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惠民限价房“惠”了“关系户”(新华每日电讯 2007-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01:15
泉州:惠民限价房“惠”了“关系户”


( 2007-02-07 12:30:3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泉州市“江南雅园”楼盘是福建省首例限价房,开发之初就定位于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但记者近日在泉州市采访发现,这里尚未开盘的限价房已变味,蜕变为少数“关系户”的谋利工具。
预售未获许可转让协议已出
记者手中有一份2007年1月24日签订的转让协议:“兹有江南雅园原价转让给吴晓芳(化名)……转让费伍万元整,预付定金壹万伍仟元整……特立此据……”协议双方是王莉(化名)、吴晓芳。
江南雅园即福建省首例限价房,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江南街道兴贤路与南环路之间,占地18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左右,共有300多套住房,最高限价2850元/平方米。
根据这份协议,吴晓芳以2850元/平方米购买江南雅园住房一套,王莉从中获得5万元的手续费。记者从泉州市房管局了解到,江南雅园尚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为什么会出现转让协议呢?记者辗转联系上购房者吴晓芳。
吴晓芳告诉记者:“我是泉州南安人,由于工作关系,想在江南雅园买一套房子,但售楼小姐说已经订完了,只好通过房产中介从订到的人手中购买,要多付5万元的手续费。”
记者以购房者的身份向江南雅园售楼部咨询时,售楼小姐说:“我们早就不登记新客户了。”而一位房产中介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登记也没有用,房子早被有关系的人内订了,要买只能买到加价转让的。”
王莉便是房产中介口中“有关系的人”之一。吴晓芳说:“王莉是我通过从事房产中介工作的表弟认识的,比较放心。”
吴晓芳的丈夫在泉州市一个公安部门工作。他补充说:“我们自己也查过,而且我们是在她家里签的协议,相信她不会骗我们。”
“你怎么相信她能拿到房子呢?”记者问。
“王莉承诺肯定可以通过关系拿到房子,她老公在政府部门工作,开发商一定会给面子。”吴晓芳说。王莉为了打消她的疑虑,在签协议前还拿了一份与别人签的同样性质的限价房转让协议给她看,“内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吴晓芳说。
加价6万元,带你到家谈
王莉能在开盘前拿到限价房吗?记者随即展开调查。经过几次电话联系,在记者承诺可以考虑加付6万元转让费后,王莉主动提出到她家里商谈购买江南雅园的事。
1月25日晚,王莉让记者来到她位于泉州市丰泽区坪山花园的家中,见到她的丈夫。“我们让你到家里来,就是让你知道我住在这边,有什么不放心的尽管来,今后遇到什么问题尽管来。”王莉的丈夫说。
他对记者说:“江南雅园是限价房,比较紧张,一般人很难买得到。他们有几个名额给我,实际上也只给我一套,后来因为很多人要,所以只好又想方设法争取,很抢手。”
记者说:“我打算在售楼部登记,但售楼小姐说已不再登记了。”
“在售楼部登记也没有用,所有能拿到的人都不会在那里登记,在那里登记的人都拿不到。”他得意地说。
记者问:“你怎么确定可以拿到房子呢?”
他说:“开发这个楼盘的老板有些事还得找我们去办。毕竟我在政府部门工作,他们还是要给我一点面子的。再加上意思意思,应该……你大概就会知道我说的什么意思了。”
据王莉的丈夫介绍,购房者需先付部分定金,与其签订一个转让协议,同时将身份证复印件提供给他,由他到房管局去查有没有买过房子,如果是第一次买房,下面由他来操作,等一切搞定,再将转让费的其余部分给他。
为了消除记者疑虑,他拿了一份与一位购房者签订的转让协议给记者看,“按照市场价,江南雅园炒到4100元到4200元每平方米,你加6万元还是划算。通过中介或者别人你很难拿到,只有通过我帮你拿。”
王莉的丈夫还向记者推荐同为限价房的高科雅园。他说:“那里我也内订了几套。”
当记者问他在什么单位工作时,他不愿意透露具体工作单位,只是表示在政府部门工作。
漏洞出在哪?限价房该卖给谁?
记者在泉州市区调查发现,不少房产中介都声称拥有江南雅园的房子。记者以购房者身份先后与德福房产、子午房产、诚信置业、无忧房产等房产中介联系,他们都表示,房东都是有关系的人,从内部拿到房子,转让时收4万元到6万元不等的转让费,或者每平方米要加价600元左右。
房产中介机构向记者承诺肯定能拿到房子。“确定能拿得到,有指标。交纳意向金,签意向书,认购前叫你过去,转让费当天带过去,直接签你名字,把转让费给他。”一位房产中介说。
一些房产中介甚至明确告诉记者手上有几套,已经被预订了几套。
据记者了解,有意向购买江南雅园房产的购房者已达3000多人。限价房炒卖引起普通购房者的不满。一位购房者说:“限价房应该卖给买不起商品房的人住,不是给有钱人投资,更不应该成为少数关系户的捞钱工具。”
1月29日,记者向江南雅园营销机构──福建大升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庄成明求证。
记者问:普通购房者到售楼部买不到限价房,但不少房产中介却高价转让,是不是限价房都已经被内订了?
庄成明说:房产中介大多是炒房,实际上手上并没有,只是一种炒作,但不可否认,肯定有人能通过关系拿到房子。
记者问:哪些人能事先拿到限价房呢?
庄成明说:“一些特权人物,如果一位市领导打电话来说,他的司机要一套房子,那我肯定连夜都要办。”
记者随后采访了泉州市房管局副局长郑镇安。郑镇安表示,限价房属于社会保障性住房,土地竞拍时地价低于市场价,政府做了很多让利。这些房子应该主要卖给中低收入家庭。
郑镇安说:“按照市场现在的房价,如果有人炒作限价房,价格还会上涨,政府的初衷就没有办法实现。”
记者问:为什么会出现炒作限价房现象呢?
郑镇安将问题的症结归结于购买对象没有限定:“建造限价房是好事,但没有设定购买条件,才出现炒作现象,这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出台购买条件就能遏制炒作限价房现象吗?林风(王莉丈夫的化名)在和记者交谈时表示,转让费不是他一个人花,需要打点其他人:“建设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肯定要插手。”他的妻子王莉也表示:“里面要花费。”
(记者沈汝发)新华社福州2月6日电

▲“江南雅园”售楼部的广告十分醒目(1月30日摄)。

▲这是正在建设中的泉州市“江南雅园”楼盘(1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及时评论
限价,更要“限人”
及时评论:限价,更要“限人”


( 2007-02-07 12:26:5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为什么限价房没有到百姓的手中?
这里面有一个信息不公开的问题。一共有多少限价房?谁有资格买?谁来监督?“暗箱操作”的结果,只能是便宜了“特权人”。
这里面更有一些政府职权部门弄权舞弊的问题。笔者在北方一城市调查楼市时就发现,该市的国土局就利用批建经济适用房的便利,用优惠价为自己的职工“买”下几幢楼,不仅面积远远超标,而且外装修之气派,在一片局促的楼房中特别扎眼。
特权“特惠”和“暗箱操作”,导致“惠民政策”不能真正“惠民”的现象,恐怕不只是限价房和经适房。比如,火车票不涨价了,百姓还是买不到票,反倒美了“黄牛”;如果取消择校费,寻常人家的孩子恐怕还是上不了好学校,反倒省了“特权人”的钱。
一些部门和官员利用“操作”之便把“好经”念成“歪经”的现象,提醒政府:所有的惠民政策,在制度设计上必须更加严密、完善,不光“限价”,更要“限人”。只有真正限制了“特权人”,才能切实造福老百姓。
(新华每日电讯编辑:卢刚)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7-02/07/content_5708787.htm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7-02/07/content_5708784.htm
http://www.dnkb.com.cn/news/20070207/002550.html
泉州:惠民限价房“惠”了“关系户”(新华每日电讯 2007-2-7) 1100元的打印机,经“政府采购”变成了1500元(新华每日电讯 2007-2-13) 谁宠坏了郭晶晶们?(新华每日电讯 2008-2-26) 新华时评:10倍于投资的公路收费,进谁兜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6-29) 户口“新政”福州市府“三移”炒楼市(新华每日电讯 2007-2-7) 一路皆陷阱,长城一日游宰客何时休(新华每日电讯 2007-7-2) 留学生活何能奢靡(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 新华时评:等消费者成了专家,无良商家早赚足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4-21) “否决票”,其实也投给了政府部门(新华每日电讯 2007-3-4) 虚假药品广告成了“滚刀肉”?(新华每日电讯 2007-3-30) 长江刀鱼几千元一斤还买不到,快绝迹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4-17) 绝户网封口,长江鱼怕要“断子绝孙”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4-18) 哪来那么多“机械故障”?东航这次“演砸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11-17) 张晓晶:竟还有机关事业单位在“吃空饷”,都谁吃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11-30) 涂超华:福州限价房销售限制了谁(中国青年报 2007-7-24) 参与买卖人体器官,将予以严厉制裁(新华每日电讯 2007-4-7) 某些行业协会热衷搞评比,目的就是捞钱(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 香港公职人员小心得像奥运会上的运动员(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 “空调室温不超26度”拟立法明确(新华每日电讯 2007-7-4) 三亚:交管干部大办丧事塞交通,多人受处分(新华每日电讯 2007-7-6) 污染大户成“明星企业”的现实逻辑(新华每日电讯 2007-7-6) 中共党员逾7200万,35岁以下党员比例增加(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0) 出口食品需有检疫标签,违规将进“黑名单”(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1) 凝望蓄洪区,温家宝说“我们的人民真好啊!”(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