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对策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34:03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对策
王纬虹  张 波   邓建中  肖 红
[摘 要]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对我国小学教育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基础性、自主性、持续性、情境性、综合性等特点。从专业结构角度看,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着授知意识与育人意识、个人功利与专业伦理、教育能力与科研能力、学历提升与文化修养等结构性失衡问题。改革和完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课程,重视和加强小学教师入职培训,建立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有效机制,倡导和鼓励小学教师自我发展是解决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结构性失衡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结构性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普及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重要使命。小学教师是小学生身体素质、知识文化、思想品德、个性心理、学习习惯的启蒙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加强和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建设高质量的小学教师队伍,推动我国小学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与特点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持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
专业是指专门从事某种工作或职业。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情意、职业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演进的过程。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美国的布莱克曼(Blakeman)认为,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这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1]。
我国有学者在分析了国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界定后,认为:“我们可以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2]它涵盖了教师在从教生涯中提升其能力的所有活动。换句话说,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究中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才能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实现专业发展。由此看来,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是建立在教师的终身学习与终身成长的基础之上,是在职前学得和职后习得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1.专业发展的基础性。基础性是小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它决定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小学教育既不是就业定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它是面对全体儿童实施普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进行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历上、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有别于对高层次学校教师和高层次研究人员的高、精、深要求。
2.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所谓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即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自觉性和内在驱动性。“教师专业发展必然是教师自我导向、自主驱动的结果”,[3]教师本人必须把外在的专业发展要求“逐渐内化成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实现终身发展的内在驱动力”,[4]必须具有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可以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逐渐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科学有效的配套制度则有助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控制、自我引导和自我成长。
3.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持续性是指小学教师由职前的师范生到职后的新手阶段、胜任阶段 、熟练阶段、专家阶段的持续发展过程,它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就阶段性而言,它有利于教师选择、确定个人的专业发展计划和目标;就连续性而言,它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地进修和研究,以终生学习为基本理念,不断促进自我发展,以确保专业知识和能力符合时代的需求。
4.专业发展的情境性。情境性是指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赖于真实的教育情境。教育情境具有生动、复杂、多变、挑战、生成和实践等特性。小学教师是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断丰富专业知识、积累专业经验、陶冶专业情感、坚定专业信念、熟练专业技能,进而掌握和运用专业规律的。“从任何角度理解教育研究,都必须承认在教师职业生涯中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5]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与真实的教育情境相联系,与学生、同事、专家、家长相互作用,在学校中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文化,以促进教师发展。所以,仅靠脱离真实教育情境的职前培训,不能保证教师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
5.专业发展的综合性。“小学教师是一种综合性的职业,教师应该有能力教授各个学科” 。[6]这既是小学教师的职业特性所决定,也是现代世界科技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加强文理渗透,注重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的大势所趋。美国近年就要求“小学新教师须通过州举办的包括所教科目的知识以及阅读/语言艺术、写作、数学和其它小学基础课程领域的考试来展现其在所教科目上的能力”[7]。因此,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强调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层面的发展,更强调与学科专业有关的教育知识、技能、情意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教师的专业结构是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 。”[8]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小学教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尚有不小差距。比如: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教育观念陈旧,研究能力不强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从教师专业结构看我国小学教师专业水平存在诸多不平衡,影响其专业发展。
(一)专业意识方面,授知意识与育人意识的失衡
长期以来,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以知识的线性传输为主,教学目的偏重学生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学的育人功能。这种以学科知识为本的教学割裂了授知与育人的关系,一些教师的专业意识里往往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发展,失去了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在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时,许多人都过分强调教师的学历、文凭和知识教学的能力与业绩,而忽略教师的育人意识、育人能力和业绩。其实,就教师而言,尤其是小学教师“不一定有高深的学科水平,不必是学科专业的专家,但却必须是教育和教学的专家,他的学科知识只需是严谨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就可以。”[9]
(二)专业精神方面,个人功利与专业伦理的失衡
从小学教师的专业精神来看,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自身的品德理想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商品经济、急功近利等思潮的影响,一些小学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进取意识、专业精神不足,在近期利益、短期效应的驱使下,违反教育规律、违背教育原则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待教育工作敬业精神缺乏,对待学生缺少爱心与人文关怀,教师职业道德、专业伦理潜伏危机。
(三)专业能力方面,教育教学能力与教研科研能力的失衡
从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来看,不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只能靠自我的悟性与经验的积累来提高自己教学技能和教育能力,充当一名“教书匠”。他们不懂得在教育教学情境中主动去提出问题,去深刻反思、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去合作探究、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以求得问题的最终解决;更不懂得从此过程中不断发现生成新的问题,深入研究。只有操作性的实践,使教师的教学、教育能力在浅层次上发展,缺乏理性的反思与审视,缺少教研科研能力的有效支持,其结果必然导致专业能力的失衡。
(四)专业知识方面,学历提升与文化修养的失衡
从小学教师的学历与专业知识、能力等方面看,2005年全国小学专任教师中虽然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比例达到了56.35%[10]。但是,多数小学教师“缺乏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计算机、外语能力差(新教师尚可);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差;综合素养欠缺,难以适应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11]。一些教师有文凭无文化,文凭不低,文化不高。显然,这一状况难以适应我国小学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暴露了小学教师学历提升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结构性问题的主要对策
针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策略:
(一)改革和完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课程
职前培养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小学教师培养院校应着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实际,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针对小学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中的薄弱环节,改革小学教师职前教育培养的课程计划、大纲和设置。通过加强教育通识知识培养、重视学科综合渗透、增加实践课程、提高文化素养等培养途径,使未来小学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构架、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适用的教学技能。
(二)高度重视和加强小学教师入职培训
入职培训作为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是相对于职前培养和系统的职后培训而言的,也是与教师前几年的教学实践同步进行的。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教师职业生涯的前几年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时期”[12]。一方面,开展岗前集中培训,帮助新教师了解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教师职业意识;另一方面,针对新教师存在的问题,通过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对新教师的现场指导与评价,使后者尽快适应并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在这段时间里,小学教师需要构建起自己“有效的专业知识”,即自己“在长期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并获得成功地、真正内化了的专业知识”[13],主动适应时代对小学教师职业的要求。
(三)建立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有效机制
职后培训是在职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在职学历提升、开展校本教研和科研实践等有效途径,帮助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增强教研科研能力,进一步熟悉学科专业领域和新课程理念,更新、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发展,拓展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在脱产培训,在职学历提升,上公开课,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评价的常规教研活动等传统专业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引入工作渗透式培训,比如实施课题研究、开展校本教研、开发校本课程、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通过建立多样化的专业发展模式,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教与学、自我发展的需要与学生成长的需要,使教师得到更好地发展。另外,从教师成长心理和兴趣出发,为教师提供教学发展、教育管理发展、教育专家发展等路径,使教师专业发展各得其所。
长期以来,时间和经费的不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明确规定充足的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时间,落实到具体的课时;同时,按当地和学校教师工资总额的相当比例提取或增设充足经费,设立教师专业发展专项资金,改变以往教师自己负责部分职后培训经费的做法,由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教师职后培训经费。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师职后培训的学习任务和专业发展目标,保证小学教师有时间和条件进行专业发展。
(四)倡导和鼓励小学教师自我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自我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走向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作为专业发展的主动参与者,有没有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直接制约着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专业发展要有效,必须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在日常教育情境中对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进行内省、反思和自我评价,提高工作中的质疑和改善能力,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在学科内容、教学策略、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发展。
教师需要确立“学习即生活、学习即工作、学习即责任、学习即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观,主动加强学习和自我教育,把终身学习理念贯穿于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自觉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和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教师应当制定自己的近期、中期和长期专业发展计划,并与本地区和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相适应。通过计划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教学实践,逐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教师应该意识到,自我学习和教育只有被纳入教师自我发展的计划中,才具有主体的、根本的、整体的意义。
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已引起广泛关注。尽管影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但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秀江.韩杰.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03,4.
[2] 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
[3] 王少非.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意义 内容 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4] 许建美.关于我国建设专业发展学校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6,1.
[5] 董素静.国外中小学教师校本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4.
[6] 王凌.法国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6,2.
[7] 朱琼敏.洪明.近年来美国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和改进举措[J].教师教育研究,2006,1.(76)
[8] 褚宏启.学习方式与专业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4.11.5.(5)
[9] 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98)
[10] 教育部发展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56
[11] 课题组.新世纪师范大学的使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3.(39~46)
[12] 王少非.新教师入职教育: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1.
[13] 季苹.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什么[J].中小学管理,2006,2.
原载《教育导刊》2008年第5期上(总第3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