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同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19:43
与佛同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象个小学生一样的,在夜晚,把这样的课本拿起来,内心里没有任何的标签,生命落的都在实处。可以认识童稚的小孩,温柔眼硬的屠夫,看起来脑满肥肠,其实心机无数的商人,半生不熟自以为是的读书匠,葱手灵目的淑贵女子,有贩夫走卒可以同声息,和逍遥智者可以笑天涯。但在一段时间的静处里,白天溶解了,忘却了,夜晚,可以悄悄的,低眉皓首,与佛同行。
以前读过佛教的一些书籍,都是方外人写的自见,或者研究者的云烟之语。最近买了几本活佛写的书,虽是方内人向方外人讲佛法的俗语,但里头的本真,其中的识见,都可做一种会心的如是观。其中一点点所思所想,不为俗念,只为本心,算是把自己放的宽和的一个方法。不想在去找什么有力的方法了,白天的忙碌已经够了,晚上,只要一点不做任何依附和凭持的平和,《心经》说,放下“执”念,你便开始到达了,这话我还不是很懂,慢慢来读,也许会逐渐懂得。
我将要一句一句读过去的是[唐]玄奘大师从印度佛经里翻译过来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一个简本,总共263个字,很短,正好是我现在的心境和时间都允许采取的幅度。(真正全本的《心经》,有五百多字)
(一)名词解释
心路历程
一旦有名词解释,就不是泛泛的阅读了,但何为深,何为浅,难道是为了记住一些句子?佛说,一切在心,这里说的心,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颗“不执”之心,广阔的没有边界,就是能纳须弥山的那颗芥子心了。可见,记住,懂得,这些话里藏着的意思。获得“菩提心”的一个途径是“开悟”,达到“悟”,需要的就是“识”,“识”的途径有无数条,活在世上的大多数人,永远都只是处在“识”的层次,甚至在私念和欲的骚扰下,有一些人,还对“识”存着鄙视心,这些人,佛说,已经到人间道和畜生道轮回的边界上了。
“识”和“悟”之间的桥梁是“真”和“修行”,“真”是指心态,而“修行”,每一天里,只要是活着,人人不都是在修行么?
平常我们所说的“心路历程”,佛给我们说的很清晰,很深刻了,人活一生,有多少颗属于自己的心,需要去寻觅,需要去得到!生活里,凡走到“悟”这个层次里的人,不管悟的深浅怎样,他们都是能够让一切有点知识的“识者”和对知识鄙视的人,都敬重和感念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从另一个世界里,把光和温暖带给了正在冰山上沼泽里正在爬行的寻找的人们。西方的智者们说---认识你自己,用佛的话说,就是开悟!穿透“开悟”这一层,佛的宗义,就要比西方哲学的天空更为广阔,因为这就到宗教,到信仰的范畴了。人生的境界,在读这些活佛的著作的时候,确实觉得分的很清明,我们在一个沙盘里开了多少仗,把血液,精液,汗液,粪便都洒在一个沙盘里,这样修行的世界,是多么艰苦的一个世界,佛说,这叫人的“自作孽”。佛说,世事无常,心存正觉,这就是“真”了,它让由“识”到“开悟”的路上,能有一些清凉,并尽量的减少修行者的苦处,用“本心”行走,总是不那么艰难的。然而,在生活里,保持“真”的一点醒悟,常被人认为是一件可笑的事,那些发笑的人,还不知道自己将遭淋的苦,这是让人觉得怜悯的事。
手边的这本书里讲了个故事,说明人在真正“开悟”的一刹那是个什么感觉,应该和少男少女一见钟情的那种脑门眩晕的感觉差不多。
藏传佛教的宗咯巴大师,在给弟子们讲经的时候,一个弟子在入定的情况下,悟到“空”的的真如的时候,吓的一把把身旁大师的袖子抓住了,大师满意的笑了一下,说:“你别处没有执着了,想把衣服抓住?”可见,真正“悟”到一切皆“空”是个多么可怕的事情,这个弟子对大师说,我在“悟”到一切虚无的一瞬间,觉得万念俱灰,想要立即死去,但之后,内心就一片光明了,因为凡事都可以放下,没有一事不是心存本心去做的。希望这样一惊一咤的好玩事情,自己这一辈子有幸也能碰上,即使碰不上,能够和有过这种惊诧经历的人,坐而论一点活着拿得起放得下的道理,看春天里的几朵飞花,接一两片冬天里飘雪,也就心满意足了。
(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发音和浅意
多识仁波切活佛属于藏传格鲁教派,对藏传佛教经典的研究,已经由“悟”的层次,快到入定的正觉(以后有机会见了活佛,都要低眉,躬身示敬,因为,读这样的书,知道一个活佛,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宏大神秘)。读他的文字,就象一个和善老人,在向你展示一幅超越生死的图画。
“般若”两字的正确读音是:Braja(班甲),或者Brania(班呢阿);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发音,因为真言密咒的发音是很严格的,手上的资料和网上搜查,没找到差异形成的原因。“般若”两字最简单的解释是“智慧”,佛教里有专门的经典《般若经》,它里边要体现的内容也是一个小宇宙。
“波罗密多”的正确读音是Ba(吧)Ra(日阿)Mu(木)Da(达),意思是“到达彼岸”。它自己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样一个词条里,正好也处在中间强梁的奇妙位子上。“波罗”包含了四种修行的法像,我会在下一节专门来认识它。
“心”,梵文里读Shi da Ya(诗大哑)。这个心和我们常说的人心,并不完全一致,在经文里,它体现的是各种识见和开悟的“精髓”,而人活着,这心也算是他存在的精髓,他死了,心依然能长存的,应该算是意识里的精髓。
“经”在原文里并无此词,是翻译的大师,为合乎中土的习惯,额外加上去的,算是翻译者的一种创造,是极伟大的创造了。“经”这个字,在汉语里,体现了一种神秘性和庄严感。
站起来,大声的颂一声真言密咒,按佛的方式:班甲-吧日阿木达-诗大哑。算是自己读几行佛语,从中得的一点佛心。(三)四波罗象
将反思,不过多的用于外表,而是更多的运用到本体,反思就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识的舞蹈。但如果,过多的在表层反思,在浅水河上架高桥,激流滩上养鱼苗,这样的反思,就不在是有益,而是在挖掘自己的浅薄了,佛说,浅薄里无识见,只有浑浊。读佛的书,让自己清明,但未必完全随着佛走,这就是自己的一点正见了。所谓“觉”,就是不失本心。在书里读到由活佛说出这样的话,佛说,不要总是跟着我说的走,你要自己能懂得,虽然生活是不平和的,但心里很平和,懂得了一点“慧”,生活里真正的“慧”者,是真诚的,可以懂得,到处随心,是自如的。但不会“乱”,因为有一颗“心”在。
波罗,我自己觉得,就象是桥,波罗象,即不同的桥的形式。佛在不同世界里架起来的桥,有着非常迷人的智慧,如果我们懂得了何处有这样的桥,生命的路上,就会少一些郁结,少一些烦念,心里多一份清明,虽然,苦乐的经历总是不能少。“欲”界里的人,总要为满足各个器官的愿望,天天奔波,在佛来说,这也是正常的事。
波罗四象,指的是法相波罗、经典波罗,道波罗和果波罗四种。
法相波罗指的是遍及一切事物的性空之象。性空之象,指的是本象,既事物本来的样子,本来,就是天然的,刚开始的。法相的“法”字,我自己解,觉得有剥开的意思。法相波罗,就是要读佛的人,能具备看出事物本质的能力,有这种能力了,做事情才能发乎本心,不用虚妄的巧智和自以为的聪明。用非佛的俗世观念理解,法相,更多的体现了经验世界深藏的奥秘。
经典波罗,也称文字波罗,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波罗智。佛说,真正的波罗智是见道以上的感知能力和感知对象,已经超越了世俗智认识的范围。波罗智,用俗话解释,就是已经到达的智慧,是通悟的结果,已经是佛的一颗本心。佛教之所以成为宗教,可以说,它总有一些认定,认定有某种神秘,超越了众人的理解,同时给众人以永久的抚慰和保护。波罗智所起到的效果,就是这样一个效果。波罗智是佛的智慧,而经典波罗是佛的智慧的痕迹,如果不懂得这些知识,就无法参禅和真悟。而在知识里真正要有所悟,就一定要读佛的经典,读旁门左道的书,佛说,不是把自己引入魔,就是把自己石化了。看看自己周围的人,也看看自己,对这样的话真是深有感触!但日本的一休大师有句名言,我不入魔谁入魔,这句话里,深藏了“金刚”“破”和“执”的意念,但魔界又指什么呢?就此打住,将来有机会了,在来延伸,今天不往纵深里走了。
道波罗也称观照波罗。指的是一种入定状态里表现出来的直观智。用通俗的话,就是在专注当中,直接表达出来的智慧---多么让人神往的智慧。心无杂念的入定和专注,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有几人能够达到呢?佛说,即使是菩萨,当他有分别心的时候,也不能称做波罗智。专注,其实包含了“金刚”的意思,意味着无坚不摧。当智慧达到直观智的时候,就是智慧的本源,也就可以用本心来表达,生活里,凡能用本心来表达的,都是自如的,用虚假来表达,都要掩饰,要欺瞒,要说谎,虽然这里头也有些快乐,但这快乐,基本都是引着人走向痛苦的,甚至是个毁灭的结果,这里头有人世的悲剧和喜剧。发乎心的爱和恨,对人其实都是一种本性的表露。当然,这和道波罗里表达的大智慧相差太远的距离。我在读到“道波罗”这一点的时候,感觉到“真诚”、“真实”确实是一种“佛”根,是一种很纯净的智慧的底色,是到达“道波罗”的最好的修炼。不同的人,“真诚”、“真实”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但都能给感觉者以快意和温暖,这算是它的“象”了。
果波罗也称性遍智波罗,是佛独有的波罗,果波罗的智慧是指彼岸智,到这种境界,就无出入定的区别,不在有分别的意识,世俗心,分别意识的幻想消失的无影无踪。看过黄易《大唐双龙记》的人,都该记得那个色空剑练到“剑心通明”的神仙姐姐。功夫练到“剑心通明”的人,心智也要修到彼岸智,这样的人,已经是佛了,不适合在做凡间某个俗人的老婆,但她还能向心相应的徐子凌表达爱意,算是黄易的一点超绝的幻想吧。果波罗是个修行上的神话,就象“道”的成仙一样。
从下面开始,才算是真正跳到《心经》这个佛开凿出来的圣池里,前面的一些文字,就算是走到这个圣池边上的青青石板路。要读《心经》,对我,走这样的路,应该是必须的。
(四)菩萨心
小注:感谢清清的早晨,读这些文字的朋友。
这个夜晚,只读《心经》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其实,对于《心经》的解读,在佛经里已经有了非常严格的解释和说明,但我处在“欲”界,对佛的识见,就象眼前的自然,只懂其中几片随风落下的叶子,所以,佛所开悟的,我会一笑,还不敢说有会心,所以,这样的佛言,我并没有将它摘录到我的文字里来,写下来的文字,更多的是一点自解,只有真正解了,生命才会少几把锁,这和知识的多少无关。
开始读之前,先固定一下《心经》在佛教经典中的位置,要不然,无知的自己,在自以为是的写字的时候,会乱说话。
《般若经》共有九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是《大品般若》600卷中的一节。《心经》算是行世经,其它佛经大部分都是密藏。能够有这个汉文简写本,要感谢三藏玄奘大师。
“观”,佛说,用善念去对待,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关心,关怀他人之心。这样一颗心,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但我们时常关心的对象,只是我们的亲人,爱人,朋友,很少去关心不认识,不相关的人,这是从本能来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这种关心还是属于一种私念。佛所指给我们的“观”的本意,是用大慈大悲的心,去观看轮回中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这时候的“观”里,就有佛的心,我们增强智识,在激变中保持冷静,在苦难里保持达观,在幸福里能够有一颗不持疑问的平常心,这应该都是属于“观”的一种修炼。生命从灰烬里来,往灰烬里去,佛说,你该静心以对。解这个“观”字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真正的“静”,不是不动,不是安然,而是要去实实在在的做些事情。
“自在”,佛说,智慧无碍,神通无边,慈悲无量,变化无穷,这就是自在。我们怎么能够达到呢?在“欲”界里,有那么多的羁绊和不舍,这个“自在”,真正是我们想要的么?很早以前,我觉得,从我的心里来说,更想要人的一点自在,心里有个努力的方向,生活里能够身心安然。这些想法,每一天,都浮在社会的表层,是出于本能的一种呼声,在这种呼声里,众人都没有找到自己的答案,即使是找到了,都是短暂的。佛劝戒我,丢掉这种“自在”,把自己的心变的广阔,让自己的眼界高远,你应该大步行走在没有边界的土地上,而不是在一口井里寻找自己的安然。我正在修正着自己的“自在”,佛对我说的话,应该都不是虚念。
“菩萨”,梵音,就是“菩提心”,佛说,你要有一颗利众成佛之心。凡具有大慈大悲的利众之心的,都可称为菩萨。菩萨是入道的圣弟子,不是佛。这样的菩萨,有从“欲”界的男女中来,有从山木草虫精怪的魔界里生。我们常说的观音、文殊、普贤等八大菩萨,都是以菩萨身份度众的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菩萨。要成为一个菩萨,除了开悟“色”“空”,更有有“慈”“悲”的大智慧。不知道我们眼睛看得见的世界里有没有菩萨,对菩萨来说,出世和入世,已经都没有什么分别,吃肉喝酒和吃斋念佛不在框陷其形了。济公是个菩萨,鲁迅是不是个菩萨呢?他死了那么久,还有那么多心诚性灵的人,念着他,对他心存感激,这不是菩萨心产生的效果么?好象有点八卦,打住。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这是个现在进行时,“深”,佛说,菩萨用的智慧,不是世间智,菩萨用这样的心: 不为入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 心中常能住寂, 又能慧天悯人, 以大觉有情为己任, 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 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菩萨用这样的心,来引导大家到达彼岸。原来,我们一路上,还有这样的一些扶持,在我们未知的时候,扶助着我们,这里头,是不是藏了机缘、命运的影子?多么遗憾,任何猜测,都把佛所给予我们的清澈智慧给搅浑了。
“照见”,我见过的几个《心经》的解读版本里,都没有对这两个字做任何解释。石头认为,“照见”的意思,包含了开悟的方法,同时又指明了一条通道。“照见”,就好象是菩萨在说,你看……,或者菩萨在说,来吧……。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方法所具有的重要性,永远都是先行的。在没有成佛之前,正确方法的指引,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
“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佛对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总的概括。"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 对于人的感觉来说, 形质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风等四大, 一切有坚湿暖动性质的东西。 人的身体称为"色身"。 "受"作为"领纳"义解。 即领纳感受种种境界; "想"是思想, 由六根感触种种境界, 心中思想种种相貌形状, 这叫"想蕴"; "行", 即行为; "识", 指对所感觉的对象分别所起的认识作用。很枯燥,我是一句一句读过来的。读完了,觉得心里有点乱,就放齐豫的英文歌来听,再一句一句的读,发现世界变得清澈了,变小了。一些苦涩变得清凉了,看不见的快乐浮现出来。
“空”,把世界摆在面前之后,佛说,这一切都是空的。《般若经》浩如烟海,说到底都在说一个空字。梵文里的“A”(啊)代表性空,被称为一字波罗,佛的手印里,只有这一个字,佛其实只有一心,就是空心。但,就是因为这个空,世界变得无限了,从科学上来说,这个“空”字可以归结到霍金所说的宇宙的那个“极点”上去,但佛的这个“空”,是精神上的那个“极点”,处在“欲”界的我们,首先要把一切外在溶解到心里,溶解到行动中,才能在开悟当中,逐步一点一点懂得“空”的道理,“空”是智慧最后的至境。龙树大师说: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缘起,因此,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对于爱,有姻缘一说,对于恨,有冤家一说,人们都在等那个缘,都在躲一个怨,我也一样。所以,佛能够抚慰我。佛给我的力量,是我在读一点《金刚经》,在领悟“破”和“执”的过程中,重新得到认识的。
“苦厄”,意思不是苦难,而是一切虚幻的诱惑,这里头包含了实景和幻念,丢不开这些,佛说,这是轮回的因缘。爱一个人太深,还想有来生,这可以看成是人的苦中做乐。我也喜欢这乐,并没有想着怎样去度。但佛说,你要去“破”,取“执”,把一切放下。但为什么,自己总想着手里有所牵,怀里无所空呢?这是个修行的问题,还要好好悟。六月飞花,诗语曼舞,人类的《美学史》,是不是一场空念了,佛说,不是,是为了让你懂得,让一切智慧进入到你的心里来,然后,我所指的,你才能看见。看来,这苦,也要受得,关于爱的,恨的,都没有错处。
《心经》的第一句话,就明明白白的说:一旦获得正见,彻悟性空,就能从虚妄梦境中觉醒,铲除烦恼的根源,得到解脱。我到觉得,这话藏的智慧太深,离我太远,我到更愿意获得一些本真的智慧,能够让自己做一些具体的使自己快慰的事,少钻一些无聊的迷局,少谎言,禁骂语,以本心行事,让自己的生活和谐,所谓正见开悟,识见,智慧,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就自然来了。
看着生活里,以善念待人的人,用一双有“慧”的眼睛向我看过来,他们都有一颗菩萨的心,和这样的人交往,就是把微笑种植到每一天的生活里。
作者:叶之灵 回复日期:2005-7-30 19:59:55
开悟化执是佛的本源,但是凡人之执皆如《白蛇传》里的白素贞和法海,其间其内其本心的执怎么化得了呢
作者:悠悠柠檬 回复日期:2005-7-30 20:16:23
《心经》的第一句话,就明明白白的说:一旦获得正见,彻悟性空,就能从虚妄梦境中觉醒,铲除烦恼的根源,得到解脱。
----------------------------------------------------------
需要怎样的沉淀,才能达到?难道人人都要学佛?
以本心行事,让自己的生活和谐,所谓正见开悟
作者:忘记也是唯一 回复日期:2005-7-30 20:28:20
浮生若梦,人活一世会被众多俗事所困饶,却又不得以而为之;很是无奈!
所以每个人都在不停的寻找自己的出路!
悟所顿悟,误者皆误;一切顺其自然
作者:江河行地 回复日期:2005-7-30 21:24:45
老兄对五蕴的解释有些不对
受之边际 在触与离
老兄通篇有点酸 呵呵
而且 基本上还是在感觉里头打转
寻寻觅觅一个清凉境界~
作者:善哉和尚 回复日期:2005-7-30 22:12:50
咦,这篇不是发过了么?
作者:西河松籽 回复日期:2005-7-30 23:09:31
很多夜晚曾抱着佛经入眠。阿弥陀佛。
一石兄有些方面对心经有些误解。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7-30 23:17:10
谢谢叶之灵,悠悠柠檬,忘记也是唯一,相逢总都是缘,佛说,缘起即是性空,如同一场梦一样:)
江河兄,第一次读经,一点浅见,让兄见笑了。五蕴,文中为了结构,我没有做什么解释。文人,即酸人也。希望能听到兄的识见:)
善哉大师,我放在书话里的文字,搬到短信来,和朋友们交流。你在书话里看到了没露脸,在这里,露脸了,多指教啊:)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7-30 23:31:28
西河兄,有误的地方,请指出,因为,这经,我才读个开头:)
作者:泥顽 回复日期:2005-7-30 23:55:31
"很早以前,我觉得,从我的心里来说,更想要人的一点自在,心里有个努力的方向,生活里能够身心安然。这些想法,每一天,都浮在社会的表层,是出于本能的一种呼声,在这种呼声里,众人都没有找到自己的答案,即使是找到了,都是短暂的。佛劝戒我,丢掉这种“自在”,把自己的心变的广阔,让自己的眼界高远,你应该大步行走在没有边界的土地上,而不是在一口井里寻找自己的安然。"-----------------------
"但佛的这个“空”,是精神上的那个“极点”,处在“欲”界的我们,首先要把一切外在溶解到心里,溶解到行动中,才能在开悟当中,逐步一点一点懂得“空”的道理,“空”是智慧最后的至境。"----------------------
"六月飞花,诗语曼舞,人类的《美学史》,是不是一场空念了,佛说,不是,是为了让你懂得,让一切智慧进入到你的心里来,然后,我所指的,你才能看见。看来,这苦,也要受得,关于爱的,恨的,都没有错处。"----------------------------------------
以上三段颇有见地,第一段好象是解释什么是正见,第二三段我不太懂,还请高人现身说法.
作者:叶之灵 回复日期:2005-7-31 13:03:01
回礼
作者:冷翠滴 回复日期:2005-7-31 14:19:26
让一切智慧进入到你的心里来
作者:叶子-1981 回复日期:2005-7-31 19:20:33
太巧了,我今天也在看的.
作者:悠悠柠檬 回复日期:2005-8-1 0:23:17
看着生活里,以善念待人的人,用一双有“慧”的眼睛向我看过来,他们都有一颗菩萨的心,和这样的人交往,就是把微笑种植到每一天的生活里。
------------------------------------------------------------能碰到这样的人,真好。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8-1 23:47:33
问泥顽好:)
叶之灵:你道万福,我就鞠上一躬:)
冷翠滴:我们来努力做到这一点:)
叶子-1981:这么巧,那把你的感想,交流交流,其实,这也算是读书心得:)
柠檬:你细心看,要把心放宽和,这样的人,周围一定很多:)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8-2 0:00:29
(五)色真的是空的吗
小注:很长的一段时间了,一切事情,都正常,但自己的心里总有一个结,结的很死,是一种对生活的沉默状态,就象站在激流边,看水花四溅,船舟翻涌,自己的心里却听不到一丝声音,任何激荡不能使我生激情,任何声色不能让我觉欢愉。我觉得自己象一个离世者。意识到这种心理对自己的伤害,想要从这个结界中跳出,这就是我读《心经》的原因了。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心经》里的这句话,就象电影〈天下无贼〉里的名言“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一样,都是这两部作品中可以象顺口溜一样流传下来的部分,后者能够流传,是因为这是一个摆酷的时代,而前者能够流传,则是人的浅俗心理在人心上做怪留下的烙印。再没有比直接暴露欲望,更让人觉得粗俗的事情,但谁又会在夜晚的幔帐里,会把自己爆长的血管和痉挛的神经用绣花手巾包藏起来呢?
佛的一切归因,都归到一个“空”字上,达到“空”界的智慧是一种无上智,即无分别智,世界不再是阴阳两界,不在是01的代码,这个时候,佛如果要身浮祥云,我都认为是一种欺骗,性空的世界不是这样的,虽然它属于彼岸智了,只有佛才能明白。
讨论到色,是为了修行的需要,让一个“无”字显出正反的两面来。活佛说,“色”指事物本身,就是一个女人站在你面前了。“空”指真相,就是这个女人在你面前存在着。要怎么样,你自己看着办吧。可见,色空之辩,仅仅指出,这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如果你无视存在,就是一种自欺,已经开始远离佛缘了。佛还会一级一级的问你:三戒,能持否——,定慧,能持否——,佛在问,对这个真相,你能真心面对吗?能吗?
对这四句话的解释,按观世音菩萨的俗尘口音,就是:真相存在了,你要真心面对啊!这颗真心里藏了善念,慧觉,这就是佛要求人修行凝练的佛心,这颗佛心,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小孩有,活人有,当然,死人神识一散,就什么都没有了。
色不是幻化出来的骷髅,也不是那个不能让人重生海,它除了指女人之外,还指受、想、行、识中感知到的一切真实,所有的这些真实,活佛说,你都要真心以待,当然,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要和本性联系起来,要把自己放的自然。---这不就是发乎本心吗!我们的本心藏在哪里?我们一路上积累起来的智慧帮我们点着灯来找它。
看来,佛说的话,和老百姓自己想的,相差多么远。而藏在其中的道理,人人都能够明白,重要的不是明白,而是你能不能做到的问题了。龙树大师说,佛的精意,不在想,而在行。我们要摘的那些果,并不是藏在经典子籍里的,它藏在经典子籍之外嘭彭跳到的心里。
色空之辩,原来讲了一句真心以待的大实话,感谢多识刃波切活佛,能够用凡人的话,把佛的经脉透析的这么清楚明白。
小注: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在修行上有很大的分歧,我自己读经的时候,是持大乘中观,唯识两派的观念在澄清自己迷糊的一些观念。
05080142深夜深圳龙华
作者:叶之灵 回复日期:2005-8-2 19:02:19
..........
活佛说,“色”指事物本身,就是一个女人站在你面前了。“空”指真相,就是这个女人在你面前存在着。要怎么样,你自己看着办吧.............
很特异的解法,是要看看了....
作者:山村野老 回复日期:2005-8-2 21:49:00
心佛无二
阿弥陀佛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8-2 22:22:18
叶之灵:蚀骨消魂的林青霞:)
如果眼前有这样的女子,却要说,这等妖孽,说违心话的人,心里哪里有道。如果说,希望能够一起同行,不管路短路长,总是苦短人生里的相逢会心一笑,这该都是心里话。只是,不管怎样,都不能泯灭了自己。
野老:)唱个诺,不打诳语了:)
作者:plhtdx18 回复日期:2005-8-2 23:16:30
东南西北是什么?
圣愚有何不同?
郁郁黄花青青翠竹!诶,入眼皆是!
闭眼何处寻呐?
作者:兰质慧心 回复日期:2005-8-2 23:29:08
与佛同行,莲花净心
(兰质慧心摄于今日)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8-3 18:04:27
plhtdx18:闭眼出现的都是心像:)
慧心:很圣洁的莲花,不仅仅是美,染一点点尘,使人怜惜,依然洁白,使人心生敬意,染一点点尘,使人怜惜。
作者:叶之灵 回复日期:2005-8-4 12:05:01
这就是了,生活到处都是鱼和熊掌的陷井,请以本心论,如何取舍?
呵呵,别告诉我明修栈道,暗渡陈沧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8-5 0:21:42
叶之灵:有三种可能性,你随便选,结果总都是不一样:)
首先要对自己的胃有个正确的认识。如果你足够强大,两者都能消化,而且没有冲突,你两者都吃。如果你觉得只能选其一,就选一个最适合你胃的:)老天,多么庸俗的解释!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8-5 0:29:18
(六)有“执”才是佛门
小注:我总用自己固执的看法,来理解自己未曾明了的一些观念,在没有接触到佛所要表达的概念之前,我先建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关于佛的平台,然后,在不断读经的过程当中,我开始分解这些最初形成的简单的概念。这种方法,也成了我面对比我更有智慧的智识和人物的时候,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让我内心的概念,在接受新事物强力冲击的时候,不会那么轻易的失去自我,也不会轻易的被最初接触的虚浮表面的概念而轻易的改变自己的认知。但是,当它能够真正能够改变我的看法的时候,我能够采取一种柔和的状态,来在这种新的认知当中,形成自己新的认识平台。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读《心经》,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有些概念不谋而合,有些概念从天而至,也有少数斜刺里杀出的概念,在把我驳倒之后,成了我的新的认知。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污、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佛教不是道教,不是基督教,不是伊斯兰教,也不是什么所谓的哲学。佛教就是佛教,它有属于自己的宗教教义,有严格的宗教哲学,也有自己的性空正见,它有自己独特的已知界,也有神秘的永恒的凡人似乎可以到达的未知界。拥有终极的慑人心魂的神秘感,总是一切宗教手里玩的很精彩的一把扇子。
性空,是佛的核心概念,性空意味着“真相”,需要在世俗世界里打磨(佛经所说的“俗谛”),开悟之后的度众修炼(佛经所说的“真谛”),才可最终灵台光明,达到心无尘垢,不染尘埃。我们平常所说的“真相”,似乎都藏了血淋淋的怕人的东西,这个真相,用“俗谛”的精义解释,只是我们获得“五蕴”中之微小一部分的开悟,在内心里增加了一点智慧之后的一点看的稍远稍明确的眼光。佛给修炼的人,排了一条没有尽头的智慧的路。
尘缘里的人,一身污垢,连从缘起的角度对周围的世事做逻辑严格的辩识的层次都达不到,连基本智慧的平台都没有搭建起来,怎么能够谈空灵自悟,心里不解,读千万遍经都没有丝毫的用处。心经里深藏了浩繁的般若智慧,表层的意思,指的太明显了,反而让读经的人心里生出幻象。
龙树大师说:真俗二谛不可偏执,每层境界磨练开悟人的智慧和慈悲心的程度不同。初学佛的人,宁可执有,不可执无。执有,才会认同万物的因缘,才会有行善积德的循环,人的一颗粘满污垢的心,才会一步一步的,在不断的漂洗当中,渐渐明了何为不生,何为不灭,何为不污,何为不垢,何为不净,何为不增,何为不减。一口吃肿的胖子,世间是不存在的,除非一口咬上去的,是毒药。
今晚,读《心经》里的这句话,知道了一步一个脚印,在生命存在的意义里,藏了什么样的神的印记,到不是单纯为了让人活的塌实的。
你做的塌实么?我无法回答这样一个自问。我不能用安慰的形式来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也不能随便的否定自己走过了的二三十年的人生,我的人生,就是我目前的样子,这是由旧的因缘和新的因缘共同编织成的一个形象,他更象一个行走在路上的沉默者,而不是坐在家园里微笑的人,正因为如此,佛的几行文字,对他所具有的意义才会更大一些,因为他正身处动荡之中。
05080443深夜于深圳龙华
作者:一衣风雨 回复日期:2005-8-5 16:17:57
一石研究得有些执着啊,佩服!
佛也好道也好,许多本义也是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即使不研究佛不谈论道,如果你有一颗明净豁达宽容坚忍的心,那么,我想离佛怕也是不远的了。
作者:西河松籽 回复日期:2005-8-5 16:31:22
一石兄,我问你,并不是真的指责你误解佛学,而是试探你一下罢了,你真做到了不骄不躁,看来是用心在看佛的.
事实上现实中真的好多人在误解佛学,比如"空",佛学之空本是无限无碍境地,却被大多数理解成"没有""空空如也"等意思.许多人说佛学是消极的悲观的,事实上很片面.
你上面所说,我都同意.
阿弥驼佛!
作者:湿衣笨笨 回复日期:2005-8-5 17:52:24
加一首歌送给一石和朋友们:-)
超凡脱俗到清心涤虑的感觉,而由齐豫演绎出来更让人这样心神宁静!
作者:湿衣笨笨 回复日期:2005-8-5 17:54:5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齐豫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人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期亦无无名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已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羐碍无羐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作者:烈火玲珑 回复日期:2005-8-5 18:25:56
我一直想做个拈花的人
可竟找不到看我拈花
而一笑的他在哪里呢?
我很笨,现在知道了
他从未放弃过他的孩子
在上古乃至更久远
他就已经在我心里了
并且从未远离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8-5 21:59:54
有点感动,能写这篇文章的,也是因为以前听齐豫的这个歌的缘故!晚上,时常听着这首歌,写点东西,心静了,灵台觉得都是明的。
笨笨,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抱抱你吧:)
风雨:你说这样的话,说明你也是女菩萨呢:)无佛无道,就是“空”的一种样子了:)怪不得经常看到你的笑脸,是因为你的心!
西河兄:我在经里,安抚一下自己,更多的是自说自话,让你见笑了:)谢谢你读这些文字。
玲珑:缘在手上,花在心里,能一笑的,都是我们修来的:)
作者:叶之灵 回复日期:2005-8-6 1:13:08
一颗种子,只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够生长,但是每每落下,承接它的,不是石石岩,便是旱地........
它追求的一切关于风关于雨关于行走的诺言,就被这样轻轻的放下........
佛说:不生、不灭、不污、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种子还是种子,听了梵音也不会发芽,只会在遥远的未来,陷在云英干瘪褶皱的皮肤里......化石?不知道是不是领悟了佛意.....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8-6 10:58:00
叶之灵:怎么得了这么伤感的看法呢?生活的冰冷,也会让我们的心也随着冰冷么?
读点佛,是为了放自己的心放的开阔。生命如同一场战争,淡漠总不是办法吧:)叶之精灵,能懂得自然的气息啊,自然,到处沟壑,到处生机!
作者:西河松籽 回复日期:2005-8-7 21:14:07
阿弥陀佛
作者:一衣风雨 回复日期:2005-8-8 13:10:45
风雨:你说这样的话,说明你也是女菩萨呢:)无佛无道,就是“空”的一种样子了:)怪不得经常看到你的笑脸,是因为你的心!
-------------
石头,我岂敢称菩萨。不过此生倒是意外与死神握过几次手,对于生命的脆弱与坚忍是有比较深刻的体会的,也许可以属于你说的有着惊诧经历的人,没准可以和你坐而论一点活着拿得起放得下的道理。:)
作者:山村野老 回复日期:2005-8-8 14:11:40
佛法流动
禅心活泼
谈空乃是无记空
说有转而为系缚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何处为空空.何处又是有有
心外无佛,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8-10 19:19:45
(七)看到一个迷人的世界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佛给了我们一个十分奇怪的世界,说奇怪,是因为,这个世界在逻辑上是完美的,它包含了俗谛的相对世界,这个世界被我们真实的感知到,正是通过上面这句话里所指的“十八界”。它还包括了真谛的绝对世界,那个世界无色无空,似乎无限大,有似乎无限小,是个可以看成静态的世界,但真正的静和动又是心随意转的。我不知道,在一切洞明的世界里,般若智慧有何用,无难世界,慈悲心肠又对哪个受难人?在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有一点点的觉悟了,真正佛的世界,慈悲般若,都是没有的,因为它们已经没有用了,慈悲的心肠,般若的智慧,是佛给的通向那个绝对世界的两条通道,只有让慈悲心无限大,让般若智慧无限深,佛说,你才能最终彻底的舍弃它们,达到真正的空,真正的无,你才能来到我的身边,来到真正属于“无”的世界。
佛说,佛这棵树的基础是“有”,但轮回修炼,最终结的果子是“无”,慈悲心,般若智慧,是你修行路上的两根手仗,缺了那一根,你修的便不是佛了。
佛门犯戒,就会说你“六根不净”,眼耳鼻舌身意,指的就是六根。佛把这些产生“六识”的物质器官界定为“内色”。
色声香味触法,指“六境”,是“六识”产生的客观条件。
“界”,活佛解释为事物的性质。心经在这里对“六识”有所删减,完整的六识是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无意识界。
上面“六根”、“六境”、“六识”,构成了般若智慧在其间滋生的“十八界”,“十八界”既“色界”,可见,这个“色”,并非单纯指男女的肉体,和因这肉体而生的乱想。每一界的开悟,都有修行的法门,我们见过印度的苦难僧,见过庙门里敲木鱼的头陀,行走天下的游方僧,水清木秀山麓里的面善尼,我们还看到人世嚷嚷,为名利来,为名利往的你和我。所有的这些,都是持戒和不持戒的修行者。
修行开悟后,在定中观照时,俗谛虚幻假想完全消失,融入事物本质空境,十八界里的事物,念想,件件便都显得虚幻,实执贪念之心逐步减弱到消无。
我并不信佛,但我喜欢这般若,喜欢佛的慈悲心,一点点智慧的光里,自己做的对了,也不会虚妄的有欣喜,做的错了,也不会对自己生绝望;与人以善念,让我对这个世界生欢喜。
小注:现有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我们活在一个一切都是相对的世界里,相对两个字的含义,就是不确定性,一切都处在永恒的变化当中,这种变化包含了时空的流转和人心的飘忽,忍受无尽的苦难和品尝瞬息的幸福,是我们作为这些变化感受者的人的一种永远摆脱不了的宿命。佛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一切,无常。
05080944夜于深圳龙华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8-10 22:56:23
(八)生可带来,死可带去的十二因缘说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段话讲的是十二因缘的空相。
十二因缘是生命在六道中轮回的因果连锁关系轮。三世为一轮,因果相连,流转不息。十二因缘的顺序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死。十二因缘说里藏了我们说不清楚的宿命,宿命就是因缘的结果。
“无明”指愚昧;
“行”指因愚昧而产生的善恶行为;也就是说,善恶之心,人人都有,这是本性的。
“识”善恶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一个人对内在和周围世界的认识。认识的朋友里,有人行走天下,有人静坐书房,这都是识的欲望很强烈的人。
“名色”,指胎儿的肉体和意识;这是六道轮回中的一个边界。
“六处”指六根器官齐全的胎儿;
“触”指出生后初步接触到色、声、香、味、处境的阶段。是一个人的婴儿期。
“受”指感受到苦乐的阶段;是一个人智识的醒悟期。
“爱”指性成熟期。佛在这里的爱,应该指的是单纯的性爱,性是轮回得以完成的一个接点。
“取”指在爱欲驱使下追求异性,为满足生理和心理欲望而进行索取的阶段。一般我们说的占有,佛说取,有修行上的味道。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要完全的占有一个人,有“取”这么一说,对姑娘说,“娶”你,这个“娶”字,不知道是不是由这个“取”字转化而来,对考据不感兴趣,随便想一想了。
“有”指造就种种善恶业,来世的进程以定型,老了,已经快到死的时候了。说老了,又称为有时。
“生”指重新投生;佛的生,指的是将生,而不是今世。我们常说的“生”,指的是正在存在,却始终不能把握的现在。
“老死”指无常的结局;无常的含义,指的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变化。死是一种变化,死是为了生。
从“无明”到“识”属前世,从“名色”到“有”属今世,“生”和“老死”指到来世去了。
读这些文字的朋友,是因为我们有今世的因缘,而且,前世也可能有未解的一点相同心,这点相同心也会带到来世去。对于生活里幸福的男女,时常说,是前世修来的,我现在可以为其做一注脚了。然后,当这幸福很快消散了,说,前世修的时候,心只是在一瞬间诚过,缘还是太浅。看到老了,依然幸福,并关爱后辈的老人,我一般在心里觉得他们都是菩萨,他们在轮回的前世今生里,快要到开悟的时候了。
能把缘起看成见道的性空,就是菩萨相。
《心经》讲了太深的道理,包含的内容太多,却又太概括性。读的时候,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摸到了见道的边,但细一想,自己又完全的浑浊了。
05081045深夜于深圳龙华
作者:兰质慧心 回复日期:2005-8-12 11:37:28
莲说,我在听,也没在听。
由外而内,以外在的声缘,来触发内在的真如本性。我在听。
(兰质慧心摄于八月)

作者:yuexi2005 回复日期:2005-8-12 17:42:04
虽然我不信佛,可我觉得自己和佛教的很多思想很接近的。这佛经我们校园网有 我下载了 可又不小心给删了 后悔了老长时间 现在看到真是太高兴了 多谢楼主啊 。高考复习时看过一些书介绍说这佛经很好 现在看来的确不错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8-13 22:28:31
(九)“入定”如何解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的故。”
在入定中,得到开悟,可见,智慧都是在豁然之后来的,豁然怎么达到,佛说,经风雨,历磨难,后入定成佛。
这句话里,最重要的只有四个字“苦”、“集”、“灭”、“道”,把这四个字认清了,懂得了,佛说,你的心病也就渐渐没了。俺都成佛了,哪还有什么心病啊,呵呵,我到喜欢有些心病,据说,关于幸福的真实含义是,要对某个对象怀着温暖的心病,幸福感才会如滔滔江水,源源不决,看来,幸福真是一种美好的病态。
佛教的根本教义是“四谛”和“三级追求目标”。
“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法内容的高度概括,而且,难得的是,大乘和小乘教派对它的解释的基本精神也是一样的。可见,它道出了佛法的根本。
“苦谛”是受业和烦恼制约一切有情生命的本质属性。“苦”指生、老、病、死、生存条件、精神、肉体等方面的中中苦感,苦感,也就是危机感,这个灰暗的世界,是修炼者的一个锻炉。苦感的具体划分,要用到六道轮回的概念。简单来说,进入地狱,就是苦感最强烈的地方,尸骨精神都会磨成碎末,而且人没有自思解脱的能力,是很可怕的一种经历,这一界被称为重苦型。进入色界,也就是在轮回中的胎儿状,这一界被称为轻苦型。专世为人,或者成为阿修罗,人有自思之苦,有就有妄念之苦,这种苦,在经受的时候,还可以增进开悟,是修行上的一个光明台阶了,可见,能成为人,是多么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一界被称为中间型。
“集谛”是产生苦的原因,分贪、(口真)(这是一个字,不会念,就这么着现个臭吧,知道怎么念的人,做我的一字师吧)、痴等使人思想变的浑浊颠倒的烦恼和由此引起的善恶业。
在佛国,苦集二谛是此岸世界的本质规律。一切有情之物,凡降生,既在苦地和集地中穿行。
“灭谛”是彻底消除苦与苦因的解脱状态。“道谛”是摆脱苦境、铲除苦根---烦恼和业的方法和道路。如何达到“灭道”,佛说,有三乘解脱道。于是浩瀚佛经的一个衣角被掀起来了。但读这个经,知道心意,就行了。不入佛门,不日日去念皓首的佛经,但知道有路,觉得心安,这是我读《心经》的心态。
道灭二谛是佛法的概括。佛给了一面镜子,在教会你照镜子的方法,但他的最终意思是,以后,你不用照镜子,你也能看到自己,真是一个让人不得不诚心感谢的好人。
无集苦,无道灭(这两组概念,刚开始,我合在一起念苦集灭道,现在明白是要分开念的),才能进入无破障的正见智慧,无破障所得的二净境界,真正的入定才算是来了,在这样入定的状态里,开悟的门才有可能在某一个没有察觉的时刻,为经历万千苦难的人徐徐敞开,你才能有幸见到佛光的普照---这个机会属于觉者。
入定,不是个随便就能进入的状态,时常看到气势不凡的方丈,见道的高僧,手里不停数着的一粒粒佛珠,他们有随意定的修禅境界了,每数过一粒佛珠,都是为了舍去一个妄念,但这个离开悟差的还很远。佛说,人有念生,就要念解。绳上千千结。为了使心灵获得安宁,就要一结一结去解开。看着世人手忙脚乱的一手想解百结,佛说,妄想。于是,苦谛不断的重现。《心经》,原来,是为了让人解开心结的,一人一次认真认真解开一个,《心经》对欲界里的人来说,不是为了指导去达到性空正见,满含慈悲菩萨之心,见道成佛的。
“入定”两字可分开来解,“入”指的是修行的历难,“定”则是一个一个解开心结的方法和道理。入定的一刻,需要经年的历难。这是今晚石头的自解,不管对错,也算是今晚的一点收成。
小注:记的小时读过琼瑶写的一本《心有千千结》的小书,一对男女,在四顾茫茫的人海中,用两双眼睛相互寻找了几十年,直到中年,才能百转千回,愁肠百结的解开一点心里的郁结,在一个画室里泪流满面的相拥在一起,一直记的那个画面,每在笔下跳出心结二字,总会禁不住记起年幼时读到这些文字的那么一点伤情和心悦。
05081146午夜于深圳龙华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8-13 22:36:01
给慧心送一首佛经〈宝性论〉中一首小诗:
莲心是佛
蜂腹有蜜
稻皮包米
污秽藏金
地下藏宝
种子小芽
烂衣袍佛
贱妇怀王
地现金色
人人都是宝藏。莲心既是佛心:)
感谢yuexi2005:)
作者:西河松籽 回复日期:2005-8-14 11:32:32
一石兄口中宣着佛号,心中想着琼瑶.哈哈,用心经去解心中千千结.有效吗:)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8-15 0:03:00
西河兄,呵呵,所谓有执才是佛门,执爱,才能解开心结。你我,不算持戒的僧众,若与佛有点缘,最多也算的上是个有佛心的居士,佛经给我们的智慧,为什么不能生爱意,为什么不能放开心胸,让自己的内心伸展呢:)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8-15 0:05:13
(十)关于“涅槃”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句话的意思,活佛说,无爱执、实执,在没有空境中失去自我和周围一切的恐怖,远离习性形成的真假颠倒、虚幻无实的梦境的情况下,达到彻底实现根除烦恼的清净涅槃。
上面的这句话,汉字都认识,意思也能明了一二,但它们对我是以知识态存在的,它们不是我内心的智慧。我在这个静静的夜里读这句话的时候,除了心里有山风一样吹来的暂时的一点安宁之外,我觉得自己的意识并没有能够从目前的生活中抽离出来,相反,在这份寂静里,却有一种,觉得,活了,就心平气和的好好来活一把的激情,虽然这份激情,一半来源于生活本身,一半来源于我精神滋养的湖泊里映现出的想象的虚影。我在真正“执”有的时候,看到了那个需要怜惜的弱小的自己,这是一种内视的所得。我之所以激动,还因为这句话里镶嵌着“涅槃”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引的我的身心有些波动,在我的记忆里,所有“涅槃”者,不仅仅只有方丈火里的圆寂,还有一切生活里苦行者们走在半道上的嘶哑的呼喊,无助的呼号,暗夜里孤独一个人的叹息,这些都是“涅槃”的引信,是将要在死时浮现从容微笑的台阶,我看到了一整长串的可以勾画“涅槃”形象的痕迹,我看到了飞升到天上去的火凤凰的那颗心,那是一切苦难将一个人过滤掉之后,唯一剩下了的冰清玉洁的部分。俗世的“有余涅槃”,那颗心是唯有的一点有漏根相。我明白这颗心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有一点点的从容了。孤独象潮水一样在我的身边退去,这潮还会涨来,但把自己浸湿到这个苦境里去,不再那么可怕了。
佛的“涅槃”,包含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个层次,作为欲界里的人,内心里应当记住有余涅槃的真义就已经够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从法国偷越国境,回到德国,去看那个想看自己儿子最后一眼的重病中淹淹一息的妈妈,老妈妈昏花的眼睛里,看到那个自己日思夜盼的面容憔悴的儿子,在将死时,这个一辈子在苦难的生活里没有体会到一点幸福的女人,觉得自己心里安然了,解脱了,她涅槃了。孙少平在报拦里看到高晓霞被洪水吞没的报道的时候,他一下子昏死过去,他的心抱着那个生命太紧太紧,那个已经死去的女人的生命,几乎也是他自己的生命啊,当他最终选择和一个寡妇在一起过自己选择的有尊严的生活的时候,他手里的红头巾,他心里最透明的那颗泪,终于滴落,他在新的生活里也涅槃了。一个朋友,刚刚开始花语平原上自己幸福婚姻生活的时候,她眼前的梦的镜子一下子被地狱深处的石头击的粉碎,她在荒石乱雨里面无人色的跌跌撞撞的走过,有一天,坐在路边的一个树桩上歇息的时候,她发现脚下的路干了,头顶上有太阳,林间有鸟鸣声,她把自己洗梳一新,重新走入自然之中,她也该是涅槃了吧。见道有路,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涅槃有门,也是在重击和冲破之后,才看到它原来就虚掩在不远的地方。真正的内心的寂静和安宁不是悄无声息的。朋友说她迷茫,四周坚硬,哪个人又不是这样的呢?所以,读到“涅槃”这两个字,我的心里就一抖,然后,心气就平了。
佛说,把变易生死的果如果得以断除,你就获得无余涅槃了。该获得的就让他获得,该成佛的就让他成佛,不想去管它。在逻辑上,我知道有这一层的法门也就够了。懂的全部的佛识,还不如用一点慈悲心,一点般若智,做上一点具体的事情。
05081447深夜于深圳龙华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8-19 11:51:13
(十一)为心读佛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昨日妈妈生日,电话里,妈妈说:“育,今年又到八月了。”是啊,即使什么都不催你,时间也在催。但,并不因此,让自己弥乱。在让自己保持一点清明的时候,心里却有说不出的苦处。所以,属于秋的八月里,让自己来读《心经》,说明心是不静的,很不静。我徐缓、固执的性格,使得我能够沉下心来,当我能沉下心来的时候,这就是我的静了。读《心经》,让心变得扩展,也让自己能跳脱苦闷、焦躁对自己的缠绕,能够有一点内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点悠然,得到一些内心的塌实,感觉生命不只是埋头在杂草丛和灌木林里爬行,在某些时候,有那么几分钟里,是站在枝头上,能看到远方的。
“三世诸佛”,佛的比较严格的解释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通俗的解释,指所有有佛心,修善缘的一切佛弟子。
“咒”,梵语里作Mandra(曼佗罗),原来的意思为“拯救心灵”,佛经里解释为“有力量的话”,或者“具有特殊功效的密语”。这种力量,可以对阻滞我们的现实生活形成改变的力量,可以使干枯的河床上有清清的流水,使枯花变的娇艳,使死树结出甘甜的果实,让枯萎的心里有重新爱的细流。咒,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力量,它是中性的,要把握不要由欲望引导,入了魔地。
这句话里所说的咒,不只是指心咒,还指能战胜爱恨烦恼魔、身心不在魔、沉溺享乐魔、死神困绕魔,能得到心底平静的大安大乐。
佛说,真实不虚,意思是,按《心经》所指的这些修行,你可以从中得到验证。
很喜欢这些象家常话一样的智慧语言。
知识在心里堆的越多,如果不能及时的转化为开阔、宽厚、仁和的智慧,单纯这样的知识,会使人更浅薄,更封闭,更狭窄,如果不及时的溶解,属于个人的空间,在内心里会越来越小。而般若智慧,和土地上成长的万物一样,在坚守,积累,真实的伸枝展叶,这个过程里,才能慢慢的集结,成长,冲破,和坦诚的慈悲心一起,达到自觉的开悟。《心经》里所展示的那颗心,从最基本的要求上,要做到,在自己面对鲜活的生,去面对可怕的死,去面对永恒的爱的时候,能够做到坦然,做到开诚布公。这是般若智慧对苦难人生的第一层庇护。
看到生活里那些真心诚意的人,看到他们在艰辛的路上走,看到他们手挽着手的幸福,看到使人心里发凉,让人有时恶心,有时绝望的死,看到暖玉一样的婴儿,看到灰烬里一点一点滋生的绿芽,这些,也都是在自己的生活里正在进行或者将要有的痕迹的映照。读《心经》到深入的时候,相信命运了,心里少了云烟一样的幻觉,也把属于人生的梦抱的更紧。
夜里,雨很大,雨水把窗玻璃似乎都要浸透了,暴雨初停时,站在窗边,看很久远的天上的黑暗,在黑暗里,逐渐有浮现出来的点点的亮色,这些细微的亮色浮在灯火一片通明的高远的天上,在这片区域里,觉得自己也能够在其间行走。
05081750深夜于深圳龙华
(十二)读完《心经》,得一点心安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嘎代,嘎代,巴热嘎代,巴热桑嘎代,保地索哈。”
《心经》的最后一句话,用俗语说,就是:去,去,到彼岸去,到真正的彼岸去,为真正的菩提筑起地基,铺设台阶。
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去资量道,去加行道,去见道,去修道,去到佛地。
佛地是什么地方?现在明白了,是一片无,是绝对真理都能够得到解答的地方。这不在是属于欲界要操心的事。所以,这一生,要好好的来认识自己的这颗“心”。可以放心的来“执”,也可以没有什么心障的来“放”。
很奇怪,读完《心经》,没有得到性空见,反而感觉要手上握的实,心里放的坦然,和以前“色不易空,空不易色”的说法要表达的意思相反,而且也有了自己解释的一套逻辑了。
稽个首,向多识仁波切活佛,感谢他给我讲解的深远的智慧,驱除的一点心魔。将来若是能够到藏地,去天堂寺,向他求一副哈达。
小注:260个字,十二个小节,24个普通的夜晚,自自然然写下来,成了一个和谐的数字,也是我喜欢的数字,这些数字里包含着轮回。最多再补一节藏传佛教的小常识。不管离真实的《心经》有多远,这里的文字里,是石头获得的第一次完整的佛识。
很高兴的是,没有象专业的研究者一样的去注经,这些文字,是当日记一样的记录下来的。
05081848午夜于深圳龙华
作者:西河松籽 回复日期:2005-8-20 16:53:47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嘎代,嘎代,巴热嘎代,巴热桑嘎代,保地索哈。”
每次读到心经此处,便觉得有种声音在召唤,嘎代,嘎代......我听到的不是鼓励的"去",而是召唤的:来吧,来吧,到此岸来吧.我仿佛看到佛在对岸拈笑笑着叫我过去.
所以一直不敢去西藏,怕这一去,再也回不来了.
作者:叶子-1981 回复日期:2005-8-24 19:27:47
再次来拜读,但我依旧沉不下心,或心中有杂念
作者:百合地黄汤 回复日期:2005-8-27 22:44:02
感谢楼主,在这样一个夜晚看见这样一篇文字,让心一下子变得很宁静。也是一种缘吧。这里都是一些智慧而有善念的朋友,很喜欢~~~
回想起纯真的大学时代~~~
“咒”,梵语里作Mandra(曼佗罗),原来的意思为“拯救心灵”,佛经里解释为“有力量的话”,或者“具有特殊功效的密语”。这种力量,可以对阻滞我们的现实生活形成改变的力量,可以使干枯的河床上有清清的流水,使枯花变的娇艳,使死树结出甘甜的果实,让枯萎的心里有重新爱的细流。
楼主,真的相信世上有这样的“咒”吗?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8-27 23:52:04
西河兄:不可太决绝,人生苦难,只要心灵足够强大,在俗界修行,可比庙宇里修行重要的多!
叶子:呵呵,到不是杂念,哪个人心里清澈如蓝天。有些理性,你慢慢会喜欢的。你现在读不下去,只能说,你现在感性更多一些,这也是让我羡慕的:)
百合地黄汤:如果你信佛,当然也就会信有“咒”,普遍意义上的“咒”,是个可怕的词,因为它只人心里的一股“怨恨之气”,有报复的意思。“咒”首先是自己的“恶”种下来的孽根,直到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的子孙身上找到出口,才能够解脱这个“咒语”,佛的“咒”,更为中正,其中还包含了修行的味道:)
作者:烈火玲珑 回复日期:2005-8-28 20:14:56
心静在家既是庙,心若不静在庙也是家~:)
作者:雨点的旋律 回复日期:2005-8-28 22:22:36
好文,背景音乐如果换成何训田的作品<波罗密多>中的心经就更好了。喜欢心经,就是不懂,今日得此好文,如获至宝,一定好好品味。希望继续发稿!别忘了给个信dan369ch@sina.com
作者:鸢鸢蜜 回复日期:2005-8-29 12:00:07
佛所指给我们的“观”的本意,是用大慈大悲的心,去观看轮回中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
==========
:)佩服一石!
弱弱的问一下,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许多佛经都有说到转八识空五蕴的道理,觉知明了“心”,则万法俱备。。。一石前面提到获得“菩提心”需要“识”。。可能佛说太深,我想得浅,对这“观的本意”反而有点模糊。
又如“照”,力量自哪里。怎么找。心经如此“浓缩”(一个字就深不见底),汗!对于一个习惯了用左脑思考的人来说,实在不能想,无可想。只因经书能够让人认识佛性是什么,所以才会想了解解。。。后来发现与佛真的没有缘分。
作者:烈火玲珑 回复日期:2005-8-31 19:23:02
心是莲花开~~~
作者:湛山学子 回复日期:2005-9-1 0:03:00
一石兄,你好!能看到你发的〈心经〉注解我非常激动,但有些地方欠妥,您能去拜访上本下焕大和尚吗?本老是当今佛教界的泰斗啊!而且他一直住在深圳的,祝你法喜充满,吉祥如意!扎西德勒!
作者:湛山学子 回复日期:2005-9-1 0:20:3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我们众生无始以来,由一念无明烦恼的执著,才有色,受,想,行,
识的诸行。有业行感苦报,是必然的结果。假使我们能够以真智观真境,不被
惑业烦恼所控制,处处能够观无我,立刻可以把现前的身心转变成就佛智的作
用,这个方法就叫“转依”。
那些不懂得佛法的人,不知道执著五蕴的危害,造业受苦,是可怜的。既
然能够知道执着五蕴,造业受苦危害性,就要好好的转变它,利用它为修行所
用,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懂得佛法之后,就应该晓得现在的五蕴,能够
起一个正觉的观念,依法修行,立刻可以转变过来,起五智的作用。比如说,
我们以前不懂佛法时,执著自己身体色蕴的地,水,火,风四大是我,这个色
身是我,由这个色起受,想,行,识的心。身子有一点不舒服,就想避免;有
一点觉得可乐的,就想贪著,由色起受,由受起想,由想起行,由行起识。这
就形成烦恼造现业,流转生死。现在学修佛法,就要把它转变过来。我们要随
时随地的感想,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彻底皆空。不光是身心空,看十方世
界,山河大地,房子,财物,有情无情,眼睛透过一切有相去观空。这即是观
想真心,不被假像所迷惑。金刚经上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对一
切有形相的事物,立刻晓得它当体即空,不被假象所迷惑,自然就得自在了。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9-2 16:29:43
湛山兄,《心经》读的时候,一些东方都是自解,错在所难免。
大师住在深圳的什么地方?能否详细告知:)
读完《金刚经》之后,可能会去拜访大师。
作者:湛山学子 回复日期:2005-9-7 0:55:32
弘法寺坐落于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内梧桐山麓,环寺皆树也。从植物园上弘法寺有三公里的山路。一路树阴生凉,鸟鸣添幽,转过一个弯,抬头便能见到远处的弘法寺了。
本老俗姓张,名志山,生于1907年9月,祖籍湖北省新洲李集西张弯村。1930年出家,是南禅临济法派第44代传人。现在深圳弘法寺和南雄莲开寺方丈,同时还担任韶关丹霞山别传寺、南雄大雄禅寺、湖北省新洲报恩寺、浠水门方山寺和黄梅四祖正觉寺的方丈,是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湖北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名誉副会长,深圳市佛教协会会长,韶关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曾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二届委员和广东省仁化县政协副主席。
广东省深圳市莲塘仙湖弘法寺
邮编:518004 电话:0755-25737095(客堂) 传真:25701061
网址:www.hongfasi.net
作者:漂泊京城 回复日期:2005-9-7 08:24:48
葱手灵目
听着音乐回想在青海各个寺院里朝拜的景象。个人感觉这个音乐还是不如庙里那些喇嘛师傅们的唱经声,虽然听不懂,却有一种伟大的庄严在心头。
那时候我总在经声里恍然看见祥云和莲花,灿烂的光芒里是佛祖的神圣
作者:金童御女 回复日期:2005-11-8 18:16:15
我看到的<心经>是印在无锡灵山大佛的开光护身金卡上的,内容好象和一石兄介绍的有点出入.尤其是最后的内容,跟歌里唱的一样,但跟石兄介绍的完全不同.
个人觉得一石兄对心经的断句有点不妥,“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是不是应该断为“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嗔,念chen(称,第一声)
作者:金童御女 回复日期:2005-11-8 18:39:23
个人觉得一石兄开始的时候解的很认真,后来解释太笼统了.我是看到这篇文章才去认真的读心经的,所以有好多不明白,字面的意思都不明白.只列举一二,望石兄指点:
一,无无明尽和无老死尽怎么理解?
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三,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揭谛菩提萨波诃(歌里的最后一句)是怎么理解?
作者:陈傻子 回复日期:2005-11-9 22:05:26
我在看你这篇文字之前
就感觉你是一个悟性很高的人
看了果然不错
和和
作者:透明瞳孔 回复日期:2005-11-10 14:07:49
一石 看一看楞严经吧
作者:陈傻子 回复日期:2005-11-10 21:21:15
再看
要用心看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11-10 21:32:16
谢谢透明,傻子先生。在读金刚经。忙忙碌碌的,没时间静下心来了。
作者:山村野老 回复日期:2005-11-10 22:17:19
无明:即是无所明了,众生起贪、嗔、痴等烦恼,糊里糊涂的思想,称为"无明"
佛陀说,生死轮回的主要的来源,就是无明.有是可知,生死的根本是为"无明"."无无明",说明空性是清净,无"无明"烦恼."无老死尽"是指,不在轮转生死.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
揭谛,揭谛:揭谛译为去,亦即是度.两句揭谛即译为到彼岸.
波罗僧揭谛:总的意思是说,度,依着般若法门度脱生死,度自己到彼岸,度一切众生到彼岸.
菩提萨波诃:这句是疾速成就的意思.度自度他,一起疾速的到达彼岸.
其实,咒语是不需要刻意的去解释,只要一心一意的去持诵,更为有效.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11-10 23:38:23
谢谢野老:)
作者:金童御女 回复日期:2005-11-11 12:15:22
我严重怀疑野老是还俗的,
不然怎么能这么高深呢?
作者:金童御女 回复日期:2005-11-11 12:16:20
谢谢野老,谢谢这个一般不开口,开口不一般的世外高人
作者:金童御女 回复日期:2005-11-11 12:23:04
说错了,更正一下,野老是个俗世高人
作者:雪花影 回复日期:2005-11-11 12:41:08
不懂呢,很想有人教教,对佛的了解,对内心罪的净化.
作者:忘记也是唯一 回复日期:2006-10-3 20:24:47
佛永远都在心中!我始终都相信天底下没有绝对的坏人!当初他们也一样很纯真!所谓的善与恶由来一线间!
善待生命。珍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人生就算是完美了!
作者:雪飘那夜 回复日期:2007-1-25 21:51:38
很喜欢这样的解读,原是前缘已定!
想放下一切!
作者:丁香笑雨 回复日期:2007-1-27 09:48:13
又赏好文,心花怒放.
还好吗?
作者:丁香笑雨 回复日期:2007-1-27 09:50:43
又赏好文,心花怒放.
还好吗?
作者:焱焱大师 回复日期:2007-4-29 11:12:34
这颗佛心,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小孩有,活人有,当然,死人神识一散,就什么都没有了。
世间万物,皆有佛心,佛心无处不在。动物植物,有生命,无生命,从无为有,从有至无,佛心无处不在,我的一点浅见。
作者:焱焱大师 回复日期:2007-4-29 12:09:33
我们在这里讨论佛,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每天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动物或植物,动物或植物的能量从哪里来,动物食动物或植物,植物从大地,地球的能量从哪里来,宇宙,宇宙从哪里来?佛学就是超越了一切一切的智慧!!!大家努力参悟吧.....
作者:焱焱大师 回复日期:2007-4-29 12:19:50
佛的境界应该是知道了这一切一切的答案,但是这个一定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终点,否则我们不需要去修炼参悟,只要佛告诉我们答案,欢迎大家讨论
作者:冯致 回复日期:2007-4-29 14:19:13
文人参禅。
作者:凌波夕子 回复日期:2007-4-29 21:19:28
佛在心中 念经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