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启示录:以人为本是最大的“成功学”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8:25

新华网上海10月31日电 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圆满闭幕,黄浦江畔激情演奏了184天的华美乐章的最后一个音符,汇入了时间的长河。

一边是曲终人散,一边是特殊的铭记——许多出生在2010年的中国孩子,被取名为“世博”。无疑,上海世博会所留下的丰富的精神遗产,不会被时间冲刷而去,而将像孩子一样茁壮成长,启示人们去赢得未来。

启示之一:以人为本,是最大的“成功学”

时间长,游客多,气候多变……上海世博会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很多难题超乎想象。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能否完成世博答卷?

184天,中国感动世界。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次验证,这也通过“以人为本”的办博理念走向和谐的生动实践——世博工作人员、中外参展方、志愿者、游客,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就像一个“人”字,共同支撑,铸就丰碑。

园区人山人海,长队蜿蜒曲折,是世博园里最常见的场景。如何让游客排队时舒服一点,组织方殚精竭虑:从喷雾为等候人群降温、到为排队者增设临时座椅,老人及残疾人有绿色通道,队伍边上有餐车,中途离队如厕可以领小卡片回来后位置不变……不少游客反映:“排队时间虽然还是那么长,但是感觉不那么难熬了。”

细节之美,让上海世博园充满温情。厕所始终洁净,直饮水按需增加。上海今年多雨,但游客踏进园区,发现每一张座椅都是干爽的——原来,平时只负责地面清扫的工人们在雨天自动多带了一块抹布,从早上5点开始就一张凳子一张凳子为游客抹干。有时清晨刚刚擦干座椅,下午又被打湿,每当雨停,工人们又立刻出动,清理座椅上的水迹。

很多年后,很多参观过上海世博会的游客,或许会忘记美轮美奂的建筑,却依然铭记着不刻意触动灵魂的温情——晚上,在每一个出口,志愿者手举留言板,面带微笑,齐声高唱着与游客告别。稀疏的灯光下,拥抱、合影,情感流溢的留言便笺……

到了深夜,游客散尽,一辆辆大巴,载着志愿者离园返校,司机尽量把车开得平稳些,车上,是东倒西歪、已经陷入熟睡状态的“小白菜”们……而在学校,后勤人员还在忙碌,迎接回校的学子们,他们被称为志愿者平方——“志愿者的志愿者”。

无数人对世博会依依不舍。和谐互动、换位思考、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带来心灵的长久感动。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方的政府,要做到让生活更美好,就要让城市更美好,就要让城市中的人生活得更有尊严、舒适惬意。”复旦大学教授于海说。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则表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是说在城市化进行过程中,城市的建设,最后落脚点,是人。

世博园中有一个城市主题馆(网上主题馆)叫做“城市人馆”,用6个真实家庭的故事,来讲述“城市化过程要顺应、尊重人的各种需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的核心思想。这6组家庭来自6个城市,分属于不同的大洲。他们中包括普通夫妇、丁克家庭、几代同堂等,有富人,也有穷人,代表着不同的家庭结构和不同的社会结构。

“他们的生活道路虽各不相同,但只要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就能得到同样的幸福。关键是,城市需要包容这种多样性,彼此尊重对方的存在。”负责设计“城市人馆”展览主题的荷兰设计师赫曼考斯曼说。

当前,全球有50%以上的人类已经居住在城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带给人类丰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31日,凝聚了世界共识的上海世博会《上海宣言》中写道:“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城市贫困、文化冲突,正在成为全球性的城市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些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莎士比亚说过:“城市即人”。破解“城市病”,关键还是在人。

启示之二:创新,决定核心竞争力

上海世博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进步,也让中国看到了与世界的差距。

“当我们看到英国馆(网上英国馆)‘会发光的盒子’、日本馆(网上日本馆)‘会呼吸的房子’、瑞士馆(网上瑞士馆)‘会溶解的外墙’,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世博会上中国馆的镇馆之宝,不能总是停留在铜车马、《清明上河图》等老祖宗创造的国宝上。”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执行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如是说。

上海世博会是一届“聪明”的世博会,聪明源于那些智能化的创新科技,让中国观众大开眼界:曾经“冰冷”的机器人在上海世博会上有了更多“表情”,它们五花八门,各怀绝技,有的能说会跳,有的会吹拉弹唱,有的能做家务,还有的能完成艰苦的救援任务;以色列馆的小明星——“胶囊内镜”,预示一个无创、无痛的医疗时代即将到来。这粒长26毫米、宽11毫米、重量不到4克的新型体检仪器能对人体消化道进行全程检查,目前已能检测出42种疾病。类似的还有能进行10项尿检的抽水马桶、家用中医数字化四诊仪、通过唾液检测肿瘤的技术……

“通过创新来建设和谐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上海宣言》响亮宣布。

上海世博会上,除了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展示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精彩亮相,例如伊朗馆,也展示了先进的飞机制造、精密仪器与石油勘探技术,让人刮目相看。对一个国家而言,是否拥有包括科技创新在内的创新,决定了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拼能源、低层次重复建设,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的国情。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科技界必须成为排头兵,着眼未来,克服中国发展的后劲不足。”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科技委副主任杨宝奎说。他认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工程,目前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在基础研究方面、新型工艺、新材料等方面都亟待提高。目前科技界最紧迫的是要围绕“十二五”的几项重大专项下大力气,任务繁重,责任重大。

上海世博会闭幕之际,正值钱学森逝世一周年。在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时,中国再次感受到“钱学森之问”的沉重。

以中国人为主体的7000多万世博观众中,青少年占了相当比例。“世博会将全世界领先的科技和美好的创意用生动的形式集中展示在我们眼前,是孩子探索求知的最好课堂。经过世博会的熏陶,他们会变得更具创新活力,提高鉴赏力,激发奇思妙想。”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恩多院士充满希望地说。

启示之三:开放、合作,势不可挡

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上海世博会,创造了世博会的历史,也创造了互联网时代的奇迹——这是中国的魅力,也是“开放、合作”的魅力。冰岛驻华大使居纳尓·贡纳松的一句话非常经典。当大家问他,在国际金融风暴中遭受重创的冰岛为何还要来上海,这位大使斩钉截铁地说:“因为全世界都会来这里!”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官员庞大维说,通过世博会他们举办了150场商贸活动,开展的投资协商项目达200多个。

世博会,并没有过时。不仅仅是中国,前来参展的世界各国,无论大小贫富,都表达出渴望在国际的背景下合作发展的意愿。

南非馆把旅游推介做到极致;埃及馆从国家博物馆里搬来了多样国宝;意大利馆的很多精力放在这个国家所自豪的歌剧、服装、美食……中国人此前了解甚少的阿拉伯国家,这次更在上海世博会集体精彩亮相,表现出脉脉温情和全球视野,让人感叹:阿拉伯国家,不仅仅只有石油与沙漠;而经济欠发达的非洲国家,也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能贡献世界、渴望融入世界,同时受惠于世界。

上海世博会上,不少国家表达了申博的意愿,其中包括一些近年来徘徊在世博大门外的国家。难怪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如此自豪:“感谢中国与上海再次提醒了: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仍然需要世博会!”

启示之四:综合国力的博弈

在上海世博会上,德国馆是最热门的场馆之一,其魅力来自“综合”二字:既有激情四射的“动力之源”,又有闻名遐迩的“德国制造”、娓娓动听的“格林童话”,还有深刻反思历史的“绊脚石”。德国馆犹如其厚重外形,平静中蕴含无穷力量。

事实上,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综合国力而不是单方面成就,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展馆的普遍选择。这无疑验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博弈,对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起着关键性作用。

世博会诞生之初,重在展示工业制造、科技发明,“物质崇拜”、“以大为美”的理念,几乎贯穿了早期历届世博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是经历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从科学崇拜转向科学反思。1958年布鲁塞尔博览会作为二战之后第一届世博会,“总结更为人性的世界,科学文明和人道主义”成为其主题,成为世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世博会参展国家综合展示科技、经济、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成为主流。

告别“GDP崇拜”,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海世博会无疑与中国当前的科学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在31日通过的上海世博会《上海宣言》中,写入了中国“包容性增长”理念:“追求包容协调的增长方式。城市应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注重公平与效率的良性互动,创造权利共享、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使每个居民都能分享城市经济发展成果,充分实现个体成长。”

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前行的今日中国,正在自我突破,开辟发展新境界。

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在广袤的中国版图上,犹如沧海一粟。但是,这是一颗智慧的种子,将为处于历史新起点的中国,给13亿中国人,提供弥足珍贵的“头脑风暴”与关乎未来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