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52:57
校长论著: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一方面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实用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拓宽了青少年成长和成才之路[1]。但由于受内外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境地,有的甚至名存实亡。本文拟从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正视挑战,抢抓机遇,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一些探讨。
    一、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思想观念落后,是造成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首要原因
    中国目前是高中双轨制,一轨主要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另一轨主要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职业教育一轨目前基本上是终结性教育,形成社会上认为职业教育是不能升学者的教育的印象,是二等教育。有的地方实行高二分流,将高考无望的学生转学职业课程,更加剧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2]。有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仅限于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培养途径上,对文化基础知识的要求仅限于“必需”或“够用”;在技能要求上,仅限于一技之长;在推荐择业中,仅满足于找到工作。从而形成了学校工作的短期行为,不利于培养学生 的发展后劲,也不利于终身教育的实现。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学历第一”的观念“根深蒂固”,明明是中职毕业生完全能够胜任的工作,却一定要招收大专以上学历的学生,这仿佛在告诉人们,中职教育已是“明日黄花”。
    2、师资力量薄弱,是造成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关键原因
    农村职业教育的声誉不是很好的重要原因是教育质量不高,而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师资力的薄弱。在广大农村,由于生活比较艰苦,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去,加之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农村学校有大量的民办教师,其来源大都是考不上大学的高中生和考不上高中的初中生,他们的学业基础和整体素质都比较差[3](P186)。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农村职业学校的有些教师知识老化而不勤于学习,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不能运用最新科技知识对具体知识点加以深化。也有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不会或很少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热衷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对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方式考虑不多。还有些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理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缺乏经验,教学效果不好等等。所有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接受终身教育。
    3、专业设置不当,是造成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基本原因
    有一些学校自开办以来,专业设置没有多大变化,总是老面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势必造成专业的老化和学生择业的困难,对学生及其家长产生了副作用,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既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有一些学校则相反,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人云亦云”,不顾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一哄而上”、盲目设置、仓促上马了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这种跟着别人走的做法阻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学校,在调整专业时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只顾眼前“门庭若市”,不顾日后“门可罗雀”;只顾当前招进学生,不顾学生今后如何顺利就业,这种全心全意谋求学校“蓬勃发展”的做法,最终适得其反。
    4、学生择业困难,是造成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力,使部分职校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热门”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供需严重脱节。其次是就业准入制未能很好的实施。三是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造成中职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四是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大调整,造成职业教育专业对口率下降,就业层次下移,使原来存在的供需结构错位,新增就业岗位又逐年减少,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教育规模和学生数量锐减。
    5、职教体系不完善,是造成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内在原因
    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再次大规模兴起于80年代初期,一开始就遇到了生源不足的压力和生存的挑战。由于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多样化、多层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公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解决不了未升学青年就业前教育培训和农民进城打工前的岗位技能培训;中职类型单一,使学生缺乏多种选择;高中后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太慢,职校毕业生接受进一步教育的道路不通畅,中职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到了90年代末,不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受到了高校扩招带来的普通高中升温的影响,产生的结果是,1999年全国高等本、专科教育共招生275.45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招生159.68万人,比上年分别以24.31%和47.4%的高速增长,拉动普通高中同年招生396.32万人,第一次超过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三校招生的总和,职业教育则下滑萎缩。带来的直接恶果是城乡初中毕业生未能接受职业教育者到2000年达840万人之多[4]。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几种合力的必然结果。随着国家和科技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和完善培养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
    二、农村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对策
    农村职业学校要摆脱困境,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就必须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切实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苦练内功,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适合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育人新途径。
    1、办学思想定位:职普渗透
    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纵观我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横向比较后我们发现:普通教育,片面强调文化基础,缺乏对学生立足社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未能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一时无法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反思当今的职业学校教育,缺乏厚实的文化基础,过早地进行职业定向,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为扬普通高中文化课基础扎实、职业学校适应性强之长,避两者之短,农村职业学校必须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运用职普渗透的办学思想指导教学工作,使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让每位学生在学校能够根据个性特长有多次选择的机会,为其以后就业和继续升学作准备。职普渗透,联动互补,可以使农村职业学校摆脱困难,实现跨越式发展。
    2、育人方式选择:灵活办学
    ⑴办学形式多样化。目前不少职校仍沿用传统的办学模式,这种融“教堂式”、“填鸭式”、“守株待免式”为一体的单一办学形式是不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如此“守株待免”实际上是“坐以待毙”!要想求得发展,必须主动出击,录求突破口,多形式,多样化办学。为此,农村职校在办学形式上可实行“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固定办班与流动办班相结合,单独办班与联合办班相结合”的多样化办学之路。
“长短结合”即是在办好全日制学历教育班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开办各种实用技术短训班和就业培训班,短班针对性强,见效快,培养成本低,易被农民接受。以“长”求稳,以“短”促活。
    “流动办学”即是针对农村实际,根据季节时令,定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山坡园林,成校农家。采取讲座与操作相结合的形式,给农民传授实用技术,可达到立竿见影之功效。
“联合办学”是利用社会资源兴办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样不但可弥补目前农村职校办学经费不足、实习条件较差、师资力量欠缺,还能增强学校吸引力、提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以及拓宽改造专业设置。联办对象为县、市直行政部门、厂矿企业、高等院校及国内、外劳务输出公司。联办原则是“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⑵、专业设置市场化。在专业设置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三实原则,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战略,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走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与支柱产业相结合、与骨干企业相结合的“三结合”道路。不断改造老专业,大胆开拓新专业,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建立起适合“立足本地、面向市场、‘永久,飞鸽’一起养”的动态专业体系。既立足当地,建立骨干专业,培养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永久牌”技术人才,又根据第三产业发展及境内外劳务市场变化的需要,及时开设“应急”专业,把市场的需求作为职业学校的追求。
    ⑶、学历学制弹性化。打破传统教育学制固定、教材一统的模式,突出实用的特点。学历教育班在学制上采取宜长则长、宜短则短的弹性化办学形式,三年四年不为长,一年两年不为短,关键是针对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层次,保证质量,注重实践。把学历教育时间“延伸”到学生离校后,把课堂“扩大”到学生的工作岗位,使学生“学习、实践、创收”并举,缩短成才周期,节约学习成本,提高技术技能,增强适应能力。
    ⑷、实践教学技能化。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关键环节,是解决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自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5](P248)。所以农村职校应加强三个基地建设。一是专业实验室建设,以满足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的需要;二是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这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主战场;三是利用当地优势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实践能力。为了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农村职校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经常开展各种技能技巧竞赛,以活动促教学;二是要求学生在校做到“四个一”,即学好一门专业课,参加一个课外小组,搞好一个家庭实验项目,掌握一项实用技术;三是实行“三证”齐发制,即毕业证,专业技能合格证和一项实用技术结业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增强成功的欲望。
    ⑸、培养目标立体化。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而且参差不齐,学习动力和成功欲望不强,如果教育方法不当,措施不力,会使大部分学生中途退学。为此农村职校要积极开展“成功教育”实验,在课程设置上做到“加强文化课,调整专业课,突出活动课”,以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在教学组织上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变现有的固定“行政管理班”为动态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现有的智能基础上,不断发展,学有所长;在教学过程上推行“低起点、小台阶、多活动、多鼓励”的模式,使学生在不断成功中重树自信;在考试方式上推行“减少考试、增加考查、规范考核、探索学分制”的改革,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自主发展、形成特长创造条件,使其达到一专多能、合格加特长,既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也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同时也训练出熟练的技术工人,形成层次化、立体化的培养目标。
    ⑹、招生就业一体化。在招生就业上要系统念好“招、留、输”三字经。“招”要招得来,“留”要留得住,“输”要输得出,形成一条龙、一体化。招生是前提,招生宣传不但要宣传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关键要宣传往届毕业生的成才典范,可请他们返校现身说法。学生入学后,要组织他们参观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就业是关键,一是建立人才需要“信息库”,通过考察人才市场,获得人才需求信息,同企业签订用人合同,确定专业和招生对象,走“订单”办学之路;二是对毕业生的专业、兴趣、特长、就业趋向等方面进行整理,建立“毕业生档案库”;三是认真开好职业道德课和就业指导课,教育学生要敬业爱岗,不拘一格乐就业。同时,做好“一跟踪”,对已上岗和输出的毕业生做好跟踪调查和服务,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
    3、学校发展出路:两头延伸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中等职业教育虽然有了发展,但总体上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狠狠抓它十年、二十年,必会大见成效。”[6]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提高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地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为统一全党、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农村职业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紧紧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财力的有效支持,通过理论培训、技能培训、实习指导培训等途径,让教师掌握最新科技信息,掌握最新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掌握最新的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校拥有更多的双师型专业师资,充实和完善实习设备,建立较为完整的教材体系,积累丰富的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形成良好的实践动手的教学氛围,抢抓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以赢得竞争的优势。
    中国已经成功入世,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应明智地扩大原有的使命,利用和发展自己已有的优势和潜能,开拓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创新教育培训模式,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服务为一体,实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7],为社会和经济的超强发展培育文化素质更好、技术水平更高、操作技能更强、创业能力更棒的实用人才。农村职业学校可以考虑“向上”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中高职三加二分段式的办学模式,提高育人的档次,构筑和打通中职毕业生与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之间的立交桥;“向下”可充分考虑如何帮助解决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延缓青年学生的就业年限,继续帮助没有升学机会的义务教育后学生都能学得一技之长,为下岗职工、转岗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民和想提升技术能力等级的工人提供培训机会等。
“两头延伸”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层次要求,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走上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