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月刊2007/09/20 第163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3:15:10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 2007/09/20 第163期
歷史月刊網站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

□ 每月專輯 --「海撈」一筆:早期海洋史、台灣史有關水下打撈工作的幾則記載 (一)
□ 縱橫時空 --紹興師爺的興衰 (上)
--阿爾卑斯山


直接訂閱:

每月專輯
■ 「海撈」一筆:早期海洋史、台灣史有關水下打撈工作的幾則記載 (一)
【文/李毓中】
打從人們開始在水面上航行以來,便開始掉「有價值」的東西在水面下,於是水下的打撈工作也就從此時開始。隨著人類航行能力的提升,水面意外事故發生機率也隨之增高,水下打撈工作需求自然增加不少。以下介紹幾則早期水下打撈工作的軼事:
大航海時代西班牙的水下打撈技術
水下打撈技術的發展,事實上與掉到水下的物件本身價值息息相關。
1492年哥倫布抵達美洲,開啟了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陸的殖民事業發展,而自美洲掠奪的金銀財寶,不論數量或價值亦與日俱增,也自然地引起海盜們的垂涎覬覦,紛紛躲在西班牙船的航線附近伺機掠奪。西班牙船隻為了要逃避海盜們的追擊,最後想出了一個因應方法,就是選在加勒比海颶風開始肆虐的季節出航,這樣一來雖然有遭遇暴風雨沉沒的危險,但是由於海盜船為了要追擊滿載財寶的西班牙大船,通常會選擇輕巧不耐暴風雨的快船,因此除了一部分仍難逃海盜船的魔爪慘遭掠奪外,多數船隻都能順利返回西班牙南方的塞維亞港,當然還是有一些承受不了暴風雨的肆虐因而沉沒,也因此加勒比海海域至今仍然是水下尋寶人的海底天堂。
由於沉船上載著攸關西班牙國家經濟的財寶,因此掌管西班牙母國與美洲貿易的貿易局便在相關規定中載明,所有船難事故都必須將船隻失事的地點、船貨的內容以及相關資訊登記成冊,同時相關權責單位得盡力對這些沉入海中的船貨,進行打撈與回收的工作,也因此促進了西班牙轄下領地臣民對水下打撈技術發展的投入。
1583年西班牙國王名下領地的西西里島臣民Jose Bono,向菲力普二世覲呈了他研發水下打撈設備的發明。Jose Bono為了要能讓人們得以在水中持續取得氧氣繼續工作,便設計了一個直徑約1公尺的大銅鐘,即使鐘內充滿了空氣,但銅鐘仍可以藉由它本身的重量下沉,而不需其他的壓艙物來協助它沉入水中。經由潛水鐘外圍的4個垂直纜繩以及潛水鐘中央上方的主纜繩相結合,得以將潛水鐘下沉至適當的水深處,於是潛水人員便可就近在潛水鐘內取得氧氣,而無需不斷往返於水底與水面之間,節省了潛水人員的體力與時間。這看似極為簡單的設備,在當時卻是一項令人嘆為觀止的天才發明。隨著西班牙殖民時間愈久,人們往返海域之間掉到水底的東西可能越來越有價值,同時也越來越難打撈,於是潛水衣等設備在需求之下也在十八世紀初發明。
荷據時期的水下打撈工作
1624年荷蘭人據有大員港,並以澎湖做為大船暫泊地後,往來日本、巴達維亞及越南等地的荷蘭商船及福建沿海的中式帆船數量與日俱增,同樣地另一方面因為天候、洋流與暗礁等因素,船隻遭遇海難的事故亦時有所聞,於是從沉船裡打撈出船貨減少公司的損失,便成為大員相關人員極重要的工作。
通常船難發生後,在船隻還未完全沉沒至海底前,人們會先對船上的貨物進行卸貨或淺水區的搶撈工作,但隨著時間與風浪,沉船終究會被大海完全地吞噬,這時只得仰賴潛水人員進行水下的打撈工作,江樹生教授所翻譯的《熱蘭遮城日誌》裡便為我們留下了荷蘭船隻沉沒後,漢人如何協助荷蘭人進行水下打撈工作的寶貴史料。
這起船難的發生據《熱蘭遮城日誌》記載,「1647年10月23日,天氣不錯,但是這港道和海上還很洶湧,風大部分從南方吹來。上午,從海堡接到消息說,昨天下午有些物品從海上漂流到岸上,即:有1個裝過油的桶子、1個火藥桶、1個滑輪、1根槳、1個木匠箱、1具砲架、2隻死豬和3個裝著鮮水的木桶」。與此同時,熱蘭遮城裡的公司職員還從靠港船隻的船上人員口中得到消息,獲知海上還有許多漂流物,顯示附近曾有船難發生。
隔一天早上,鹿耳門方面接到消息,指出在海岸邊發現了「3個空的裝錢箱,即日本的裝錢箱、1個人的死屍、2個裝著日本酒的暹邏罐子和幾把日本掃帚」。沒多久約在中午時,船難的生還者來到熱蘭遮城向長官們報告了船難經過,他們是平底船Joncker號的簿記員,伙食總管以及13個水手。
Joncker號在10月14日搭載著70名船組員與75箱銀和數百箱銅駛離日本長崎航往台灣大員,卻不幸於21日晚間在魍港附近遭遇強風誤觸沙洲而發生船難。Jonker號是一艘平底船,最初出現在熱蘭遮城日記裡是配屬在荷蘭攻擊菲律賓群島艦隊的一員,後來則用來做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各商館與日本之間的商品運輸船,1646年大員長官Francois Caron卸任後就是搭乘這艘Jonker號返回印尼巴達維亞城的。~未完,詳見下一期電子報~
-------------------------------------------------------------------------------------------------   TOP
縱橫時空
■ 紹興師爺的興衰 (上)
【文/蠡木】
在中國明清兩朝的政治舞台上,曾經活躍過一群被稱為是「師爺」的人物,紹興是出師爺的地方,而安昌鎮又是師爺的薈萃之地。
師爺是舊時官署幕僚的尊稱。古代將士帶兵出征,以幕為府,故稱「幕府」。以後延攬幫辨各類事務的文人學士,也就獲得幕僚、幕賓、幕友等稱謂。明清時期,此類幕僚被稱為「師爺」。
師爺肇始於明朝中晚期,興盛於清朝,沒落、衰亡於清末民初,在中國封建統治機構中活躍了三百餘年時間,成為中國封建官衙幕僚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師爺雖為幕僚,實質與各級地方官吏共同操縱著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司法等諸多層面,成為封建專制統治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封建官僚政治的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more~
-------------------------------------------------------------------------------------------------   TOP
■ 阿爾卑斯山
【文/李政亮】
阿爾卑斯山在歐洲大陸橫跨德國、法國、義大利與瑞士等國家,隨著十九世紀歐洲大眾旅行的興起,阿爾卑斯山也成為觀光旅行勝地。迄今,對法國人來說,到勃朗峰滑雪、渡假也依舊是重要的休閒生活。十九世紀末期目睹阿爾卑斯山旅行熱潮的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相當準確地掌握了人們前往阿爾卑斯山觀光的心理:人們在阿爾卑斯山的旅行當中感覺緊張與興奮。
「風景」的歷史演進
然而,這種緊張與興奮究竟從何而來?在阿爾卑斯山成為一般大眾的觀光勝地之前,阿爾卑斯山儼然是一座具有神聖與神秘感的山脈,而這與西方「風景」的演進歷史有直接的關連。「風景」在文藝復興之後,出現了意義的轉變,在此之前,風景與自然的意義環環相扣;在文藝復興以人為主體的思想出現之後,人們開始以自身的角度看待周遭的事物,也就是,主體/客體的二元關係被確定。...~mor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