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发展及其特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36:07
张德启
(南京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 二战后台湾高校为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开展通识教育,先后经历了酝酿期、发展期、普及期和深化期等阶段。新世纪以来随着通识教育评鉴活动的有序开展,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更趋完善,具有清晰的课程理念、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完善的课程实施保障。
关键词 台湾 通识教育 课程
作者简介:张德启(1978-),男,山东省费县人,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电子邮件地址:deqizh@163.com  联系电话:15850511503
相比较于我国内地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或者通识教育来说,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发展的比较成熟。台湾高校全面推动通识教育始于1984年,吸收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已经从点滴蔚为潮流,成为当前台湾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各高校也都设立通识教育中心或共同教育委员会等专责单位,负责推动通识教育的相关教育工作。[1]在当前面临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严峻挑战的今天,大学如何培养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毕业标准,这些问题都与大学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课程正如克拉克·克尔所说:“是一所大学所给予的,超出人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总量的陈述,它在某个特定时期对有教养的人的生活是有用和合适的。”[2]因此,探讨台湾高校实施通识教育课程的成功经验将有益于我国内地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一、通识教育课程发展历程
(一)酝酿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初)
战后的台湾处于政治高压的客观环境中,高校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更无生长的土壤,但在美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台湾高校通识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就进行了一些尝试。1956年7月,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私立东海大学向“教育部”递交试行“宏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申请报告,后被批准于同年实施“通才教育”,该校继承以往基督教会在中国的办学宗旨,发扬基督教义,提倡中西文化交流,推行美国式的文理通才教育,并聘请美国有关专家前来指导。1957年为了便于通识教育的课程编制,东海大学公布了《教育制度说明》,由此开创了台湾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先河,形成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重的办学特色。20世纪70年代,新竹的清华大学在沈君山教授等学者的积极推动下,大力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效果卓著,当时主要开设概论性课程,如《人文学概论》和《社会科学概论》等,属于讲座型课程。1981年曾任台湾大学工学院院长的虞兆中教授接任台大校长,开始在台湾大学推动通才教育。
(二)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经济发展迅速,政治趋于开放,文化多元主义兴起,推动了大学教育改革。面对社会分工和知识分类的日益精细,大学科系越分越专,高校过分强调社会需求,忽视知识的统一和人格的统一。1983年,台湾著名科学家吴大猷教授在“教育部”做报告,严厉批评大学教育,促使“教育部”迅即成立“大学共同科目规划研究专案小组”,反思大学共同教育问题。1984年,该专案小组提出《关于大学通识教育及共同科目之综合建议》。1984年4月5日,“教育部”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要求所有高校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7大学术范畴内开设各种选修科目,共计4至6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
(三)普及期(20世纪90年代)
上世纪90年代是台湾各高校全面推行通识教育的时期。通识教育之所以获得普遍重视,其主要原因来自于台湾政治民主化运动的推进。1994年大学法修正公布,第一条提到“大学应受学术自由之保障,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自治权”,大学法施行细则第23条指出:“大学依其发展特色规划课程”,据此,1995年司法院大法官会议正式宣告“部定共同必修科目”违宪,得以废除。所以从1995学年度起,各高校为响应废除部定共同科目的新政策,开始重新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由此促使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转向校本化,各校开始着手制定校本课程体系,使通识教育开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四)深化期(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进入新的阶段。为求改进及深化通识教育,台湾“教育部”于2003年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部长为主任委员。为掌握各校通识教育实施成效,通识教育委员会成立评鉴小组,由隶属于教育部顾问室的“通识教育评鉴计划办公室”负责协调,并于2004年推动了“大学通识教育评鉴先导计划”,希望通过评鉴制度的建立,使各校反省通识教育的推行与改善的方向。该计划从2004年4月起针对国立中山大学等7所接受政府“推动研究型大学整合计划”补助的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评鉴。2004年的评鉴项目包括目标与愿景、组织及行政运作、教学与行政资源、课程规划、教学质量、师资、自我评鉴等7大项目共45项指标。评鉴工作的有序开展成为通识教育课程深化的强劲动力,并为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提供了广泛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支持。
二、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
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大致以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参加通识教育讲座、参与通识教育讨论、参加通识教育活动为主。通识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授课和讲座。而与专业课不同的是,为了照顾不同系科背景的学生能对课程产生兴趣,教师往往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为此,在授课模式上,台湾通识教育改进计划办公室从2002年以来开始执行一个富有特色的改进计划,就是引进美国大学的TA(教学助理)制度,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3]此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举办通识教育讲座,设置课程专用网页正成为台湾通识教育课程发展的新趋势。
(一)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目前台湾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可分为3类: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通识均衡选修模式、核心课程模式。目前以前两种模式居多,而核心课程模式较少。
“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主要是受到1958年“教育部”对“共同必修科目”规定及1984年规定“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施行要点”的影响,各校通识教育包括了共同科目及通识课程。实施此种模式的高校有:中山大学、中原大学、成功大学、逢甲大学等。这种模式在做法上主要是将共同科目定位全校必修,将通识课程划分为几个领域,让学生进行选修。如中山大学通识课程规划为“基础课程”与“博雅课程”,“基础课程”包括“基础学术能力教育”(本国文学与语文能力、外国语文能力、运动与健康等)和“公民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国防与军事、服务课程等);“博雅课程”则强调课程的通整性,融合人文科技,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并借助学校教学与科研环境构建,包括博雅核心课程和博雅深化课程。
“通识均衡选修模式”是将共同科目通识化之后,调整原有共同科目的内容或属性,再将课程规划为数个领域,采取不同学科领域交叉选修的方式。实施此种模式的高校有:交通大学、阳明大学、东海大学、辅仁大学等。如阳明大学通识课程分为4个领域:语言领域、人文学科领域、社会学科领域和科际整合领域。
“核心课程模式”是将一些相关领域的重要基本论题予以重新组合的一种课程安排和设计,其优点是可以融合不同领域的学术内容,让学生获得整体性的认识。实施此种模式的高校有: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淡江大学等。如淡江大学的核心课程模式主要开设特色核心课程和学院核心课程共10个学门:全球视野、未来学、学习与发展、文学与经典、自然科学、历史与文化、公民社会及参与、艺术欣赏与创作、社会分析、哲学与宗教。
(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
台湾“教育部”在1984年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之初,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作用可以说是“补偏救失”。这种课程设置基本上是针对大学科系严重割裂的实际状况,希望习文法者能因此获得自然科学的知识,习理工者可接受文艺的陶冶。[4]目前各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方面特别注重统整性,开设综合性课程或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对学科的整合。近年来台湾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断裂”的问题,包括“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断裂”和“部门或领域之间的断裂”。1998年黄俊杰教授主持的“国科会研究项目”全面规划了台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认为在课程设置上要贯彻“拓展时间的深度”和“加强不同领域或部门之间的联系”的原则。要实现拓展时间的深度,就需要加强中国文化史的教育,并以主题贯通中西文化经典;要实现各个领域之间的整合,就需要对不同课程进行总体设计和综合。[5]
台湾高校本科教育仍然以专业教育为主,因此通识教育必然是作为弥补性的课程来开设,大多采用“人文”、“社会”、“自然”交互选修的方式来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规划。如1998年台湾国科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规划》就将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4大领域:人文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
三、通识教育课程特色
十几年前,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沈君山曾说,在台湾,实践通识教育远比讨论通识教育困难,这些实践的困难包括:没有人愿意去管,没有教授愿意去教,没有学生肯花精神去听。[6]这在当时来讲是台湾许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常见的现象,因此而导致很多学生把通识课程看成是“营养学分”课程。目前这一现象已不复存在。台湾通识教育课程已体现出一定的特色。
(一)清晰的课程理念
台湾高校特别重视通识教育的发展,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等专门管理机构,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和设置。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通识教育评鉴机制的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的“全人教育”理念逐步体现在各高校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其课程设置注重培养整全的人格,如前所述,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断裂”的问题,包括“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断裂”和“部门或领域之间的断裂”。清晰课程理念的形成来自于对通识教育核心精神达成的共识。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精神在于培养学生适当的文化素养,生命智慧,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成长的动力。一个具备理想通识教育人格的学生,将不只拥有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批判思考,了解自我存在的意义,尊重不同生命与文明的价值,对宇宙充满好奇,并知道如何进行探索。[7]
(二)丰富的课程内容
如前所述,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多样,无论是均衡选修还是核心课程模式,学生都可以从不同领域选修适合的课程,从而增加了学生的选课弹性。如台湾大学八大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已开课程数达到了462门,学生在5到6个领域里面选修18个学分的通识课程,课程强调内容的基本性,即课程内容必须包含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通过讨论、思辨、比较和批判性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和穿越性,即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跨越不同的学科共同实现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
(三)完善的课程实施保障
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就是把其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真正提高通识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讲,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课程方案的特征、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和校外环境的特征。在台湾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这些因素可以说都有利于通识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一方面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通识教育课程方案尽管存在校际差别,但设计的都比较完善;另一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高校都设立了通识教育中心作为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从整体上规划及评价通识课程,提供学生多元化的认知视野和人文体验,提供人文与科技间的交流对话等,有些中心还出版了通识教育刊物,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台湾教育部为持续提高通识教育质量,专门成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建立通识教育评鉴机构,负责协调、规划办理相关通识教育评鉴事宜,并设立通识教育改进计划办公室,负责协调通识教育改进工作,两次大的教育评鉴推动了台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此外为鼓励优秀教师投入通识教育而于2007年设立了“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近年来台湾教育部以“推动研究型大学整合计划”、“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划”、“提升大学竞争力计划”、“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等名义资助高校提升教学与研究能力,包括改善通识教育。1994年成立的通识教育学会属于非官方组织,创办了《通识教育季刊》、《通识教育学刊》和《通识在线》等刊物,为促进通识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此外为提供通识教育师资培训的机会而经常举办通识教育教师研习会和通识教育研讨会。这些举措有力推进了通识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保障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黄俊杰. 迈向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的新境界:从普及到深化[J]. 交通高教研究,2002,(4):3-8.
[2]Jerry G. Gaff. New Life for the College Curriculum: Assessing Achievements and Furthering Progress in the Reform of General Education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1.12
[3][7]江宜桦. 简介通识教育改进计划[J]. 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2003,5(1):45-47.
[4] 单文经. 把补偏救失变成整全统合——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抓药[J]. 中国论坛. 1986,22(3):49-51.
[5]黄俊杰.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41页.
[6]金耀基. 大学之理念[M]. 北京:三联书店,2001. 第150页.
On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Taiwan's Universities
Zhang-Deq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 After World War II, Taiwan's universities were interested in general education. It has gone through 4 periods: gestation, development, popul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Since the new century with the general education assessment activities carried out in an orderly manner,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general education has many new characteristics: clear curriculum idea, abundant curriculum content and perfect measures for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Taiwan,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