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月刊2007/08/20 第160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51:18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 2007/08/20 第160期
歷史月刊網站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

□ 每月專輯 --杜甫、朱熹、羅貫中──安史之亂後逐漸形成《三國演義》(一)
□ 縱橫時空 --天文視域下的牛、女傳說 (上)
--民國茶館的取名與南京的茶館 (上)


直接訂閱:

每月專輯
■ 杜甫、朱熹、羅貫中──安史之亂後逐漸形成《三國演義》(一)
【文/王北固】
《三國志》(及其裴松之「注」)正史與一千年之後十四世紀明代的章回小說《三國演義》,兩者在三國史實與人物真相上的差異,民國以來文化界爭論了多年,至今不休。然而有兩個基本前提一直被忽略:第一,明清以來至今六百多年,三國史成為三千年信史上最受(從朝廷士大夫到平民江湖)矚目與喜愛的一段,是《三國演義》及其戲曲流行影響的結果,在這之前,「三國史」只受少數文人士大夫關注;第二,《三國演義》並非羅貫中一位作者在元朝末年「一時的創作」,而是過去幾個朝代、幾個世紀對於三國史觀演變累積的結果,但這個過程迄未被仔細探討過。
這兩個前提問題,如果參考西洋的史學大家的銘言,或許可以取得側面觀察釐清的效用:克羅齊(Croce)說:「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柯林伍德(Colling wood )說:「一切的歷史都是思想史」。這兩句話合起來換個說法就是:每一個時都有其不同的思想,而反映到對於過去歷史的新看法。
習鑿齒否定曹魏為三國正統
《三國演義》在三國史實方面,當然不能抗衡《三國志》。但《三國志》(及公元四世紀的裴松之注)成書之後,千年以來中國社會(及政治)思想史的相當部分累積沉澱而形成《三國演義》,這個課題的重要性比之於三國史實本身,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國演義》扭曲史實,誇張失真,不論美化、醜化或移花接木地描寫人物,而造成它與《三國志》「矛盾對立」,林林總總的各方面,都可以歸結到一個基本問題:正統立場的不同。《三國志》以曹魏為繼承東漢的正統,所以曹操父子用「紀」,以帝王稱呼,劉備、孫權用「傳」,以「蜀主」、「吳主」稱呼;而《三國演義》說曹操父子是「漢賊」,劉備的蜀漢政權才是兩漢的嗣統。從這個基本的對立,才延伸出《演義》對曹操父子的醜化,對諸葛亮、劉備、關公、趙雲等人的美化。儒家文化支配的傳統封建時代,在「必也正乎名,名不正則言不順」的「聖訓」之下,正統觀念是一切社會價值判斷的基準。
然而,否定三國曹魏為正統,並不必等待一千年之後的《三國演義》,早在《三國志》裴松之注的同一時代稍早,東晉的史家習鑿齒所寫的《漢晉春秋》(裴松之注引用過不少這本現在已亡佚的史書,以及習鑿齒的三國史論),就曾以蜀漢為正統貶抑曹魏。習鑿齒這樣做的原因,很符合克羅齊與柯林伍德的說法;他把曹魏說成篡逆,是為了警告當時想要挾功篡位的權臣桓溫,並且因為習氏本身失寵於桓溫。
克羅齊銘言合於真理,是因為歷史本身的弔詭性質:所有再偉大的史家或歷史人物,都無法預知未來後代的事。習鑿齒貶曹魏為篡逆的「創見」,被在他之後的中國歷史發展,沖刷掉了。曹操父子挾功篡位並且在還未統一天下之前先行篡位,這個「模式」就在習氏死後幾十年的劉裕(南朝宋)篡東晉翻版,而且後來南朝的齊、梁、陳與北朝的北齊、北周以及隋,都一再重演這個模式;唐朝之後的五代、北宋也都仍是權臣(未必「挾功」)篡位並且都在統一之前或根本無能統一……曹魏篡漢模式竟成為後來七百多年(從三世紀到十世紀)之間十幾個朝代的「開國傳統」。於是,《漢晉春秋》的政治立場,完全不符合後代歷史的演變軌跡。
朱熹借蜀「漢」暗喻南宋政權
十世紀中期趙匡胤篡後周建立北宋王朝,之後這個權臣「篡繼傳統」嘎然而止,而完全退出中國歷史舞台(註:後來明朝初期燕王「靖難」奪帝位,不是權臣篡位,而是「宗室內戰」),直到清末封建王朝結束,長達千餘年。而另外形成了漢胡王朝交替繼承的模式。北宋以來,非異族胡騎不能傾覆漢族王朝奪取皇位,當然是由於皇權提高、中央集權、文武分途、重文輕武而從此不再有權臣擁重兵的現象等原因造成。但這些種種也帶來了漢族王朝兵制頹壞武力不振的後果,其中武力與國防最虛弱的南宋,因此出現了政治意識形態的「補償」現象:習鑿齒《漢晉春秋》以蜀漢為正統而貶抑曹魏的政治立場,重新出現於大儒朱熹的官學《紫陽綱目》(《資治通鑑綱目》的別稱),並且更甚一步斥曹魏為「漢賊」。
後世儒家士大夫為朱熹的解釋是:南宋失去中原而無力恢復,恐有損王朝的正統地位,於是扭曲三國史借古喻今,以偏安為正統而頌揚蜀漢。這個「補充論點」需要進一步澄清。據中原者為正統王朝,這個觀念應該是晚唐五代以來的事(南北朝時南朝幾代沒有這種心理負擔),因為安史之亂以後的「朝廷」只能守著洛陽中原一帶(其他都是藩鎮節度使割據半獨立狀態)而「保持正統」。五代中期後晉遷都運河中心汴京,後漢、後周大力建設之後移交給北宋,直到北宋滅亡之前,將近兩百年的汴京繁華富裕輝煌,超越並取代了過去漢唐的長安、洛陽,而成為中原新象徵。靖康之恥宋室南渡之後,一方面迅速在新京城臨安杭州恢復繁榮富裕,而使南宋朝野強烈懷念記憶猶新的汴京(所以後來有《東京夢華錄》筆記與《清明上河圖》名畫的魂牽夢縈);另一方面這次南渡遠不如上次古代的東晉南渡後還有桓溫、劉裕戰績卓著的北伐與淝水之戰大破符秦,南宋對金兵南侵的威脅無力抵抗,而奉歲幣降國格對金稱臣稱姪以求生存。17歲開始讀《東京夢華錄》成長的朱熹,後來成為南宋朝廷的官學儒宗之後,就把司馬光扭曲歷史的《資治通鑑》,進一步矯揉造作,在《綱目》上扭曲三國史觀。
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貶曹魏而揚蜀漢,是為了警告野心權臣不得篡位(後來桓溫篡位果然失敗);但朱熹《紫陽綱目》肯定蜀漢斥責曹魏,並不需要警告任何權臣,而是矯作暗喻抗金維護南宋王室。南宋國土國力、富裕的進步文明都遠超過當年的蜀漢,但蜀漢並非偏安,諸葛亮「六出祈山」,後來他事業的繼承者姜維「九伐中原」,南宋卻是完全不思規復,高宗害怕迎回徽、欽二帝使他失去皇位,因此犧牲岳飛重用秦檜對金議和。《紫陽綱目》以蜀漢為正統而斥曹魏為「漢賊」,是一種借題發揮的哀怨式無力振作的民族主義──借蜀「漢」暗喻南宋的漢族政權。
朱熹這種矯飾,外在不振作之餘,思維的內涵上卻有仰承韓愈排佛的「道統」論的意味(在儒宗地位的繼承上,朱熹也確實接下了韓愈遺留給歐陽修的脈絡)。《紫陽綱目》以蜀漢為正統的說法,時代背景是內向化的漢族中心主義與皇權至上相混同;內向化漢族中心主義,是安史之亂後韓愈排佛建立「道統」的結果,皇權至上則是為矯枉安史之亂後遺症的藩鎮割據、五代混亂。《紫陽綱目》的蜀漢權宜正統論,把正統與中原析離了,韓愈的「道統」則是從政統析離出來的。朱熹的處境,是中原確實已非朝廷所在,所以要矯揉造作一個權宜正統;韓愈當時的處境,唐室政統已淪為印度佛教文化的附庸,所以要拯救「道統」而析離出政統之外。(韓、朱兩論處境與其抽象析離的相似之外,大不同的是:《紫陽綱目》權宜正統論為消極退避扭曲,而「道統」論是中華文化思想反擊當時外來浮華頹廢文化,韓愈領導的古文運動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光耀千年,而且恢復再造了古代儒家的樸素剛毅,後來導引出朱熹主敬的修身哲學,再後來竟渡海影響朝鮮、日本的官學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未完,詳見下一期電子報~
-------------------------------------------------------------------------------------------------   TOP
縱橫時空
■ 天文視域下的牛、女傳說 (上)
【文/廖藤葉(台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副教授)】
傳說中,牛郎、織女這對恩愛仙家夫妻,分隔於銀河兩端,遙遙相望,只能於七夕經由喜鵲所搭的橋,一年見一次面。這樣的傳說故事,由來已久,也深入民心,自古以來即有不少詩詞歌詠。
牛、女傳說沿革
首先,於先秦時代的《詩經?小雅?大東》即將銀河、織女、牛郎三者相聯繫: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說天上的銀河閃閃光芒如帶,織女雖則明亮,一日經歷七辰,但因由東向西,並未迴返向東,因此徒有織女之名,卻無人間織布時梭子東西向來回穿梭交錯而成布匹。牽牛星閃耀,卻無法負擔起拉大車箱的工作。...~more~
-------------------------------------------------------------------------------------------------   TOP
■ 民國茶館的取名與南京的茶館 (上)
【文/趙映林】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葉種類之多,冠蓋全球;茶館名堂之多,絕無僅有;茶館內涵之豐富,堪稱世界之最。今就民國時期的茶館取名與南京的茶館概況,稍作敘述。
五花八門的茶館及取名
茶館作為俗文化和大眾文化的載體之一,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傳承功能是極其重要的。民國時期,既有遍布山野鄉村的茶舖、茶棚、茶寮、茶攤、茶店,亦有星羅棋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茶園、茶社、茶廳、茶室、茶樓、茶館、茶座、茶舫。...~mor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