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58:47
所謂「三分之一效應」是個有趣的心理實驗,如果有三張票,兩張有,一張空白。雖然中彩率都一樣,但對第一張和最後一張在心裏都會有點兒抗拒,總認為不可能那麼巧,兩張票正好落在了最後和最前!絕大多數人都覺得從中間隨手抽一張。

在生活中,最典型的就是顧客對於店鋪的選擇。如果在一條商業街上,有一排服務品質相差無幾的店鋪,你來評估一下店面生意好一些呢?也許你會認為是第一家,因為它可以截住顧客。實際上,當顧客走進一條商業街的時候,通常是不可能在第一家店鋪成交的,他總認為前方有更合適的。通常也不會是最後一家,因為一旦前方沒有了可供選擇的店鋪,顧客會產生一種後悔心理,覺得前邊看過的似乎更好一些。如果這條街是一眼看到頭的,通常情況下,分別處於街道兩頭三分之一位置的店鋪最好。 目前,大龄男女择偶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浏览电视,翻阅报纸,漫游网页,都能看到这类“告急”的信息。据《北京市统计年鉴》披露,近年来,北京市的初婚人口比例有下降的趋势。此外北京市人口晚婚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990年为80%,2001年已经达到90%。又据发布的《上海人口发展报告》所显示,2005年,在有着较高文化程度的上海常住人口中,女性初婚晚婚率达到73.59%。晚婚,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越是经济发达地区,选择晚婚的人数也越是庞大,择偶的难度也越大。

  与晚婚联袂而行的是单身、不婚,据四川省统计局人口社科处透露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四川省的“光棍”呈现逐年增多趋势,特别是高学历族类,10万个研究生中有三成是“光棍”。而在发达的珠江三角地区,大龄青年未婚尤为突出。恰如上海人口情报研究中心统计资料所揭示的:“终身不婚状况与文化程度成正相关关系,随着婚姻观念的转变,知识层次的提高,不婚现象有继续增多的趋势。”这一群体,被社会人士戏称为“剩男”、“剩女”,而“剩女”的比例要大大超出“剩男”。而在这浩荡的“剩女”大军中,不乏高学历、高智商、高职位的出色女性,即所谓的“白骨精”——白领阶层、骨干分子、社会精英。有人分析说,长此以往,白领、精英一族的“剩男”、“剩女”不婚的趋势将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宏观的社会是由无数的个人和家庭组合成的,由于目前超龄而未能婚配、生育的,比率极高的是社会优秀分子,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天赋,而他们的未婚未育,表面上看是个人行为,实际上这将无法使得他们将己身优秀的基因种子传播到中华民族的大基因库之中,收获良种遗传果实,最终会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

  形成“剩男”、“剩女”的原因很多,各界人士也有见仁见智的分析。其思路无非有两种: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外部归因,多与外部社会环境有关,如社会转型加速,竞争激烈,社会对人的要求增高,青年们承受的经济压力必然增大,必须先立业后成家,于是错过了青春期这一最佳的恋爱和成婚时间;工作忙,交友圈子狭窄,觅得意中人的概率也就比较低。内部归因,多与当事人内在品质和心理素质有关,如对“另一半”过于挑剔、择偶标准要求较高,对未来婚姻感到恐惧,重视学业事业忽略生活舒适浪漫,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异性交往等。而在内部归因中,对对方过于挑剔占据了首位。央视2台所播出的“大男大女”节目的调查显示,在1000位被调查的“剩男”、“剩女”中,看上他人而主动向对方示爱的只有14%,而被他人看上却看不上对方而回绝了的却高达76%。一般分析这一原因往往归结于人的性格,实际上,理解这一问题还有一条社会心理学的思路。因为,从14%和76%这二者相差悬殊的事实来看,眼光挑剔,所谓“挑花了眼”,是普遍存在于“剩男”、“剩女”群体中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也叫做“三分之一效应”。

  所谓“三分之一效应”,属于决策中的心理偏差。人生在世,经常要面临各类选择。选择无非有两种:二者择一,或多者择一。二者择一,当然也有难度,但难度不大;而在“多者择一”的决策中,随着选择对象的增多,选择余地的增大,选择难度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也在增多和加大,最后使当事者陷入迷茫。为了证实“三分之一效应”,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曾做了个小小的实验,他做了三个阄儿,其中两个写有“有”,一个空白,然后一字排开,摆放的顺序是“有”字阄在两边,空白阄在中间。然后让被试者从中只抽取一次。虽然每个阄的中彩概率是均等的,但绝大多数人在心理上对第1个和第3个都会有点儿抗拒,总认为不可能那么巧,两个“有”字阄正好排在最前和最后,因此绝大多数人都抽取第2个。在生活中,“三分之一效应”最典型的体现就是顾客购物时对于店铺的选择。当顾客走进一条商业街的时候,通常是不可能在第一家店铺成交的,他总认为前方有更合适的。通常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因为一旦前方没有了可供选择的店铺,顾客会产生一种后悔心理,觉得前边看过的似乎更好一些。如果这条街是一眼看到头的,通常情况下,分别处于街道两头三分之一位置的店铺最好。据婚介资深人士透露,很多大龄青年之所以成为“剩男”、“剩女”,是因为陷入了类似“三分之一效应”的心理陷阱,不少青年,尤其是条件好的白领女性,本来有极好的机会,却一次次错过,主要原因在于总认为前面的“店铺”还很多,“下一个”会更好,结果是不切实际地追求完美,“暮去朝来颜色故”。

  所以,一项针对“大龄白领择偶难”的研究建议,择偶当事人最好只选随机遇到的前9名候选人。少于这个人数,信息量不足,无法做出最好判断;而多于这个人数,信息量过剩,可能错过最佳伴侣,增加择偶时间成本。当你刚刚设定好标准就遇上一个心仪的人时,或正处于体内激素周期的某个特定阶段遇上某个特定的人时,你要选的人可能就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