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情深书为媒(两岸聚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46:16
本报记者 杜榕 吴亚明《 人民日报 》( 2010年10月22日   19 版)

台湾民众在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现场翻阅选购大陆出版的书籍。
本报记者 杜榕摄

两岸合资创办的“闽台书城”2005年落户福州。
本报记者 吴亚明摄

第十一届大陆书刊展今年7月在台北市三民书局隆重开幕。
本报记者 吴亚明摄
10月17日,为期一个月的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台湾高雄画下完满句点。
这次规模空前的两岸出版交流盛会成功实现了“六大突破”:第一次设置了海峡两岸期刊展区,第一次设置了大陆音像制品展区,第一次设置了数字展区,第一次设置了海峡两岸宗教图书展区,第一次在高雄设置分会场,大陆参展团第一次携图书走进台湾少数民族部落,展开文化交流。
这次盛会既展示了两岸出版交流合作的丰硕成果,又展示了新形势下两岸出版交流合作的美好愿景。
远来近悦
规模最大图书交易会“登台”
9月16日上午10时,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台北世贸中心拉开帷幕,此次交易会大陆有390余家出版机构、台湾有100多家出版机构参展,参展及销售的图书期刊品种近20万种,还有30多套大陆重点图书集体亮相。
与2006年和2008年在台北举办的第二届、第四届交易会相比,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更加注重展会效益、图书品质、交流领域、产业对接、海西发展、创新方式。
“这次交易会我们带来了大量新成果,并与台湾同行进行了广泛接触,我们有些书被台湾出版社看中,已经签订了出版协议。”九州出版社副社长黄宪华介绍说。九州出版社送展的《馆藏民国台湾档案汇编》(共300册),总价约130万元,堪称本次交易会的“书王”。这套汇编辑录了民国时期大量涉台官方档案,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参考与收藏价值。
交易会上,汇集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5000余册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的宗教出版物联展区,也成为受人瞩目的热点。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感慨:“此次两岸图书交易会还特别增加了宗教出版物部分,意义非常重大。经济交流可以使两岸人民手牵手,文化交流则可以让大家心连心。”
而设立高雄分会场,更受到台湾业界的欢迎。“高雄市长期以来背负‘文化沙漠’之名,这次交易会在高雄成功举行,是高雄市的文化嘉年华。”承办高雄分会场活动的丽文文化事业机构董事长杨丽源说,这是高雄首次举行两岸图书展,效果非常好。
台湾首府大学承办此次交易会台南展销活动,校长杨顺聪表示,图书交流意义很大,过去两岸经济交流较多,但图书交流比较困难,未来如何将简字与繁体字的优点融合,可能是两岸文化交流值得思考的议题。
优势互补
携手应对数字出版浪潮
图书交易会期间,还首次举行“两岸出版高峰论坛”。由于近年电子书潮流逐渐兴起,未来两岸的数字出版合作,成为与会人士的讨论焦点。
此前,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年度报告》称,截至2009年底,中国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799.4亿元人民币,比2008年增长50.6%,总产值首次超过传统书报刊出版物总值。专家预计2010年,数字出版业的发展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整体收入将突破千亿元大关。
而在台湾方面,电子书热潮随着多家业者推出阅读器解决方案而正式引爆。今年,台湾新闻主管部门启动电子书点火计划,拟划拨3000万元新台币(1元人民币相当于4.7元新台币)推动新书EP(实体书与电子书)同步数字出版计划,预计将有1万本中文电子书进入市场。2008年,台湾成立了数字出版联盟协会,他们最近将2010年定义为电子书元年。
台湾数字出版联盟协会常务理事李锡东说,随着两岸电子书的崛起,传统出版已面临数字出版的挑战。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则认为,文化基础为两岸数字出版的交流和合作带来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前景。两岸应尽快解决简繁汉字标准化互换和专业名词统一或互换的问题;应加强数字版权贸易和保护方面的合作。应加强华文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交流合作;应扩大和加强市场、技术、人才方面的合作。
“两岸出版高峰论坛”上,不少老牌的出版集团负责人也带来了自有品牌电子阅读器。“以前多是做IT的企业带来数字出版物,但这一次很多传统出版业者带来了自己的数字出版物。可以说,这是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起点。”一位出版业者在会上称,“传统出版社在内容上有优势,成熟的资源加上在内容上的积累,竞争中未必是输家。”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邬书林在论坛上对两岸数字出版产业合作提出几点建议,包括:共同开发华文数字出版的内容资源,共同研发华文数字出版的核心技术,共同打造华文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共同培养华文数字出版人才等。他举例说,英国《经济学人》目前仍能维持每年7%的成长,显示事在人为,若能结合数字与传统优势,媒体仍大有可为。
薪传火继
擘画出版合作美好愿景
1988年,台湾的新学友书局、《天下》杂志、政大书局、光复书局等组成12人团组,辗转来到上海参与书展,是为两岸出版交流的滥觞。
台湾图书出版协会理事长陈恩泉先生是破冰之旅的先锋。他说,原本上海方面邀请的是当年从大陆到台湾经营的老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正中书局、中华书局等到访,但这些出版社担心去大陆会被调查,都不敢派代表前往,只好由他们的12人团组替代。可当时台湾只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还没有开放两岸交流,再三思量之下,他们选择先到日本待一周,向日本的中国大使馆申请赴大陆,之后从日本搭机前往上海。回首当年事,陈先生感慨万端。
两岸出版交流凝聚了两岸同胞的许多心血,走过了曲折里程,同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22年来,两岸出版交流规模从小到大,人数从少到多,途径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内容从参访到展览、从一般交流到产业合作,形成目前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携手共进、互利双赢的良好格局。伴随着这一过程,图书已然成为两岸民众沟通情感、增加了解、建立互信的重要媒介。
两岸出版交流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两岸版权贸易交流日益密切,形成你来我往的良好态势,以2008年为例,大陆共引进台湾版权6100个项目,输出600余项。二是图书销售业务总量不断增加,这几年,大陆每年向台湾出口图书约15万种,年销量约5.4亿元新台币,目前岛内还设立了15家以上的大陆图书专卖店,营业额约2亿元新台币。三是两岸相互投资办企业呈逐年上升之势,2005年,台湾与福建在福州市合资创立“闽台书城”,目前,第二家闽台书城可能落户泉州。四是两岸出版交流活动愈加频密,两岸之间的书展、期刊展、版权贸易洽谈会、图书交易会、出版联谊会、出版研讨会,你来我往,不亦乐乎,其中一年一度在台举办的大陆书展,已经走过16个年头,这是除了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之外,大陆出版界参展单位、参展人数和参展出版物最多的书展之一。
展望未来,陈恩泉表示:“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出版业者的共同需要,在当前两岸新的历史条件下,两岸出版界应该把握机遇,在既有的良好基础上,共同擘画两岸出版交流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