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宠坏了郭晶晶们?(新华每日电讯 2008-2-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28:18
谁宠坏了郭晶晶们?


( 2008-02-26 11:07:0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在北京进行的跳水世界杯赛刚刚落幕,“跳水皇后”郭晶晶成为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被指在接受采访时耍大牌、敷衍了事。
在世界体坛,中国跳水队享有“梦之队”的美誉,摘金夺银如探囊取物。然而,郭晶晶以及另一些中国跳水队员面对媒体的表现,却和她们在赛场上的风范形成极大的反差,就像是被宠坏的孩子。那么,究竟是谁宠坏了她们呢?
与“唯金牌论”的大环境有关
这大约与中国体育“金牌至上”的大环境不无关联。尽管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在内的管理部门近年来努力扭转“唯金牌论”的价值取向,但是在中国体育的现实环境下,成绩好、金牌多仍然足以让一些运动员牛气冲天。像中国跳水队这样的“金牌大户”,无论是运动员还是管理官员,媒体都得罪不起。郭晶晶再怎么耍大牌,圈内的记者也不敢轻易批评。否则的话,以后采访起来只会更加困难。
在国际上则是另外一回事。由于体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程度更高,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运动员的言论、形象与自身的商业价值以及项目的发展关系更加紧密。因此,运动员面对媒体也表现得专业得多。同样是跳水项目,萨乌丁、帕卡琳娜、威尔金森这些国外大牌明星对媒体都非常礼貌和配合。 与项目管理者的风格有关
其次,中国运动员面对媒体时的表现跟项目管理者的风格也有很大关系。比如,以“铁腕”著称的周继红一下“封口令”,跳水队的队员自然噤若寒蝉。但是,如果项目管理者比较开放、比较有亲和力,队员自然也就有生气得多。为了帮助中国运动员更好地面对媒体,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最近对包括跳水队在内的不少运动队进行过专门培训,在模拟训练中表现最活跃、最专业的队伍是中国举重队。这多少让人有些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举行。与中国究竟能获得多少金牌相比,中国运动员向世界展现出什么样的形象也许更为重要,也更能反映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否则,丢脸的绝不仅仅是运动员个人。
在当代中国运动员中,刘翔和姚明名声最大,在应对媒体和树立公众形象方面的表现也同样出色。他们能够在事业和商业方面取得成功,与此绝对是密不可分的。 (记者树文)据新华社北京2月25日奥运专电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8-02/26/content_7671855.htm
周继红:请媒体别苛求郭晶晶


( 2008-02-26 11:05:4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在第十六届世界杯跳水赛结束后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希望大家对运动员“多点理解,少点苛求”。    周继红说,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不想说话的时候,“我希望,媒体多谅解运动员,多换位思考,为她着想。”
(记者周欣 姜涛)据新华社北京2月25日奥运专电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8-02/26/content_7671848.htm
请教周领队:何谓理解,何谓苛求?


( 2008-02-26 11:01:0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长期采访跳水的媒体人士都知道,郭晶晶应付媒体“三句半”的回答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到了这时候就事出有因了呢?
周继红指出,由于郭晶晶是知名选手,关心她的人多,收到的手机短信多,输了之后关注她的人更多。
这更奇怪了,那可是新闻发布会上,这是一种起码的礼节问题。真要换位思考,如果在跳水队的训练会议、甚至总局的工作会议上,有人拿这个理由来在会上调试自己的手机,不知道周领队是否可以接受这样的解释。
周继红还说,“说话还是要看个人意愿。作为领队,我不想对郭晶晶的思维和想法干涉太多……”
似乎前不久跳水队才发出了“封口令”吧。
在大奥运的背景下,媒体和运动队都有各自的责任。如刻苦训练107B是跳水队的责任之一,监督也正是媒体的责任之一。如果一旦有了批评意见,就称其为苛求,那又如同让媒体人士去指点跳水队的高手们去训练一样可笑了。 (记者树文)据新华社北京2月25日奥运专电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8-02/26/content_7671812.htm
谁宠坏了郭晶晶们?(新华每日电讯 2008-2-26) 泉州:惠民限价房“惠”了“关系户”(新华每日电讯 2007-2-7) 1100元的打印机,经“政府采购”变成了1500元(新华每日电讯 2007-2-13) 教育反思:谁宠坏了“木子美”? 谁把余秋雨老师宠坏了? 厦门:特价房总买不到,原来只是饵(新华每日电讯 2008-2-13) 小事“舆论发酵”成大事,看如何引导(新华每日电讯 2008-2-17) 期待媒体监督权力能成为制度化(新华每日电讯 2008-2-20) 雪灾带来的教训当反思和汲取(新华每日电讯 2008-2-20) 保奥运空气质量,六省份联动“治污”(新华每日电讯 2008-2-22) 拖车漫天要价,“病”在行政垄断(新华每日电讯 2008-2-29) 郑州:领导子女出国留学或定居,须经纪检审核(新华每日电讯 2008-9-2) 新华时评:10倍于投资的公路收费,进谁兜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6-29) 女人宠坏了男人 开幕式:很中国,很世界(新华每日电讯 2008-8-10) 开幕式九大震撼(新华每日电讯 2008-8-10) 新华时评:等消费者成了专家,无良商家早赚足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4-21) 新华时评:治安小案,如何在推诿中成“大案”(新华每日电讯 2008-1-31) 新华时评:天门城管罪恶之拳,痛彻天下良知.(新华每日电讯 2008-1-10) 公共信息,如何成了某些人的“私财”(新华每日电讯 2006-11-27) “否决票”,其实也投给了政府部门(新华每日电讯 2007-3-4) 虚假药品广告成了“滚刀肉”?(新华每日电讯 2007-3-30) 长江刀鱼几千元一斤还买不到,快绝迹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4-17) 绝户网封口,长江鱼怕要“断子绝孙”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