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出现制造企业倒闭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7:44:14
http://www.jrj.com  2008年01月28日 08:35  《赢周刊》
【字体:  】【页面调色版 
谁推倒了鞋业大清洗的骨牌  近期,外电报道中国加工企业出现大量倒闭的现象。记者调查发现,珠三角的传统制造业正处在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受到汇率、出口退税和各种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利润已很微薄,部分实力较弱的企业已接二连三地倒闭,行业重新洗牌正在进行中。珠三角的传统产业开始出现大批破产、裁员、缩减规模的现象。
此时,港资和台资的外资企业也有离开珠三角的意向,逃离的意向正在形成一种汹涌的浪潮。业界人士预言,如果珠三角的外贸政策和投资环境没有改善的趋势,外资逃离的多米诺骨牌将在2008年开始后的几个月内相继出现,至迟也将在一两年内开始。
中型鞋厂最先倒闭
周先生在珠三角开了13年的鞋厂,他目睹了珠三角鞋业的兴衰历史。
1990年,赤手空拳的周先生从外地到广东。当时的广东得改革开放之先,制鞋业曾独领风骚多年。于是,在1995年,周先生在广州开了一家鞋厂。
“那时是‘时势造英雄’,做什么都能赚钱。”周先生的鞋厂曾一度风光无限好:产品内销到全国各省,外销到世界各国,不但有自己的商标,并且红蜻蜓、迪路等品牌也纷纷找上门来要贴牌生产。
“但近几年是‘英雄就时势’,现在鞋业比1997年金融风暴时还难做。”1月12日,周先生很感慨地告诉赢周刊记者,“成本太高了,珠三角的鞋厂已经大量的倒闭。”
周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粗略计算,原料相同的情况下,同样的一对鞋,比起1999年~2002年时,人工成本上涨了50%,原材料成本上升了25%~30%。现在的成本比以前增加了2/3~4/5。”
而由于欧盟的反倾销,使得鞋子的外贸出口量大幅减少,“很多外销的鞋子转为内销,僧多粥少,恶性竞争下,很多鞋厂不得不关门。”
近年来,珠三角的中小鞋厂还新添了一道不为外人知道的致命伤。
“鞋厂一般是通过外贸公司做出口生意,2002年以前,外贸公司是货到付款,但近年来,鞋子出口后,鞋厂要从外贸公司拿到货款,最短时间是1~3个月,最长是6个月。”
周先生说,由于外贸公司延期付款,小鞋厂完成一个订单后,鞋厂只得停工,等收到这一笔账之后,才接下一个的生产订单,“所以现在要有雄厚的资金才能做鞋厂,否则资金周转不过来。”
根据去年底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在广东5000多家鞋企中,有1000多家倒闭。
“现在倒闭的鞋厂主要是300~800人的鞋厂。”周先生说,300~800人的鞋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产量不大,但工厂的运营、应酬等的各种开支却不小,没有大鞋厂的垄断地位,也没有小鞋厂的灵活轻装,它们是容易先倒闭的。
“下一步,就是轮到300人以下的鞋厂倒闭了,小的鞋厂总有一天会倒闭。”周先生说,“我的鞋厂也不知道会做到什么时候,做得下去就做,做不下去就只好关门。”
考虑到鞋厂倒闭的命运,他把工作的重心转向做软件公司,在鞋厂倒闭前,先给自己找好后路。
大鞋厂的“三荒”苦恼
周先生认为大鞋厂是倒闭不了的。但是,令周先生羡慕的大鞋厂,同样也有自己的苦痛。
“我们最大的困难是没电,一周停电3天。”1月10日,佛山南海一家生产出口的高档运动鞋的鞋厂的董事郭佳杰告诉记者,频繁的停电使得鞋厂的工作经常不能正常运转。
16时45分,正值记者访问时,鞋厂再次停电。只能靠柴油机发电,而珠三角又时不时会出现“”。
此外,缺民工也是大鞋厂的一大问题。郭佳杰说,厂里现在还缺一些工人。事实上,要留住来自外省的工人就必须提高工资,成本自然也跟着上升。
“劳工荒”、“电荒”、“油荒”这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着珠三角的生产企业。
而近年又新添了两座大山: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
人民币升值是一道看不到的利刃。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汇价已累计升值6%。鞋的价格上升赶不上汇率的升值,剩下的部分要靠企业内部消化,利润在下降。
此外,2007年6月18日以来,鞋类的出口退税从13%降为11%,企业利润一下子减少了两个点。
反倾销、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拖延付款……
一道道的关卡,让珠三角鞋企日子非常难过。
根据亚洲鞋业协会的资料,除了部分倒闭外,目前广东另有25%左右到东南亚如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设厂,有50%左右到我国内地省区如湖南、江西、广西、河南等地设厂。
外资出逃东南亚
1月11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台商协会的老板告诉记者,一周前他去东莞做调查,那儿一个区就倒闭了200多家企业,而他在中山做调查时发现,中山虽然还没有出现破产倒闭的现象,但是大量工厂开始缩减规模和裁员,一些大厂裁减人数达到一半。
“我听到的风声都很不好,大家在苦撑着。我知道的100家传统企业里,难有一家好的。”他说,“我有好些朋友想把厂卖掉离开内地了,即使是一些很大的公司,甚至是上市公司老板都不想再投资了。”
上述人士告诉赢周刊记者,几个月后情况就会越来越严重。而一旦逃离的缺口打开,将不可避免地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据其说,很多台资企业有意向迁往印度、东南亚等地,“不过,现在外迁有很多困难,因为那些地方,目前配套不齐,语言也不通。”
“但是,到那儿半年一年后,就可以克服这些问题了。一旦有人迁移到东南亚,就会持续有人跟着过去。”他说,“虽然走出去难,但是一旦走出去就不会再回来了。”
据其估计,这种外迁的结果可能几个月后就会出现,最慢一两年就可以看出来。
事实上,除了台资企业有外逃的意向外,香港企业也有同样的问题。近期香港贸发局的调查,有38%的香港企业有意把工厂从广东外迁到东南亚。
在我国,台港澳资企业是内地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根据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数据测算,目前从事加工贸易的台港澳资企业约6万家,占台港澳资企业总数的65%。目前,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在3000万~4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据估测,加工贸易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约为5000万~6000万人。
而广东是台港澳资企业投资最多的地方,一旦外资大量离开,可能当地的经济会受到致命创伤。
外贸公司转型
鞋业的命运是珠三角传统行业的一个代表。纺织、玩具、电子、制衣、玩具、五金等众多的传统行业也都面临着同一命运:
广东省纺织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33个, 2007年1-8月亏损面为22.05%;东莞玩具业生产成本上升60%,订单大量减少;虎门镇1400多家外商企业,近两三年来急剧下滑到800家……
传统制造业的日子是越来越难过,连它们的坚强后盾——外贸公司也正要离它们而去了。
“我们外贸公司的出口结构正在转型,目前为止,转型的主体行业还没摸索到,但是比起传统行业的产品,一些高端行业,比如船舶、医疗设备、太阳能设备等更有利润空间。”广东省轻工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经伟事业部总经理杜绪告诉记者。
广东省轻工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曾是广东出口的风云企业。它传统上以出口家具、圣诞用品、纺织品、家电等传统行业的产品。但是由于这些产品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作为外贸公司的效益也受到很大影响,它也正在转型。
“传统行业的出口毛利在5%~10%,净利润往往只有一个百分点,而高新技术产品毛利在10%~15%,外贸公司原来的传统出口产品利润越来越低,我们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上。”
劳动合同法杀伤力大
对珠三角的传统产业来说,今年是雪上加霜的一年。
2008年1月1日,施行《劳动合同法》。新法规定,劳动者在满足“已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或“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条件后,便可以与用人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成为永久员工。
“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是《劳动合同法》。”杜绪说:“《劳动合同法》保护普通劳动者的同时,也保护了‘懒工’。企业里有些老职工能力不足,也没有服务观念,一旦因为《劳动合同法》成为永久员工,企业的解雇成本非常高,对企业的杀伤力很大。”
“《劳动合同法》没有考虑到企业主的利益,这是不合理的,现在企业主成了弱势群体。”上述台资老板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现在不管是新人还是旧人都蠢蠢欲动,一些企业负债累累。”
他分析,一些老企业的老员工占到三成,一旦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企业包袱太大,老公司必然被淘汰。在此情况下,只有新公司才能生存。
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经济界的人士认为,《劳动合同法》当中的一些条款,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可能具有致命性的伤害。
“《劳动合同法》的出发点也许是对的,为了帮助低收入阶层,为了帮助普通工人,包括农民工,但实际上这个法律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很大伤害,间接使当地经济受损,而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这些普通的工人受到最大的伤害。”一位分析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