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讲玄奘西游记之国王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32:45
       第27讲国王斗法

        玄奘不仅击败了顺世外道对那烂陀寺的挑战,还写出了一部能够完全战胜小乘佛教的著作,此时的玄奘觉得应该马上回国了。就在玄奘谢绝了那烂陀寺僧众们的挽留打点行装准备上路之时,听说玄奘盛名的鸠摩罗王派来使者请玄奘到他那里去,戒贤大法师想到玄奘如果去鸠摩罗王那里,戒日王肯定会怪罪下来,于是,婉言拒绝了鸠摩罗王的邀请。没想到鸠摩罗王翻了脸,扬言要踏平那烂陀寺。戒日王和鸠摩罗王是当时印度势力最大的两个国王,他们为了一个中国高僧,将会展开一场怎样的争斗呢?

        我们上一讲讲到玄奘这一次是真正地下定决心准备回国,他非常细致地包装、捆扎他在印度五年期间收集的大量佛像和佛经。大家看到玄奘这次可能是真的要离开那烂陀寺,所以在寺院里的很多高僧和玄奘法师共同生活了五年之久的这些同伴,都纷纷来劝阻玄奘。这时,玄奘毫不犹豫地表达了他的使命感,和对自己的期许。他希望回归大唐东土,戒贤法师是真正理解他使命的人。戒贤吩咐那烂陀寺所有的人,任为装束,诸人不须苦留。

        玄奘正在抓紧时间收拾行装,戒贤法师完全同意玄奘回国,支持玄奘回国,在这个当口,那个露形外道说的话,应验了。鸠摩罗王派出的使者到了,希望戒贤大师把支那国高僧送过去。这一下,戒贤大师犯了难,他知道自己心爱的徒弟已经归心似箭。另外,如果不走的话,玄奘首先是要等候戒日王的命令,戒日王是印度排名第一的王。再说戒日王有约在先,如果玄奘被鸠摩罗王接走,玄奘既不能启程回国,又不能去应付般若鞠多的辩论,戒日王要是发起火来怎么办?戒贤大师没有办法,犹豫再三,只好搪塞:支那僧意欲还国,不及得赴王命。婉言拒绝鸠摩罗王的好意,这位支那国高僧已经决定回国了,来不及到您那儿去了。

        鸠摩罗王和戒日王是印度当时势力最大的两位国王,戒贤大师深受戒日王的恩惠,但也不想得罪鸠摩罗王,只能催促玄奘赶快上路,以避免两位国王为争夺玄奘而发生冲突。离开祖国十几年的玄奘早就归心似箭,却总是被杰尔连三的发生的事情一再延误着归期。这一次玄奘能够顺利地登上归程吗?

        看来玄奘的行李实在太多,他并没有利用这段时间马上离开那烂陀寺,还在那里整理行装。这时,鸠摩罗王的使臣第二次来到,传达国王的话说:师纵欲归,暂过弟子,去亦非难,必愿垂顾,勿复致迟。就算法师决定回国,先到我这边过一过,回国并没有什么难的,我可以送他,一定希望支那国高僧能够光临我这个地方,不要再拖延了。

        可是,戒贤法师实在有自己的难处,他得罪不起戒日王,所以他采取拖的办法,我既不把玄奘给你送去,也不明确答复你。但是,鸠摩罗王毕竟是个国王,国王有几个有好脾气的?何况,鸠摩罗王的礼数周到,态度谦卑殷勤,戒贤大师应付的办法实在苍白无力。

        结果可想而知,鸠摩罗王暴怒,又一次派人过来送信。这封信就有点杀气腾腾了,信中说:弟子我是个凡夫俗子,沾染上了世界上各种好逸恶劳,我本来就不懂佛法。今天,我听到了一个外国僧人的名字,身心欢喜,就好比绽放出了信佛乐道的萌芽。大师您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这个外国僧人去我那儿,这根本是想让众生长久地沉沦在漫漫的黑夜之中。这难道是高僧大德继承佛法,弘扬佛法,拯救超拔众生的道理吗?我鸠摩罗王不胜渴望仰慕之情,所以,再次派人去请。如果还是不见人来的话,那子弟我分明成了恶人。在印度古代史上,有那么多的国王,能够破坏佛法,摧毁菩提树,大师您以为弟子我没有这个力量吗?我一定会召集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前来,把那烂陀寺踏为韲(ji)粉(碎末)。我说的这些话,就好比是太阳在天上,大师您试试看?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大家恐怕都没有想到。这事如果处理不当,那烂陀寺就要面临灭顶之灾,玄奘曾经做过的不祥之梦,也许就会提前变成现实。

        早在五年前,玄奘曾离开那烂陀寺,到印度各地游历,当他决定回国时,梦见那烂陀寺变成一片废墟,所以才决定返回那烂陀寺看望。现在鸠摩罗王对那烂陀寺发出了威胁,玄奘当然应该去见鸠摩罗王。但是,戒贤大师又担心如果戒日王来要玄奘,又如何交待呢?但再拖下去,鸠摩罗王真的来踏平那烂陀寺怎么办?戒贤和玄奘两位法师真是左右为难。

        把玄奘送过去不就行了嘛!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到现在你才把人送过去,还能不能指望人家像一开始那样尊崇玄奘呢?还会不会给那烂陀寺那么大的面子呢?你敬酒不吃,等着人家给你吃罚酒。再说,和般若鞠多的那场辩论会,怎么办?戒日王来要人,怎么办?要了,鸠摩罗王不给又怎么办?这些难题,就像一座天大的山,压在两位大师的心头。此刻,玄奘当然已经走不了。

        在这关键时刻还是戒贤大师拿主意,对玄奘说:鸠摩罗王的善心本来就很弱,在他的统治下,佛教谈不上流行。自打听到你的名字后,好像起了善心,你和他也许是前世的好朋友,你就努力去做吧!何况出家人的本分,就是去做有义有利的事情,如今可能是机缘到了。好比是砍树,你把树的根砍断了,枝叶也就死了。意思是说,你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把鸠摩罗王不信佛法的心给改变了,他人也就改变了。你到了那里,一定要想办法,让鸠摩罗王发善心,那么百姓自然而然就会跟从鸠摩罗王信仰佛教。如果抗命不去,恐怕会有祸事。

        戒贤大师希望马上就要回国的弟子再辛苦一趟,再为那烂陀寺解决一次难题。玄奘当然没办法,只能奉命惟谨。

        为了那烂陀寺免遭涂炭,玄奘跟随鸠摩罗王使者,来到了鸠摩罗王身边。

        国王见到玄奘来了,他也没怎么计较,非常开心,他率领大臣们欢迎礼拜,把玄奘请到宫中,每天音乐,香花供养,把玄奘折腾了个把月。

        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鸠摩罗王跟玄奘的这次会面,到底谈了哪些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记载。鸠摩罗王开始当然讲些客气话:我虽然不学无才,但平时仰慕有大学问的人,所以,听到了您的大名,我便大胆前来言请。他曾讲过的那些威胁的话就不提了,玄奘也装着什么也不知道说:我的智慧偏颇而不全面,真是不值得国王您这样啊,我的名字传进您的耳朵,是有辱倾听。

        接下来鸠摩罗王的一番话,告诉我们当时的中国,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遥远的印度最为著名。当时印度的统治者又是通过什么渠道,来感受和了解遥远的唐朝的。

        鸠摩罗王跟玄奘说:看来,你故乡的风气崇尚学习,如今印度好几个地方,都在歌颂摩诃支那国,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印度好多地方都在传唱大中华的一支歌,秦王破阵乐。这是当时印度流行的一首外国歌曲。我听了以后,觉得这个音乐很棒,摩诃支那国难道就是师傅您的故乡吗?印度的国王正是通过一个大唐的宫廷乐舞,来感受这个国家,来赞美这个国家。

        秦王破阵乐是当时唐朝的一种宫廷音乐,那时,唐朝已经建立十几年,正是国家昌盛、威名远扬之时,而玄奘偷渡出关,前往西天取经之时是唐朝刚刚建立疆界未稳之际,那么玄奘是否了解秦王破阵乐?他又该如何回答鸠摩罗王的询问呢?

        玄奘离开祖国西行求法,是贞观元年。玄奘当时的地位远远没有他回归以后那么崇高,他就是一个优秀的僧人,他应该不会知道宫廷表演的秦王破阵乐。鸠摩罗王的这句问话,玄奘也很惊讶,但也激发了玄奘对自己祖国的自豪感。

        玄奘自豪地回答:是,这支曲子的故乡就是我的祖国。这曲子是赞美我的君主,他那伟大的道德和功勋。一千多年后我们读到这样的记载,可以知道玄奘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氛围。

        鸠摩罗王大为赞叹:没想到大德您,正是这个国家的人。我时常仰慕大唐的风采啊,我向东瞭望已经很久,只是因为山川阻隔,没有办法前去。

        玄奘不卑不亢地回答:我的君主圣德远披,殊俗异域,前来拜阙称臣者甚多。其实那个时候,唐太宗刚刚当皇帝,玄奘也不一定能知道那么多,但是当时的这种应酬,放在这样一个外交场合,是非常精彩的。

        鸠摩罗王当即表达了希望能够前往大中华朝贡的心愿,以后中国的正史记载,鸠摩罗王的确达成了自己的心愿。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辉夺目的一页。这里,当然有玄奘的一份功劳。

        鸠摩罗王仰慕玄奘的学识,每日与玄奘攀谈,竟毫无放玄奘回归之意。而此时,戒贤大师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戒日王征战归来,当他听说玄奘法师到了鸠摩罗王那里去了,戒日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下,这段精彩无比的历史插曲。戒日王大约在贞观14年,公元年,征服一个国家后回来,想起了他请过那烂陀寺的高僧,要和般若鞠多辩论一事。一打听,玄奘居然到鸠摩罗王那里去了,心里很不舒服,就派使者到鸠摩罗王那里,要他赶紧把支那僧给我送来。

        鸠摩罗王,不仅没有拱手相让,而且一开口就是一句狠话:我头可得,法师未可及来。这一下激怒了不可一世的戒日王,戒日王心里也纳闷,鸠摩罗王到底怎么了?今天怎么这样轻视我?居然为了一个僧人,说出这样有失水准的粗话呢?戒日王觉得事情有点不太对头,就又派出一个使者,去对鸠摩罗王说,你不是说可以把你的头交出来吗,好吧,就把你的脑袋让我的使者带回来吧!

        两位印度名王,就为一个外国的高僧,大斗其法。鸠摩罗王当然不会把脑袋给你,在这个时候,鸠摩罗王也明显底气不足,听到戒日王使者的话后,觉得自己失言了。他知道,话一出口,覆水难收。但是,他毕竟也是老二,就这么认输也不甘心。那么怎么来处理这个难题呢?

        鸠摩罗王不愧是印度古代史上的第二号人物,不仅不回避,不逃跑,相反他下令调集两万象军,分乘三万艘船,这是史书上记载的,我也不明白这两万头象是怎么放在三万艘船上的。沿着恒河浩浩荡荡直奔戒日王领地。

        为了争夺一位中国的留学生玄奘法师,当时印度历史上的两位最著名的国王,不仅反目为仇,而且大动干戈,就凭这一点,我们的玄奘难道担当不起空前绝后这四个字吗?

        那么,鸠摩罗王究竟想干什么呢?

        鸠摩罗王调集两万象军,分乘三万艘船,沿着恒河浩浩荡荡直奔戒日王领地。鸠摩罗王是不是要去打仗?是不是要去拿戒日王的头?不过,鸠摩罗王这次前去,还把玄奘随身带着。

        看来,鸠摩罗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知道躲是躲不过去的,但是,我的面子又不能丢。所以,想出了一个进退自如的办法。鸠摩罗王先派人在恒河北岸准备好行宫,安顿好玄奘,布置好军队。然后,自己带着大臣们,到河的南岸来拜见戒日王。

        戒日王也很有意思,看到鸠摩罗王后,第一你把玄奘带来了,第二你又主动来朝见我,而且戒日王也发觉鸠摩罗王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敬重玄奘,也就不去计较他以前的口不择言了。

        戒日王问:支那僧何在?鸠摩罗王答:在行宫。戒日王问:何不来?这一下,鸠摩罗王可逮住了戒日王的短处了。鸠摩罗王说:大王亲贤爱道,岂可遣师就此参王。大王你既然那么崇拜佛法,那么尊敬贤者,怎么可以让玄奘师傅前来看你呢?这表面上好像是鸠摩罗王在为玄奘争场面,实际上也是为自己撑面子。戒日王说:那好吧,明天我就亲自过去拜见玄奘。

        鸠摩罗王太了解戒日王了,回去后赶紧对玄奘说:戒日王虽然说明天来,恐怕今天晚上就到。然后,就教玄奘你仍须候待,先别睡,你等着,说不定戒日王半夜就来。如果来的话,师不须动,你要端坐着。

        其实,这个时候玄奘成了两个国王斗法的工具,而玄奘此刻也显现出一种大家风范,早就决定好了用什么样的态度来会见印度的最高统治者戒日王。玄奘说:佛法理至如此。根据佛法,道理上是应该他来见我的。

        半夜时分,果然,戒日王按捺不住迫切的心情,前来拜见玄奘。排场很大,河中有数千巨烛,照得恒河像白天一样,并步鼓声声。鸠摩罗王一听,戒日王来了。这步鼓,在整个印度,只有戒日王可以使用这种仪仗,是用几百面铜鼓,戒日王每迈动一步,几百个铜鼓同时敲一下。听到这个声音,鸠摩罗王赶紧率领自己的部下,远远的到河边去等候戒日王。同时,再次嘱咐玄奘法师,您就好好坐着,可别动,戒日王就要到了。

        中印文化史上最夺目的一页,马上就要展开了。这一页是由印度权势最为显赫的戒日王和来自大唐的留学生玄奘共同谱写的,表面上看来很不相称:一面是威名赫赫的帝王,一面是一个求法僧人。但这种表面上的不相称和反差,不正好衬托出玄奘的伟大和独特吗?

        那么,这一场见面,是怎样把玄奘推上西行求法的巅峰的呢?请大家听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