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14:38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
作者:曾儒志    转贴自:《素质教育论坛》2007年第9期    点击数:906    文章录入:wangqin

    近20年来,许多国家在寻找一条切实有效地大面积提高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合理途径,出现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这一创新策略。美国学者说:“运用合作学习是老师跟上当前教育趋势的一个出色标志。
  
  一、问题的提出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种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学,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于大家相互交流意见所形成的气氛与相互启发的影响使得每个参与者的思维进入了最佳状态,因而产生了最佳的群体合作效应,交流及反馈所形成的信息传输回路,有助于学生对所获信息的辨别与校正。
  
  (三)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高科技发展迅猛、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在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中,需要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以进行共同合作、克服困难来达到目的。世界上许多群体成功的范例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师应积极倡导及实施合作学习的新模式,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合作学习”的主阵地,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于创意的教学理论和策略,自从在美国产生以来很快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运用。尽管由于各国价值观念、教育教学条件的不同,各地的合作学习的概念、具体实施策略、方法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表现出与传统班级教学模式相区别的以下几个特征:(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是它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的最本质特征,它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此为核心。(2)合作学习是小组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3)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它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4)合作学习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保证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合作气氛。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的理论支撑主要来源于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认知论:(1)合作是人的一种重要的个性心理品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家马斯络(MASLOW)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我们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安全,需要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与人交往,需要得到尊重,就像我们需要氧气、水分和食物一样,在群体中与人交往不仅能够满足我们的归属感,也给我们安全感,这也体现人的乐群性的。(2)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多伊奇(M.DETSCH)认为在传统教学班级中地位低的学生由于合作小组的成就而获得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成绩较好的学生成为小组的“领导阶层”,从而更感到自豪和具有信心。(3)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也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
  
  四、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这个主体需要的满足为其基本假设,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重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学科特点,通过多方面验证,确定了以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赖以展开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者认为,小组的组建应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根据每个学生的性别、才能、个性、成绩、爱好、能力等诸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适宜,且每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其成员必须明白其他在小组中应该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应尽什么义务,但角色也应该经常轮换,让小组成员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以此来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小组合作成员在强调整体合作的同时也应该提倡适度的竞争来促进合作效率的提高。
  
  (二)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学习任务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的学生才会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内动力,才会“想方设法”去完成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目标并非是简单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而重要的是全组同学都明白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怎样得到的,注重个人目标、小组目标、班级目标的共同完成。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时,每一堂课的开头就利用幻灯片的形式把本课内容的简短引入及该堂课的目标要求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求知欲与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情绪,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合作讨论的阶段。
  (三)通过合作讨论进行小组预习
  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开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环节,如何设计预习环节的教学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笔者在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事先设计好小组合作任务并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各个小组,以使学生知道在预习时应该去做什么,通过小组合作任务的制定让学生知道怎样对所学知识进行合作讨论,达到整体把握,怎样对所学知识进行抽象分析,怎样找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合作探究进行组内合作学习
  这是合作学习的中心环节。合作学习时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单向型互动、双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员型互动的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觉得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权威”角色观念,视自己为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营造一个明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另外教师不能把自己当作是课堂的“看客”,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困难的问题,当学生意见发生分歧或争执时要协调解决,促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倾听、交流辩论、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来共同完成目标任务。
  
  (五)通过组际交流理顺知识脉络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组内成员对所学知识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交流、汇报,各组代表纷纷发表本组合作探究的初步成果,交流各自的探索过程和体验,从而使每一位学生能从各组的交流中综合意见,做出完整的、较理想的结论。在代表发言时笔者允许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若其他组有异议时也可进行辩论、反驳,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的体验,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在此阶段笔者对学生的发言也进行了适当的小结和评价。
  
  (六)通过多渠道反馈进行多元评价
  1.反馈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该随时掌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困难进行及时反馈补救,所以建立多渠道的反馈系统是每一个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合作学习状况的有利工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信息卡、随堂小测、数学日记等反馈手段来达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多元评价体系。笔者在教学实践时采用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际评价及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评价,改变了以往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人轻集体的评价方式。合作学习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是小组成员共同达到目标,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该注重过程与发展,既要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更要对小组集体进行评价,既要注重智力因素的评价又要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总之,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七)通过反思拓展巩固教学成果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人要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只有反思才能让人不犯重复错误,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一个合作小组同样如此,小组可反思分工是否合理、反思探索过程是否得当,应如何改进、反思探索的其他途径,也可反思其他小组的得失便于本小组的改进或借鉴。这一步既是对合作成绩的巩固,又是对合作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合作探究。
  
  五、研究成果
  
  (一)对教师的影响
  (1)由“教”变“导”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合作学习”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体性“下放”给学生,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由“重结果”变为“重过程”形成全新的评价观。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学生,评价的内容应把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过程的表现作为评价的重点,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以学生掌握多少学科知识为唯一标准,而是强调关注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3)从“班级授课”变为“小组合作”形成新颖的教学观。分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方法。
  
  (二)对学生的影响
  (1)解决了过去学生“不会合作,不敢合作,不善合作”的问题,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显著地提高。(2)增加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3)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活动能力。(4)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5)试验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各项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六、教学反思
  
  通过自己近两年来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在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作学习并不排斥其他学习方法,这是我在实践过程中感受最深刻的一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实现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合作学习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改变了过去“接受学习”的现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数学是形象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将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3)小组成绩不能等同于个人成绩。合作学习强调的是集体共同达到目标,每个组员对小组的成就都负有重要责任,但笔者认为个人成绩不能是集体成绩的简单平均,两者应该分开评价并分开奖励否则容易造成“搭便车”的现象。(4)分组时按成员的的好、中、差机械搭配不正确。把学生分成好中差的做法本身就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这样的分组方法容易给一部分学生造成某种优越感,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有一种自卑感,因为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对集体没有什么贡献而拒绝参加集体的学习活动,从而达不到小组共同进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