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西游记之陕西民间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05:20

MM西游记之陕西民间艺术

默认分类 2009-08-18 16:58:20 阅读37 评论0 字号:大中

6月17日
今日西安大雨,没什么可逛的,便决定跟青年旅舍的驴友们一起包车去陕西渭南地区的华县找寻古朴的陕西民间艺术。

早饭买了个肉夹馍凑合一下,我们就上路了。

陕西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传说中的黄帝就葬于陕西境内的共同陵桥山,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都发现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周秦汉唐等13朝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丰厚的民俗文化遗产。 

华县在八百里秦川东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山清水秀,气候温和,距西安市75公里,渭南市26公里,距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博物馆40公里,东距西岳华山30公里。

华县历史悠久,夏为古雍州地,周宣王二十二年建立郑国,秦设郑县,唐设华州,民国二年改华州为华县。古郑国的郑桓公、唐汾阳王郭子仪、教育先驱杨松轩、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外交家潘自力等祖籍于此。老观台遗址、元代圣山禅修寺、少华山晴岚、潜龙寺、永庆寺、白崖裕瀑布、赤水桥上桥、渭华起义纪念馆及新建的少华山森林公园等皆为游人向往。

不过今天大雨,咱就不能上山了,只能去看看我们国家的艺术瑰宝——剪纸、皮影、老腔。

包了个桑塔纳,拼车每人50元,大约一个小时就到啦。

剪纸,是驴友事先联系好的,到一个民间剪纸艺术家的工作室去参观。

所谓的工作室其实就是一个居民楼里独立的一个房间,房间不大,但是剪纸却令我们称奇。

剪纸是我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伟大领袖毛主席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植树造林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 



十二生肖
陕西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国各地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剪纸艺术中,古老而纯朴的陕西剪纸以它特有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陕西剪纸主要形式有窗窑顶花、炕围花、门画、挂帘、枕花、桌裙花、鞋花、结婚双喜花、衣物佩饰花、神龛贴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窗花最为普遍。每逢春节,不论那里的农村,给窗子糊上洁白的纸,贴上红纸剪成的窗花,喜庆新年。



双龙戏珠
陕西的窗花在表现内容上,一种是继承传统,一种是贴近生活,近距离反映现实。有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造型严谨,民间风味十足。陕西剪纸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炼、明朗为特点。她们创作的剪纸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具有古朴的民风。他们一方面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对生活进行仔细入微的观察和理解,凝聚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并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用剪纸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的理解。 



宁静致远
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在陕北曾有“找媳妇,要巧的”的习俗,给娃找媳妇,“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有“一看窗子二看帘”的说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门帘是看绣花的本事。人们普遍认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聪明,以后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聪明的。而今陕北农村,谁会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腊月天婆姨女子们在一起相互学着剪花,有好样子出来,争相替样。正月妇女们相互串门看谁的窗花好,看谁手最巧。



栩栩如生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被广泛的记载:
唐.李商隐《人曰》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彩也就是剪纸。
唐.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
南宋.周密所著《志雅堂诗杂钞》中写有:“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民间剪纸艺术家出场啦



巧手



这位艺术家很羞涩,连连自称不上相



现场2分钟剪成的小花篮,是送给我们的,很可爱吧。
像上面那些复杂的图案,许多需要先画好版,很复杂的,有的需要剪半个月左右,呕心沥血啊。
看完剪纸,我们便去参观华州皮影。



到达雨田社时已是正午,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说艺术家们都去吃饭了,我们也只好也在附近找了家小餐馆吃午饭,13点再去看。

古老的华夏文化这里传承……



门外剪纸一瞥


午饭是在一家川菜馆解决的,伙食一般。

午饭后休息片刻,我们便去参观雨田社。


陕西雨田社是传承和发展华州皮影的学校,在以潘京乐、张华州、姜建合、魏金全为首的十多位皮影大师的大力协助下,致力于抢救和开发华州皮影文化:组织华州皮影艺人赴国内外演出,进行皮影戏音像资料的抢救性整理,培养华州皮影表演和雕刻新人,开发以皮影戏为主题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高级礼品,开发和销售皮影戏曲光碟,建立华州皮影博物馆。



古色古香的环境









两千多年前,长安城内。

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是位倾国倾城的绝世佳人:“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然而,入宫几年后,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中国华州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雨田社的艺术家在雕刻皮影

陕西华县(古华州)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华州皮影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明清为鼎盛时期。原为宫廷戏,唐以后流传于民间,13世纪传入西方。现在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雕刻工艺流程

华州皮影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影偶以上等秦川牛皮为原料,经过刮、磨、刻、染、熨、缀等20多道工序手工精雕细刻而成。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景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的处理。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息浓厚。



雕刻好的杨贵妃
哈哈,是不是有点太苗条啦?




皮影染色流程,小小皮影,竟然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果然是慢工出细活啊

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

  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

  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一般选用六岁左右的秦川黄牛皮。




上完色的贵妃娘娘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




小巧可爱,栩栩如生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等等。




看看这个未上色的小手,多么精致啊
染色的艺术家出场了,非常年轻,其父亲也是从事皮影艺术行业的,从小耳濡目染




这就是她的作品啦,忒美啦

华州皮影制品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刮、磨、刻、染、熨、缀等20馀道工序手工精工细作而成。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的综合处理。其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息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华州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华州皮影作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看完皮影制作过程,现在我们要去看皮影戏了,浪迪格朗,浪迪格朗。。。。。。



华州皮影

中国华州皮影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时期,在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是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流传甚广。




先来一出武戏
中国很多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到过先导作用。




再来一出文戏
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招待国内外宾客。




让我们到幕后亲眼看看艺术家们的表演





华州皮影戏的特点是一出戏的演出由5人完成,不同于其他皮影戏演出需要7-8人。在演出中,由1个前声唱完所有的剧情,1个签手用皮影表演剧中所有人物的动作,3个乐师演奏所有的音乐,从而达到“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舞台艺术效果。





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




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一位艺术家要同时表演好几种乐器




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





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生动表演
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观看完皮影表演,我们被深深的感动了。
这种古朴的艺术风格感染伴随着我们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希望能好好的保护流传下去。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雨田社的黑陶工艺展。



制作黑陶的车间




雕刻



是不是有点像《人鬼情未了》中的情节?



漂亮的瓶子



精湛的工艺

雨田社的黑陶工艺很出名,不过我是看不出门道的,大家就随我走马观花看看吧。

现在让我们去欣赏陕西老腔表演





老腔是华阴皮影戏的一种。华阴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表演形式,长期在华阴广泛流传。表演方法和全国大致相同,先搭好台子、撑好"亮子",然后借助灯火,以竹签挑拨用皮革雕成的人物进行舞台表演。




皮影班的班主一般由箱主担任,后来逐渐由说戏的担任。全班由五人组成。





他们的分工是:一、前手,也叫说戏的、叮本的,说唱全本台词。演出时,怀抱月琴,旁放剧本,配合表演进行唱奏。二、签手。也叫"捉签子"的,"拦门的",主要操作全场皮影表演。三、后槽,也叫打后台,"打后槽".主奏马锣、勾锣、梆子和碗碗,武打中还要呐喊助威,帮唱(拉坡)。四、板胡手。主奏唱腔过门,兼奏小铙喇叭,助威帮唱、吹哨。五、坐挡,也叫"贴档"、"帮档"、"择签子的".根据剧情进展、提前安装皮影人物道具,随时供签手使用。并帮签手"绕朵子",排兵对打、拍惊木、呐喊助威。





大概2000年前,在黄河渭河的交汇处,有一座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码头上一群船工,他们拉船时总是一人起头喊号子,众人跟着一起喊,一齐用力。有人用一块木头有节奏地打击船板,这号子便更有了一种号召,一种合力。黄河边上的船工拉了100年,就这样一人起头喊号子,众人齐吼齐合力。黄河边上的船工就这样拉了1000年,一人起头喊号子成了一人主唱,众人跟着一起喊成了众人帮腔满台吼,木块击板成了乐器,黄河岸边有了老腔。于是,老腔成了戏,有了唱腔。 





老腔用皮影表演。只要6个人就可演唱一出让人荡气回肠激动不已的戏来。一出戏由一人主唱,生末净旦丑全担,其他5人帮腔。主唱怀抱月琴,边弹边唱,还要打板打锣和敲鼓。另一人挑扦子表演皮影。其他人分别负责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铃铃和木块击板。近10种乐器由5个人承担,每个人身边都是几件家什,放下这个便拿起那个,搭档配合自然是十分默契。这些古老原始的乐器竟能演奏出铿锵而悠远的旋律,有力地烘托着老腔的唱腔。老腔带着一人唱满台吼的气势,带着以木击板的震撼,去唱征战和剿杀,去唱牺牲和失败,在老腔台下听老腔,那一声似乎从脑后发出的略带沙哑的唱,厚重而深沉。 





老腔唱出得胜的英雄气吞山河的豪迈,唱出失败的英雄马革裹尸还葬的粗犷和豪迈,唱出陕西人的冷倔和苍然。在老腔台下听老腔,仿佛考古学家找到了古战场,听到了刀枪剑戟的撞击和古时的人喊马嘶。在老腔台下听老腔,心胸会慢慢地装进大山和江河,驱赶去戚戚的小气,生出一股豪气,一股无畏。 





老腔戏剧目以三国故事为最,计有《长坂坡》、《出五关》、《取西川》、《收姜维》、《定军山》、《战马超》等30多本。 





老腔生于华阴。生于张氏家族。曾经辉煌过,那是在明、清两代,华阴境内有10多个班社,活跃在周边的陕西、山西、河南一带。





现在,华阴老腔仍然代代相传,只是有些萧条。有四五个班社坚持在华阴境内活动。张新民是华阴老腔正宗传人张全生的儿子,他保存着老腔自乾隆年间传下来的百十个戏本,张新民视这些戏本为张家珍宝。只是新民的儿子却死活不上这个套,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老腔的忧虑。





另一个资格最老的班主"白毛"名叫王振中,虽然姓王却也是张氏一族老腔的传承。白毛年过70,说起老腔就激动。唱《人面桃花》,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能唱得人激动流泪。 





经过数十代传儿不传女的宗族复制,到今天,仅剩下七八个演员,加上几位只能伴奏,不会演唱的演员,全国一共只有十二位老腔演员。




然而,老腔老调,蕴含着无数艺术闪光,滋养着当今文化人的艺术生涯。





金庸先生登临西岳华山,在观看老腔皮影戏后,不禁兴奋题词:"喜观老腔皮影戏,精彩无比,叹为观止。"张艺谋、赵季平、葛优等文化艺术界的"腕级人物"也都从老腔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打造更多更好的精品。




老腔表演艺术家合影

如果你不看老腔表演,你也许不会喜欢这种古老的艺术,但是只要你看了,我相信都会喜欢,有很强的感染力,确实可以把人的眼泪唱出来。精彩啊!!!

我们看了三遍,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希望老腔艺术,皮影艺术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能够更好的受到保护,更好的发扬,生生不息。

17点半我们踏上回西安的归程,回到青年旅舍,稍作休息后就步行到回民街去吃羊肉泡馍了,太好吃了,怎么吃也吃不够。哈哈。

总结:陕西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民间艺术瑰宝丰富,感兴趣的朋友值得看看。
      今日消费——拼车50元,饭30元,网吧6元,水果13,水2元,住宿,45元,合计14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