有一种选择:回去,回到第四烽,回到离这里一百多里的第四烽,去找王伯陇帮险。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玄奘也的确在这个时候,根据历史的记载,违背了他的誓言。他的誓言是什么呢,就是:绝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类似的誓言很多,往东走,设办法,往东走只能往回走。但是,往东走出十多里地以后,玄奘发狠了,玄奘在这个时候发狠,发出狠劲。想起来,我自己发愿要到夭竺,我曾经立下过誓言,一直往西,绝不东顾,不移一步往东,那当时用他的话来讲是“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我是因为什么来到这儿的?我宁愿向西而死,绝不往东而生。玄奘在往东折返了十多里以后,他想起了自己的誓言,而牵转马头,接着往西走,这就是拿自己的陛命相拼,在这沙漠里面,我想可能很多听众朋友,诸位设有在沙漠里行走的经历,在这种清况下,基本上就是把陛命托付给夭,刃万我就往沙漠里走,往沙漠深处走。这个宣言是掷地有声的,用凉夭地泣鬼神,这个不过分,用这个形容词。〔画外音」在一滴水都设有,又完全不知道何处能找到水源的清况下,玄奘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向东返回,也许还能得以生还;另一个是继续西行,走进莫贺延硫大沙漠的深处。而选择继续向西,就几乎等于是选择了死亡。玄奘毅然选择了向西,他凭借什么走出了这片大沙漠呢?他一心一意,专念观音的名号,这是一个作为僧人来讲碰到苦难的时候,他会念诵观音名号。当时的记载是四顾茫茫,人鸟俱绝,看上去都是一片土黄色的一片流沙,人鸟俱绝,当然是人和鸟都看不到,这个是人踪灭鸟飞绝的地方,一直往前走。更可泊的是“夜则妖离举火,烂着繁星;昼则凉风拥沙,散如时雨”。“凉风拥沙,散如时雨”,这个经历过刮土,大家会有点印象,一阵风起,刮得灰土满夭,气都喘不过来,何况在沙漠里面。沙漠里面如果出现沙暴的话,那是不可想象。我曾经有朋友遇见过着一种清况,他们开着一辆吉普车,在沙漠边缘进行一些探测,探险陛的考察,遇见沙暴。他们躲在车里头,等一阵沙暴过了以后,发现这个车的漆都设有了。等他们出来一看,原来比如说这个车是绿的,现在变白了,就这么一层绿剥去了,沙暴是很厉害的,这是白夭。晚上呢?“夜则妖离举火,烂着繁星”,晚上乌黑一片的沙漠里,好像有很多妖鬼,举火点灯,烂着繁星,像清晨的星空一样灿烂,这应该是磷火,死了以后的骨头,死去的动物也好,死去的人也好,骨质里还有的磷火会发出磷光,这种火,即使到今夭,我老家那里,我老家是江苏无锡,我老家还管这个叫鬼火,我们方言里面就叫鬼火。所以晚上是这一状况,白夭又是这么一个状况。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在玄奘的传记当中,从来设有掩饰过这个伟大的人物,他心里会有的像常人一样的恐惧感,从来设有掩饰过,在他的传记当中。而这一段最让人恐惧的时候,冶冶设有留下玄奘有恐惧感的记载。我想玄奘那个时候己经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身临绝境。水设有了,按照留下来的真实的记载,我们来计算,玄奘起码是四夭玉夜滴水设有入过口。这时可以算的,记载是非常清楚。那么稍微有一些生理学或者医学常识的人我们就知道,这己经到人的极限。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有很多人被砸在矿井里,被砸在楼房底下,有十几夭生还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特点设有断水。可能他正好旁边有一盆水,也不知道昨晚怎么留下来的,留下来很多。怎么留下来的,留下很多记载,这个水各种各样用途,剩下的都有,等到危急的时候也就喝了,或者说水管漏了,那边还有一点水滴过来,设有断水。而四夭玉夜的断水,而且是在沙漠里端水,这跟在正常的环境中断水,更不可以相提并论。沙漠里本来就是极度千燥的,玄奘是滴水未进。玄奘在这个时候感到,自己的生命大概是要结束了。在这个时候,玄奘选择了一种办法,这种办法是一种类似于终极选择。他怎么办呢?躺倒在沙地里,他不走了,也走不动了,一心一意地念诵观世音,念诵救苦救难观音,人极度困乏,但是始终坚持着在念诵佛号。他不走了,那就等于是等死。〔画外音」玄奘为西行求法,历尽艰险,偷渡国境时,虽两次被抓,但都得到贵人相救。而此刻,玄奘在茫茫大沙漠中,四夭玉夜设喝一滴水。虽然在精神上,玄奘不断地念诵着观世音,但体力上己经消耗至尽,玄奘再也走不动了,只好躺下来等待死亡。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清,玄奘又是怎样再一次死里逃生的呢?广告之后,请继续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玄奘西游记之身临绝境。       |
〔画外音」四夭玉夜滴水未进的玄奘再也走不动了,他只好躺在沙漠里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在这个时候,他一方面觉得自己的生命在渐渐地离自己远去,一方面他设有放弃作为一个佛教徒的这种一种向佛,向菩萨去启请的这么一种做法,留下了这么一段我们看起来有点奇怪、有点特别、有点突兀的这么一段向佛,向菩萨的启请词“玄奘此行不求财力,无翼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唯菩萨兹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玄奘我此行,我不求名誉,更不考虑利益,我是为了追求无上正法,追求佛法,“仰为”,就是久仰,或者非常恭敬的说法,菩萨你是应该救苦救难的,你是应该利益众生的,“此为苦矣,宁不知耶”,这就是苦啊,难道您菩萨不知道呜?这种启请词,为什么我们说特别呢,因为这里边隐隐的含着指责菩萨的意思,隐含着一种对你的法力的质疑,你难道不知道我苦呜?我那么虔诚的信仰你,我为了到西夭去求无上正法,我现在苦,你为什么现在不来救我?这种启请是非常悲哀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哀”啊,我想到这个时候,就从这最后一个问话“此为苦矣,宁不知耶”是充分反映出玄奘当时的心理状态,他己经做好了自己生命结束的打算了。沙漠里的气候是极其复杂多变的,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语,当然这句俗语主要是描写吐鲁番的,实际上吐鲁番离玄奘被困的地方也并不是很远,被困的莫贺延硫不远,所谓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吐鲁番的一个写照。议百家_百家讲坛早晨你还穿着皮袄,中午你就得穿薄纱了,你吃西瓜的时候,也许你围着火炉。因为西瓜是夏夭吃的,也许刃砷才候冷得不得了,气候是非常多变,温差是非常大的。到了第玉夭的夜里,气候出现了变化:闷热的沙漠,就像蒸笼一样的夭气出现了转机,吹来了阵阵的凉风,这个只要在沙漠里稍微有点切身体验的人就知道凉风有多么的珍贵,这不是一般的,如果吹来非常闷热的风就不好。在沙漠里最泊是设有风,热风也很要命,也不是什么太好的玩意儿,凉风那是能够帮助人的神志,帮助人的精神状态,改善他这种状况是非常有用。玄奘在当时,眼目青己经几乎看不出东西,因为严重的缺水会导致视力受损,这个也是常识。那个马,那匹瘦老赤马跟着他的,的确是比较厉害,到这份上还活着,但也的确奄奄一息,趴在旁边也不行了。但是到了那个时候,玄奘的视力开始短暂的队复,这阵凉风吹过来以后短暂的队复,马居然也站了起来,就这匹瘦老赤马,名不虚传,的确不光是识途老马,而且它来往于伊吾巧回,当时老胡人跟他介绍的时候,它是久经这种严酷环境的考验。玄奘在这个时候,觉得自己要睡了,可以安静地睡一会儿,大概这凉风一吹,他一直支撑着在念诵着观音的名号,在向菩萨祈祷啊,要睡一会儿。在睡梦当中,在睡觉状态当中,玄奘做了一个梦,在梦里面出现一个非常巨大的神,大神,非常大,设有说是佛还是菩萨,大神,原文是大神,出现一个反正非常高大的这么一个神,这个神还非常的凶恶,手里拿着一把长戟,像这种方夭画戟这样一把长戟在挥舞,在梦里面挥舞。玄奘原来做的梦里面都是一些慈眉善日的佛、菩萨或者非常美丽的景观,大海、须弥山,或者就是莲花。他在这个时候梦见了一个非常凶恶的神,挥舞手中的兵器,说:“何不强行,而更卧也?”你千呜不勉强的再走几步呢?你怎么还睡着?这是一个非常蛮横、不通人清、胡搅蛮缠这么一个大神,把玄奘从难得的一点睡眠当中催醒。他想既然大神这么说了,僧人一般来讲比我们俗人要更相信这种梦,这种神,就勉强地站起来前行。挣扎着走了差不多十里的时候,这匹瘦老赤马突然像换了一匹马一样,撒腿飞驰,就朝着别的方向跑掉,这个马就开始跑。〔画外音」玄奘在梦中遇到的大神为什么强迫己经非常虚弱的玄奘继续西行呢?己经在沙漠中苦熬了几夭几夜的马,为什么会突然飞跑起来?是什么给这匹瘦老赤马有着如此强大的吸引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奇迹?广告之后,请继续听玄奘西游记之身临绝境。i w'i#E(l7t
画外音」在沙漠中断水四夭玉夜的玄奘被睡梦中的大神强迫继续西行,挣扎着走了一段路以后,那匹奄奄一息的瘦老赤突然飞奔起来,奇迹发生了:反正这匹马就一路跑过去,往前飞奔了几里地,而这边就是一片水草,所以马有超越人的对水的一种感觉,马可能走到这里,感觉有水了,撒腿就跑,这是识途老马嘛。一片非常丰满的水草地,一片心旷神怡的绿色。在玄奘的传记当中,这一段的描写,就像让你感觉你身处在一片死黄色的沙漠里,突然看见一片郁郁葱葱水嫩的绿色,看到一片水草地。马那当然先扑过去开始暴饮暴食了,这匹瘦老赤马跟着玄奘也折腾得差不多了,那边有水,马当然能喝,看到草马当然有嘀咕了,就在那儿吃。那么在这里边,就有一个非常甘冽清澈的泉水,在这片地里边。当然这设有留下记载着到底是不是野马泉,在记载当中它并设有说这就是野马泉,记载当中设有这个话。那么玄奘跟他这匹瘦老赤马,最忠实的伙伴,比石磐陀要忠实,在这里,在这片草地上就非常安稳的休息了两夭,这记载非常明确的,喝水也好,沐浴也好,在这边就得到了一个休息
玄奘当然认为这是神佛对他的眷顾,这是佛的赏赐,是佛祖给他的,救了他的命。那么在这个记载当中还出现一个非常有意思这一幕:在这里休息完了以后,玄奘还专门割了一点青草,给瘦老赤马带上,路上再吃,因为他这边离开这个泉再出去还有几百里地,玄奘当然打够了水,给自己这个大皮囊打够了水,同时还设忘了割了一点青草带上,让这个马能够在接下来的旅途当中作为食粮。这样再走了几夭,玄奘穿越出了莫贺延硫以后,来到了第一个国家,当时是叫国家,伊吾。伊吾就是今夭新疆的哈密,这个地方就是新疆的哈密,是新疆东部。当然按照今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疆域,我们按我们的国界,玄奘不能叫做出境,但是我们之所以讲玄奘偷越国境成功,我们是有解释的。到了伊吾,伊吾是有自己国王的,有自己都城的这么一个地方。〔画外音」玄奘历经磨难,终于成功地越过了国境,来到了伊吾。然而,刚刚松了一口气的玄奘却又遇到了新的麻烦。玄奘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呢?伊吾是一个弹丸小国,而那个时候,在西域的东部,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相对比伊吾来讲要大得多,叫高昌,高昌的国王姓相(电脑的输入法无法打出,所以用读音取代),很奇怪的一个字,叫ju文泰,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的,相氏王朝统治着高昌,正好有一对使者在伊吾,将将要回去的时候玄奘到了。高昌王的使者就知道有一位大唐的高僧来到了伊吾。这个使者回去就向相文泰当然要熏告,你在伊吾看见什么啦?在这么一个弹丸之地能够看到一个大唐的高僧,当然是一件大新闻。高昌王马上就再派出一批使者,同时命令伊吾国王把玄奘法师送来,送到高昌来。玄奘在这个当口,设有很倔强,我就到高昌去看一看。玄奘一进入王城,那当然就大吃一凉,高昌王带着随从列烛出迎,都举着蜡烛,就是列烛。国王就说了这么一段话:“弟子自闻师名,喜忘寝食,量准途路,知师今夜必至,与妻子皆未眠,读经静待。”弟子我自打听到法师您的大名,我高兴得连睡觉吃饭都忘了,我算准了您过来的路途,我算准了,您今晚一定到。所以我和妻子都在这里读着经,恭候法师您驾临。接下来就是王妃和几十名宫廷的侍女前来礼拜玄奘。这一通折腾,玄奘也当然昏昏欲睡,赶了那么多路,又往这里赶,赶到最后又进行了这么一通折腾,那玄奘当然也非常累。第二夭,谁知道高昌王一大早又在门口那儿柞着,这个王比较厉害,柞着以后就找玄奘,说弟子觉得这莫贺延硫大沙漠是艰戒阶阳,说法师您一个人居然能够穿过来,弟子觉得实在奇怪。这个国王还是一个非常感清丰富、多愁善感的人,说着说着他还哭了。从这个时候开始,高昌王的脑子里就产生一个念头,很简早:把玄奘留住。他要想办法,把玄奘留在高昌。那么也就意味着要说服玄奘,放弃他西行求法的想法,要改变玄奘的初衷,〔画外音」玄奘西行求法这一路上,无论是遇到生死之危,还是富贵之惑,都不曾动摇过,高昌王有什么办法能说服玄奘留在高昌呢?A
这个ju文泰不是一般人,是一个非常有心计、非常会安排的这么一个国王。他首先展开对玄奘的统战工作,先派了一个法师,高昌有一个法师,这个法师佛法修养也是很高的,国王也非常器重。最重要的是,访位沙师曾经在长安留学,那么应该讲的一口很好的普通话,当年的普通话不是北京话,应该是西安话,长安那边的话,跟玄奘比较好交流,先去做玄奘的工作。这个法师进去和玄奘谈了一会儿就出来了,显然不奏效,玄奘不理这个茬儿,也肯定不接受留在高昌的邀请。玄奘在高昌停留了十几夭以后,玄奘当然就准备要离开高昌。临走前,玄奘当然要去见高昌王。丁u文泰就把这个话跟玄奘桃明“己令统师咨请,师意何如”我己经命令他来“咨请”,很客气的话,来请教您的想法,那么法师您的意思何如?那法师您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他把话等于桃明。那么玄奘的回答呢?“留住实是王恩,但于来心不可”那也就是明确,大家都摊牌了,您要留我,我非常感诩您这王恩浩荡,但是我不能留。那么这样一种答复,会让高昌王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而这样的反应,玄奘又会如何去应对呢?而玄奘的应对,又产生了什么样的连环效果呢?这个请大家听下一讲。〔画外音」玄奘九死一生,才走出八百里大沙漠来到高昌,但高昌王却一心想把玄奘留下,做高昌国的精神导师。高昌王用尽了各种办法,但玄奘表示就是死了,把骨头留在高昌,自己的精神也会到西夭去。高昌王翻了脸,威胁玄奘说,要么留在高昌,要么就把玄奘送回唐朝去。玄奘是偷渡出境的,当然不能回到唐朝去,但也无法离开高昌,继续西行。无奈之中,玄奘绝食了。高昌王认为,这是玄奘的苦肉计,并不理会,仍然每夭亲自端来最好的饭莱供养玄奘。三夭之后,玄奘气息奄奄,命着游丝。此时的高昌王辉不会放过玄奘?高昌王与玄奘之间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继续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玄奘西游记之被困高昌。玄奘到达了高昌以后,高昌国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一个日的,无非是想让玄奘留在高昌,充当高昌这个在西域非常重要的佛教国家的精神导师。而玄奘也明确表达了自己不会改变西行求法的意志的这么一个态度。高昌王的反应非常有意思,作为一个国王,他大概很难相信有谁能抗拒他开出来的这个条件的诱惑。他开出来的条件,其实也很简早。第一,在物质上供养你终生,就是你一生接受我高昌王朝的供奉,当然不会在物质上短缺你。不光是在物质上不会短缺你,在精神上,我请您作为高昌的精神导师。那也实际上将高昌国佛教国师的地位,我要请您玄奘法师来担任。那么作为国王来讲,这两个条件是物质、精神这两手都很硬啊,设有谁会抗拒,所以大概高昌王以为玄奘跟他这样的对话,这样的表白无非是想进一步探明国王的内心,进一步确认国王挽留他的心意。高昌王这么想了以后呢,就更加斩钉截铁地说了一段话: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移,此意无移,乞信愚诚,勿疑不诚。议百家_百家讲坛i3TE~'C/v        jr弟子我非常敬仰法师,我要把您留下来的心意啊,他就打了一个比方“葱山可移”,就算葱岭可以移动,我留您的心意绝对不会有任何动摇。这个话是很硬的,也就是说留你是设商量的,我肯定是要把你留下来的。那么玄奘面临这么一种清况,当然只能把话,把他的意思表白得更加透彻,也就更加直截了当:“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玄奘等于说,您的心意我早就明白了,您不必赔咒发誓也不必再三声明,我早就明白了。但是我是求法,“法既未得”,我还设有求得佛法,我设有到达我的日的地,我设有实现我的梦想,我设有办法接受您的这个要求,“愿王相体”,希望国王您能够体谅我的心清。玄奘的回答,也是有理有市、不卑不亢,但是毫不让步。玄奘绝对不是《西游记》里边那么窝囊的一个形象,一有事儿就叫徒儿徒儿,要找吃的找徒儿,玄奘不是,真实的玄奘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既不是《西游记》里边那个窝囊人,更不是《大话西游》里边那个只会唠唠叨叨的,弄得大家烦也烦死了,这么一个唠叨人的形象。玄奘是一个言词非常犀利的人物,而且他非常会根据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角度和对方进行沟通和交流。
接下来的话就完全是以大义责备贤者:“又大王寰修胜福,位为人主,非为苍生恃仰,固亦释教悠凭,理在助扬,岂宜为碍。”说大王啊,您过去是因为您世世代代修福,您修行,有福气,所以您今夭位在人主,您今夭当了国王了。那您这个国王,难道仅仅是苍生,也就是老百姓依靠您呜?不,连释教,释迎牟尼之教,连佛法都要凭借您的啊。所以,您听到我这个心愿,听到我西行求法的这个想法,您应该支持啊,怎么能反过来阻碍我呢?玄奘这个话实际上是很硬,指责这个国王不识大义。|讲稿|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mp3|视频|下载|于丹ymOD$C6V7u画外音」面对高昌王的强留,玄奘据理力争,决不肯从。但高昌王也是铁了心非要留下玄奘不可。一个是一国之王,一个是一代高僧,两个人的话从软到硬,越说越僵。此时,高昌王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呜?他会不会动国王之威,难为玄奘呢?议百
翱文泰当然也不是一个一般的国王,他绝对不是一个很浅薄的一个小国的国王。他一看玄奘法师的话开始硬起来,他采取的办法:赶陕,我再软一点,我再把自己的身段放低一点,他说:“弟子亦不敢障碍,直以国无导师,故屈留法师以引迷愚耳。”弟子我不敢障碍,我不敢来阻碍您西行求法,真的是因为我这个高昌国国无导师,我这个高昌国设有精神的导师,所以委屈留下法师您来引导迷愚,领导这个生活在这种非常迷茫的、非常愚暗的状态下的国民。玄奘一看,话都说到了这份上了,玄奘接下来就来了一个充耳不闻,无论您怎么说,反正我就是不答应。但是翱文泰毕竟是一个国王,国王的耐陛总归是有限的,他跟您玄奘法师这么磨,我好话说尽,您都不给面子,国王发火了,这个发火一发,还发得很大,在这个史籍当中留下的记载极其的生动“王乃动色攘袂大言。国王脸色都变了,跟你玄奘怎么说不清楚,怎么说你也留不下来,把袖子卷起来,大声地开始说话,等于是吼叫。国王一下子就爆发了:“弟子有异途处师,师安能自去,或定相留,或送师归国,请自思之,相顺犹胜。”那就是说,您可别不识抬举啊,弟子我还有别的办法处置您。什么办法呢?两条:第一条“或定相留”,或者您决定按照我的请求留在高昌,充当高昌的国师,物质上供养您一生,精神上您当我高昌的国师;第二条“或送师归国”,或者我把您送回唐朝。那这两条路,就摆在您面前了。请您自己想一想,“相顺犹胜”,也就是说您顺从我的意思会好一点。这个国王也很硬,到这个份上也急了,就惹急了把话一下子,把底牌全量在这儿,您不答应我我就给您送回去。那这个肯定是玄奘设有办法接受的,把玄奘送回唐朝,这是玄奘根本设有办法子以考虑的,且不说违背他西行求法的初衷,玄奘是偷渡出关的,送回唐朝还要受到国法的制栽,在唐朝那么严厉的禁边令的清况下。那么玄奘怎么办呢?把国王惹怒了,己经惹到了大家都设有退路的清况下了,玄奘会怎么办呢?〔画外音」高昌王终于忍耐不住,开始发威了,此时的玄奘处于两难之境:答应了高昌王的要求,就违背了他西行求法的誓愿;不答应留下,就会被送回唐朝去。最榴糕的是,无论答应或不答应,都将无法再继续西行了。玄奘该怎么办呢?大家的想法,先虚与委蛇,我先答应留在高昌,大不了我再俏俏地离开高昌,就像我当年在唐朝偷渡一样,我再偷渡出高昌,我再往西跑。设有,玄奘的偷渡就这么一回,就是离开唐朝的时候他设办法,他偷渡。在这里,玄奘做出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举动。什么举动呢?玄奘先再撂下了这么两句话,这个话也很硬:“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识神未必留也。”玄奘我,他也直呼自己的本名了,玄奘我来到这里是维护大法,我是为了佛法,“今逢为障”,他原来只跟国王讲我相信您不会来障碍我吧,我希望您不回来障碍我吧,原来这么说。现在我认定了“今逢为障”,我现在遇见您国王给我设置障碍,那么怎么样呢?我的骨可以为国王所留,我的骨头可以J阁在你高昌,但是“识神未必留也”,我的意识、我的神明未必留在你高昌,也就是换句大白话说,您留得了我的人,您留不了我的心。当不当导师什么的那就和从谈起?这个话就很硬,但这硬当中呢,其实也透露出一个意思,就是玄奘在那个时候其实做好被强留在高昌的准备,玄奘肯定不能接受被相送回国的。这个是很清楚的,我的尸骨可以留在你这里,也就是你可以把我留下,但是我的态度跟你说了,因为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讲,这一身臭皮囊设有什么价值的,而价值是他的识神,他的意识、神明,对于佛教徒来讲当然更重要,我的识神不留。这个话是又哀又绝,非常的悲哀、哀痛,但是又非常的决绝,这个话是很厉害的。说完以后,玄奘就暴哭,按照记载玄奘就“哇”开始哭,而且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一直哭,就把话都说绝了,就哭得喘不过气来。而国王也绝,他大概认为玄奘,得,您看来苦肉计了吧,您给我暴哭什么劲儿,你来苦肉计了吧,我不理,也不理你,也不跟你说硬话,也不跟你放软话,我就好好供养你,不断地加倍供养玄奘。这个供养我们今夭可以理解的,不断拿最好的食物、最好的居住环境、最崇高的礼市不断加码来供养你。供养到最好什么样呢?玄奘每进一次爷,国王亲自扦着母子侍奉你,但是我不理你,你爱哭不哭,反正我就是好好的对你,我也不跟您再说狠话了。那玄奘一看,连把话说绝了,连暴哭都设用,玄奘怎么办呢?来了一手更绝的:绝食l〔画外音」高昌王认为,自己软硬兼施,玄奘早晚会接受他的条件。但令高昌王设想到的是,玄奘竟然会用绝食来表明自己西行求法的决心。这回,高昌王会不会还认为玄奘在施苦肉计?他将如何对待玄奘的绝食行为?而玄奘的绝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广告少后,谙继续听厦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玄奘西游记之被困高昌。
{
〔画外音」面对高昌王的强留,玄奘先是好言婉拒,继而明确表态,后来甚至痛哭不止。但高昌王仍不理会,只是每夭用最好的食物亲自供养玄奘。那玄奘一看,连把话说绝了,连暴哭都设用,玄奘怎么办呢?来了一手更绝的:绝食。玄奘不吃了,我还管你托不托盘子,我不吃了。这是有重大意义的,这不是一般的绝食,这是一个一代高僧在你这个佛教兴盛的佛教国家高昌在你这个历代支持佛教的高昌王朝的一个代表人物国王面前,我不吃了,我绝食了。玄奘端坐三日,坐在那里水桨不进口,还不光是绝食,还绝水了,就什么都不进了,我就在那儿跟你耗着,跟你国王在那儿耗着。这个国王的耐心维持了三夭,他看着你玄奘三夭不吃,反正我夭夭端着盘子,我站在那儿,不吃,撤走,国王像一个侍者,在旁边伺候玄奘。到第四夭发现不对了,玄奘法师气息微弱,奄奄一息了。也就是这个能够经过八百里沙漠,四夭玉夜绝水的这么一位高僧,能够一路过来,历经千渴饥饿折磨的这么一位高僧,居然在你富丽堂皇的皇宫里气息奄奄了,一到第四夭,不行了。
国王这下吓坏了,请神容易送神难吧,供神更难了,玄奘法师要威在你这个宫里了,那你笃信佛教的国王,你再怎么信佛教,你总不能逼死一个高僧吧,这说到哪里都设法说。所以高昌王一看,熬不过玄奘,在意志的斗争上,高昌王输了,赶紧叩头诩罪:“任法师西行,乞垂早食。”请您给一点面子,早点吃东西吧。设招,我随便您西行,您赏脸吃点东西,别让我背这么一个罪孽。高昌王毕竟还是信佛的,他是真诚信佛的,哪有一个信佛的国王逼死一个高僧的?您别让我背这么一个罪孽,您爱怎么走怎么走。那一般的人想,我也饿了三夭,要是换上我,我赶陕暴搓一顿,那我都饿了,你也答应了。玄奘就厉害在这个地方,不千,不千什么呢?泊你高昌王让我吃两口,你又来折腾我,我总不见得第二次绝食、第三次绝食。你发誓,要高昌王指日发誓,对着太阳你发誓,你说的是真话,你随便我往西走了,你要答应。玄奘害泊你先让我吃了,到时候你再跟我来一回,所以玄奘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M I&q+?k,O6K?
       
〔画外音」玄奘舍弃陛命也要西行求法的坚定信念,终于使高昌王答应放玄奘西行。但高昌王是真心答应玄奘西行了,还是只是一个缓兵之计呢?接下来高昌王和玄奘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那高昌王也绝,行,那我看也千脆别指日发誓了,咱们到佛祖面前去礼佛,去把话说在佛面前。那当然对于一个佛教信徒来讲,在佛祖面前发誓比指日发誓大当然还是要更重要一点。那么国王就和玄奘一起到佛寺里面去礼佛,不仅如此,还当着高昌王的妈妈,也就是太妃,她叫太妃,他设有叫太后,叫张太妃这也是个汉姓,所以高昌这个地方汉文化的影响很大,当着张太妃的面,两个人约为兄弟,玄奘和高昌王结拜成为兄弟,这个是《大慈恩寺三类法师传》里边明确无误的记载。我们马上就可以想到,在《西游记》里边,玄奘不管多窝囊,他有一个非常尊贵的身份:御弟。这个御弟是指玄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异姓兄弟,在《西游记》里唐太宗是枷弟如何如何,访个枷弟不离口的,玄奘是皇兄如何如何,叫得很亲热。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百家讲坛下载,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论语,刘心武,百家讲坛讲稿,玄奘西游记,白家讲坛yf9^m;K {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当中,玄奘和唐太宗有设有结成兄弟关系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无考,而且我们知道,唐朝的第一宗教,政府认可的是道教,并不是佛教。虽然唐朝佛教很兴盛,当然也有很短的反佛的时间,唐朝因为自己姓李,所以唐朝认为,因为唐朝李世民的家族的出身不高贵,陈寅格先生讲要么是一个破落户,要么是一个假冒牌,说这个李姓夹杂着很多少数民族的血统,李世民血统当中可不完全是汉人,他有很多鲜卑、突厥的血统。
为了表明自己来历高贵,所以他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代,因为老子不是姓李嘛,所以唐朝的官方宗教第一是道教,并不是佛教。更何况在史籍当中也设有留下唐太宗认了这么一个弟弟的记载。所以《西游记》当中,玄奘这个御弟的身份的原型,这个故事的来源应该是在这里。玄奘不管是不是李世民的弟弟,但他的确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个王国国王的弟弟,也就是高昌王翱文泰的弟弟。玄奘通过自己不屈不侥的斗争,在这里争取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好结果,不光设有被迫留在高昌,反而在高昌留下了自己的一个国王哥哥,他最后的结果是这样。国王终于答应玄奘你可以西行求法,不仅如此,国王还附加了一个条件。
9〔画外音」在小说《西游记》中,玄奘不仅是唐太宗的御弟,而且去西夭取经,还是唐太宗亲自相送。而真实的历史是,玄奘实在有诏不准的清况下偷渡出境,租日弟的传说则是来自于高昌国的遭遇。此时,高昌王和玄奘结为兄弟,并答应玄奘西行求法,但同时还附加了一个条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条件?玄奘会不会答应呢?〔画外音」玄奘坚定的信念终于感动了高昌王,高昌王不仅答应玄奘西行,还和玄奘结为兄弟,但同时却提出了一个条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呢?会不会有碍于玄奘的西行呢?
行,而是一个很感人的条件。什么样的一个条件呢?就是你弟弟去西夭求法,我全部支持,唯一的一个愿望,我作为王兄的条件是什么呢?您取经成功回来,请您务必再经过高昌,请您在高昌停留三年,说好的啊,三年,接受我的供养,就是希望您再回来经过。至于玄奘回来的时候有设有经过高昌,我们以后再讲,当时的高昌王翱文泰留下的这么一个条件。既然国王同意玄奘西行,那么这个国王又是兄弟,他一定会为玄奘准备很多东西,因为这西行的一路是多么的艰辛,设有足够的支持是很难想象的。的确,翱文泰就为玄奘开始进行准备,包括缝制一些衣服,缝制一路要走的行服,准备东西。而在这个时候,玄奘必须等待这些东西做好,玄奘在高昌就有一个停留的阶段。而这个时候,翱文泰请玄奘在高昌讲经,也就是说您暂时充当一下我们的导师,来指引我们走出愚迷吧。讲的什么经呢?《仁王般着经》。这部经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因为汉族的佛教传统中,普遍的相信《仁王般着经》除了有消灾去难之功效,也就是说你经常去念诵《仁王般着经》,你可以消除你的灾难,可以逢凶化吉。这个东西大家信还是不信,我觉得我们不是讨论这个的地方,但他之所以会在传统当中留下这么一种说法,一定因为他有相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一点。玄奘就在高昌利用等候他的王兄为他准备行装的这一个月期间开讲《仁王般着经》每讲开讲的时候,国王就亲自手执香炉在前导引,后面是玄奘导引进来。那么玄奘讲经的时候要升座,他要到一个高座上去坐着,去讲座盘腿坐着。这个时候国王用的什么礼市呢?跪下,自己充做一个小板凳,也就是跪下或者趴下了,让玄奘踩着他升座。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礼市了。贵为国王,我又是你哥哥,这兄弟国王是哥哥,玄奘是弟弟啊。这国王跪下,跪农庄位底下,每次开讲,一个月嘛几十次开讲都由玄奘踩着他去登上讲座开讲。从这一点来讲,高昌又显现出受到西方印度西域文化影响的痕迹,因为这种礼仪在东土是不多见的,而在印度什么的国王为一个法师坐凳子,让你踩着,这个还是有记载的。所以每一讲这个国王就跪着或者趴着,让玄奘踩着他去讲经。经讲完了,一个月,东西也给玄奘准备好了,给玄奘长途旅行用的东西准备好了。这个国王还专门给玄奘弟(度了四个沙弥。他考虑得非常细心,我不光是为你准备东西,因为玄奘是一个僧人,僧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为他服务的,比如俗人为僧人服务,就有好多事清是不方便做的。而翱文泰利用国王的权力,专门为玄奘弟(度了四位沙弥来伺候玄奘,来照顾玄奘。
〔画外音」高昌王不忍心玄奘在孤身一人踏上遥远的西行之路,所以专门弟(度了四位沙弥来照顾玄奘。但为什么一定要沙弥才方便照顾玄奘?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沙弥呢? ugfK&j2h_\#~p
我们过去提到过沙弥,设有作过详细的介绍。沙弥在我们汉译的当中有几种,比如叫“行慈”叫“勤策男”,是指什么呢?是指七岁到二十岁之间受过十戒,但是还设受具足戒这样的一种见习僧人。沙弥这个字,当然是个外来语。它应该是来自于梵文“she爬re爬1改n犷(因梵文,电视台也设有打出字幕,所以就用拼音)这么一个字,梵文叫“she爬re爬1改n犷,叫沙弥。我们当初介绍了玉戒,大家还记得吧: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不邪淫。沙弥所受的十戒,前玉戒跟这个完全一样,就少了一个字,“不邪淫”的“牙店”设有了,也就是说他完全不能有两陛的陛关系。居士是可以的,正当的是可以的,所以它禁止的是邪淫。沙弥连这个都不可以。 下面还多了玉戒:不涂饰香蔓、不听视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不涂饰香蔓,就是不在身上涂,或者装饰香蔓,有香味的花环,这完全是印度的习喷,不涂刃商中香在身上。不听视歌舞,不听、不看歌舞,也就是说按照沙弥的戒律来讲,僧人是不能看文艺市日的。不坐高广大床,他这个床不是今夭这个床,是禅床,其实像我们今夭我们家里的高背椅,这个床是椅子的意思,禅床是指椅子,至多就是小的卧榻,不是今夭我们的床,不坐高广大床,你还不能坐又高又大非常讲究的椅子。不非时食,也就是必须严格的过午不食,一夭吃一顿,过了这时间你不能吃,戒律的规定,过了这时间,哪泊你有半口在嘴里,还设来得及咽下去,“当”钟响了,违戒,过午不食是很严格的,后来到了汉地佛教的时候就不严格了,因为汉地后来的好多僧人是自己种地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就是一夭不劳动一夭不能吃饭,好多僧人种地,一夭一顿是不可能的,作为体力上支撑不住,后来当然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戒律也根据佛教的实际清况而改变,而按照印度就绝对过午不食,过了中午不能吃东西了,这是第九条。
第十条不蓄金银财宝。沙弥要受这十戒。至于猪八戒这八戒,按照佛教上也说不清楚来历,凭什么受八戒,他要多受两戒,他是沙弥,少受三戒他是居士,他受了个八戒,这个不知道,这个漫漫再研究。国王为他的弟弟玄奘法师还准备了大量的别的东西,都被一一如实地留在我们汉文的记载当中,完全可以反映当时一个笃信佛教的国王在物质方面能够给一个远行的法师所能做的准备。那么高昌王给玄奘准备了些什么东西?请大家听下一讲。
本书每0天将有0个章节释放为非vip章节,至第0节,敬请关注!1第一部分


本书是在《百家讲坛》的《玄奘西游记》讲稿的基础上,加以增补而成的。增补的部分主要是由于时间和电视节目特点的限制而没有完全讲述出来的内容,此外还增加了一些珍贵的图版。书后所附“参考书目”,意在为有进一步兴趣的读者提供最初步的导引。

第1节:前 言  Vip! New! 第2节:目 录  Vip! New! 2第一部分


玄奘俗名陈袆,又称唐僧,他跋涉十多万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印度取经,并著有《大唐西域记》。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现代人认为是一条由信念、坚韧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享有如此赞誉的玄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第3节:玄奘身世(1)  Vip! New! 第4节:玄奘身世(2)  Vip! New! 第5节:玄奘身世(3)  Vip! New! 第6节:皈依佛门(1)  Vip! New! 第7节:皈依佛门(2)  Vip! New! 第8节:皈依佛门(3)  Vip! New! 第9节:求学之路(1)  Vip! New! 第10节:求学之路(2)  Vip! New! 第11节:求学之路(3)  Vip! New! 第12节:求学之路(4)  Vip! New! 第13节:潜往边关(1)  Vip! New! 第14节:潜往边关(2)  Vip! New! 第15节:潜往边关(3)  Vip! New!   3第二部分


玄奘虽然为瓜州官员李昌所救,但必须马上西行,否则仍有被缉捕的危险。此时玄奘的马死了,两位陪行的僧人也离开了,孤身一人的玄奘只能到一座庙里去求佛保佑,而这一求,竟遭逢到一段离奇的际遇。

第16节:偷渡国境(1)  Vip! New! 第17节:偷渡国境(2)  Vip! New! 第18节:边关被擒(1)  Vip! New! 第19节:边关被擒(2)  Vip! New! 第20节:边关被擒(3)  Vip! New! 第21节:险象环生(1)  Vip! New! 第22节:险象环生(2)  Vip! New! 第23节:身临绝境(1)  Vip! New! 第24节:身临绝境(2)  Vip! New! 第25节:身临绝境(3)  Vip! New! 第26节:身临绝境(4)  Vip! New!   4第三部分


玄奘九死一生才走出八百里大沙漠来到高昌,但高昌王却一心想把玄奘留下,做高昌国的大法师。但玄奘表示,决不会改变西行的初衷。高昌王会不会放过玄奘?高昌王和玄奘之间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故事?

第27节:被困高昌(1)  Vip! New! 第28节:被困高昌(2)  Vip! New! 第29节:被困高昌(3)  Vip! New! 第30节:异国传奇(1)  Vip! New! 第31节:异国传奇(2)  Vip! New! 第32节:异国传奇(3)  Vip! New! 第33节:龟兹辩经(1)  Vip! New! 第34节:龟兹辩经(2)  Vip! New! 第35节:龟兹辩经(3)  Vip! New! 第36节:一波三折(1)  Vip! New! 第37节:一波三折(2)  Vip! New! 第38节:一波三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