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43:35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2008-11-15 21:21:03)  

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学效果、修正教学计划、完善教学活动的主动力之一、具有检测、反馈、监督的职能。我们从事任何数学教育活动都要围绕着目标进行,没有目标的活动很难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学目标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也是判断每节课是否有效的依据。作为一种检测的手段,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是考查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结果的准绳,对整个数学课程活动起着重要的监控调节作用。数学新课程中强调个性化、生成性目标,成为构建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也是检查教学效果与行为的准则。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发生变化的一种预设是完成数学课堂教学任务的指南,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以总体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为准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系统设计。

在现实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前没有设计教学目标.二是不能正确地表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具体表现为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要求程度不适度,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不明确等.三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少涉及过程与方法目标.四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流于形式,只供领导检查之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凭经验和考试的要求教学,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五是制定的教学目标含糊、笼统.不便于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区别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而教学目的往往是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它是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跨度也比较长。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宏观与微观,教师的愿望与学生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很清楚地区分出在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以教学目的代替教学目标的错误。如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这些教学目的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这些要求一节课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操作实施,只有具体化以后,才能转化为学生学习预期所能达到的结果,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课程标准借鉴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思想,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知识” 分三个学习水平,一是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使用的行为动词如说出、辨认、回忆、 举例、复述、描述等。二是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使用的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比较、概述、判断、预测、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三是应用水平,指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行为动词如应用、质疑、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技能” 分三个学习水平 ,一是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行为动词如尝试、重复、模仿等。二是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行为动词如完成、运用、使用等。三是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行为动词如联系、转换、灵活运用等。

过程与方法:是指运用相关的认知策略在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教学目标水平的过程中获得能力。行为动词如经历、发现、考察、探索、解决问题等。把教学目标转化为相应水平上的行为表现。

(1)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经验.”在此不防称“特定的数学活动”为经历性数学活动.经历性数学活动的内涵是:活动内容以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例如,从学生熟悉或了解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这一数学模型。的过程.经历这一过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数学抽象过程的一些初步经验,这些初步经验具有感性认识的特征,例如,知道方程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相等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水平有 3 个子类:①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的过程.②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过程.③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做决策和预测的过程。

(2)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在此不防称“特定的数学活动”为体验性活动.体验性活动的内涵是,它包含了经历性活动内容与过程,通过经历性活动,知道数学模型的产生过程,而且要进一步对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体验……过程”的目的是深刻认识数学模型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具有理性认识的特征和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结果.例如,不仅知道方程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相等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而且要明白方程的解法,并亲身实践求得方程的解。体验水平包含 5 个子类:① 体验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② 体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③ 体验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统计推断的过程.④ 体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想,获得成功,克服困难,建立自信心的过程.⑤ 体验形成评价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与反思意识的过程。

(3)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它对象的区别与联系.”在此不防称“特定的数学活动”为探索性数学活动.探索性数学活动的内涵是活动内容与数学学科发展过程有吻合之处,具有“做数学”的特征.例如,让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的过程.探索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这一目标指向要高出经历与体验性活动水平.探索是实现过程性目标的最高级数学活动。探索水平包含 4 个子类:① 在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中探索,形成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② 在探索活动中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在探索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④ 在探索活动中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三个学习水平。一是经历( 感受) 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行为动词如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讨论、交流、合作、考察、体验等。二是反应( 认同) 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 做出相应的反应等。行为动词如遵守、拒绝、认同、尊重、接受、同意反对、欣赏、关心、关注等。三是领悟( 内化) 水平, 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行为动词如形成、养成、热爱、树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1、在备课中,教师找准教材知识点,确定知识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实现“ 三维”教学目标整体落实的基础。

 

    2、在备课中,教师找准学生认知点,确定过程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中的过程是指学生学习的经过,方法是指学习所采用的手段。学生掌握了学习的经过和手段,就能变“学会”为“会学”。因此,过程与方法是进一步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手段。也只有掌握了过程与方法,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标准力求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课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同样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 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学习过程是学生用多种方法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

 

3、在备课中,教师找准道德教育点,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来说。情感是对待学习的一种心理体验,态度是对学习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价值观是对学习价值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学习抱积极态度,自觉坚持学习,用正确的价值观评价学习和学习成果。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知识技能发展、过程方法形成的心理保障机制。

三、教学目标的陈述

即将上述的确定了类型及水平、行为的教学目标陈述出来。陈述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很多教师受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 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以及不清楚教学目标的概念、理论,陈述教学目标时,常带有模糊、笼统、抽象等问题 ,使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要使陈述的教学目标清晰、操作性强,关键要抓住陈述的中心——学习后学生的行为,并选择不同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择不同的陈述方式。目前国内外较流行的陈述方法有以下几种:

行为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一般由四个要素组成:陈述的主体( 对象) ——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行为,即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做什么; 标准,即规定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

内部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该方法是指将内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起来陈述目标的方法。分两步来陈述,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来表述一般性学习目标以反映理解、运用、分析、创造、欣赏、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例子以表述具体性目标,使内在心理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一般用于陈述那些难以行为化的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

表现性目标陈述法: 该方法是指明确规定学习者应参加的活动及情境, 陈述目标时只描述学习者在活动中应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但不提出可测量的学习结果。主要用于陈述长期才能实现的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或无须结果化的目标,是对以上两种方法的补充。

四、教学目标设计举例

课题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循环结构

①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②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的自主性学习,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指数函数

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初步学会运用指数函数解决问题

引入,剖析、定义指数函数的过程,启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指数函数性质,体会学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导数的概念

通过大量的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

①     通过动手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②     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已知探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运动的观点体会导数的内涵,掌握导数的概念不再困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准确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

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图、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辨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经历椭圆方程的化简,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通过讨论椭圆方程推导的等价性养成学生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目标制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要把握课程目标,在此前提下研究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将课程的宏观目标与具体的内容标准融为一体,使课程目标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

2 .不能以课程内容标准代替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但它不是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为依据,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和学校实际以及教师的个人风格进行设计的,是具有独创性的。

3 .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规律。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终点,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必须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使起点到目标之间的跨度适当,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到达终点。对于章节目标难度较大的,应将教学目标进一步分解、分散学习并适当延长课时,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有效。

4 .每节课的目标设计应重点突出。在进行目标设计时要对一节课中的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突出重点,防止由于目标过于分散 ,影响学习效果。但这不等于可以忽视其他的目标,因为主要目标需要其他目标的支持。其他目标明确合理,有利于达到主要目标。对于长期的教学目标视具体情况是否明确列出, 但在教学中必须有所体现。

5 .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目标是有层次和顺序的,应按照层次之间的关系设计。

6 .注意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分析的方式进行的而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将目标综合在一起实现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目的在于我们能够全面的把握它,更好地去综合实现它。

7 .各章节教学目标应互相协调。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都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课程 目标的最终实现,各章节目标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要求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将各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设计,对各类目标进行综合安排,在针对具体的一节课设计教学目标时,还需要结合实际对预先的安排作一定的调整,以保证各类目标的实现和分布均衡。

总之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学目标必须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以过程与方法为中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使教学目标更加科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