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玄奘西游记之危机重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04:18
       玄奘西游记之危机重重

        解说: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继续讲玄奘西游记之危机重重。上期节目说到,戒日王召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辩经大会,让玄奘一个人面对全印度顶尖的高手的挑战。几十万人云集曲女城,玄奘立下生死状。如果辩论失败,他就将斩首认输。然而,连续五天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上前挑战玄奘。就在大家认为玄奘必胜无疑的时候,一场大火,一个刺客,让这次盛况空前的大会危机重重。为什么会出现大火和刺客?一连串危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辩经大会还能够顺利进行吗?

        钱文忠:上一讲我们讲到,整个会场居然鸦雀无声,到了第五天一直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两重因素,戒日王明确的态度,对玄奘的支持,还有玄奘本身的学养,和玄奘本身对辩论技术的炉火纯青的掌握,也使得当时的印度高僧觉得不大好对付玄奘。那么既然如此,岂非万事大吉吗?你连续五天不是没有人出来吗?那么玄奘岂不是轻而易举地功成名就吗?岂不是轻而易举地捍卫了大乘的佛教,和那烂陀寺的声誉吗?事实是这样吗?场面真的就那么太平吗?那些学问也非常高深,信仰也非常坚定的小乘和外道果然就束手无策,闭口无言吗?尽管历史的记载非常纷乱复杂,但是,只要经过专业训练,就是离不开的,经过足够的专业训练,经过细心的爬梳,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实际上有一股汹涌的潜流,甚至是非常危险的潜流,在对着玄奘法师汹涌袭来。

        这个场景连续五天没有人出来,场面从轻松就慢慢地变成了奇怪,从奇怪,慢慢地变成压抑,从压抑慢慢地变成了诡异,这个场面就很诡异了。然而,这只是一些表象,我们讲的这股潜流,为什么我们说危险呢?为什么说我们说它汹涌呢?这是什么样的潜流呢?又有多么地危险呢?

        解说:印度的宗教派别多如牛毛,其中极端派也不少数,连续五天无人应战,是不是就意味着玄奘的论敌们会拱手相让呢?

        钱文忠:翻开《大唐西域记》,我们惊奇地看到,就在大会期间,曾经突然发生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火灾。大火从宝台那边烧起,一直蔓延到玄奘法师,戒日王,鸠摩罗王和全印度顶尖大师汇聚的这个会场的大门口,而且把会场大门给烧掉了,突然有这么一场大火。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为什么我们说它突如其来呢?从历史记载来看,大家毫无防备,一点防备都没有,手忙脚乱,当时只顾向神佛祈祷,求佛求神,在场的各个派别的宗教的信徒,各自求各自的神。而慌乱到什么地步呢?居然慌乱到连尊重无比的戒日王本人,都亲自参加扑火。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这场大火的突如其来?而当时毫无防备和绝对的慌乱吗?火扑灭了,大家看到这样的突发的一场情况,却也在一时间不敢轻易地断定,这场火因到底是什么,这场火怎么起来的?是不是自然的火灾啊?凑巧就这时候着了?还是有人在放火?当时大家不敢断定。

        而戒日王,作为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不要去轻易地翻案,就是我们后人,不要轻易地所谓什么了不起,历史上都是编的,那有什么了不起,你仔细去体会史料,你就会知道,历史记载,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推翻的。戒日王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印度的一代名王,是非常厉害的一代王,他在这个情况下,亲自参加扑火以后,他朝着在场的那个18个国王,还有好多僧人问了一段话,这段话透出这个人的厉害。他怎么问的呢?突然遭遇这样的灾难,把我辛辛苦苦建造好的用来举办这次大会,举办完大会,我准备留给后代的如此辉煌的建筑,给我烧掉了,这是上半句,下半句,做这些事情的人,到底想干什么?这是戒日王很厉害的一个角色。这个问题厉害啊。为什么我们说它厉害?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表明,戒日王并不认为这是一场天灾,他没有认为这是一场天灾,或者是无意的失火,戒日王其实内心已经认定,这是一场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人祸,这是第一个厉害,戒日王的态度给你明白表明。

        第二个厉害,戒日王并没有也好像并不在乎,急于寻找答案,谁放的火?谁干的?他不急。这个问题一问出来,问得如此地犀利尖锐,问得在场的那些头面人物都觉得芒刺在背,觉得好像戒日王有点来意不善,回答起来,这18个国王谨小慎微到了很可笑的地步,万分谨慎。回答都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说了等于没说,基本不着边际。这些人,信仰本来就不一致,再说,这样的事情也未必就那么容易拿到证据,在现场。同时大家心里也都明白,这场火灾厉害蹊跷。可是,戒日王并没有按照常规来行事,也就是说,没有利用国王的权威骤兴大狱,追查,起码是可能存在的纵火犯,而是截断众流,快刀斩乱麻,干脆把问题挑明。

        解说:戒日王认为,这场大火就是朝着玄奘来的。但现场有几十万人,来自不同的宗教派别,有着不同的信仰,想马上破案一下子抓到纵火者,无异于大海捞针。那么,戒日王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两保证玄奘的安全呢?

        钱文忠:他颁布了一道谕旨,口气极其地严厉。这道谕旨被保留在我们汉文的记载当中。这道谕旨的大意是这样的,他首先指责这会场当中某些人,他心目当中的某些人,他说某些人心里怀有异见,心胸狭隘,而支那国的高僧来到这里,气度恢弘,学问渊博,论辨严谨,他之所以来到印度,就是为了来降服这些恶魔,那么按照印度的传统,恶魔并不一定是指具体的某一个魔鬼,或是指人的心魔,也是恶魔的一种,那么戒日王说,他来就是为了降服这些魔鬼的,而你们中的某些人,居然不仅不知道忏悔,然而起了很歹毒的谋害之心,是可忍孰不可忍。戒日王接着就发出三条警告,三条意见,两条警告其中,第一条,他直截了当,把话给挑明,有谁胆敢再谋害支那国高僧的,我就砍掉他的头。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有谁胆敢任意谩骂诬蔑支那国高僧的,我就剁掉他的舌头。那这么说,岂不是你就不让大家讨论了嘛。那你讨论当中,大家预期都很激烈,难免要有两句比较激烈的话,那也不是。戒日王的第三条就是,正常的学术讨论,和宗教理论的争论,不受任何限制。也就是戒日王先不管这场火是怎么起来的,也不管这场火是谁放的,他先指明了,你们别惹,别去招惹这位支那国的高僧。戒日王为什么会颁布这样的一道谕旨?在这个整个案件,如果是案件的话,当然他也有可能是一场自然的火灾,不小心失火,姑且假设就算它是一个案件的话,根本还没有破案,戒日王为什么就要发布这么一道针对性非常明确的谕旨呢?我想戒日王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首先,我们强调过,在场的人那么多,情况如此之复杂,要想在短时间之内找到确定这个纵火者,绝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戒日王很清楚这一点。

        那么接下来第二点,既然整个案件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水落石出,而这样的大会在印度的传统当中,是一个举国盛事,是倾全国之力,来举办的一场大会,当然不能轻而易举地受到一点点,还不十分明确的威胁,就停止,不能让它随意终止。第三点,不管这场大火是否冲着玄奘来的,不管,但是非常明白,作为这场大会的主角,我们讲过论主的玄奘法师的人身安全,是必须百分之百地确保的,否则这个会议谈不上了,连论主都被谋害掉的话,这是第三点。第四点,按照印度的传统,任何一个国王他有义务,也就是说他必须保护和支持一切宗教,戒日王对大乘佛教的偏袒,偏好,早已是世人皆知,所以,他会补上这么一句,只要是学术讨论我不管,敞开讨论。所以,戒日王在一种很复杂的心理背景之下,颁布了这么一道严厉的谕旨。这样严厉的谕旨,当然会让潜在的玄奘法师的反对者,望而止步,因为面对的是态度那么明确的国王。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竞18日无人发论,不光5天,接下来的13天,一共18天之内,居然就没有人站出来跟玄奘讨论。那这么看来,这个会议就已经是尘埃落定,太平无事。

        解说:连续18天无人应战,看样子玄奘胜券在握。就在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辩经大会还能够继续进行吗?

        钱文忠: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我们前面讲过,似乎18天没有发论,好像就太平无事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留给的是这个印象。其实不是,在《大唐西域记》里面记载了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就在那一场来历不明的来势汹汹的这场大火之后不久,发生了非常奇怪的事情,戒日王突然大发雅兴,率领一些国王高僧,就登到了高塔上面去眺望风景,雅兴大发。正在戒日王从塔上由高往低一步一步走的时候,也就是说游览完毕了,在下台阶的时候,突然迎面冲过来一位刺客。手上拿着利刃,直扑戒日王。也就是说,存在过一场刺杀事件。戒日王当然狼狈不堪,一下子暴露在这个刺客面前,完全没有防备。而周围的人又因为宝塔道路的狭窄,被隔绝在别的地方。但是戒日王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名王,所以他在刚开始的一点点惊慌以后,马上就镇定自若,临危不惧。他怎么做的呢?他马上扭回头,再往上爬楼梯,他本来不再下来,那这样的话,就确保了他自己的位置一直高于这个刺客,也就是刺客拿着一把短刀,要从上往下刺杀他,而戒日王抬一抬腿,就可以一脚踹到这刺客的脑袋。他始终保持对这个刺客居高临下的态势。

        经过搏斗以后,把刺客给擒获了。当然也有可能旁边就有一些人围上来,把刺客擒获了。当时的大臣这种慌乱,那是很难形容的,那我们来想像一下,在基本就是一幕印度版的荆柯刺秦王,就这样一个场景出现了。接下来的一幕,我先给大家把历史根据史料尽量复原了以后,我先给大家描述,然后我们一起来观察这当中有什么疑点,有什么蹊跷,在玄奘法师的这次曲女城大会的过程当中发生的事情。活捉了刺客,首先在场的国王,那些18国的国王,纷纷大叫,叫什么呢?叫戒日王赶快把这个刺客给杀掉,斩首。戒日王不,戒日王是非常老道的一个国王,他不,他先审问。而且他是亲自审问,不接受旁边的国王要求尽快处死这个刺客的要求。

        解说:辩经大会再次陷入危机,居然有人敢刺杀印度排名第一的戒日王。戒日王将如何处置这个刺客呢?火灾和刺客事件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钱文忠:他就问这个刺客,他说我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吗?你何以要对我下如此的毒手呢?历史记载下来,这个刺客的回答是这个样子,非常有意思,大家听听,刺客说,大王,您对我是大恩大德,您又没有私心,中外都受到您的恩惠,但是,因为我狂妄,而且愚昧,我听信了那些外道的蛊惑,没有什么大的见识,所以充当刺客,打算刺杀大王。那戒日王又接着问,说那些外道何以想刺杀我呢?刺客的回答是,大王您召集了各个国家的这种国王,大臣,高僧,耗尽了国库里供养沙门,铸造佛像,而外道他们也响应的您的召唤,也千里迢迢从四方云集到曲女城,您是既不接见也不过问,外道觉得很羞耻,所以,叫我来行凶刺杀。很明显,没有费很大的力气,这位当初就是孤身一人刺杀戒日王的刺客,好像这个人没有什么很强的意志力,很快就招供了。那么戒日王当然就顺蔓摸瓜,查了有500多个婆罗门,组成了一个阴谋团伙,而这些婆罗门,都是一些学问高深的人物,对戒日王推崇佛教,尊重沙门,感到嫉妒和不满。所以,先用火箭放了前面这场火,就是用火箭远远地射过来,射在这种木制的建筑上,前面一场火,就是他们引发的。

        此计不成,就派出这个刺客,那么这个就好像一下子把两个案子都破了,给我们的印象。然而在这里,我们就不能不对当时的历史有一点怀疑,整个的事件,整个的事件的过程,刺客的出现,刺客的抓获,刺客的审问,刺客的供词,都难免给我留下一种比较蹊跷的感觉,另外,在《大唐西域记》里头,当他描写戒日王抓获这位刺客的时候,特意用了四个字,叫什么?殊无愤色。也就是说,戒日王居然脸上一点点愤怒的表情都没有,留下了这么四个字。这就更要引发我们的怀疑。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戒日王可能的确是心胸开阔,大慈大悲。但是这种解释总归让人有点摸不着底,我们换的角度看看,似乎也很有可能是另外一个情况。什么样一个情况呢?戒日王在短暂之间,没有办法查获前面的这一场纵火案,而他也知道,自己对佛教的支持,引发了国内很多婆罗门外道的不满,对他经常有些不满之词,他可能也听到了,而在这个时候,他内心基本认定,这一场火可能就是外道放的,因为很简单,佛教徒是不会放的。同时,他也正好想借此机会立威。

        所以,也完全有可能整个这个就是一幕戏,就是作为这个刺客的排除,到刺客的抓获,到刺客完全几乎是按照戒日王的心愿提供供词,让戒日王去抓人。而基本就是这样一个可能性也是有的。这种推断还得到了戒日王对刺客的处置方法的支持。这话怎么说呢?大家想一想,一个刺客,你刺杀国王,在全国性的那么重要的大会上,你刺杀国王,你再怎么样死罪难免,只不过让你死得舒服点就是。不要过于残酷地折磨你,这就算天恩了。但是戒日王居然没有处死这个刺客,也就是把他不明不白地就放掉了。但是,戒日王马上去抓了五百个婆罗门,就抓这么一个巨大的团体,严厉惩罚了里边为首的人,那么这个团伙有首领的,首领被严厉地惩罚了,而且这把五百个婆罗门,剩下的全部赶出印度国境。这才算了结了这件事情。所以历史的真相我们永远无法再了解。但是这里边的疑惑我们当然有权力提出来。

        解说:用苦肉计对付火烧连营,以非常手段根除施放暗箭的对手,戒日王以毒攻毒,用心良苦。那么,重重危机过后,这场声势浩大的辩经大会最终结果是什么呢?钱文忠:那么,曲女城大会的官方正式结果是什么样的?结果当然是由戒日王宣布玄奘获得胜利。最后玄奘是赢了,在宣布玄奘获胜以后,玄奘发表了一大段讲演,当然是称颂赞叹大乘佛教的伟大。这一段讲演使得当场很多的外道和小乘信徒,转而改宗大乘,转而皈依大乘,这在印度也是常见的。就是一场辩论结束以后,很多人会马上皈依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