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长生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8:58:59
长生之道只是途径和方法,依此学释成佛、学道成仙、学儒成圣。就人体生命而言,可以看作是系统有效地促进和保持生命健康长久的途径与方法,其独特性在于充分运用生命最高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功能,促进和保持人的生命内在及与外界的和谐,从而实现生命健康长久。阐述长生之道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很多,包括一些佛道典籍,如《心经》、《性命圭旨》,由于神经系统功能无形无相,其深层次状态也不易理解和把握,因此,与食物、医疗等其他调节生命的途径和方法相比,长生之道显得尤为深奥和神秘。
《西游记》只是众多描述长生之道书籍中的一种,它不过是以神话故事(准确地讲,应该是寓言)的形式,寓意长生之道的思想和方法,我们可借助这样一部喜闻乐见的神话小说,揭开长生之道的神秘面纱。佛经深奥隐密,少有人懂;道法博大精深,少有人通;而《西游记》却人人愿看,个个喜读,吸引无数看客,牵动众多学者,可谓“古今中外,妇孺皆知”。《西游记》将长生之道的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以通俗有趣的神话故事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它又是一部阐述长生之道的通俗化读物。由于长生之道本身的隐密性,若能指点迷津,揭开迷雾,深入其中,便能领悟作者的意图和该书的宗旨,才会从中获得生命健康长久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
从《西游记》文本形成,可发现其与佛道文化的紧密联系
《西游记》这样一部具有广泛读者群的传奇之作,其主题是什么,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简略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一认为它是一部幽默滑稽的神话小说;二认为它宣扬的是佛、道、儒的宗教思想;三认为它表达了民众的反抗精神;四认为它阐述中医养生之道等等。客观地讲,有的学者已经意识到《西游记》与佛道及长生的关系,但却没有深刻、系统地揭示其与长生之道的本质联系,也没有揭示出其长生之道的通俗化过程,让人雾里看花,越看越模糊。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恐怕没有什么异议。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唐僧(陈玄奘),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唐代著名的高僧,生于公元600(或602)年,卒于664年。西域取经也确有其事,在唐太宗贞观3年(629),唐僧从长安出发,赴印度取经,贞观19年(645)返回,前后17年,历经110个国家,带回梵本佛经657部,并将其中的75部1335卷翻译成中文,还著有《大唐西域记》。然而《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与历史事实并不一致,唐僧在贞观13年从大唐出发,开始西天取经之行,贞观27年返回,前后14年,历经10国,带回佛经35部5048卷,一路与妖魔鬼怪、佛道神仙打交道。由此,我们不必过于从历史中来寻找它的事实踪迹。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神话小说,唐僧作为一个佛教徒,到西域(西天)取经的精神意义却是一致的,这无疑显示了小说与历史人物唐僧及其与佛教的内在联系。这里,历史人物的身份和历史事实的真实本身已不再重要,作者已将读者的视线从唐僧西域取经的历史转移到追求佛教真经的精神中,通过神话的抽象,避开历史的具体,反映宗教(道教、佛教)的本质。我们这里所讲的宗教,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宗教迷信。通常,人们只知道求经拜佛,并不知道为什么,由此容易走向迷途,形成迷信的色彩,这也许是宗教成为迷信的重要原因之一。说宗教是迷信的人,其实也不懂宗教本质。关于宗教与宗教迷信,我们不打算在这里说得更多。
历史中唐僧西域取经和故事中唐僧西天取经,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佛经。那么,佛经是什么?从表面来看,就是佛教经典,或佛传教的语言……其实这些只是经义的载体。真正的佛经本义是告诉我们成佛的途径和方法,《西游记》故事中告诉我们无字真经,即非文本自身。佛是什么?如何理解它,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客观地讲,佛是属于我们自己精神意识领域中处于深层次的那个东西,而不是存在于我们自心之外的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如佛像、抽象的上帝)。正是这个处在心内深层次的东西,具有调整我们生命状态的“神秘”作用,我们说它神秘是因为我们对它还不太了解,它可以表现为我们的思维与智慧能力,也可以表现为我们的意志与行为能力,这些都只是它的显然表现,它的潜在表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如直觉,恐怕大多数人多少都有所体验,也许只是觉得莫名其妙或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不好理解而被忽视或否定。道教称它为元神、真性,佛教称它为佛。它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说来简单,讲来复杂,当我们真正明白或掌握了它,也就掌握了我们的生命和长生之道。道教也好,佛教也好,长生之道也好,其实都是一个认识、掌握和运用它的过程。此话不多说,还是让我们先回到小说层面。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也许最初的蓝本就是唐僧西域取经的历史事实,经过口头传说、文字记载、神话加工,逐步演变为现今的神话小说。目前所知的涉及与《西游记》有关的最早成书是南宋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元明之际有《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和杨景贤杂剧《西游记》。元末明初有了《西游记平话》,1407年编成的《永乐大典》中《梦斩泾河龙》一回与现存百回本第九回情节已很相似。明代已经出现了好几种《西游记》的不同版本,我们现在所见较早百回本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华阳洞天主人校世德堂本。此外,明代还出现《续西游记》和《西游补》等后续小说。《西游记》成书历经唐宋元明4个朝代,若从唐僧西域取经回国的645年算起,到我们所见最早百回本的1592年止,前后九百多年,即便其内容由历史事实演变成神话故事,但它始终围绕着唐僧西天取经这个核心主题没有改变。
从成书的演变上我们还可发现一个重大变化,即百回本《西游记》中前七回关于孙悟空的故事是早期成书中所没有的。孙悟空的故事显然有别于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什么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融合在一部完整的小说中?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与主题有关的问题。因涉及小说结构,在后另述。
此外,我们是否还可从作者及其有关人物身上,寻找一些可能与主题有关的线索。关于作者是谁,这也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因其成书演变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作者与版本和时代的联系自然紧密。当今出版的《西游记》基本上都署名吴承恩,但这已是1923年以后的事情,此前的成书或版本并没有作者署名。现今所知较早的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金陵世德堂20卷100回本,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华阳洞天主人是什么人?“洞天和福地”是道教对名山胜境的称谓,号称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华阳洞天”,又称金坛华阳洞天,还被称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即位于江苏省西南部的茅山,原为句曲山,在句容和金坛两地之间,是道教名山之一。相传西汉景帝时,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三国时期葛玄,东晋葛洪、杨羲、许谧,南朝宋陆修静、梁陶弘景,唐吴筠,北宋刘混康等均曾在此修道。陶宏景之后形成道教茅山派,发展到唐代成为当时道教的主流派;元代成为以正一派为主的道场,后又传习全真道。据《茅山志》卷三十三《上清传真图序》讲“华阳洞天,…盖地上之天宫,人间之仙境。故昔人谓:道门华阳,犹儒门洙泗”,可见华阳在道教之地位。明清之际,华阳洞天更是显赫,康熙皇帝御书“华阳洞天”。由此可见,“华阳洞天”为道门名山,地位十分显赫,只可惜抗日战争时期被毁,仅存九霄宫、元符宫的部分建筑。“主人”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掌门,“华阳洞天主人”即当时处茅山的道教宗师或精通道教的掌门。由这样一位道教名士负责堪校工作,说明《西游记》内容或主题与道教宗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宋代有人主张三教合流和三教归一、儒佛一致;元初有人主张“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金丹之道调和三教;东晋葛洪提出儒道双修;金代王重阳创建全真教,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等等。《西游记》故事写佛教徒唐僧西天取经,但由道教徒华阳洞天主人堪校,内容又涉及儒、道、佛;同时与《东游记》、《南游记》和《北游记》等道教小说汇集成《四游记》;明亡为僧的佛教徒董说续写《西游补》等等,这种现象无疑显示其与佛、道文化的紧密联系。
从《西游记》文本结构,可揭示其表述长生之道的两种方式
1、立意。在明代的一些作品中,作者通常都喜欢在书的开头表明其立意。《西游记》即是如此,其中有两处。
第一处,在开篇诗句中说“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首诗至少表达了两点意思:第一、表述了“道”的演化过程。诗的前三句表达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的演化过程。混沌是“道”的象,称作无极;鸿蒙是“一”的象,称作太极;天地、清浊是“二”的象,称作两仪;天、地、人是“三”的象,称作三才;群生是“万物”的象。这里用天地变化来描述“道”的演化,长生之道同理。第二、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即《西游记》的主题。诗的最后一句直接表达了《西游记》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作品主题或宗旨:你若想知道“造化会元功”,就必须读懂“西游释厄传”。
第二处,在世界分为四大部洲之后说“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书曰“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论,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
为什么在书的开头作者表明立意有两处?这两处是什么关系?第一处讲的是《西游记》前七回与后九十三的关系,第二处讲的是前七回所述对象或范围,即东胜神洲。四大部洲是佛教寓意概念,那么,东胜神洲寓意什么?以五行论,东是木,神是火,洲是区域,东胜神寓意元神;东胜神洲寓意元神所在即人体背部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说,前七回只讲元神及其相关领域。
2、造化会元功是什么?
从故事结构上指《西游记》前七回,即第1回至第7回所讲孙悟空学用长生之道的故事,展示长生之道的理论体系和顿悟法。开篇诗句指明造化会元功与西游释厄传的关系,必然引起读者对“造化会元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的欲望。什么是造化?从无到有是“造”,从有到变是“化”;什么是会元?从分散到集中是会,万物的本原是元。造化会元是万物多样化状态与万物本原状态的演化过程。功是能量的作用或表现形式,是推动造化会元过程的功能与方法。
道→一→二→三→万物,是“道”的造化过程。万物→三→二→一→道,是“道”的会元过程。造化与会元是道演化的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造化会元功是推动万物回归本原的功法,人身修炼也是如此,长生之道与天地造化是一个道理,只是本体不同而已,一个是自然之天地,一个是人之性命。
《西游记》前七回故事,即造化会元功,讲述孙悟空出世后,道心开发,离开花果山水帘洞,云游海角,远涉天涯,正是“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因“术、流、静、动”门中不能获得“长生”而不学,受师父暗示,三更时分到祖师寝塌要求“传与我长生之道罢”。于是,祖师传了“与天同寿的真功果,不死长生的大法门”。孙悟空学成回花果山,降魔救子,降龙伏虎,强销死籍,先后在天宫官封“弼马温”和“齐天大圣”,直至大闹天宫、欲夺玉皇尊位,最后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由此可见,美猴王求的、孙悟空学的和运用的,即是成佛、成仙、成圣,与天地山川齐寿的“长生之道”。
3、西游释厄传是什么?从故事结构上指《西游记》后九十三回,即第8回至第100回所讲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展现了长生之道的实践过程和渐修法。“西游释厄传”是不同于“造化会元功”的表达形式,造化会元功是长生之道抽象理性的顿悟方法,西游释厄传是长生之道具体感性的渐修方法。西游是唐僧西天取经游历的过程,释厄是演绎和解决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传是对唐僧西天取经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及其克服和解决办法所作的记述。
《西游记》后九十三回故事,即西游释厄传,讲唐僧西天取经,历时十四年,途经十万八千里,遭遇种种魔难,为的是取回如来佛的“度亡脱苦,寿身无坏”的真经,为的是完成唐太宗的“超度鬼魂,后代绵长”的理想,为的是实现“法轮回转,皇图永固”的心愿。此外,沿途的妖魔鬼怪,欲吃唐僧肉,欲求婚配,为的是获取元阳,“长生不老”。由此可见,陈玄奘求的、唐三藏取的,妖魔鬼怪想的,即是长生不老的“长生之道”。
“西游释厄传”演绎“造化会元功”,造化会元功阐明长生之道,归根到底,《西游记》阐述长生之道。
从《西游记》表达方式,可揭示其寓意长生之道的基本手法
1、《西游记》运用神话故事演示长生之道
神话故事依托情节和角色演绎。《西游记》运用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太宗梦游地府等五十多个故事和天界神仙、西方诸佛、地狱鬼魂和世间凡夫俗子,如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地藏王、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等近七百个角色。这些故事和角色,尽管来源和归属不同,但寓意却是一致的,用以演示长生之道的理论和实践。这是《西游记》作为长生之道通俗化表达的基本手法,也是其作为神话小说的主要依据。
长生之道依托理论和概念表述。《西游记》中蕴藏有诸如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医家等学派,周易、五行、阴阳、太极等理论,精、气、神、丹、禅、空、相等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尽管体系和说法不同,但意义却是一致的,用以演示或表达长生之道。表达形式的多样化,也许是形成人们认识《西游记》多主题说的重要原因。
从故事的情节和角色可以发现长生的理论和概念的对应关系。如孙悟空对应心性,心性表示人的精神意识;唐僧师徒对应五行,五行表示人的精气神及其运化状态。
2、《西游记》借助隐语表述长生之道,通过直言说明隐语寓意
《西游记》第1回有首诗:“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从这首诗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作者使用隐语描述的无奈,即“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同时,又可以通过作者直言说明了解隐语背后的真义,如“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在《西游记》中,隐语和直言的方式比比皆是。
隐语是作者借助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及借寓概念等方式间接表达长生之道的手法。如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灵台方寸山三星斜月洞须菩提祖师;如水陆大会;如孙悟空有卵、石猴、千岁大王、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行者、太乙散仙、金、心猿、心神、元神等名称变换;如孙悟空七十二变,猪八戒三十六变等角色变化;如“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的日、月、兔、乌、龟、蛇等概念。
直言是作者直截了当地说明隐语表达长生之道本义的手法。如“心性修持大道生”、“比丘一国非君乱,小子千名是命讹”、“五行匹配合天真”、“妖与魔色应五行”、“经卷原因配五行”、“五行论色空还寂,百怪虚名总莫论”、“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等。
基于长生之道无形无相的特性,佛、道、儒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小说体裁的特点,《西游记》作者借助隐语和直言的手法表达长生之道是不可避免的。隐语和直言的结合,是我们透过《西游记》神话故事深刻认识长生之道的开门钥匙。书中作者多有提示,请读者仔细阅之悟之。
从《西游记》研究过程,可了解其长生之道主题由来已久
明代就有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阐明理法的书,在明世德堂本卷首陈元之序中说“旧有叙……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太初,即心无可摄”;后来的袁于令认为,陈元之说的不过是“寓五行生克之理,玄门修炼之道”,他认为《西游记》是“三教已括于一部”。清刻汪澹漪本《西游证道书》,刘一明本《西游原旨》、陈士斌本《西游真诠》和张含章的《通易西游正旨》,它们认为《西游记》讲“金丹大道”,“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登仙籍”,“…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西游》之大义,乃明三教一源”。胡适在《西游记考证》文中说:“《西游记》被这三四百年来的无数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这部书是禅门心法,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尽管胡适持批判态度,但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到历来人们对《西游记》主题思想的认识。
近年,李安纲的《苦海与极乐》、孙国中辑校的《西游记全书气功破译》、周文志的《看破西游记》等书,再一次举起《西游记》与人体生命相关的旗帜。李安纲说,“小说中插引的诗词歌诀二百余首,就有176首直接写的是金丹大道、内气修炼。…足以说明小说的确写的是金丹大道”。孙国中说,“它是以道家气功理论为依据,借助神话故事,用寓言形式,揭示了气功修炼的全过程”。周文志说,“《西游记》是一部大的医学科普小说…作者是借西域取经之事,用故事来演绎人体经络运行周而复始之奥秘”。
纵览《西游记》,无论从作者意图,还是从故事情节;无论从前七回孙悟空造化会元功,还是从后九十三回唐僧西游释厄传;无论从神仙佛祖的作为,还是从妖魔鬼怪的欲望,都十分清楚地表达或应证了一个主题——长生之道。《西游记》充分融合了诸多理论体系和方法,运用个性鲜明的角色和曲折复杂的神话故事,通俗化地演绎了长生之道。
如何借助《西游记》,掌握长生之道
说长生,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神仙、佛和神圣。说仙,会想到老子与道教;说佛,会想到释迦牟尼与佛教;说圣,会想到孔子与儒教。长生之道多以佛道经典论述,深奥神秘,理解起来相当困难。
就《西游记》“长生之道”主题而言,知之并不困难,但破解其寓意却并非容易。长生之道无形无相,难以言状;知者,难以言表;不知者,难以领悟。三教典籍、师徒传承,河图洛书、太极八卦,皆与此有关。所谓“佛经五千四十八卷也,说不到了处;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处;道德五千言也,说不到极处”,可见传授的困难。不仅如此,理解也是困难的。用语言表达则晦涩难懂,常称之为玄学;用图画表达更是无从知晓,被称之为天书;可见“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的困惑,并非故弄玄虚。
总之,长生之道是传者难言,受者难知。尽管人人向往,个个欲求,但可遇不可求。难怪《西游记》作者在第2回中说,“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既然《西游记》讲述长生之道,我们如何借助它,认识和掌握长生之道?(请阅读《西游记解读》)
解读《西游记》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之1:性命
性与命
性命学是研究人的生命与心性的学问。《西游记》第2回讲:“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讲的是长生之道本质上即是性命的修炼。《性命圭旨》讲:“夫学之大,莫大于性命”,讲的是人生最大的学问即是关于性命的学问,所以称为大道。
《性命圭旨》讲:“神气虽有二用,性命则当双修也哉。唯贤人之学: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圣人之学:尽性而至命”。这里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讲性命修炼的方式问题,即性命双修。佛家的戒定慧,即是虚其心而归性;道家的精气神,即是保其身而复命。身保则命基永固,心虚而性体常明。性常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不生不灭。那些只修命不修性,或者只修性不修命的方法是不正确的。二是讲性命修炼的层次问题,即贤人是存心养性和修身立命,而圣人则是尽性至命。贤人所修炼的层次比圣人低,贤人是从身心至性命,而圣人则是直达性命。由此可知,性命与身心的层次是不同的。
身心与性命有什么区别呢?身是指肉体,心是指心理(意识)。“身心”与“性命”在形式上看起来十分相似,但是,后者比前者在认识上要深刻。身与命是相一致的,但“身”突出于生命的形体,而“命”却突出于生命的功能;心与性是相一致的,但“心”突出于人的意识,而性却突出于人的灵性;前者﹝身心﹞反映外在形式,后者﹝性命﹞反映内在本质。《性命圭旨》讲:“性者,神之始。神本于性,而性则未始神,神所由以灵。命者,气之始。气本于命,而命则未始气,气所由以生”。“性而心也,而一神之中炯;命而身也,而一气之周流”。这里讲,性是神的根源,神的灵敏基于性;命是气的根源,气的生化基于命。神是心性的表现,气是身命的表现。身心合一体,性命本同一。性不离命,命不离性;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以其意识本质而言即是性,以其生命本质而言即是命。
从生命演化的角度讲,最初的生命形式(包括生殖),其性与命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相对同一性;随着生命的进化(或发育),性与命在结构和功能上出现了相对两极分化。在性(心)的方面,分化出以大脑(心性)为核心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组织、神经细胞等神经结构和心性功能;在命(身)的方面,分化出以身体为基础的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形体结构和生命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随着生命的进化或发育,性与命的分化越来越大,差异性或不协调性也不断扩大。比如,通常情况下,人们并不能用大脑(意识—性)主动调节心脏(心跳—命)功能;同样,切除胃和肢体等身体(身命)部位也并不能必然导致大脑(心性)消亡,即使切除脑或神经系统(生命)的局部,也并非完全丧失意识或神经(心性)功能。
总体而言,性与命是协调统一的。修炼的目的,是使分离了的性命重新回到元始合一的状态,即追求性与命的高度协调。前面讲了性命与身心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心性与生命的相互关系,下面,重点从长生之道的角度讲性与命。
一、命。命即生命,指活性方面,如呼吸、新陈代谢、生殖等功能;身即身体,指形体方面,如头、胸、腹、四肢、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结构。身是结构的表达形式,命是功能的表达形式。《性命圭旨》讲:“命之造化系乎身。”从“体用”的角度理解,身是体,命是用。
从微观和元始状态来讲,命是气之始,即元气。《性命圭旨》讲:“命是先天至精一炁氤氲。”从根基和藏所来讲,命常潜于脐。《性命圭旨》曰:“故脐者,命之蒂也。地中之窍,方而藏命,能通于天中之窍,故其贯也;则自下而上,直养而无害也。”这里讲的意思是,命藏于下丹田,与上丹田是相通的,即性命是相互关联的;在命的修炼方法上,从下至上是正确的,即由命与性合。下丹田所藏之命,有许多别名,如铅、虎、水、蒂、月、魄、坎、坤、戊、地、臣、实、乌、有、宾、沉、水银、华岳、婴儿、曲江等。由此可知,生命的本质即元气,根源于下丹田。
二、性。性即指神经系统所具有的灵性,并非性别或性欲之性。心即是指灵性所表现出的意识,又称心理活动,精神活动,并非心脏或大脑之心,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等。心与性的关系不同于身与命的关系,身与命可以借体用理解,即身是命之体,命是身之用。而心与性却不可以借体用理解。为什么呢?心性之体是神经系统(如脑),神经系统之用乃心性。心与性均为神经系统之“用”,所以,有时合称为心性。
关于心与性的关系,在说法上多种多样,比较混乱,有的以心为元始,有的以性为元始。本书所阐明的观点是,以性为本,即以性为元始,心由性发。请读者们(或修炼者)要注意理解其区别,不要为概念所迷惑。
为了便于对心性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从发源和演化的角度,将心性分为元始﹝空无﹞状态和演生﹝意识﹞状态。元始状态即心性无“物”﹝并非昏迷或睡眠状态﹞,犹如镜之无像、水之无波、视之无象,即灵性本身,此乃未发之心性。意识状态即心性有“物”(包括梦态),犹如镜中有像、水上起波、眼中有象,即灵性及物,此乃已发之心性。若以心与性的概念来区别,性(或真心,元神)是心性之未发,心﹝凡心,识神﹞是心性之已发。此外,在精气神的概念中,用“神”来描述“心性”,即元神﹝相当于性或灵性﹞和识神﹝相当于心或意识﹞。
总而言之,对心性的描述不外乎心、性、神等主要概念。是否可以借高级神经中枢与低级神经中枢的关系理解心性,读者可在修炼中体悟。
从元始状态来讲,性是神之始,即元神。《性命圭旨》曰:“性是元始真如一灵炯炯。”从根基和藏所来讲,性常潜于顶。《性命圭旨》曰:“故顶者,性之根也。天中之窍,圆而藏性,能通于地中之窍,故其实也;则自上而下,直养而无害也。”这里讲的意思是,性藏于上丹田,并与下丹田相通,即性命是相互关联的;从性的修炼方法讲,从上至下是正确的,即由性与命合。上丹田所藏之性,有许多别名,如汞、龙、火、根、日、魂、离、乾、己、天、君、虚、兔、无、主、浮、朱砂、扶桑、姹女、昆仑等。由此可知,心性的本质即元神,根源于上丹田。
三、真性命。无论是从生命进化的角度,还是从生命生殖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到性与命的分化现象。我们称未分化的性命为先天性命或真性命,即未始之性和未始之命合一,如受胎之时。我们称分化了的性命为后天性命。由此,性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命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先天之性(性)与先天之命(命)是真合,后天之性(心)与后天之命(身)是巧合。
从长生之道的角度讲,性命双修的过程,是促使分化了的后天性命合而为一,即从后天性命分化的状态,返回到先天性命融合的状态,从而实现人的健康与长寿。为了进一步深化对性命的认识,下面,引入精气神的概念。
解读《西游记》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之2:精
精气神
以性命可以论道,以精气神也可以论道。从比较的角度讲,精气相当于性命之命、身心之身,神相当于性命之性、身心之心。精气神本是一体,神不离气,气不离精;同样,精不离气,气不离神。《性命圭旨》曰:“以其流行谓之气,以其凝聚谓之精,以其妙用谓之神”。
如果将精气神统一的状态称为炁的话,精气神则是炁的不同表现形式。精能化气,气能化神,神能还虚,虚能合道。《性命圭旨》曰:“是以圣人明天地之要,知变化之源,取精于水府,召神于灵关,使归玄牝窍中,得与祖气聚会,三家相见,合为一。先则凝神于混沌,次则寂照含虚空,抱一无离,是为返本还原之妙道也。…此尧舜之所以开道统之,传而为万古圣学之宗也”。这里讲的是以精气神演绎长生之道,即取精,招神,与祖气合而为一。
精气神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称元精,后天之精称浊精或交感之精;先天之气称元气,后天之气称呼吸之气;先天之神称元神,后天之神称识神。精气神,先天本是一,后天分为三。冲虚子曰:“仙道以精气神三元为正药,以炼三合一喻为炼药”。道家将性命双修的主要过程,依据精气神分为四个阶段,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后学者又增加了一个“炼形化津”,或“炼津化精”,或“炼形化精”的过程。由此可见,性命与精气神的关系。
一、精。精是构成形体(身)的基本物质形式,是生命活动(命)的物质基础。相对于身心与性命而言,精偏向于物质形式﹝身﹞,气偏向于生命活动﹝命﹞。身与命的概念局限于生命体或人体自身,而精的概念则扩展到自然界,即融通了生命体与外在自然的关系,具有更加广泛和普遍的意义。自然界物质的存在可以分为凝聚态(包括由原子、分子、离子集聚起来的,以固态或液态形式存在的物质)、气态、等离子态、中子态等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状态可以相互转化,如一个大气压下的水,在0℃及以下,结冰为固态;在0℃至100℃之间,主要为液态;在100℃以上,化为气态,俗称水蒸汽。
精相当于自然界﹝包括生命体﹞中以凝聚态存在的物质状态。自然界中的凝聚态物质形式,如硅酸盐、碳水化合物、橡胶等。与人体生命有交换关系的凝聚态物质,有水、矿物质、脂肪、糖类、核酸、蛋白质等,我们称之为食物(或营养物质)和水,它们主要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再经过小肠(位于下丹田的部位)吸收,然后又通过肝脏,经心脏和血液输送到全身(细胞),为人所用,是人体生命物质的来源,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素问·金匱真言论篇第四》曰:“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元精,真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左肾),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有的人将生殖之精理解为先天之精,但必须指出,未发的生殖之精为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水谷之精,又称脏腑之精,即来源于食物,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人体血液,营养五脏,灌溉六腑,构成人体结构﹝身﹞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命﹞。二是交感之精,又称浊精,由性欲而起,从先天之精﹝未发的生殖之精﹞所发,是已发的生殖之精,称为后天之精,可以生人。此外,如血液和津液(包括唾液、胃液、肠液、泪、汗、涕、尿等),来源于水谷之精,属于后天之精的范畴。对人体而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从长生之道的角度讲,对精的认识和理解,重点在于先天之精(元精)。长生之道修炼的过程即从后天返归先天,对精而言,即后天之精返归先天之精﹝元精﹞。我们可用一个表象的过程,来理解精的源流及相互关系:
生殖之精(父母)

食物营养

水谷之精

先天之精
(元精)

交感之精

(生命形体)

元气
解读《西游记》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之5:炁与丹
炁是丹的分散态,丹是炁的聚合态。
一、炁。对一般人来讲,这是一个十分陌生而晦涩难懂的概念。不仅如此,恐怕对大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不认识的字,炁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就更不清楚了。现在通常将炁与“气”通用,如气功,即是炁功,当然,现在有许多气功﹝准确地讲,应该是功法﹞还没有达到炁的程度,所以,也不能全部称为炁功。气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如大气、气体、生气等,而炁却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多数人没有听说过,也从来没有见过或亲身体验过。怎么理解这个概念呢?下面,还是让我们先从理性上入手吧。
炁是生命结构和生命活动相统一的方式,融身心、性命、精气神于一。从方法上讲,炁是体用合一;从精气神的角度讲,炁是精气神的同一表现形式,精气神是炁的不同表现形式。精气神可以理解为一物三相,即炁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聚则为精,化则为气,用则为神,合则为炁。
《悟真》曰:“道自虚无生一气(炁),便从一气(炁)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所谓虚无一气者,是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炁也;性命相合,阴阳混一,即炁也。在河图洛书中,中五一点即是;在先天后天中,阴阳交合一窍(玄牝窍)即是。
那么,炁具有哪些特性呢?在炼过气功的人中,若曾感觉到“气”的人,对炁的理解可能会明白一点。炁的最大特性就是万物相通,比如,人体生命之炁与外界自然之炁是相互通融的。从分析的角度讲,“炁”具有三性和三态。
炁的三性,即自在性、通透性和神灵性。所谓自在性,指炁的存在不依赖于其他物质形式而独立存在和运动;所谓通透性,指炁的流行或运动不受其他物质形式的阻碍,无处不在,通于万物之间;所谓神灵性,指炁对变化的敏感性,包括敏捷的感知性和灵敏的随变性。
炁的三态,即形态、气态和神态。所谓形态,即丹态,指炁表现为类似于外在形体如石头、液态水的状态;所谓气态,即炁态,指炁表现为无形的、流动的、可被感知如空气的状态;所谓神态,即灵态,指炁表现为知性或灵性,如感觉、知觉、意识、思维的状态。聚则形,散则气,用则神。
炁本自在,散之各处,流之自然;炁本通透,炁通自然,炁通于我;炁本神灵,神性在我,灵性自然。炁,没有先天与后天之分,没有内外之别,万物同质,演化同源。从长生之道的角度讲,对炁的认识和把握,重点在于聚炁结丹,即聚流散之“炁”为我所“藏”,聚自然之“炁”为我所“用”,达到身心合一,人天合一,自在自为,与自然同存而长生。
二、丹。丹是炁的凝聚体,具有炁的性质,是一种类似于中子态性质的物质存在形式,是人体性命或精气神高度聚合的存在形式。聚炁结丹,锻之炼之,历劫不坏,故为金丹。
后天返归先天是一个过程,三元合炁是一个过程,聚炁结丹也是一个过程。我们可将整个过程分解为三个环节:即第一个环节是后天精气神返归先天精气神,称为返归三元;第二个环节是元精、元气、元神归一合炁,称为三元合炁;第三个环节是聚流散之炁成丹,称为聚炁结丹。
从整个过程或环节可知,精、气、神、炁、丹,实乃一物,若以一言称之,炁也。由于其所处环节或状态的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特性,并借以不同的概念予以表示,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形式各异,本质同一。三元合炁是气态(炁态),凝聚结丹为形态(丹态),丹炁所用乃神态(灵态)。用一个表象的过程来描述,即:


后天之精

元精


后天之气

元气





后天之神

元神
心性修持大道生 ——《西游记》第1回解读之一
“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这是《西游记》第1回的标题,也是全书的开篇。对本回的理解非常重要,是解读《西游记》的门径,开启“造化会元功”的钥匙。这一回故事讲孙悟空出世后,道心开发,至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求道;借此讲解元神及识神的形成,并由人心生发道心,修持心性,运用“悟空”的方法获得长生之道。下面分三段解读。
一、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第一段从开头至“故曰人生于寅”,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是阐明了《西游记》主题,指明“造化会元功”与“西游释厄传”的关系。二是阐明了造化会元与参照系,演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
〈一〉《西游记》主题
从“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可知,《西游记》主题或作者意图就是告诉读者“造化会元功”,同时指出,必须通过阅读“西游释厄传”来了解“造化会元功”,这是涉及主题的第一层涵义。
造化会元功以功能与方法的形式表达,西游释厄传以记叙与描述的形式表达。《西游记》前七回突出功能与方法,可概括为造化会元功,后九十三回突出记叙与描述,可概括为西游释厄传,也就是说,《西游记》由“造化会元功”和“西游释厄传”两部分构成,两部分所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这是涉及主题的第二层涵义。
前七回以造化会元功的形式表达长生之道的理论体系和顿悟法,后九十三回以西游释厄传的形式表达长生之道的实践过程和渐修法,这是涉及主题的第三层涵义。
总之,《西游记》主题是长生之道,表达形式是造化会元功和西游释厄传,造化会元功是西游释厄传的抽象和概括,西游释厄传是造化会元功的具体和演绎。
〈二〉会元参照系
人们认识事物,通常都选择或依据一定的参照系,比如太阳东升西坠,是以地球的东南西北方位及地平线为参照系,若没有这个参照系,或者依据其他参照系,所获得的认识完全不同。因此,参照系的选择对于认识事物是十分重要的。认识造化会元功,了解长生之道,以什么为参照系?《西游记》作者开篇展示了“会元”参照系,长生之道依此得以识别,得以求证,得以圆满。
什么是会元参照系?由一元分为十二会所构成的标识体系,称为会元参照系。小而论,如一日十二时辰。大而论,如十二会,交亥之初是混沌,天开于子,为阳,有日、月、星、辰四象。地辟于丑,为阴,有水、火、山、石、土五形。人生于寅,为阴阳。这个参照系有两个基本特点,即时间的周期性和事物变化的特征性。
周期性表示时间的周而复始。一个变化周期称为“一元”,时间幅度为129600岁。“一元”又分为“十二会”,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表示,“一会”的时间幅度为10800岁。《西游记》第1回“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所谓天地之数,即阴阳变化的总体概念。邵康节在《黄极经世书·以元经会》说:“日主乾为元,月主兑为会,星主离为运,辰主震为世”、“以元会经,谓以一元谓十二会之经。犹以年经月,以一年为十二月之经也。盖一年十二月,统三百六十日,共四千三百二十时,积一十二万九千六百分。一元十二会,统三百六十运,共四千三百二十世,积一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其衍之则无穷,约之则无几,并而归一。一者元也”。周期性是时间的一种标识,表示时间循环性的特点,比如一年或一日。元又称劫,如《西游记》“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特征性表示在时间周期中不同时期或阶段,事物生成、发展及其变化状态所呈现有序的规律性特征。譬如《西游记》第1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交亥会之初,…故曰混沌。…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到此,天始有根。…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故曰天开于子。…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特征性是变化的一种标识,表示变化象征性的特点,比如黑暗等。
周期性和特征性是统一的,周期性标识时间定位,特征性标识变化征候,“天地人”三才定位是参照系中最重要的时间和特征标识。《西游记》作者借用邵康节的话说:“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子时是万事万物待生或初始时期的状态,长生之道也依此而始。
如何依据会元参照系认识长生之道?《周易参同契》讲:“乾坤者,易之门户”。乾寓意天和阳,坤寓意地和阴。就人体而言,头是天,腹是地。一元寓意由督脉与任脉所构成的周天十二会,即子会在尾闾、丑会在肾堂、寅会在玄枢、卯会在夹脊、辰会在陶道、巳会在玉枕、午会在泥丸(百会)、未会在明堂、申会在膻中、酉会在中脘、戌会在乾阙(神关)、亥会在气海(会阴
会元参照系是以认知对象为本体的标识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西游记》作者虽提出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建立参照系,但这个体系也可用其他符号标识,如用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十二卦,或者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属相等标识。十二支借寓时辰,十二卦借寓卦象,十二相借寓属性。此外,还有诸如六十四卦体系、鼎器药物火候等炼丹标识体系等,读者不必拘于形式,要识别真义,触类旁通。
欲知“造化会元功”,请续研读《西游记》。
《西游记》第1回解读之二
灵根育孕源流出
第二节自“感盘古开辟”至“冬觅黄精度岁华”。这一节故事讲花果山顶一块仙石,育孕出一石猴,石猴进得水帘洞后,隐石称王。借此演绎天地之数,阴阳交媾,生“人”的过程,并指出长生的本原或修炼的根本,即精神交媾所成之气。
从故事情节来讲,可将这个过程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由花果山顶上的仙石育孕出石猴,即花果山→仙石→仙胎→石卵→石猴。第二个环节是由花果山上的石猴变成水帘洞中的美猴王,即石猴→美猴王。我们结合书目标题和情节进行解读。
1、灵根是什么?关于灵根是什么,有多种说法。如《中国传统气功学词典》收录并分为五种:一是舌根(或舌);二是上部灵根(舌)、中部灵根(脐)、下部灵根(精房);三是元神;四是丹田异名;五是内丹异名。
悟一子讲,“此明大道之根源,乃阴阳之祖气,即混元太极之先天,无中生有之真乙,能尽心知性而修持之,便成金身不坏,与天地齐寿也”。无(无极)生有(太极),有从太极始,太极即先天一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乃老子之道。此先天一气,一点灵性,从先天而发,是不生不灭之根,故曰灵根。悟一子将“灵根”解读为“先天真乙之气”。悟元子将“灵根”解读为“先天虚无之一气”。《太平经》讲,“长生大主号太平真正太一(注:即太乙)妙气”。
从故事情节来看,灵根是指花果山及顶上那块仙石。何以见得?灵的外在表现即是石猴,石猴出生的地方,即是其根基。花果山及顶上那块仙石是怎样育孕出具有灵性的石猴?这是第一个环节。
⑴花果山。孙悟空的出生地,出生时是无名无姓的石猴,孙悟空是由灵台方寸山须菩提祖师所取的法名。对孙悟空来讲,花果山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了解花果山便是认识孙悟空的重要基础。
第一、从地理位置来看,花果山位于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国之界。书曰“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这里所指“世界”,不是外界的大自然,而是人体自身。此时的“世界”已经形成,并非处于混沌之际,有三皇(天地人)、五帝(金木水火土)和四大部洲(东西南北),寓意人体结构已经形成。
其中,西牛贺洲(申酉戌)寓意人体胸部,位于任脉,以气(金)为核心。南赡部洲(巳午未)寓意头部,位于督脉与任脉上交会区域,以神(火)为核心。北俱芦洲(亥子丑)寓意腹臀部及会阴区域,位于任脉与督脉下交会区域,以精(水)为核心。东胜神洲(寅卯辰)寓意人体背部区域,位于督脉,以气(木)为核心,因中枢神经系统在此,故称神洲。由于人的脊柱在此,所以,又称身洲。
东胜神洲之海,即东海,就人体而言,即髓海。傲来国,即人体肾脏,脊髓由此而生。花果山,即人体脊髓,花即化,果即丹,山即阳气,寓意结丹的阳气或元气。
第二、从历史地位来看,花果山是“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十洲即祖洲、瀛洲、炎洲、玄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和聚窟洲,寓意人体各部。三岛(见第26回)即蓬莱岛(上丹田)、方丈岛(中丹田)和瀛洲岛(下丹田),寓意人体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中心区域或丹田。擎天柱和大地根,寓意同天地相连,上化天,下生地,天地的根源。总之,结丹的元气(花果山)是形成人体各部(十洲)和头胸腹三个中心区域(三岛)的根源,是化神(天)生精(地)的基础。
第三、从形成时间来看,花果山“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鸿蒙是指阴阳未分的状态,清浊是指开天辟地的形成,从时间上讲,十二时辰的子(天)丑(地)之后即寅(人)。山是实,是阳,是寅木之相,从会元参照系的定位及人体元气运行部位看,“花果山”起始于十二会的“寅”处,即人体背部玄枢处,是督脉上的穴位,位于命门穴之上、脊中穴之下。《经穴汇解》曰:“玄枢:第十三椎节下”。从中医角度讲,此穴可治疗腰背痛、消化不良、肠炎、腹泻等。
运行至此的元气称为泰气,此乃三阳开泰。依据六冲之合,即子午(水火)、丑未(土土)、寅申(金木)、卯酉(金木)、辰戌(土土)、巳亥(水火)的阴阳关系,与“寅”相冲合者是“申”,申在十二相中属猴。
第四、从外部特征来看,花果山“势镇汪洋,威灵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灵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木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消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洋、海、潮涌、鱼、波、雪、浪、渊、东海、涧壑等是五行水之象。势镇、威灵、堤、土等是五行土之象。石、石窟等是五行金之象。木、龙、林、麒麟、鹿、狐、瑶草、青松、翠柏、长春、仙桃、修竹、藤萝等是五行木之象。火、彩凤、锦鸡、灵禽、鹤等是五行火之象。花是化生之象。由此而知,土克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金火同宫,金木合并,土木旺景,这是脊髓生化的象征。
由此,花果山寓意具有化生特性的阳气或元气。
⑵仙石。如果说花果山是孙悟空的出生地,仙石就是孙悟空的“母亲”。在我国以石为母,以石为题材的故事并不少见,如禹生于石、女蜗五色石、石头记等等。那么,育孕孙悟空的仙石是怎样的?
第一、从位置来看,仙石位于花果山正当顶上。若花果山是人体脊髓的话,仙石就是脑髓。从外形来讲,就是头颅。
第二、从特征来看,有三点:
一是从大小来讲。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寓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以天为例,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以人为例,即人体任督周天。二丈四尺围圆,寓意二十四节气,是元气周天运行的交变点。以年为例,即二十四节气;以人为例,即元气二十四交变点。这是描述元气运行的框架或状态。
二是从结构来讲。仙石“上有九窍八孔”,寓意九宫八卦。以人体为例,即双眼、双耳、双鼻、口、前阴、肛门等。古代修炼家将头部分为九宫,即明堂宫、洞房宫、丹田宫(泥丸宫)、流珠宫、玉帝宫、天庭宫、极真宫、玄丹宫、太皇宫(天皇宫),中宫除外,其余分属配八卦(见九宫八卦图)。这是描述元气的出入和储藏。
三是从外部环境来讲。仙石“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无树木遮阴寓意纯阳,芝兰相衬寓意灵气。
由此,仙石寓意纯阳之气或化神的元气。
⑶仙胎。仙胎是孙悟空的仙石之母所怀之胎,犹如人的受精卵。仙胎是如何孕育的?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这里指明,仙胎是天地、日月交融的结果,寓意阴阳交媾所成。仙胎已具有“灵通”的特性,即有了性命的特征或神的特点。
由此,仙胎寓意具有灵性的混元气或性命。
⑷石卵。仙胎是卵与母体的结合体,未成形的卵依赖于母体而生存,石卵则是脱离于母体而独立存在的性命形式。
从石卵的生化来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石卵由仙胎所生产,即脱离于母体。
从石卵的特征来看,石卵“似圆球样大”。圆球有多大?无从知晓,但是,圆球可理解为性命未分、阴阳未化的独立生命形式。
由此,石卵寓意脱离了胎体,具有独立特性的、阴阳化生的、性命未分的灵物。
⑸石猴。从石卵到石猴,既不同于仙石到仙胎的内育关系,也不同于仙胎到石卵的生产关系,而是石卵自身发育成长为石猴的变化过程。
第一、石卵是如何化成石猴的?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为什么见风才化作石猴?风是什么?从八卦来讲,风是巽,巽在五行属木,木在人体寓意魂。石卵是阴阳交融的化生物,没有五行的分别。在五行阴阳化生的过程中,精(水)神(火)意(土)都是后来演化的,魂(木)魄(金)最先演化,而魂(木)更先于魄(金),“魂”被称为历劫轮回的种子,身未生时它先来,气未绝时它先去。因此,石卵(阴阳)见风(魂木)才化作石猴,寓意运化以魂为先。
第二、从石猴出生初期的特点来看,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寓意元气已由阴阳的状态化生为五行的状态。
第三、从石猴出生时的行为特征来看,石猴“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这里的重要特征是“金光”。在五行生化中,魂魄是最先演化的,见风(魂木)之后,就是魄(金),所以称石猴,石是金,猴是灵,金光是金的典型象征。正是由于金光的原因,惊动了玉皇大帝(纯阳元气),寓意金木分离。长生之道修炼过程是逆返即金木合并。
第四、从石猴出生后的变化来看,石猴“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如此“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水为精,金为气,光为神,寓意金(气)以水(精)为食,即精化气,神光藏于气中即潜息。
由此,石猴寓意神气合一,以精而化生。
综上所述,从花果山→仙石→仙胎→石卵→石猴的过程,即从混沌→阴阳→五行的先天至后天的演化过程。石(金)是混元气之象,猴(火)是元神之体,石猴寓意金火同宫或神气同体。从故事情节讲,花果山及山顶那块仙石解读为灵根,即脊髓和脑,起始于玄枢,寓意为元气。石猴解读为灵性,寓意为元神。以服饵的水食寓意为元精。从人体角度讲,人的灵性(神)根源于脊髓和脑,髓又根源于肾。从修炼的角度讲,神源生于气,气源生于精。因脊髓和脑属人体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这是《西游记》“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的原因。
2、源流是什么?从字面来讲,源流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源,即根源,来源;二是流,即分流,走向。从故事情节理解,源流是水帘洞。何以见得?书曰:“…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水帘洞的发现及美猴王的形成寓意什么?这是第二个环节,即由花果山的石猴→水帘洞的美猴王。
⑴水帘洞。水帘洞是如何发现的?这个基本过程可以表述为:①一朝天气炎热,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玩耍,并去山涧中洗澡。这是起初的原因,寓意火热(神旺)须水(精)降温,寓意神欲与精合。②众猴为了探寻涧水的源头,便顺涧寻看,直至源流之处,方才知道是一股瀑布飞泉。这是由水(精)找到水的源头(金生水),寓意气返生精的关系。③有猴子提议,谁钻进(洞)去寻个源头,且不伤身体,便拜谁为王。石猴无所畏惧,跳将进去,于是,发现了水帘洞。这是由外(实,形)入洞(虚或气)中,由石猴(元神)成为美猴王(识神)。这个过程寓意精气神的关系。
第二、水帘洞在哪里?水帘洞位于源流之处,即源头,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水帘者,由上而下之水,即金生水,寓意气返精。洞是虚,是阴,是申金之相,十二会“申”处,即人体胸部的膻中,是任脉上的穴位,位于中庭穴之上、玉堂穴之下。水帘洞位于胸腔区域,寓意中丹田,解读为源流。《经穴汇解》曰:“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横直两乳间”。从中医角度讲,此穴可治疗咳嗽、哮喘、胸闷、胸痛、乳腺炎、乳汁不足、胁间神经痛等。
水帘洞有什么特征?从外部来看,是一股瀑布飞泉。书曰:“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薇。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瀑布、飞泉、雪浪、海、江、冷、流、润、潺湲等是五行水之象。白是五行金之象。风、气、青、翠薇等是五行木之象。水帘洞外景表现为精气之象,寓意精气或金木水的关系,即中丹田外景。从内部来看,进入瀑布泉中,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一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书曰:“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象个人家”。翠藓、堆蓝、龙珠、奇葩、修竹、梅花、青松等是五行木之象。白云、浮玉、乳窟、石座、石床、石盆、石碗等是五行金之象。光、烟霞、锅灶、火迹等是五行火之象。水帘洞内景表现为神气之象,寓意神气或金木火的关系,即中丹田内景。
内景与外景中间是一座铁板桥,铁是五行金之象,板是五行木之象,铁板桥即金木沟通或联结的途径,寓意元气(先天之气,或生化之气)与呼吸之气(后天之气,或返归之气)的接引。
从水帘洞的地位来看,水帘洞是石猴及群猴安身之处,是石猴称王之地。书曰:“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有缘居此地,天遣入仙宫”。寓意“精气神”交会的处所。
⑵美猴王。由石猴变为美猴王的意义是什么?石猴大胆探寻水帘洞,进得水帘洞后,因此为王,都称“千岁大王”,并隐“石”称“美猴王”。石寓意金(气),猴寓意火(神),石猴寓意金火同宫或神气同体。隐石则寓意将金(气)内藏起来,美猴王则寓意神(火),这个过程可看成为神气(金火)→神(火),即金火分离,或神气分离。书曰“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寓意心神的欲望是无穷尽的,“美”在其中。从石猴→美猴王的过程,寓意由元神→识神的过程。
第二、美猴王有哪些表现?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独自为王,是以“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如此三五百年。由此可见,美猴王的最大特点是用神与饮食,寓意识神的体现及其消耗。
总之,花果山是寅木(起自玄枢穴)之境,水帘洞是申金(居于中丹田)之相,美猴王则是申(金)寅(木)阴阳合和之体。从仙石育孕到石猴出世,从花果山的石猴到水帘洞的美猴王,描述了由混沌→阴阳→元神的过程,以及由元神→识神的过程。
3、从“灵根”探究“源流”的意义。正确解读“灵根”和“源流”非常重要,是破译《西游记》的突破口,把握“长生之道”的关键。为什么要从“灵根”探究“源流”?
说破源流万法通。书曰:“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寓意认识源流的重要意义。破解了“源流”,则“长生之道”的诸多方法也就融通了,一法通则万法通,万法归宗。
识破源流精气神。第26回曰:“识破源流精气神”,源流寓意精气神的演化关系。精气神统一于生命,一物三相。精是有形态,气是无形态,神是虚无态。三者合之则生,三者散之则死。
就人体而言,下丹田是藏精之所,《黄帝内经》曰:“藏精于肾”。对女子来讲,则是子宫处,是产精生卵、生儿育女、聚精化气会神结胎的地方。了空禅师讲“元精能化气”,精在生死窍(下丹田会阴处)中分开,顺出阳关是阳精,能生人;逆回督脉是元气,能作丹。中丹田是藏气之所,上而生化,下而藏匿,这是美猴王居住水帘洞的意义,即神寓于气,气源于精。上丹田是藏神之所,精化生气,气化生神,神返还虚,此乃源流。《太平经》讲“道之根本宗旨,以精、气、神合一为主”,长生之道即是后天(浊精、血气、识神)返先天(元精、元气、元神),三宝(精气神)归一(丹)。关于精气神、丹田的意义,详见“基本概念”。
元气生发于下丹田,又称水中金,即肾中元气。《性命圭旨》讲“人之元气逐日发生。子时复气到尾闾,丑时临气到背堂,寅时泰气到玄枢,卯时大壮气到夹脊,辰时夬气到陶道,巳时乾气到玉枕,午时姤气到泥丸,未时遁气到明堂,申时否气到膻中,酉时观气到中腕,戌时剥气到乾阙,亥时坤气而归于气海矣”。这是元气运行于人体任督小周天。(参见图一 人体元气运行周天)
本节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讲灵根,即元气。二是讲源流,即精气神的演化。精气神有先天与后天的分别,就气而言,水帘洞寓意后天呼吸之气,花果山寓意先天元气,美猴王寓意先天元气与后天呼吸之气的结合,称混元气。
《西游记》第1回解读之三
三、“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三段自“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至末尾。这一段故事讲美猴王道心开发,飘洋过海,寻访仙道。借此指明长生之道从心性修持开始。从故事情节来讲,这个过程可概括为,从花果山水帘洞中的美猴王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的孙悟空,即美猴王→孙悟空。
1、心性是什么?宋·张伯端撰《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讲,“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主宰万物,性在乎是,命在乎是。若夫学道之士,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天心正宗》讲,“是心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三千大千容不得它,释氏五千四十八卷藏经说不象它,儒家六经四书论不及它,道家丹经子书千帙万卷形容不尽它。以言其无,则又活活泼泼;以言其有,则又杳杳冥冥;有无不立,动静不拘”,“身者,心之宅;心者,身之主。心之猖狂如龙,身之狞恶如虎”,“盖心为一身之主,具有仁、义、礼、智之德”。心性是相对于身命而言的,从精气神的角度属于神。
在石猴进入水帘洞成为美猴王之后,《西游记》有诗曰: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这首诗是对从仙石→美猴王过程的明示。三阳交泰是元气在寅时运行至人体玄枢穴处的状态,是在子、丑之后的寅时,属于阴阳交合生化万物的状态。仙石胞即仙胎,是阴阳交合未分的状态。故事借石卵化生石猴,寓意大道的演化过程,并借孙悟空的名姓寓意仙丹的形成。
为什么作者要采取借寓方式?所谓大道无形,因为没有形相,所以无法了解,因此,借寓外在有形事物描述无形之道,只是一种手段。这个无形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是从古至今,称王称圣,纵横天下的心。这个“心”有多种状态,故事情节中,心性即美猴王,然而,大道所指之心是真心。
从灵根与源流的分析中可知,神性(心性)由元气(花果山)生化而成,又返藏于呼吸之气(水帘洞)中。精化气,气化神,是生化之象。神返气,气返精,是返藏之象。生化之气即生气,以季节而言,是春之气;以人体而言,是督脉之气。返藏之气即杀气,以季节而言,是秋之气;以人体而言,是任脉之气。
2、大道是什么?大道直指“造化会元功”,与天地山川齐寿之法,成佛、成仙、成圣之道。总之,是长生之道。
《性命圭旨》讲,“曰道,从无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经五千四十八卷也说不到了处,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处,道德五千言也说不到极处。道也者,果谓何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天心正宗》讲,“道也者,生天地育万物,放之则包罗虚空,敛之则退藏于密。两仪、日月、五行都是道中之造化耳。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
真正认识和理解长生之道,需要有理性和感性的结合。
3、如何生发大道?《西游记》第1回标题明确指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即由心性“悟空”走向长生之道。
在心性修持上,尽管历来有“三教”之分,所谓儒追求成圣,释追求成佛,道追求成仙。但总的来讲,三教合一,都是在“心性”二字上下功夫,儒讲存心养性,道讲修心炼性,释讲明心见性。下面,我们从故事情节或美猴王的行为来理解这个过程。
⑴道心开发
对生命的反思。美猴王忽然忧恼,担心将来年老血衰而身亡。这是对衰老和死亡的忧虑,对长生的渴求,是追求长生之道的最初心理起源。如《西游记》书中,“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天心正宗》讲,“有此心,则出死入生;失此心,则出生入死;生之死之,只在此心得失之间耳”。
求知欲行。仅仅有长生的欲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知道长生从何处所求,并还要有行动的欲望。猿猴道:“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于是,美猴王打算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即佛、仙和神圣,学一个不老长生。“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
通督。美猴王道心开发,通背猿猴表示赞赏。书中讲“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通背寓意元气通督,即人体督脉中元气生化通畅,寓意呼吸之气逆返任脉,与督脉元气接引。这是气的准备。
膳食。在行动之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包括身体的强壮(精)和生命运化的通畅(气)。美猴王在出访之前,痛饮一日。饮食什么?《西游记》中记载,诸如樱桃、梅子、龙眼、荔枝、林檎、枇杷、梨子、枣、桃、杏、李、西瓜、柿子、石榴、芋栗、核桃、银杏、椰子、葡萄,及山药、黄精、茯苓、薏苡等果、茶、酒、羹。据《天罡法门》记载,“摄人参、首乌、茯苓、黄精、山药、菟丝、枸杞、桑葚,雄蚕蛾蛹、龟甲、胎衣、驴狗外肾,五谷之精微,壮筋益气,强肾生精,返老还童之本,乃是外丹之力”。寓意培根固基,生精化气。这是精的准备。
⑵出访求道。美猴王道心开发,自宴饮之后,离开花果山,漂洋过海,到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求道。这是长生之道的探索过程,全过程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精神合一。美猴王独自登筏,径向大海波中,趁天风,渡南赡部洲地界。书中讲,“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天产仙猴”寓意阴阳交媾的神气。“天风”在《周易》为姤卦,即一阴初生;就人体而言,位于百会穴至明堂区域,是督脉的末端与任脉的衔接处。“有分有缘休俗愿”寓意道的因缘是祛除凡心杂念。“立志潜心”寓意道心开发,“无忧无虑会元龙”寓意元神元气相合。这个环节寓意火水既济,即心神(火)借助自身肾精(水)而返归,唐僧骑马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认识人心。人心有贪、嗔、痴、爱之病,此病一却,百病不生,可以延年益寿,可以成佛作仙,为圣为贤。美猴王在南赡部洲学人礼、学人话,参访仙道。书中讲,“猴王参访仙道,五缘得遇。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悟透人道,方才至诚仙道。
石猴自从进得水帘洞之后,便称“千岁大王”,自此,高登王位,将“石”字隐去,遂称美猴王,这是指人心,凡尘之心。书讲“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由此可见,人心表示常人之心,不知回头;若是回头,则是道心。
第三、认识大道。美猴王经西洋大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学道。书中讲,“自登木筏后,…直至西牛贺洲地界。登岸遍访多时,忽见一座高山秀丽,林麓幽深。…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灵台方寸山,与唐僧西天取经的大雷音寺灵山,其义相同。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寓意什么?
⑶灵台方寸山和斜月三星洞
灵台方寸山的外部特征。书中讲,“千峰排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奇花瑞草,修竹乔松。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日、光、鸟等是五行火之象。翠、青、藤、树、草、竹、松、芝兰、苔藓、龙、崖、峦等是五行木之象。雨、黛、冷、源泉、溜清等是五行水之象。福地是五行土之象,是木旺之象,督脉之景。就人体而言,灵台是指人体背部督脉的穴位,位于至阳穴之上、神道穴之下。《经穴汇解》讲,“灵台:第六椎节下间”。中医认为,此穴可治疗哮喘、支气管炎、腰背痛、胃痛等。
斜月三星洞位于何处。书中讲,“忽闻得林深之处,有人言语…歌曰:…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属五行土之象,在人体的中脘处。书中讲,“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即从中脘之上就是斜月三星洞,此处是中丹田部位,即心脏所处位置。据《性命圭旨》普照图所示,为心源、性海、灵台、灵关、灵山等,亦即中丹田,寓意心性之处。《西游记》第85回讲,“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由此可见,万法归宗,不离一心。
斜月三星洞的特征。书中讲,“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烟霞、光、凤凰、仙鹤、猿、霄汉等是五行火之象。柏、篁、青、草、青苔、翠藓等是五行木之象。雨、润等是五行水之象。石、白鹿、金狮、玉象等是五行金之象。三星洞是隐金显木之象。山为阳,是实;洞为阴,是虚。有人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直解为心,准确地讲,此心非心脏之心,是心性之心,以中丹田位置寓之。
⑷水帘洞与三星洞的关系。前面讲水帘洞寓意中丹田,这里又讲斜月三星洞寓意中丹田。从花果山水帘洞→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过程寓意什么?
花果山水帘洞是隐木显金,即气的返归之象,讲先天与后天之气。先天元气生发于玄枢穴(花果山),先天元气与后天呼吸之气结合于肺(水帘洞),而成混元之气(美猴王),此混元之气是大道的根源。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隐金显木,即气的生化之象,讲先天与后天之神。先天元神生发于灵台穴(灵台方寸山),先天元神与后天识神虚藏于心(斜月三星洞),而成真心(孙悟空,师父是须菩提祖师),此真心是修持的开始。
这个过程是心神与肺气的结合,寓意神气的结合。
⑸须菩提祖师
须菩提祖师的特征。书中讲,“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金、西方等是五行金之象。垢是五行土之象。不生不灭,全气全神,空寂自然,真如本性等是空心之象。须菩提寓意明心解空的法师。
须菩提祖师是谁?须菩提是如来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刚经》上记载须菩提长老向如来问法的整个过程,由于他对“空”的理解十分深刻,所以,号称解空第一。
由此可知,须菩提祖师寓意解“空”法师,孙悟空法名的寓意也由此而生,两者均寓意空性。
⑹孙悟空。美猴王进得斜月三星洞,须菩提祖师为其取法名孙悟空。从美猴王→孙悟空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这个过程从花果山水帘洞直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方才完成。如何理解孙悟空的寓意?
从美猴王求道的过程来看。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道:“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道:“弟子漂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表明从“人心”走向“悟空”的过程。
从美猴王的出生来看。祖师道:“你姓甚么?”猴王道:“我无性。…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表明悟空的境界。“一生无性”寓意不分阴阳,“无父母”寓意不在五行之中生成,无生化之源。“石里长”寓意由金(气)而孕生。
从孙悟空的法名来看。祖师道:“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猢字…。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狲字…。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这是孙悟空本义的揭示。孙是果,即元阳;悟是方法,即返观自性、了知真如;空是心性,即没有杂念的空无状态。长生之道的寻求过程,直到“孙悟空”的确立,方才进入门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顽空”与“真空”的区别。“鸿蒙初辟原无性,打破顽空须悟空”。鸿蒙分化的最初时期是没有阴阳分别的,在悟“空”时,要注意对“空”的理解。顽空是意念或神意处于空无状态,连本心或真心也没有了,这种着意于“空”的方法是不正确的。真空是杂念或识神处于空无状态,只有本心或真心自觉,这才是真正“空”的状态。
总之,从花果山顶的仙石→仙胎→石卵→石猴→水帘洞中美猴王的过程,寓意由元气→元神→识神的基本过程。从水帘洞美猴王→灵台方寸山孙悟空的过程,寓意由识神→元神的过程。故事标题与寓意结合起来理解,灵根(元气)育孕(生化与返归)源流(精气神)出,心性(美猴王)修持大道(孙悟空)生。悟空是修炼方法。能悟空,则入道,真空是大道。《西游记》第85回讲,“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
认识和把握孙悟空,对于解读《西游记》非常重要,是理解“造化会元功”的重要途径,是获得长生之道的重要方法。
第一回讲了三个问题:一是《西游记》宗旨或主题,借寓“造化会元功”和“西游释厄传”,阐述长生之道。二是大道根源,借寓灵根与源流,指出元气是造化的根源,以及精气神的相互演化关系。三是修持总门,明确指出心性“悟空”是长生之道的法门。
《西游记》第2回解读之一——第二节 断魔归本合元神
上回揭示了大道的根源,通过“心性”修持求证“大道”,并指明修持的方法是“悟空”。如何“悟”?“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这一节故事讲孙悟空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学得性命学说及躲避“三灾利害”的地煞数七十二般变化等功夫,借此寓意修炼长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炼己工夫。分两段解读。
一、悟彻菩提真妙理
第一段自开头至“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这一段故事讲孙悟空在灵台方寸山的悟道过程,借此寓意修炼长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悟,是道心所悟,非凡心所思,即本心觉悟。彻是透彻、完全。菩提是真心、本心,无妄之心。真是真实、正确。妙是玄妙、微妙。理是道理、真相。
1、感悟玄机之一:法门之外,五行所为
孙悟空得了名姓,出二门外(长生之道是不二法门),洒扫应对,进退周旋。洒是五行水之象,扫是五行土之象,洒扫是水土清洁之意,寓意丹田和精的纯正。
进退周旋是周天运行的工夫。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是修炼的戒律、理论和外在形式。
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地、园是五行土之象,树、柴是五行木之象,燃火是五行火之象,水、浆是五行水之象,锄是五行金之象,花是化生之象,寓意五行滋养生化。
以上三类事情,均为五行之类,是门外琐事,是修炼的外在形式,还未入门。这个过程孙悟空用了六七年时间。
2、感悟玄机之二:诚心,无生。书中讲,“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悟空诚心听讲,识得妙音,却不知在洞中有多少时节,只记得在烂桃山吃了七次饱桃,寓意炼己,即祛心杂念,诚心之意达到无生的境地,悟空的境界,心性玄妙。
“一”是修炼之基,是五行和合的一,是精气神和合的一,是天地人和合的一,其中有物,即炁。在修炼中,有关“中”与“一”的形象说法,如:中者,窍也。一者,妙也。知中不知一,乃是知其窍而不知其妙。此窍即是窍中之窍,此妙即是玄牝之妙。“悟空”是入道的门槛,美猴王花了七年时间才达到“无生了性玄”的境地,即心性无生杂念。
3、感悟玄机之三:不入傍门。傍门是什么?书中讲,“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静字门)此是休粮守谷,清净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动字门)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汞,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这里揭示了修炼的外在形式与长生的关系。
傍门皆有正果,为何不入傍门?人身难得,正法难求。孙悟空因术、流、静、动等皆属傍门,而不得“长生”,所以不学。正道是什么?是孙悟空所追求的,即《西游记》所要表达的长生之道。
4、感悟玄机之四:正值三更候,应该访道真。孙悟空这般不学,那般不学,须菩提祖师手持戒尺,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猴王打破“盘中之谜”。书中讲,“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禅宗五祖弘忍在传授《金刚经》给六祖慧能时,即是类似情节:一日晚,慧能在碓房干活,五祖悄然而至,用手杖在碓石上敲了三下,转身走了。慧能便在三更时刻,到五祖房中得法。
“三更时分”即子时,“存心”即观照自心,寓意子时观照自心。子是阴极阳初之时,正合“孙”之义;存心是观照自心,正合“悟”之义;子时混沌之际,空无之象,正合“空”之义。总之,阴极阳初的子时,观照自心空性,即孙悟空。
“从后门进步”即从督脉“尾闾”一阳初生处开始,至此方可言道。为什么要子时访真道?子时尾闾是阳气初生处,寓意长生之道修炼的是脊髓和脑髓,即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根据故事情节,结合寓意描述修持方法:
⑴子时前后,孙悟空(真心)从前门(印堂)经旧路(任脉)至后门(尾闾)。书中讲,“约到子时前后,轻轻的起身,穿了衣服,偷开前门,躲离大众,走出外,抬头观望。正是那: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深树幽禽宿,源头水溜汾。飞萤光散影,过雁字排云。正直三更候,应该访道真”,“你看他从旧路径至后门外,只见那门儿半开半掩”。清露冷、源头、水、溜汾等是五行水之象,尘是五行土之象,树是五行木之象,禽、萤光、雁等是五行火之象,这里描述的是无土、隐火、水化之象,即子时混沌生阳之初,结合人体即子时元气(阳)从督脉尾闾生发。
⑵正值子时,孙悟空(真心)从后门(督脉尾闾一阳初生处)至祖师寝塌(灵台,寓为心性或元神)。《性命法诀》讲,“心中元神为性,肾中元气为命,神气和合,方为正功”。
⑶卯时,孙悟空(真心)出后门(尾闾)依旧路(任脉)转至前门(印堂)归原寝之处(泥丸宫)。书中讲,“即出后门观看。但见东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显明。依旧路,转至前门,轻轻的推开进去,坐在原寝之处”。
⑷子前午后,自己调息。书中讲,“黄昏时,…定息存神。…只自家将鼻孔中出入之气调定”,“当日起来打混,暗暗维持,子前午后,自己调息”。如何调息?息息归根。《性命法诀》讲,“欲寻真人之息,须调后天呼吸之息,以寻真息归根。其气藏于祖窍,故息调则气和,息住气不散”。
以上是进阳火(元气生化)、退阴符(形精藏匿),或周天运行之功。概括地讲,将一天分成两个修炼时段:一是子后午前(又称六阳时,即子丑寅卯辰巳),是半夜11点→中午11点,这段时间,观悟自心空性。就火候而论,为进阳火,即从尾闾至玉枕,精→气→神。二是午后子前(又称六阴时,即午未申酉戌亥),是中午11点→半夜11点,这段时间,定息存神。就火候而论,为退阴符,即从泥丸至气海,神→气→精。
5、感悟玄机之五:真妙理即长生之道。孙悟空子时去找师父,师父自吟道:“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这里告诉孙悟空(学道者),道之所以“难”,难在玄妙,难在传授,非“至人”(即心性达到较高程度的人)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千万不要因此忽视长生之道。悟空心领神会,求师父传与长生之道,祖师又道: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这是金丹修炼口诀,师父用简短的诗句将长生之道的总纲告诉了孙悟空。简单地解释:无论是显教(有形说教)还是密教(无形自悟),真正修炼长生之道的口诀,讲的都是性命学说,即人身的精气神,要求精气神固守不泄漏。用五行概念描述,就是金木合并(呼吸之气与祖气相接),水火既济(精神相合),五行逆转,合和归一而结丹,达此即为佛与仙。
丹台是心性之处,在五行配为土,即玄牝窍。玉兔在五行配为木,金乌在五行配为金,龟在五行配为水,蛇在五行配为火。金莲即金丹。具体功法可结合第1至第7回的心性悟空法,或第8至第100回的五行合一法分别理解。
6、感悟玄机之六:三元合炁,聚炁结丹。孙悟空得了口诀便开始修炼。书中讲,“此时说破根源,悟空心灵福至,切切记了口诀…”,“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水火既济,百病不生”,“驻颜益寿”。根据修炼口诀,三元合一,即精气神合一,五行合一。孙悟空花了三年时间才达到“注神体”。炁可视为初结之丹,达到坚固的程度即是金丹。
7、感悟玄机之七:运神炼法——觔斗云,躲避三灾之法。聚炁结丹后,须用神运之,达到丹随神运,自在逍遥。书中讲,“丹成之后,鬼神难容”,“却只是防备着'三灾利害’”。为什么丹与鬼神难容?鬼神即杂念、心魔,丹需要心性处于空无纯正的状态。何谓“三灾利害”?
一是雷灾。书中讲,“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雷为震卦之象。丹成之后,体性空无,炁在体内运行会冲击某些部位而产生声响,即音,此时须见性明心不落空。
二是火灾。书中讲,“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又称泥丸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火为离卦之象。炁化生神光,此时心性须空无不着相,表明炁与神的关系。
三是风灾。书中讲,“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不是东南西北风,不是和熏金朔风,亦不是花柳松竹风,唤做'飓风’。自囱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过”。风为巽卦之象。炁运行化解为气,此时气须合于炁不得独行,表明炁与气的关系。
如何躲避“三灾”?祖师说悟空少腮而传不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腮即思,寓意用心“思考”。修炼工夫有天煞与地煞的分别,悟空学了地煞七十二般变化,即气候。祖师传与悟空口诀,但不知说了些甚么妙法,猴王(悟空)是一窍通时百窍通,自修自炼都学成了。为什么传了口诀,又不说明?寓意无为工夫。
究竟是何妙法?见性明心,运神炼法,即腾云之法。此法要求:1、要迅速。书中讲,“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凡腾云之辈,早辰起自北海,游过东海、西海、南海,复转苍梧,苍梧者,却是北海零陵之语话也。将四海之外,一日都游遍,方算得腾云”,寓意周天运行合自然。2、要跌足。祖师道:“凡诸仙腾云,皆跌足而起”,即盘坐姿势。就“势”而论,传个“觔斗云”,“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将身一抖,跳将起来,一觔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
注:据台中圣贤堂著《天堂游记》所载。天罡三十六法即:1、旋造化;2、颠倒阴阳;3、移星换斗;4、回天返日;5、呼风唤雨;6、震山撼地;7、驾雾腾云;8、划江成陆;9、纵地金光;10、翻江搅海;11、指地成钢;12、五行大遁;13、六甲奇门;14、逆知未来;15、鞭山移石;16、起死回生;17、飞身托迹;18、九息服气;19、导出元阳;20、降龙伏虎;21、补天浴日;22、推山填海;23、指石成金;24、正立无影;25、胎化易形;26、大小如意;27、花开顷刻;28、游神御气;29、隔垣洞见;30、回风返火;31、掌握五雷;32、潜渊缩地;33、飞沙走石;34、山超海;35、撒豆成兵;36、钉头七箭。地煞七十二术即:1、幽通;2、驱神;3、担山;4、禁水;5、借风;6、布雾;7、祈晴;8、祷雨;9、坐火;10、入水;11、掩日;12、御风;13、煮石;14、吐焰;15、吞刀;16、壶天;17、神行;18、履水;19、杖解;20、分身;21、隐形;22、续头;23、定身;24、斩妖;25、请仙;26、追魂;27、摄魂;28、招云;29、取月;30、搬运;31、嫁梦;32、支离;33、寄杖;34、断流;35、禳灾;36、解厄;37、黄白;38、剑术;39、射覆;40、土行;41、星术;42、布阵;43、假形;44、喷化;45、指化;46、尸解;47、移景;48、招徕;49、迹云;50、聚兽;51、调禽;52、气禁;53、大力;54、透石;55、生光;56、障服;57、导引;58、服食;59、开避;60、跃岩;61、萌头;62、登抄;63、喝水;64、卧雪;65、暴日;66、弄丸;67、符水;68、医药;69、知时;70、识地;71、辟谷;72、魇祷。
8、感悟玄机之八:丹神变法。书中讲,“捻着诀,念动真言,摇身一变,就变做一棵松树。真个是:郁郁含烟贯四时,凌云直上秀贞姿。全无一点妖猴像,尽是经霜耐雪枝”。烟、猴是五行火之象,霜雪是五行水之象,枝是五行木之象,寓意丹神的变化,即丹随神变。
9、感悟玄机之九: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归本还元,性命双修。书中讲,“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孙悟空顿然醒悟,寓意当“丹神”达到“随变”的境地时,须回归本位。丹从那里来?丹是由心神修炼而来,寓意丹神回归本位,即由空无之心返归见有之心,神丹合一。请注意:此有非彼有,“此”是有丹之有,“彼”是有色之有。
10、感悟玄机之十:不题师徒之事。心神归一,丹神不二。师徒之事,即一个解空,一个悟空;从此不题师徒之事,即不再解空和悟空。
为何不再解空和悟空?解空和悟空的目的,在于求得真心而运炁结丹,既然已经结丹,即有(丹),此后须长守于丹,所以,不再解空和悟空,而须神丹合一。书中讲,“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了,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决不敢题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第8回讲,“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精气神聚一,不可存二。否则,要么精泄,要么气散,要么神飞,三者合一结丹才保永固。为什么孙悟空此去“定生不良”?表明神丹合一则安,神丹分离则祸,作者为了说明神与丹的关系,作了神与丹的分合演示。
总之,用神须从有至无,“无”处见真心,真心方合炁。结丹须从无至有,见炁即是有,聚炁方结丹。结丹之前须悟空,结丹之后须神守。
关于孙悟空:人生的意义在于超越死亡(转载)
人生的意义在于超越死亡
正因为死亡让生命变得有限,生命才会变得如此
可贵。当我们开始思考死亡,我们的人生也开始变
得有价值。对死亡的每一次思考,都堪称是一次小
小的西游。
孙悟空的身世
当我们翻开《西游记》的第一页,孙悟空就从一块仙石中蹦了出来。在他身上与生俱来的那种无拘无束的个性、那种无所不能的力量,乃至那种无法无天的叛逆精神,赢得了多少孩子的崇拜与欢呼啊!即使是成年人,也似乎永远在莫名其妙地喜欢他。这个“灵根育孕”的“三无”之人,凝结着许多人孩提时的纯真情感,简直成了中国最经典的神话人物形象。
孙悟空的身世,一直是个令人费解的谜。据说他是天地间钟灵毓秀的产物,不仅无父无母,而且生来就会行走跳跃。他每天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有一天,他从瀑布飞泉中发现了水帘洞,被猴子们拥戴为美猴王。
按照书中的交代,孙悟空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人氏。可是,东胜神洲在哪里呢?佛教认为,地球是个扁圆的球体,运行于虚空。其中有四个围绕恒星旋转的星球上面有生命存在,称之为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南赡部洲即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其余三个有生命的星体中,东胜神州和西牛贺洲所居人类的寿命约为我们地球人寿命的两倍半;北俱芦洲所居人类的寿命是地球人寿命的10倍。佛教认为,四大部洲是一个小世界,而所谓“大千世界”共有100亿个小世界,足见宇宙之广大。虽然地球人至今尚未寻找到其余三个有人类居住的星体,但据说有高僧大德,如目连等人,一昼夜即可飞行遍历四大部洲。按照这一说法,孙悟空应该是外星人。
至于傲来国,有人考证说,就是江苏连云港的云台山。早在300年以前,云台山四周还是汪洋大海。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的一次大地震,使云台山下的海岸线迅速向北推移了14公里,加之黄河改道,逐渐淤塞成陆地。现在云台山东部仍与大海相连,从地理上讲,它倒很像《西游记》中描写的那个傲来国。但是,在云台山的历史上毕竟没有一个所谓的傲来国,《西游记》也不是一部地理故事。
“傲来国”是什么意思呢?傲与敖同,《广雅·释言》曰:“敖,妄也。”是虚妄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在浩瀚的太空中,传说有一个名叫东胜神洲的星球。在这个星球上,有一个子虚乌有的傲来国……”孙悟空的故乡,就是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地方。
因此,在我看来,《西游记》和《圣经》一样,其实是一部用神话故事讲述的寓言,似乎没有必要去考证其中的历史和地理。这部寓言的价值,在于其中演绎的人生哲理。
脖子上的“仙石”
心理学大师荣格在研究《西游记》之后认为,花果山象征着人的身体,仙石象征着人的脑袋,瀑布飞泉象征着意识流,瀑布飞泉中的水帘洞象征意识源头。原来,孕育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那块“仙石”,竟然是我们脖子上这颗脑袋。
因为有了这颗脑袋,每一个婴儿生来就会有意识的流动,就会吃喝,和那只叫做孙悟空的猴子一样。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我们也会为人父母,但我们仍然无法解释这种生命现象,我们只能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本能”。我们不清楚“本能”究竟从何而来,就像孙悟空的身世一样离奇。
当我们的脑袋像那块仙石一样迸裂,当孙悟空从我们的大脑中一跃而出,我们的心就一刻也安静不下来。齐天大圣孙悟空,原来就是中国成语“心猿意马”中的那只“心猿”。“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其实就是我们的心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西游记》讲述的是一个人如何通过控制自己的意念,去寻找人生的真理,造就功德圆满的职业生涯。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与生俱来的潜意识,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利用自己的潜意识去追求成功。许多人在那道飞流直下的瀑布面前胆怯了,他们站在那里,不敢相信瀑布后面的奇迹,因此他们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现在,让我们向孙悟空学习,坦诚地面对自己,去勇敢地探索生命中属于自己的水帘洞,像孙悟空那样,做一个尽情释放个性和能量的美猴王。如果你能对自己的心灵与感情控制自如,你就可以完成任何事情,并最终得到你想要的幸福生活。
生与死
当我们开始探索自我,当我们找到自己的水帘洞,也就找到了快乐的心灵家园。就像生活在水帘洞中的猴子一样,日子过得无忧无虑。直到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另外一个严峻的问题,也就是“死亡”这个哲学母题。孙悟空的故事也是这样开始的。他那时还不叫孙悟空,就像学龄前贪玩的儿童一样,还没有自己的大名。这只可爱的猴子当时被爱称为“美猴王”。
可是,美猴王已经长大了,尽管他在水帘洞“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何期有三五百载,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三五百载,极言时间之悠长也,就像用一万三千五百斤来形容金箍棒的重量、用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形容飞行的速度一样,并非实指。
一天,美猴王与群猴在喜宴之间,忽然若有所思,神情黯然,堕下泪来。众猴慌忙问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们住在这仙山福地,日日欢会,兽中之王麒麟、鸟中之王凤凰都管不了我们,也不像人类社会那样要受到法律的拘束,自由自在,快乐逍遥,您又何必要自寻烦恼呢?”猴王却说:“我们今天虽然快乐逍遥,可暗中却有阎王爷管着,算不准什么时候就呜呼哀哉了?”猴子们听了这话,也是一个个黯然神伤,都因为人生之无常、死亡之恐怖而感到可悲。
和这些猴子一样,死亡也让我们感到恐惧,因为死亡让生命变得有限。在死亡面前,生命总是显得那样脆弱。然而,正因为死亡让生命变得有限,生命才会变得如此可贵。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所谓人生其实就是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当我们开始思考死亡,我们的人生也开始变得有价值。对死亡的每一次思考,都堪称是一次小小的西游。
《西游记》的故事,便从此开始。
旅人的故事
在讲述《西游记》之前,先讲一则《佛譬喻经》中的寓言:
那是一个寂寞的秋天黄昏,在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步履蹒跚地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杂草丛生的古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人的白骨。
这些白骨究竟从何而来呢?旅人正在疑惑思考之际,忽然听到前方传来骇人的咆哮声。紧接着,一只凶恶的老虎疯狂地扑了过来。旅人顿时明白了那些白骨的由来,立刻拔腿就逃。
在惊慌失措之中,旅人迷失了方向,竟跑到一座悬崖的边上。紧急之中,他发现断崖上有一棵松树,而他的背囊里还有一段长长的绳索。于是,旅人毫不犹豫地把绳索系在松树上,沿着绳索攀缘而下,逃脱了老虎的利爪。
老虎在崖上狂吼着。好险啊!幸亏有了这棵松树,幸亏带着绳索,终于死里逃生,救了宝贵的一命。旅人万分庆幸地拍打着自己的胸口,惊魂稍定。但是,当他往脚下一看时,不禁再一次惊叫了起来。原来,在他的脚下竟是波涛汹涌、深不可测的大海!旅人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更恐怖的是,在那根救生的绳索和松树打结的地方出现了两只一白一黑的老鼠,正在交替着噬咬那个结。旅人拼命地摇动绳索,想要赶走老鼠。可是,他绝望了,老鼠一点儿也没有要逃开的意思。同时,由于他的摇晃,松树的枝丫甚至发出了断裂的“喀嚓”之声。
这时,他发现在他的前方有几枚红彤彤的野果。他伸手摘了一枚,放在嘴里。哇,好甜哪!旅人顿时被甜蜜的滋味陶醉了,甚至忘记了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他再次伸出手,去摘取第二枚野果……
世俗的人生
旅人:旅人的故事其实就是你的故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好像是生涯中的旅人。
荒野:荒野是在象征你寂寞的人生。我们每个人自从出生,就开始了我们的人生之旅。既是旅人,当然应该知道自己的目的地。你若知道自己何去何从,这满目荒凉的原野将立即变得艳阳高照、繁花似锦。可是,你不知道,你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只能在糊里糊涂或寻寻觅觅中饱尝无尽的凄凉,就和这个无知的旅人一样。
秋天的黄昏:秋天的黄昏是比喻人生的孤寂感。虽然你也有自己的亲属、家族和朋友,但他们似乎并不理解你。不如意事七八九,能与人言一二三,你找不到自己的心灵之友,你无法倾吐心中的一切。即使是夫妻,也未必能心心相印。人生的孤寂,就在于这心灵的孤独。你好像是孤单一人奔波在人生的旅途中。
白骨:路边的白骨是亡者的遗骸。人生的旅途中,你总会遇到家人、亲属、朋友的亡故。兔子死了,连狐狸也会悲哀,这些白骨也同样让你感到心悸。你会意识到,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也会变成一堆白骨。
老虎:饥饿的老虎象征着死亡的威胁。死亡不可避免,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与死亡之虎狭路相逢。现在,这只凶恶的老虎向你扑过来了,你会怎样反应呢?你是勇敢地迎上前去,奋力搏斗,直到筋疲力尽,还是拔腿就逃?
悬崖:悬崖象征着一条不归的绝路。如果你的方向不正确,那么你所走的每一条路都会通向悬崖。
松树:悬崖边上的那棵松树象征着金钱、财产、名誉、地位。于是,你努力地抓住它。你想抓住一根粗大的树枝,作为活命的指望。
绳索:绳索象征着你的时间。你以为自己能够活多久,那条绳索就会有多长。因此,无论是20年、30年或40年,那条绳索其实是你想像中的绳索。现在,你把那条绳索系到了松树的哪个枝丫上?金钱?财产?名誉?还是地位?你有没有想过,这根枝丫会在你最无助的时候突然断裂?你越是无助,你就越是挣扎,那根枝丫就越是容易断裂。
老鼠:不断噬咬着绳索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它们在白天和晚上交替着噬咬你的绳索,最后绳索必然会被咬断。
深海:无论是枝丫或绳索断裂,你都将堕入怒涛汹涌的深海。堕入深海就是死亡。
野果:红彤彤的野果是诱惑着你的欲望。为了贪图享受,满足自己的欲望,你甚至会忘记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是的,枝丫和绳索都会断裂----在枝丫或绳索断裂之前你自以为聪明地选择了野果----反正总是一死,何不及时行乐?
野果之外的思考:从满目荒凉的原野到红彤彤的野果,是我们浑浑噩噩的世俗生活的写照。只是,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过程中,在枝丫或绳索断裂之前,只要你随时醒悟,你都可以自我救赎,超越死亡?
走向超越死亡之路
非常庆幸,正当水帘洞里的美猴王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掩面痛哭之时,一只通背猿猴从猴群中跳出来,大声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所谓五虫,为鳞虫、羽虫、毛虫、介虫、裸虫,泛指身上长着鳞片、羽毛、皮毛、甲壳以及光着皮肉的所有动物。其中,人就是一种裸虫。
阎王,是死亡之虎的另一种比喻。美猴王感到奇怪,五虫皆伏阎王所管,是哪三等名色可以超越于阎王爷的管辖呢?通背猿猴告诉他,这三等名色就是佛教中的佛、道教中的仙、儒教中的圣贤,他们具有超越死亡的神奇力量。
美猴王追问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回答说:“他们住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美猴王听了,满心欢喜地说:“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躲过阎王之难。”
于是,他便采折了一些松枝,编成筏子,漂洋过海,去寻找传说中长生不老的神迹。
秦始皇的神仙情绪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曾经派人漂洋过海寻找传说中的神仙。在他的命令下,方士徐福率领3000童男童女从山东琅琊入海,浩浩荡荡地起程东发,从此消失在浩淼烟波之中。有历史学家考证,徐福漂流到了日本,并带去了中华的文明。日本裕仁天皇的弟弟三笠宫曾经动情地把徐福称为日本的国父,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也自称是秦人后代。羽田二字,在日语中就是秦的意思,是徐福率领的千童百工集团所繁衍的后裔中的姓氏之一。
我们知道,秦始皇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统一了六国,平定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近500年诸侯混战的局面,成了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按理说,皇帝握有天下财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还去找神仙干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不顺心,不快乐。
秦始皇虽然贵为皇帝,但没有人理解他的孤独和痛苦。因为要管理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他需要建立和保持足够的权威,所以,所有的孤独和痛苦都只能自己默默忍受。他没有朋友,也没有人敢做他的朋友。这种情形在现在的许多公司也能看到,由于管理的需要,总经理往往会和每一位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因为公司在经营中有太多的秘密,他只能在守口如瓶中独自品尝寂寞的滋味。
秦始皇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尉缭子曾经用“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来形容秦始皇的体貌特征。所谓“蜂准”,也就是马鞍鼻,鼻居五官之中,一个人面孔中央突然凹陷下去一块,那长相是多么丑陋。所谓“挚鸟膺”,其实是脊椎骨严重弯曲造成的鸡胸。所谓“豺声”,也就是声音嘶哑。郭沫若经过考证,认为秦始皇小时候得过软骨症,造成骨骼的发育异常,致使胸部、鼻梁都严重变形。软骨症又叫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很容易引发肺炎、气管炎之类的并发症,郭沫若怀疑秦始皇一直患有严重的气管炎,久咳不愈而致使嗓音沙哑难听。因此,秦始皇就像许多残疾人一样,不得不经常面对和思考生死问题。
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那就是秦皇朝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秦皇朝名义上统一了天下,可天下依然风雨飘摇。秦始皇只好强忍着病痛的折磨,一面求仙访道,一面用铁腕手段镇压各地的反秦活动。他不相信别人能把秦皇朝从动荡中稳定下来,更不情愿把一个危机四伏的秦皇朝交给后人。他多么希望有一个神仙能够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更多的时间,让他最终能够造就秦皇朝的太平盛世。
考古学家在秦始皇兵马俑附近发现了13只2200年前的青铜鹤类,其中两只已证明为仙鹤。鹤是中国人传统的吉祥鸟,象征着长寿,中国古代有驾鹤乘云升天的神仙文化,而出土的仙鹤脚下正是云状的青铜踏板。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的专家认为,这些鹤类的青铜雕塑反映了秦始皇心中到死也解不开的神仙情结。
神仙的邻居
美猴王比秦始皇的运气好,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他遇到了一个樵夫。美猴王把遇到的这个樵夫当成了神仙。当时樵夫在一边砍柴一边唱歌,歌曰:“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迳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观棋柯烂”出自梁任的《述异记》。说是有个名叫王质的青年樵夫,入山砍柴,在山中遇见两童子下棋,就在旁边观看。一局棋下完了,童子笑着问王质:“你怎么还没走呀?”王质吃了一惊,回头去找斧头,谁知斧头的木柄早已朽烂了。童子告诉他说,指间一盘棋局,世上百年光阴,斧柄焉有不烂之理?王质将信将疑地回到家,母亲与邻居的好友都已经去世了。王质感叹不已,从中悟出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成了人间的活神仙。
然而,美猴王遇到的这个樵夫却没能够像王质那样成为神仙,而是神仙的邻居。神仙的邻居竟然是个凡人,真是耐人寻味。樵夫解释说:“我一生命苦,每天为了茶饭忙碌,还要供养年迈的母亲,没有办法去修行做神仙。我刚才唱的歌儿,是神仙教我唱着散心解闷的。”
想想看,你是不是那个樵夫呢?尽管你也是神仙的邻居,尽管你也知道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可神仙依然是神仙,你依然是你。别人能够依据这些道理修身养性做神仙,而你却只能用这些道理散心解闷?
经樵夫指引,美猴王找到了灵台方寸山。灵台者,心也。方寸,亦心也。美猴王找遍千山万水,原来神仙就在心中。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许多人也是这样,一生总是巴望贵人襄助,谁知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贵人。
让我们跟随美猴王,一起进入熟悉而又陌生的心灵世界,去学习如何超越死亡的神秘法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