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出特色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49:28
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靠的不是简单的规模和学位层次
办出特色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特色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离开它,你就会窒息而死。”一位大学校长这样感慨。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向与会的6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提出了“高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的问题,总理的关注在高等教育界引发了深入的讨论。
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在直属高校咨询会上,从教育部领导到高校的书记校长们,大家已经形成共识,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优势、看特色,各高校只有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各自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办学特色,才能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特色迷失,一些高校正在失去自身优势
日前,广东唯一具有本科航海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省属重点建设院校——广东海洋大学组织了一场学生招聘会,30余家航运企业来校,该校航海学院2007届学生223人参加招聘会,当天就有81.1%的学生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坚持特色发展使广东海洋大学在规模、学科、人才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是,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该校领导也发现,办学的海洋特色逐渐被日益膨胀和扩大的非海洋专业所冲淡,学校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生命线———办学特色正面临严峻考验。学校党委书记刘卫国说,作为行业特色很强的学校,为了防止和避免办学特色的迷失,我们必须坚持海洋特色、海洋使命,这样才拥有了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东西,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只有坚持海洋特色,学校才能“前途无量”。
大学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具个性、优良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办学思想、目标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大学办学特色是大学发展的关键,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
“十五”期间,在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推动下,高校的规模和层次普遍得到提升。但目前部分新建高校贪大求全、盲目攀比的心态以及千校一面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高等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学校总是把前途寄托在“升格”上,兴奋点都转到办本科上面,结果学校变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也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说,一些学校正在慢慢失去自身应有的办学特色,作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和实践者,我们必须直面高校办学特色迷失的问题,必须科学认识大学办学特色的现实意义。
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世界知名大学,但绝不需要所有大学都变成有名的大学。“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必须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一样保持多样性。坚持办学的多样性,实行分类定位,是国民高等教育体系协调发展的需要,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社会分工的必然选择。”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如是说。
特色立校,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曾经在1998年到2000年间连续获得3个诺贝尔奖,如今这所学校在美国已经是公认的一流大学了。但是20多年前,它在加州大学的9个分校中也是二流的。成功的关键在于该校化学系选择了当时比较冷门但是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而没有选择当时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都在研究的热门方向,终于获得了成功。如今,这所学校已经成为美国化学和物理学界学者都很希望能够去访问的地方。
应当说,大学的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历史中积累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特点和风格。这种特点和风格在一定的时期或范围内形成了其他大学难以企及的比较优势,并以此确定了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一所大学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靠的不应该是简单的规模和学位层次,而应该是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排头兵”——中国人民大学在建设过程中不是趋同式地把自己发展成为综合程度更高的大学,而是实施了差异性的发展战略,不贪多、不图全,有选择地追求卓越。一方面,建设较为齐全的大文科,另一方面也按照“有基础、相关联、高起点、入主流,力争高水平”和“少而精”的原则发展,发展了少量理工学科。人大校长纪宝成指出,确立和实践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强校之路,应当成为我们大学发展的本质追求和必然选择。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认为,任何一所大学都必须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兴校,以特色强校。学校在确定战略目标时,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规模适度、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一流大学并不是学科越多越好,办学规模大不等于办学水平高。我们不去拼规模,而在乎特色与优势,学科不在乎有多全,而在乎有多强。
据悉,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将特色项目与七个一级指标单列,充分体现水平评估对特色项目、办学指导思想等有关办学特色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特色纷呈的高等学校都是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科特色,是学校办出特色的关键
连续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三年跻身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纺织类论文被SCI、EI、ISTP(即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收录的数量,连续三年居世界同类院校之首,并于2005年第一次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东华大学的发展很具有说服力。
东华大学的综合实力比不上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但是该校纺织学科群的实力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良好的声誉,具备了全面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和实力。学校对优势学科的有力托举,使一批标志性成果喷薄而出,如“无毒轻质内层防护材料”、“仪表特种玻璃”、“宇航员排泄物收集装置”等科研成果,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作出了重要贡献。东华大学在此领域的优势和对国家及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是国内其他大学在短期内难以替代的,这就是学校存在的社会价值。正如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所说,我们不追求学校学科发展中的“全能冠军”,我们的首要目标是特色学科不仅要做全国的“单项冠军”,还要冲刺世界的“单项冠军”。
一流的大学一定要有若干个一流学科,世界上的一流大学也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居世界一流,它们往往是在某些学科领域处于世界最前沿,形成特色,在优势学科领域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由此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提升和确立学校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
“学科特色是大学特色中最主要的标志,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张锦高表示:“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大学在国内外的学术声望主要取决于学科的发展水平。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和培养一流的学者,才能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科技成果,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任何学校都要集中精力建设有自身比较优势的学科和特色学科。”
只有一大批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的水平高了,才能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只要每一所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特色优势等,确定更高的目标,形成各安其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就能脚踏实地地为国家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本报记者 唐景莉 杨晨光)
《中国教育报》2007年2月1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