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月刊2007/06/30 第155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03:34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電子書


■ 2007/06/30 第155期
歷史月刊網站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

□ 每月專輯 --都鐸和斯圖亞特王朝前期英國流民的狀況 (二)
□ 縱橫時空 --白銀島還是惡魔島? (上)
--西燕國主慕容沖的復仇 (上)


直接訂閱:

每月專輯
■ 都鐸和斯圖亞特王朝前期英國流民的狀況 (二)
【文/尹虹】
對流民人數的估計
要理解十六世紀人們對流民的恐懼心理,就必須先了解在都鐸和斯圖亞特王朝前流民人數增加的情況。十六世紀英國的流民人數到底有多少?由於這方面的資料十分缺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份資料可以準確地說明當時流民人數,對整體人數只能做出大致的估計,不過有一些局部資料可供參考。
首先看看檔案資料中提供的數據。1517年倫敦市參議員在全城逐個教區進行調查登記,在此基礎上開列了一份名單,目的是發乞食徽章,允許佩戴者沿街乞討。這份名單所提供的數字是全市共有1000人。
1569年,樞密院在全英格蘭開始推行一種「秘密監視和搜查」流民的制度。在頭4年裡,普遍推行該制度,但各地情況參差不齊,此後偶爾進行。各個教區的官吏負責逮捕和懲罰流民,把流民直接遣返回鄉,「或回到他們居住兩年以上的最後定居地」。把被懲罰人的名單送交樞密院。在大博物館保存了描述當時監視搜捕流民情況的檔案,遺憾的是只有一小部分資料保存下來了。1569~1572年來自18個郡的報告中,有750多名流民被逮捕;1631~1639年在37個郡的檔案中,被捕者有2.6萬人,其中有5000人左右資料比較詳細(包括姓名、出生年月和被捕地)。這兩個數據並不能說明後一時期流民增加了34倍,因為兩次涉及的郡數不同,覆蓋的時間也不相同(第一次只有8個月,第二次96個月)。
以上是由樞密院組織的逮捕搜查活動所得的數據。十六至十七世紀前期政府逮捕流民的活動在局部地區始終沒有中斷過,因此,地方檔案裡也有零星的記載。例如,艾塞克斯郡在1564~1567年間已有132人被捕;沃里克郡僅其首府沃里克城,在1580~1587年7年多的時間裡,被捕的流民有132人;1596年春,短短的數月裡,約克郡北來丁區被捕的流民約達200名。
一般說當時政府的檔案資料有一定真實性,但殘缺不全,不是年年有、郡郡有,所提供的數據準確程度也並非毫無疑問。總的說,數字偏低,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提供的僅是被捕的流民的人數,絕非流民的實際總人數。
這個時期的流民以失業為主要特徵,被捕的流民一般是身強體壯者(法令規定,年老、體弱無勞動能力的屬於救濟之列,而非懲治對象),這就意味著被逮捕的雖然是一個人,但影響的卻是一家數口。如果將流民家屬計算在內,檔案資料所提供的被捕流民數字背後,可能隱藏著一個更大的數目。因此,實際人數應數倍於所記載的被捕人數。
現代學者倍爾在他的另一部著作中稱,十七世紀30年代的第二次全國性逮捕搜查中,根據治安官提供的資料估算,被定罪的乞丐流民占到處遊蕩、等待救濟的窮人的6%。按這個百分比推算,則這個時期的流民總數約為5.5萬人,包括愛爾蘭乞丐、吉普賽人、前士兵和無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在內。1631年,英國人口為489萬人,1639年為505萬人,這個時期的流民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1%。
大城市的貧困人口調查檔案,是考察流民人數的另一種重要資料。主要由圈地引發的移民浪潮,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流民也不斷增加,正如布羅代爾所說的,「城市無產者必須依靠外來的移民,才能維持並擴大其行列」。到十六世紀70年代,諾里奇已有大約1/3的人口是外來移民,城市是貧民比較集中的地區。從廣義上說貧民包括流民在內,它不僅指那些只有有限的一點財產,又有固定職業和住所的窮人,而且也指窮困的,無家可歸的失業者、流浪漢。前者生活困苦,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任何突發事件,如工商業蕭條、農業歉收、瘟疫流行,或者個人長期生病等,都有可能使他們成為流民。形成流民充斥的前提條件是有大量貧困人口存在。
由於城市貧困人口集中,而且人數有不斷增加的趨勢,城市當局為緩解貧困壓力,防止騷亂和暴動,對貧民實行救濟,在制定救濟方案之前,一般要組織人口調查。伊麗莎白時代的貧困人口調查,流傳下來的資料中,最詳細的是1570年諾里奇城的調查資料。它記載了504名男性、831名女性和1007名兒童的詳細情況,這些人被列入了必須獲得救濟才能生存的一類人之中,約占該城人口的8%。1582年,沃里克城的部分地區,類似上述的貧困人口占30%。1597年,伊普斯威奇的人口調查表明,貧困人口約占10%。
英國最大的城市是倫敦,它始終處在發展之中,其人口增長比任何城市都快,以致使其他城市相形見絀。在整個十六世紀期間,有大批農村人口源源湧入。1524年時倫敦人口只有6萬,1559年達到9萬,到1625年,已經達到22.4萬人了。現代社會史作家阿薩?勃里格斯說,「倫敦的外來移民中,至少有1/3僅能勉強維持生存」。「這座城市有可能成為波及全國的犯罪、騷亂與疾病的中心,使人懷有恐懼感。」倫敦城市當局經常採取措施清除流民,但是要把這類人完全清除掉是不可能的,因為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又會有大批失去生產、生活資源的人不斷湧入。它的流民人數比別的地方增加得更快,1517年,佩戴乞食徽章者僅有1000人,到1594年,據估計僅該城就有流民1.2萬人了。可見倫敦的情況特別突出。
由於流民問題是當時的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社會反應強烈,因此,當時人對流民的活動規模和人數也提出過一些看法和估計。
詹姆士?克勞夫特爵士在他當時寫的一封信中稱,1569年左右,在英國「有惡棍和流浪漢1.3萬人」。當時的作家威廉?哈里森在他所著的《英格蘭概況》一書中說,流民的「總人數已達到1萬人」。他們「在全國各地到處遊蕩」。哈里森在此書的另一處又曾提到,亨利八世統治時,被絞死的「大盜、小偷和流浪漢」有7.2萬人,哈里森的數字來自義大利物理學家和星象家卡丹。卡丹說過,在亨利八世統治的最後兩年就有7.2萬人死亡,他說這是利西斯的主教在貝桑松告訴他的。主教從哪兒得到的信息沒有提到。
生活在十六世紀90年代災荒和經濟蕭條時期的薩莫塞特治安法官愛德華?海克斯特,在他呈遞給威廉?塞西爾的報告中說「狂暴而又厭惡工作的乞丐人數不斷增加,他們以40、60甚至80人的一幫一夥,在本郡到處遊蕩」,又說「閒逛的士兵和其他健康的流民人數,每個郡300人到400人左右」。另外,每個郡還有30~40名吉普賽人。當時英格蘭有40個郡,威爾士12個郡,由此推算,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流民共約2萬人。1597年,一個康沃爾的地方官說,全國共有20萬流民,他所在的郡就有1萬人。
以上數據是否可信?十六、十七世紀英國沒有完整的全國性的人口調查和統計,也沒有失業人口登記,而流民又是一個不穩定的群體,由於生命周期和就業機會的變化,他們當中許多人在一生中,都曾經歷過流浪或無事可做的時期,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一生都是流浪漢,其身分和地位有可能會發生變化。同時在特殊情況下,如在農村的夏季,每一次戰役之後,或經濟危機之時,流民人數明顯增加。十七世紀20~30年代,個別教區的流民人數增加了2倍,有的甚至增加了10倍,而另一些情況下其人數相對較少,所以流民的數目不可能固定不變。另外,流民流動性很大,在一個地方以流民乞丐的面目出現在公眾面前,而在另一個地方則成為陌生人,記載上的重複或遺漏在所難免。這樣就使所有的估計數字都僅是一個參考。
十六世紀在英國歷史上是一個經濟迅速發展和變革的重要時期,對下層農民、手工業者、雇工來說,又是一個殘酷的世紀,這種狀況在進入十七世紀後又延續了幾十年。失業、破產、饑餓、貧困、流浪現象,從十六世紀初起便有增無減。因此,在整個十六世紀英國發生過三次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即1536年林肯郡和約克郡的起義,約克郡的起義,史稱「求恩巡禮」,參加巡禮的武裝群眾數以萬計;另外兩次幾乎同時發生,就是1549年德文郡的起義和羅伯特?凱特領導的諾福克郡的起義。此外,在局部地區暴亂和騷動時有發生,或有一觸即發之勢,尤其是在90年代情況最嚴重。當代親眼目睹這些情況的人都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當然流民問題在各個時期、各個地區情況不盡相同,各人對情況的掌握和了解亦有局限。因此,當代人在流民人數的種種說法和統計上數字相差懸殊,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就一般說,當時人所提供的數字不知其根據和來源,多數高於政府檔案,這從一個方面說明,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前期流民問題在社會中是一個普遍現象,其影響很大,涉及的範圍較廣,問題確實很嚴重。~未完,詳見下一期電子報~
.都鐸和斯圖亞特王朝前期英國流民的狀況 (一)
-------------------------------------------------------------------------------------------------   TOP
縱橫時空
■ 白銀島還是惡魔島? (上)
【文/李毓中】
財富與寶藏是大航海時代裡走海人的美夢,船難與海盜則是海上男兒的惡夢。事實上在大航海時代,海上航行的人鮮少有不曾遇到船難的水手,唯一的差別只是船難程度的大小以及後來有無人員獲救,而將他們所遭遇的經過流傳下來而已。
大航海時代臺灣海域
開啟大航海時代的兩國葡萄牙與西班牙,為了保有他們與亞洲、美洲貿易的優勢,視海上所有一切為機密,禁止外流更遑論出版。反倒是被人們戲謔「可以一邊跟你打戰,一邊賣你武器」後來追上的荷蘭人,認為這些海上機密亦有其商業價值,因此都可以出版成書廣為流傳,即使是海難亦不例外,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1646年出版的班德固(Willem Ijsbrantsz. Bontekoe)船長的東印度航海誌,以及1647年出版的在澳洲海域發生的巴達維亞(Batavia)號船難事件。...~more~
-------------------------------------------------------------------------------------------------   TOP
■ 西燕國主慕容沖的復仇 (上)
【文/張正田】
熟悉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的人,都知道其中有位人物──姑蘇慕容世家公子,人稱「北喬峰,南慕容」的「慕容復」。慕容復一生為了復興祖先「大燕國」的虛幻夢想,用盡心術,機關算盡,最後卻因此發瘋。慕容復是金庸先生虛構的江湖人物,但他口中宣稱要興復的「大燕國」,在中國歷史上卻真的存在過。
只不過,十六國時代由鮮卑民族慕容氏所建立的「大燕國」,疆域也沒多「大」就是,不過就是十六國時代的分裂政權,他們最強盛時大概也只有約華北平原那麼大而已。但有趣的是,這個由慕容家族建立燕國,生命力卻是出了名的韌性十足,他們家族人士先後建立了四次的「燕國」。第一次建立的燕國,是在公元二世紀末三世紀初時建立,但約70年後被前秦國的苻堅所滅,這次的大燕國,歷史上稱為「前燕」。經過約十餘年,公元383年淝水之戰後,前秦苻堅大敗,慕容家族趁機復國,然而這次復國的慕容家族人士有兩位,所以兩個燕國同時並存,一個在東方華北平原上,疆域較大,歷史稱他們是「後燕」;一個在西,疆域較小,被稱為「西燕」,本文這次所要提的主角,便是西燕國的復國國主──慕容沖。...~mor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