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召开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开题会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39:37
关于召开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开题会暨王能智老师专题报告会的通知
区属中小学、镇中心学校、办事处学校,张店地区厂矿学校、市属高中:    为全面落实全区教师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升中小学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层次、持续发展,经研究,决定召开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开题会暨王能智先生专题报告会。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时间、地点    2006年12月24日(周日)上午8:00                       张店区教师进修学校科技楼学术报告厅    二、参加人员    1.张店地区市属高中学校业务校长、科研处主任,区属中小学、职业学校、镇中心学校、镇中小学、企业中小学、办事处小学校长、业务校长,学校教务处、科研处主任、副主任,骨干教师。(市属高中学校参会人员2-3人,区中学参会人员每校限8人,区属小学参会人员每校限6人,每镇参会人员限8人)    2.教师进修学校全体教师    3.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    三、会议内容    1.部署“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工作。    2.王能智先生专题报告。    四、会议要求    1.参会人员务于7:50前签到入场。    2.参会人员会前认真学习王能智先生的相关资料。    3.各学校严格按要求人员参会。    附:北京市特级教师王能智老师相关资料




王能智老师的基本情况
    王能智,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地理教研员、特级教师、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师德楷模、石景山区优秀共产党员和十佳教师。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初一年级开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改革与实践,形成了一整套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办法。 王能智老师提出“新常规教学”,创造性地推行了“教学活动化”,提出并实践了“区域资源教育开发”,为北京市培养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求真务实、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     ◆学习他终身学习、厚积薄发、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学习他谦逊和善、克勤克俭、达观向上、精益求精的高尚情操;     ◆学习他立足本职、放眼大局、辛勤育人、甘为人梯的博大胸襟。 弟子眼中的王能智    初识王能智先生,给我的主要印象是谦逊随和而有些不善言谈,而和他进一步接触,无不敬佩他那广博的知识、宽厚的教学功底,更为王先生那崇高的品质和人格所叹服。他多年辛勤的工作不仅在石景山区教育战线结出丰硕的果实,也使北京教育学院地理系和我个人受益匪浅,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这里我仅从我对王先生的了解和认识来介绍一二。    一、超前的意识、敏锐的目光     王能智先生的勤奋是人所共知的,他博览群书,思想深邃。他对学科教学理论的钻研达到“痴迷”程度,这使他不断超越自我,具备超前的意识和敏锐的目光,具备宽厚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功底,能够及时捕捉到各种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并反映到教研中,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最终转化为突出的教学成果。从最初的“结构定向”到“建构主义理论”,从最早的“宏图”软件到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世界经济一体化”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王先生都及时地组织培训和讲座,指导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充实理论,加强实践锻炼。多年来,他指导的地理学科总能站在教学改革的理论前沿,使许多青年地理教师脱颖而出,在石景山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教学观摩课中获得大奖,他指导下的教学科研成果和课改经验倍受人们关注,这些都凝聚了王先生多少智慧和心血!    二、笃行不倦,甘为人梯     在王先生的眼里,从没有份内份外的事。对于我们这些不属于石景山区的地理教师的请教,王先生完全可以客气地指点几句应付过去。然而,王先生对我们的求助却是有求必应,尤其对我个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让我感激涕零!1995年,我申请到一项北京市科技骨干资助项目“遥感图象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国内没有先例的研究项目,我找到王先生帮忙,王先生欣然同意,他不辞辛苦,奔波于几个学校之间,为我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组织研讨备课,进行评价测量,最终课题取得圆满成功。我在王先生指导下发表多篇论文,获得高度评价,而王先生坚决不让署他的名,也分文不取,还经常为我花钱用午餐和复印资料。他指导我备一门新课《综合自然地理学》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为我准备参加教育学院多媒体教学基本功大赛,多次听我试讲,逐字逐句地推敲教案…….渐渐地习惯了,我们系和许多老师只要遇到难题,就会想到到王先生。王先生从没有推辞过。在我系主办的北京市骨干地理教师培训班上,有他讲课的风采;在骨干地理教师国家级培训班里,有他辛勤的汗水和大量的智慧;在2002年高中新教材培训中更有他忙碌的身影…….这些额外的付出又使他增添了几根白发,看到这些,我们真是于心不忍。王先生,我们对您索取太多了,我们真是太感谢您了!    三、虚怀若谷,矜而不争,一代良师风范     王先生忠厚谦恭,严谨治学。他大智若愚,矜而不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许多人都受到利益的驱动,陷于名利之争。王先生却超然物外,淡薄名利,说来简直叫人难以相信。几年前我系请他去讲课,上完课后王先生却认为是帮忙,死不肯接受他应得的讲课费。没办法,系主任只好先帮他把该笔讲课费用王先生名字存入银行,多次打电话让他来取。结果王先生把此事抛于脑后,一直拖到现在。他还几次将自己的奖金和讲课费用做教师的资料基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先生以他的“德、才、学、识”赢得了我和许许多多的老师的敬重和拥戴,他那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强的事业心,他那勤奋执着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一代良师,也激励着我们一代青年教师不断奋进。    教师培养专家  ——从新手到专家三年就够了    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专家,需要多长时间?王能智告诉我们:三年就够了!
    1994年,当王能智说这句话时,没有人相信。那时候,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说法是,培养一名骨干教师至少需要7年。那一年,王能智52岁,刚调到北京市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任地理教研员。
    然而,他却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论断:从1994年开始举办“全区青年地理教师培训班”算起,如今王能智已经进行了三轮半为期三年的教师培训试验。在这三轮半的试验中,王能智带过的100多名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和全国性教学大赛的冠军。
    三年时间让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专家,王能智是怎么做的?
第一年要学会讲课    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许多学校采用“听课——总结”、新教师与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对子”帮扶等形式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有的学校甚至让新教师担任班主任,美名其曰“压担子”。一年以后,学校会根据新教师一年来的综合表现和学校对新教师的听课情况给予一个是否转正的评价。王能智认为这样的培训把以老带新当做新教师转正的主要途径,过分强调了经验传承。
    在王能智的试验班上,新教师第一年不做班主任;不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没有论文要求;不做把关老师。他认为学会讲课就是新教师第一年的目标。
    为实现这个目标,并为以后两年的培训打好基础,王能智把第一年的培训工作分解为“三项任务,八个讲座,五次作业,一个考试”。
    王能智认为,讲好课是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素质,而写好规范的教案是讲好课的前提。所以,第一项任务就是培训新教师写规范的常规课教案。
    第二项任务是通过本学科高三模拟考试,这就要求新教师和学生一样进考场,而且要连考三年。新教师除了必须参加自己任教的学科考试以外,还可以自愿参加其他学科的考试。王能智认为,“高考是教师学科素质的底线”,所以他坚持要新教师参加高考。
    第三项任务就是说课。对于现在许多教师不能用理论解释自己的教学方案,王能智很是担忧:“我个人认为,统领整个教学的是教学设计。在新教师刚工作的时候,就要引导他这么做。”
    八个讲座是:怎么编制和表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探究与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与形成测试编制,怎样练习讲解,向其他学科拓展教学的窍门,新常规课的教学设计,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八个讲座由王能智亲自讲授。其中,新常规课的教学设计是重点。
    “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传授得多么好,而是有本事让学生进入一种琢磨的学习状态。”以这个理念为中心的新常规课是王能智在1982年任地理教师时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把课堂上的“我讲你听”变成“找话题———课题案例———案例课题化———研究讨论”的新型上课模式。让课走出教材,让探究式学习走进课堂,“就是在基础教学里留下了探究的空间”。
    王能智把完成“五个作业”看成是新教师第一年培训计划的的关键点。这五个作业是:写合格的教学目标,常规课教学设计,15分钟片断课和45分钟新常规课的说课,上好强调老师讲学生听的15分钟片断课,以及上45分钟新常规课的公开课。
    这五个作业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做起来就不一样了。王能智举了个例子:“比如这15分钟的片断课吧,新教师自己做设计,然后在学校教研组内协商。教研组通过了之后录像,录像之后到我这里,我和新教师一起看着录像带挑毛病,找优点。我这里你一次通不过,可以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五次都可以。有一个生物教师就讲了五次,直到他自己也满意了,就过了。”
    “第一年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让新教师学会讲课!”王能智反复强调。
 一年半后能“堂上对话”    在王能智的试验班上,新教师第二年的培训包括三项内容:非毕业班的教师重点突破教学设计中的“还原”、“案例化”和“活动化”;毕业班的教师重点训练对学生辅导的“诊断”和“治疗”,力求在任教一年半的时候能做到“堂上对话”;通过开设“科学培训”和“人文培训”课,提高自身学科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新教师第二年开始做班主任,部分教师开始带毕业班。
    说到教学中的“还原”,王能智认为,知识的真正存在形态是综合的,分科教学是人为划分的。如果能把教学内容还原到社会实际生活中,你就可以向任何一个学科拓展。“这样你的教学视野就宽多了,教学本来就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
    那么,如何将教学还原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呢?“就是把教学‘案例化’、‘活动化’!”王能智说。
    王能智举了个例子:古城中学的副校长何巍是王能智的学生,教政治课。在讲到销售与市场的关系时,她让学生去市场上调查研究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销售情况,通过这种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知市场需求和品牌的关系。然后,她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模拟两个产品的对抗,对品牌和销售额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刚开始,那个超市并不欢迎学生去做调查,担心学生对顾客的访问以及学生的调查活动会影响超市的正常销售活动。当学生最后提交了一份这两种产品的销售对象分析报表和对这两种商品在超市码放的位置、形状的建议时,超市经理很是高兴,一再表示希望学校再来做这样的调查研究。
    对于什么是“诊断”和“治疗”,王能智说:“我们学院有一个比我年龄大几岁的师兄,教数学的,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请他辅导功课,两个礼拜一次。他跟那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不讲什么知识,就是跟孩子聊天,让孩子做做题,然后指点几下,提点意见,那孩子数理化三科的成绩很快就上去了。”
    而一名新教师想要获得这样的“诊断”和“治疗”本领,首先要了解学生;想做到这一点,就要能做到与学生“堂上对话”。而教师如何做到与学生实现“堂上对话”,王能智有三条被称为“灵丹妙药”的方法:选好话题——话题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起到“点捻”的作用;寻找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从话题中寻找矛盾冲突,善于制造“事端”,使学生产生一连串问题并引导他们去解决;以解读案例深化学生的认识——通过实践案例使复杂问题简约化。
    在谈到对新教师进行科学和人文素养培训的目的时,王能智说:“我的一些学生工作到第十年的时候,向我提出来,他们觉得在教学设计中老是脱不开老套套,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好好学习,学科的根底不够。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你教学视野的宽度不够!教学视野的宽窄取决于你的科学视野、学术视野和教育视野。我很愿意听专家讲课,我就想从他们那里找知识点和生长点。再就是研究本学科。我很幸运,我一开始工作的时候是在北京郊区的密云县,我的校长很好,他让我去农科所研究“三种三收”,让我去规划局学设计,让我编教材,连学校盖教学楼的图纸都让我去学着画,这让我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
    但如今学校已经很难再给教师创造那样宽松的成长环境了,这让王能智感到忧虑。他也曾经尝试着改变,要求地理教师到野外去考察。但有一次他的学生去门头沟考察山地岩石的分布情况时,遭到歹徒抢劫,照相机等贵重物品被抢走。“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让他们出去了!”说起这些,王能智很是无奈。
    新教师刚工作的时候,对自己的职业一般都有美好的设想,王能智把这个时期叫教师发展的憧憬期;憧憬期过了以后是教师的发展期,要长本事、长能力、长德行;当他能带班、能把关的时候,也就是成了合格教师以后,在专业成长上就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王能智认为,在这个时刻,要引导教师进入教学研究状态,他们才能继续成长。
   “教师进入研究状态的最好的切入点是开展小课题研究,就是要帮助他把在教育教学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拿出来开展研究。这个问题越小越好!”这也是王能智强调的新教师第三年要做的事。
    在这个阶段,王能智特别强调要让教师不断获得研究上的成功体验,他认为这是教师形成独立研究能力的基点:“假如这个人已经掉到泥坑里了,怎么样才能让他出来呢?指责他没有用,你要给他方法,告诉他先迈哪只脚;给他激励,让他试一试;帮他成功,他需要成功的体验。别人也不可能抱他起来,他必须自己解救自己,而且只能自己解救自己。”
    “一个教师具备了独立研究的能力,他离专家就不远了!”王能智说。
我就是技术转换器    现在的教师培训一般都请专家讲课,教师听课。教研员的本职工作应该是对专家传授的方法进行技术创新,但是许多教研员不想干这个事儿,他们也愿意当专家。骨干教师在接受培训的时候,也不视自己为骨干,而是愿意跟普通的老师一样接受培训。这样的结果,使实际的培训变成了专家对教师的培训,而缺少中间的技术转换环节。王能智认为,专家讲课的长处是可以开拓教师的教育视野、学术视野和学科视野,能对教师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支点。但专家的弱点是不了解学校和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他讲得不一定完全正确。假如中间没有技术转换环节,专家讲课的优点就得不到落实,而他的缺点反而很容易被人抓住,“这是当前培训低效的主要原因”。
    王能智的培训模式着重加强了教师培训中的技术转换环节,而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就是专家和普通教师之间的转换器——把专家的理论变成适合一线教师操作的教学技术。
    王能智坦承,之所以能在3年内造就一批优秀教师,就在于他只讲技术,不讲大道理,“我就是技术转换器”!
必须一对一培训    王能智现在带的这个试验班共71名学生,分别来自京源学校、古城中学等7所中学。有趣的是,这7所中学现今主抓教学的副校长无一例外都是王能智的学生。
    十几年来,报名参加王能智培训试验班的人数一直在大幅度增加,但他一直都在想办法控制人数。
    “我控制人数是因为我的精力不够,因为要保证培训效果,就必须一对一。”对这71名学生的作业,王能智每一份都要认真批改,对他们的片断课和公开课,王能智都要和他们一对一地进行多次的商讨和指导。对于学生的研究课题和研究进展情况,王能智也都要一对一地进行辅导。
    当王能智的学生在石景山乃至北京市的教科研方面一批批崛起的时候,许多人开始关注他。有领导希望王能智把他的培训模式迅速推广开来,有的人希望王能智的培训班扩大一些。但王能智认为,教师的成长是极特殊的,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点,必须要一对一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一对一地进行辅导,培训者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在记者采访王能智期间,北京电视台也正在拍摄王能智的专题片。全程“跟拍”王能智一个星期的摄影记者感叹:“这老爷子早上8点就到了单位,晚上8点还不回家,就这么连轴转。64岁的人哪,真是服了他了!”
关于召开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开题会暨... 数学作业订正方式的实践研究 - 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管理博客 市“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方案--南化二中实施学科“分层指导”的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与研究方案的撰写方法 孙敬彬的blog - 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管理博客 再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再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化学总复习策略的思考 《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子课题开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与制度安排研究”成果公告 Web2.0与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指引“十一五”创新实践的理论基础 “教师培训与发展方向的探索研究”课题申报通知 网络校本教研的实践模式与推进策略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开题工具】课题研究文件的写作.doc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表奖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优秀成果的批复-辽宁教育科研网 《高中生情商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方案 成长型股票投资的反向策略:理论基础与实践验证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2 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3)11 关于临江市艺体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 临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 吉林省教育社区 吉林省...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