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治课程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18:37
高校政治课程改革恐换汤不换药大江网 2007-04-25 14:23

  李公明

  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看起来正是应了中国人那句老话:换汤不换药,其效果是否会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呢?

 

  首先,作为必修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程,其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难道就是不容怀疑的吗?在大学开始政治理论作为必修课始于1950年,当时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在大学开设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为教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从那时直到今天,整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这些课程上投入了多少资源?有谁客观地研究过它们的作用吗?

  其次,正如有调查所显示的,政治理论课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恐怕不在少数,学生逃课、在堂上打瞌睡读小说更是常见,为什么?根本性的原因是在旧有的话语框架中,对政治学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向往、对被遮蔽与歪曲的历史的思索、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认识等等均受到压制,从而使道德与政治学教育的知识客观性、科学性以及人文激情的崇高性反而因这些课程而被摧毁干净。可以说,厌恶与虚无正是这棵教育之树上结出的唯一果实。

  另外,无数上过这些课程的学生连如何在权势与金钱的面前保持个人的尊严、如何实践庄严的宪法所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思想信仰、言论、出版自由以及选举与被选举等等权利都懵然不懂。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不但是难辞其咎的,而且是罪无可恕,因为我们所设置的各种名目的相关课程不仅没有系统地把真正有价值的、符合人类文明普世准则的政治学、伦理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不仅没有鼓励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思考中国现实问题以培养独立的判断力,反而更是在一种完全虚幻、彻底不真实的话语枷锁的囿限中灌输着奴化的思想——其实是连思想都谈不上,只是使学生的大脑经过话语的表层漂染而不自觉地接受一种有关生存的暗示:你们必须如此说话。

  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在校园里弥漫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心态与行为:把公益行为、政治选择、价值认同等自我选择的真实性彻底抛弃,一切都是从赤裸裸的实用功利目标出发,无任何真实信念可言而又不惮于信誓旦旦。

  而这一切之所以会蔚然成风,制度性的安排功莫大焉:学生评奖学金、评先进(都有金钱奖励)之时,其计量之精确可以达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就是根据当什么干部、参加什么活动等等计算出来的。校园里所谓的学生工作充满了各种必须努力完成的发展指标,而对诚实的、发自良知的政治向往则避之惟恐不及。

  这样就可以明白,单靠换换课程的名字或把教材印得精美一点,恐怕难以使这些课程打动学生的心灵。

  (作者系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