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需要通识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4:18:18
(2009-10-09)
从9月19日开学以来,作为新生事物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在中国南方宁静的校园中迅速成为一个炙热的焦点。对于这个在招生简章中明言“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的学院,对于“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的宣言;外界在赞赏和支持群起的同时,质疑和讨论也同样喧嚣。这还得从中国高校的现状说起。
中国高等教育的加速始于1999年,最初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内需,长远目标是为后续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是145万,2003年的数字是212万,2004年是280万,2005年是338万,2006年是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30万。高等教育如此迅速大规模的扩张,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勉强跟上,但是科研实力、师资力量远远被甩在后面,造成的后果有很多,诸如学生素质降低、学历贬值等等,很多高校专业也专,笔者就见过一名同学本科毕业以后不知道自己市场营销专业是属于经管类还是财经类的笑话。
中国内地本科教育曾经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那是在高校招生人数很少的五、六十年代。那时侯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处在精英教育阶段,高中毕业生中能够上大学的不到4%,适龄青年入大学的比例更低,在这一阶段凡是考上大学的学生本身都是青年中的精英,所以那时的本科教育能够培养出“高级专门人才”。而如今,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已经接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边缘,高中毕业生中已有40%左右可以上大学,教育发达的省份可以达到60%-80%。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北大、清华等几十所高校的学生仍然还是精英以外,其他各级各类大学的学生都只能是“大众”了。
苏州科技大学的叶文宪教授认为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应该是一种通识教育,而不应该是狭窄的、单一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把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公益性和培养人的专业素质的功利性统一起来,致力于全人(man hood)的形成,而专业教育只注重培养人的专业素质,只致力于人力(man power)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识教育就是大学本科的素质教育。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当然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不同的,高等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以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道德、人文、科学、身心等基本的综合素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具有多种技艺,这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在培养目的确定以后,教学模式也就能够确定了。
在这样一个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时代,很多专业技能必须在实践中掌握并实时更新,高等教育无法为大学生提供直接与市场对接的专业指导,所能做的就是帮助年青人夯实基础知识,拓宽他们的眼界,至于专业技能,完全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加理论学习的方式渐渐磨合。
南开大学2009年的一份专业对口率调查表明,直接的专业对口,特别是在文科来说是很低的,但是“宽对口”十分符合时代的潮流。即不少用人单位往往根据岗位性质,全面地考量应聘者专业背景之外的素质与能力。比如前不久苏州一家即将上市的恒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招聘时,就特别注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广度,从上市流程到章太炎,从纳什均衡到内阁首辅申时行,至于专业知识,公司会给新员工一段时间来抓紧学习和适应。
笔者非常赞成中山大学通识教育的做法,毕竟校方鼓励,学生也自愿,借用甘阳院长的一句话,世上本无对错,权且将错就错,批评和质疑的声音我们耐心倾听,通识教育我们先实践起来,正如网友所说,弄不好会很好,弄好了会更好。
谷加超《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