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新闻:谢明辉:从海峡经济区看两岸经贸合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39:16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谢明辉:从海峡经济区看两岸经贸合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31 00:44:43  

谢明辉

  中评社台北7月31日电(作者 谢明辉)2008年马政府上台后,两岸经贸合作快速发展,短短一年间,已使得两岸经贸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且大有突破。回顾这一年来的发展,2008年6月12日,海基会与海协会历经十年光阴终于重启协商谈判,相继签署《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促成两岸周末包机直航、大陆人士来台旅游等政策。同年11月4日于台北圆山饭店,海基会与海协会进行第二次协商谈判,也就是所谓的“第二次江陈会”,签署两岸空运、海运、邮政、食品安全等四项协议。2009年4月底,签署《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

  海基会于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成功与海协会进行三次协商谈判,两岸于短短一年间签署九项协议,促使两岸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并且大步的走向正常化关系。随着2010年东协加三自由贸易区整合的完成,政府当务之急的不仅是要加快促成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与中国大陆形成更紧密的自由贸易区,最终目标乃在于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以避免台湾被排除在整个东亚自由贸易区之外。

  然而,经济区的整合所涉及的层面相当广泛且复杂,不仅是政治问题需要克服,还包含诸多文化、制度差异等难题。不论是经贸合作,抑或是共同市场的建立,在缺乏互信的经济合作基础上,两岸共同市场断不可能于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如何方能克服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与制度差异的难题则成为未来两岸经贸合作的关键,为了有效建立互信的经济合作基础,笔者以为先以“区域”为主,“建立点对点对接的自由贸易试行区”-为当前最适当的合作方式,也是为未来两岸经贸更密切合作的基石。

  两岸经贸合作最佳步骤

  2008“总统”大选时,马萧竞选团队就提出推动“两岸共同市场”的概念,并于竞选白皮书中清楚主张欲推动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的签署。

  当选后一年以来,海基会与海协会成功进行三次协商谈判,每次谈判皆达成具体协议,使得两岸经贸合作逐步正常化。此外,其中最主要的政策就是与中国大陆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CECA)的主张,后改称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希冀能与中国大陆建立更紧密的自由贸易区以对抗东协加三对台湾出口产业的冲击。

  事实上,现在谈及“两岸共同市场”仍言之过早。两岸经贸交流长期处于不正常的状况下,尽管马政府上台短短一年间就使得两岸经贸合作发生剧烈的进展,且逐步走向正常化,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难题需要克服。在几次的江陈会中,最受瞩目的就是ECFA与MOU的签署与否的问题,也是两岸未来经贸合作发展的关键议题。
从目前两岸交往的进程来看,主要透过双轨的方式进行,一是以党对党的国共平台两岸论坛的国共共识为第一轨;一是以海基会与海协会的协商谈判为第二轨。透过国共论坛,先达成非正式的国共共识,以此为基础,再透过两岸海基会与海协会进行正式的协商谈判,包括框架性协议与具体内容协议。从这一年来三次江陈会已达成的经贸协议来看,仍有三项工作必须加速进行:

  (一)江陈会所达成MOU谈判尚未进入实质内容的市场准入。

  (二)ECFA尚未进行讨论。

  (三)两岸共同市场论述其共识尚未成熟。

  综上所述,在面对东协加三经济区整合完成的压力下,台湾不得不加快与中国大陆经贸合作的进展,甚至是与中国大陆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为了有效的达成此一目标,两岸经贸合作的最佳步骤应该是:

  (一)尽快签署ECFA,确定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规范协商的项目、顺序和时程。

  (二)在签署ECFA后,应马上进行MOU细节谈判,完成市场准入协议。由于台湾与中国同属世贸组织(WTO)会员国,但台湾以“已开发国家名义”加入,大陆以“开发中国家”加入,因此入会承诺不同,适用的“市场准入”条件便不同。

  若两岸签MOU后,中国银行业则可立即在台设分行,以及承做新台币业务,但台湾银行业到大陆设分行,则须比照外国银行,先设立三年办事处、再升分行,且必须经过2年,有赚钱,才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

  但若ECFA签署完成,市场准入较复杂的部份就可与ECFA挂钩,在ECFA架构下,就可以将此纳入早期收获机制中。

  (三)完成ECFA的具体内容协议,对台湾有利的出口产业采早期收获机制,诸如石化、纺织、汽车零件和机械工业等迫切的项目可以利用早期收获条款先行处理,先将这些项目的关税减让协议签署完成。对台湾不利的农林渔等传统产业与弱势产业可采防卫机制,将其开放时程延至最后。

  (四)最后,两岸完成签署ECFA具体内容后,再就共同市场进入实质谈判。 
 

 签署ECFA所面临的内外困境

  然而,台湾对于签署ECFA的成效却有诸多质疑声浪,其中包括对于弱势产业的冲击、“主权”退让的疑虑等等。就实际面来看,这确实是一个经济议题,台湾最大的外贸竞争力国-韩国,不仅是东协加三成员,包括美国、智利等美洲国家都有与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台湾最大的出口地--中国大陆,不仅是东协加三成员,更与港、澳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尽管台湾于2002年已成为WTO第144个会员,但在自由贸易盛行的情况之下也无法减缓区域整合对台湾经济的冲击。

  以数据来看,2009年初摩根士丹利发表亚洲区经济展望报告,摩根士丹利证券经济学家林琰(Sharon Lam)预估,台湾今年出口将比去年衰23%,因此将全年经济成长率,从0.5%下修至-6%。而东协十国与中、日、韩三国于2010年则将进入货物零关税阶段,势必对台湾出口产业造成冲击与影响,其中包含石化、塑胶、纤维与机械等产业。以石化业为例,今年年初韩国政府已优先调降东协加三等国的石化关税至6%,而台湾石化业关税则仍维持6.5%,已对台湾石化产业造成不小的冲击。2008年金融海啸已经严重打击台湾经济,更何况至2010年零关税开始实施,不难想见台湾产业将可能面临更大的困境。

  综上所述,ECFA的签署确实有其必要性与时效性。然而,就内部来看,台湾对于ECFA签署与否仍存在许多歧见与质疑;就外部来看,经济区的整合所涉及的层面相当广泛且复杂。故两岸更紧密的经贸合作所涉及的不仅是政治问题需要克服,还包含诸多文化、制度差异等难题,不论是台湾内部政治的分歧,抑或是两岸间制度、文化差异的存在,所缺乏的都是“互信基础”。既然对于全面合作仍有质疑,就合作事项来看,ECFA可采“早期收获制度”;就合作范围来看,“海西经济区”可作为两岸ECFA的先行试点,以建立稳定的互信基础。
 两岸经贸合作最佳区域

  一、海西经济区的“对台优势”

  2003年底,福建省省委、省政府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决定提出福建发展战略的新定位—建构海峡西岸经济区。2004年福建省正式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至2009年的五年间,福建省以海西经济区为主体,积极加大投资力度,以及改善基础设施等以促进海西整体的经济发展。福建省生产总值从6053.14亿元到万亿元上,财政总收入从622.76亿元突破1500亿元。2009年5月4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的主持下,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更是确定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构成内涵就是“对台优势”。

  所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主要以福建省为主体,涵盖浙江温州、广东潮汕、江西赣州等相邻地区,南承珠江三角洲,北接长江三角洲,最重要的是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邻。于常务会议中更指出,福建省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当前两岸关系随着新情势的发展而遽变,对福建省而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对台优势”则突显出此一经济区的重要性,对台湾而言,直接整合进整个中国市场仍存有许多疑虑与难题,海峡西岸经济区则正好成为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的最佳试点。就合作的条件来看,闽台区事实上已具备一定的交流条件,除了闽台文化的相似性之外,以及人流、物流等经贸合作必要条件都已完备,例如:金门、厦门、福州等地都已直航,海西经济区无疑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关键点。

  二、广西北部湾开发区的“地理优势”

  ECFA签署后,可以将海西经济区作为先行之试点,在相关配套措施与法令上进行修改,规划闽台合作,包含许多两岸经济合作的重点,先是建立以台湾与福建省为主体的“海峡西岸自由贸易区”。尔后,再进一步以辐射方式向外扩大逐步与中国市场整合,首先,扩大至广西,建立桂台间的更紧密合作关系,并以此连结东协市场,而最终目标则是建立两岸共同市场。2008年初,由中国大陆国家批准通过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乃由北部湾地区的北海、钦州、防城港和广西首府南宁共三港一市行政区域共同组成,陆地面积达4.2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一千两百余万人,为目前中国大陆面积最大的国际、国内多区域合作示范区。

  就地理位置来看,北部湾经济区对内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对外则是双向连接中国与东盟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而广西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西南端,南濒北部湾,东邻广东、海南和港澳,西靠云南、贵州,北接湖南,西南与越南交界,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沿海开放、沿 江开放、沿边开放等优势,是整个西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区;此外,该地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地带,连接中国国内和东盟两个市场,具有双向沟通中国与东盟的区位优势。 
 
海西经济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目前中国共有六个主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分别为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经济区、中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在海西经济区建设完成后,在国务院的主导下,将会升格为中国第七个经济发展区域,未来将与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两经济区相衔接,并以福建省作为主轴,与台湾建立三通管道发展目标,以往台商在大陆投资,大都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在海西经济区完成后,预期可缓和临近二大经济区经济饱和之压力,也将成为两岸经贸往来合作的新兴区域。

  由于中国沿海发展以往皆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为主,福建省沿海固然也有发展,但重要性始终比不上长三角与珠三角。除了沿海发展外,内陆的交通条件也未完备,2009年5月4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在两岸关系剧变的情势下,海西经济区的“对台优势”则成为其发展的最大特色与关键。中国预计在今年起五年投入人民币5,400亿元,未来将以两岸直航为主轴,打造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及港口之建设。交通建设的改善预期在未来将带动当地水泥业、钢铁业及制造业的发展,而大量的交通建设也将为福建省打通南来北往、西进的天然障碍,让福建省往来可地尽其利、货畅其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形势一片大好。

  随着海西经济区之建立,预期可给台湾带来许多经济效益,例如:一、两岸港口直接对等开放,以后台湾就多了可揽货的交货港口,可直接带给台湾货柜业商机,并使台湾货柜业务量增加。二、海西经济区将成立泉港石化工业专区,规划投资金额共60亿美元,这将有利于台湾相关塑化下游业者进行海西经济区设厂。三、随着第三次“江陈会”签署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后,后续将会进行两岸金融监理备忘录(MOU)谈判,待MOU签订后,台湾金融业即可进军大陆,一方面可减轻台湾金融市场overbanking的压力,也可以提升台湾金融业之获利率。

  结论

  2004年福建省正式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方向,使福建省之发展加速向上提升。而2009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支援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见,使海西战略更进一步自区域战略跃升成为国家战略。依照大陆之规划,海西经济区之发展具有下列重要之定位:第一、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在海西特区中建立两岸经贸往来交流之平台,建立旅游合作机制,以及成立两岸物流中心,鼓励企业投资发展。第二、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与台湾地区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第三、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

  综上所述,海西经济区的提出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一方面希冀海西经济区的建立可以促进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以达到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及全面繁荣的目标,另一方面海西经济区也赋有政治意涵于其中,希冀透过各方面的交流以作为两岸和平之试点。以海西特区作为两岸直接往来之枢纽,作为未来发展直接三通之平台与桥梁。因此,在此环境之下,金厦特区的地缘性正得以适时适地的与海西经济区接轨,寻求共存共荣之发展可能,将可塑造两岸战略一致性,发挥加乘效应,而使金厦特区与海西特区均达到两岸和平发展最大之效益。

  不论是两岸经贸发展的试点,抑或是和平发展的试点,透过海西经济区的合作,两岸可于不断合作中建立“互信基础”,一旦建立稳固的互信基础,方能有利于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简言之,海西经济区所代表的不仅是两岸经贸合作,或是和平发展的试点,更是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互信基础”的建立。(作者 谢明辉 台湾竞争力论坛副秘书长、金厦特区组召集人) 【 第1页 第2页 】  谢明辉:台湾根本没有说不签CECA的条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01 09:53:50  

谢明辉:就经济的重要性来看,CECA的签订确实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   中评社台北3月1日电(作者 谢明辉)一、前言

  随着自由化与全球化的加速,全球性经贸组织与各地的区域组织都快速的发展与整合,例如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尽管亚洲地区的经贸整合步伐走得比欧、美区域来得慢许多,但在数十年的发展下,以东协加三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区域的整合即将于2010年达成进口关税在10%以下的产品降至0%的零关税目标。尽管台湾也积极的想要融入全球以及区域经贸整合体系之中,然而在中国大陆反对的影响下,台湾被屏除在这个东亚经济整合区域之外,不仅无法加入东协加三,更不能与东亚各国签订FTA,这对以出口贸易导向的台湾而言确实有被国际经贸边缘化的疑虑,也突显出未来台湾的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困境。究竟该如何去突破当前的困境?CECA可能就是台湾未来经贸的最后一根浮木,尽管台湾内部存在有许多反对的声浪,但回归本质面来看,数十年来,经济发展的成功一直是台湾在国际外交上最大的助力,经济对台湾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因此,就经济的重要性来看,CECA的签订确实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影响

  (一)东协与中国大陆

  东南亚国协等十国长期以来便冀望建立一个“东南亚自由贸易区”,1997年东协于吉隆坡召开第二次非正式高峰会议,邀请中国大陆、日本与韩国三国领袖参与会议,“东协加三”的基本雏型因此产生。1999年东协十国与中、日、韩三国于马尼拉召开非正式高峰会议,并发表“东亚合作联合宣言”,主张强化经济、货币、金融、人力资源、科学、文化以及资讯等面向的对话、协调与合作,以促使东亚和平与繁荣。

  2000年第四次“东协加三”的高峰会议中,大陆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大陆与东协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主张,期望藉由与东协的合作扩大其在全球政经的影响力。2001年于第五次“东协加三”的高峰会中,双方同意于十年内推动东协与中国大陆的自由贸易区。隔年11月东协与中国大陆签署中国大陆—东协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预定在2010年成立“中国—东协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China-ASEAN FTA),且将达到全面免税的目标。而日、韩也宣布将自2005年开始,与东协十国协商自由贸易区谈判,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架构逐渐产生。此外,2003年7月与10月中国大陆分别与香港、澳门签署“更紧密经贸伙伴关系协定”(CEPA),自2004年起双方商品将逐渐达到全面免税的目标。

  故随着亚洲区域经贸整合的发展,以外贸出口为经济主力的台湾既无法加入整个东亚的经贸整合中,又未能与东亚各国建立国与国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简言之,台湾完全被屏除在整个东亚自由贸易区域之外。随着“东协加三”架构的完成,东协十国与中、日、韩所形成的关税同盟势必严重打击台湾的贸易出口,并削弱台湾商品在亚洲市场的竞争力,而过去以经济优势为外交主力而立足国际社会的台湾,将可能面临成为国际经贸孤儿的窘境。

  (二)自由贸易协定(FTA)、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CECA)、更紧密经贸伙伴关系协定(CEPA)的比较

  随着2010年的即将到来,在面对自由贸易协定与更紧密经贸伙伴关系协定皆不可行的困境下,台湾政府为了因应东亚自由贸易区域形成所产生的冲击,而提出与中国大陆大陆建立“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希冀能促成两岸贸易正常化以挽救台湾经济,且避免台湾成为区域经济整合下的牺牲者。究竟CECA与FTA、CEPA的差别何在?其中最关键的差异则在于主权问题,自由贸易协定乃是两国或多国间订定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贸易协定;而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所签订的更紧密经贸伙伴关系协定则是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所订定的贸易协定。换言之,中国大陆不愿意承认“台湾主权”的存在,自然不可能与其签订国与国的FTA,反之,对台湾而言,更不可能抛弃主权与中国大陆签订CEPA。为了解决这个零和的局面,台湾政府提出“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主张两岸特殊关系下签署贸易协定,当然CECA的实质内容与FTA无异,但为了避免两岸在主权意见上的分歧,就协定之名则不使用FTA以及CEPA。综上所述,可以了解CECA的位阶是介于FTA与CEPA之间,是可用于两岸特殊状况下的一个贸易协定形式。尽管如此,这三者都是以市场开放、关税降低为目的,也都是自由贸易协定的不同形式,且同样具有国际法的效力。  (三)CECA的必要性

  就现实来看,尽管由于主权争议使得台湾内部对CECA的签订意见分歧,但就三个面向来看,台湾根本没有说不签的条件。首先就台湾经济的体质来看,台湾经济一向是出口导向,出口占台湾GDP总额的比重为73.48%,台湾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远高于日(15.75%)、韩(38.25%)、中(37.13%)三国。再者,中国大陆、日韩与东协分别将与2010、2012年进入零关税阶段,换言之,时间的压力仅在台湾这一方,对中国大陆而言,签署CECA与否的急迫性并不存在。第三,就出口市场来看,中国大陆十三亿人口一向是台湾主要出口市场与最大顺差来源,再加上东协十国,整个大中华经济圈更是进一步扩大,此外,在东协加三的成员中,其中又以南韩与我国出口地区与商品有高度的相似性,如果不先突破与中国大陆的自由贸易协定,在整个出口竞争力上,台湾必然远输于南韩,故就经济面向来看是台湾需要中国大陆,不是中国大陆需要台湾,而主动权是在中国大陆而非台湾。结合以上三点来看,当前东亚经济整合的局势即将完成,台湾出口产业面临极大压力,CECA订定与否已经不是台湾所能做的选择,要挽救当前经济困境以及解决即将面对的出口产业危机,CECA早已成为台湾经济自救的唯一选项,主权问题始终不是CECA签订与否的核心,台湾应该回归到经济议题的本质面来探讨。

  三、“CECA”对台湾的重要性

  2009年初摩根士丹利发表亚洲区经济展望报告,摩根士丹利证券经济学家林琰(Sharon Lam)预估,台湾今年出口将比去年衰退23%,因此将全年经济成长率,从0.5%下修至-6%。而东协十国与中、日、韩三国于2010年则将进入货物零关税阶段,势必对台湾出口产业造成冲击与影响,其中包含石化、塑胶、纤维与机械等产业。以石化业为例,今年年初南韩政府已优先调降东协加三等国的石化关税至6%,而台湾石化业关税则仍维持6.5%,已对我国石化产业造成不小的冲击。2008年金融海啸已经严重打击台湾经济,更何况至2010年零关税开始实施,不难想见台湾产业将可能面临更大的困境。

  就台湾目前的经济情势来看,一旦被屏除在东亚十加三自由贸易区域之外,对于以贸易出口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台湾而言势必造成极大的影响。其中的影响不仅包括台湾的出口产品、更可能因为出口课税问题造成台湾产业前往中国大陆、东协投资,而使得国内投资减少。因应当前经济局势,台湾自然应该积极与东亚各国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然而在面对中国大陆反对的压力下,台湾近来年难以与东协各国达成自由贸易的协定。为了突破当前困境,“CECA”则成为台湾经济的最后一根浮木。

  就性质与实质内涵来看,CECA与FTA并无差异,仅是自由贸易协定的不同形式,主要可分为三大议题,包含关税减让、投资保险门槛降低、双重课税的避免等。根据台湾“经济部”表示,所拟定的CECA草案将以东协加一的模式为范本,以分期达成经济整合的概念,来降低对台湾产业可能产生的冲击。先签订CECA架构性协定,再以提早降税的方式,比照中国大陆与东协零关税项目进行渐进式谈判,以因应2010年后“中国—东协自由贸易区”完成所产生的冲击,且提高台湾出口贸易在亚洲市场的竞争力。此外,一旦与中国大陆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台湾出口产业也可以透过中国大陆市场输往东协国家,藉此突破东协市场。

  四、结论

  根据台湾经济研究院国际处处长江启臣表示,台经院对CECA的效益做的最新结果认为,首年的实质经济成长率可增加0.16%、出口可增加4.3%、投资可增加3.15%。总体而言,对台湾的福利效应将达到52.5亿美元。就台湾目前的经济状况以及2010年东亚区域整合的国际经济情势来看,CECA对台湾确实存在有相当的重要性、急迫性与必要性。台塑集团总裁王文渊即表示东协贸易体的整合对台湾石化业的冲击“十兆台币起跳”,确实根据中华经济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东协加一将使得台湾经济成长率下降0.15%,东协加三则将使经济成长率下降0.7%,产值影响超过台币三千亿元。然而,目前台湾内部对于CECA是否签订仍存在诸多分歧的意见,一方面担忧CECA将矮化台湾的主权地位、使台湾沦为港澳化,而使得外界认为这是两岸统一的第一步;另一方面也疑虑CECA的签订仅有利大企业,反将冲击台湾内部的农牧、养殖等传统产业以及服务业。

  但就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所签署的最紧密经贸关系协定来看,尽管是在一国两制下所做的协定,但仍是以WTO的架构规范下所签署的,皆被视为WTO的单独关税区与另一WTO成员所做的协定。换言之,台湾与中国大陆皆同属为WTO的成员,故双方发展任何经贸关系都必须得在WTO的规范之下。此外,对于签订CECA而冲击其他产业的疑虑来看,国际间与区域间的各种自由贸易协定与经济整合,都必须经过漫长谈判过程,以及阶段性实施互免关税,并不会一次开放所有产业,而是逐步撤销或降低商品的关税,对于农牧等传统弱势产业与产品也可先采取保护主义,以避免产业遭受严重打击。综上所述,对于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台湾而言,CECA的签订确实有助于改善目前台湾的经贸状况,且有益于提升未来在东协十加三市场的竞争力,甚至藉由与中国大陆签订的CECA为基础,进一步的突破东协加三的架构,以期未来能与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协定。(作者 谢明辉 台湾竞争力论坛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