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2006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20:02

 

浦东新区2006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22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浦东新区区长   张学兵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2006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四年,是我们不断深化认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四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深入推进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实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主要目标,为全面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来,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65.33亿元,比2002年接近翻一番,约占全市的23%,年均增长14.7%。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452元和10911元,比2002年末分别增长71%和4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可比增长16.8%。

    四年来,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着力抓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功能拓展和增长方式转变,优先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逐步形成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我们深入贯彻“金融集聚”战略,积极吸引金融机构、功能性机构、要素市场集聚浦东,努力提高浦东现代服务业的能级。截止2006年底,各类金融机构突破400家,经市政府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3家、占全市的5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落户浦东,新成立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石油交易所等开始运作,全国首家货币经纪公司、全国首家信托登记机构在浦东注册成立。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善,要素市场能级显著提升。拓展“港区联动”功能,推动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联动发展,支持跨国企业向地区营运中心转变,首批认定12家跨国公司地区运营中心,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逐步成为跨国企业在亚太地区的重要采购配送基地。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2006年,外高桥港区在航线分流的情况下,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372.92万标箱,占全市60%,同比增长7.9%。拓展会展旅游功能,四年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近6300万人次,举办各类会议展览近6000次。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四年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近6400个,累计利用合同外资和实际到位外资分别达到163亿美元和105亿美元;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结构,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73.1亿美元,年均增长近28%。我们深入贯彻“聚焦张江”和自主创新战略,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链,努力夯实浦东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浦东目前已有国家、市和区级科技创新平台资源33项、研发机构192家、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528家,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和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等14家国家级产业基地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17%,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2006年,专利申请量达到6767件,同比增长一倍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557件,同比增长40%以上。

    二是着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扩大开放。着眼于从政策创新转向制度创新,新区积极向中央争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获得国务院批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综合配套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6方面、60个具体事项,70%已经展开,重点领域改革逐步取得突破。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新区层面成立了综合执法管理局,开展了综合执法试点,执法和管理重心下移到功能区域和街镇层面,有效地提高了执法效能;在唐镇等部分街镇开展了以精简内设机构、提高服务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浦兴、东明街道开展了公共财政保障改革试点;率先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推进“管、办、评”联动机制改革试点;着眼于提高行政效能,推出了问责制、评估制、监察制、投诉制等四项制度;积极开展部门预算、绩效预算、国库单一帐户、政府采购和政府收支分类等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项目从原来的724项减到220项。围绕转变经济运行方式,推进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在新区和有关方面的共同研究推动下,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浦东新区推出了跨国公司外汇管理改革试点的“九项措施”,目前新区已有近80家企业和银行开展试点,部分试点内容已拓展到全国。推进科技领域的制度创新,在张江开展火炬创新试验城区试点和国家标准化示范区试点,设立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以创新的思路发展风险投资,组建了全国首家地方政府设立的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以及风险投资进入、运行、退出机制等多方面的改革试点,成立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浦东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深化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电子口岸建设,积极用好国家质检总局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十四条意见和上海海关推出的九项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和市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开展空港物流园区方案研究,制订了空港保税物流园区和非保税物流园区的发展规划,并由市政府正式向国务院提出建立上海浦东空港保税物流园区的申请。经国家人事部批准,浦东新区试点向外资进一步开放人才中介服务市场准入以来,已有2家由外资控股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入驻。

    三是着力推进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我们抓住筹办世博会的历史性机遇,一手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环保整治和城市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四年累计投资达到543亿元。以“三港四网”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快速完善,首条贯穿浦东南北、新区重点参建的轨道交通6号线全线贯通,7、8、9号线前期工程抓紧实施。建成卢浦大桥、复兴东路隧道、大连路隧道等一批越江工程。全长7公里的五洲大道竣工通车,标志着上海“三环十射”城市快速道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全力做好重大工程前期动迁工作,四年共动迁居(农)民6.3万户、拆除各类旧住房近1500万平方米。特别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圆满完成了世博居民动迁10660户、企业动迁155家,占全市世博动迁总量的近60%,创造了上海动迁史上的“浦东速度”。全面建成近120万平方米的世博家园,万余户动迁居民全部完成回搬。在全区方方面面的配合下,克服了时间短、任务重、难度高等困难,完成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动迁6500户,有力地推动了浦东国际机场二期的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精心编制完成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了6个功能区域规划、4个新市镇规划等一批形态规划,编制完成了浦东新区基本农田规划、公共交通发展规划、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规划的调控和导向作用明显增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出从2002年的每平方公里2.19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4.14亿元。认真实施六类经营性用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积极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国家园林城区称号。深入推进“五个一百”环境专项整治,新区污水纳管率由2002年的41.2%提高到2006年的72%,空气质量优良率由84.9%提升到89.3%,人均公共绿地由19.59平方米提高到23.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33.21%提高到37%以上。九段沙湿地成功申报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启动城市管理网格化建设,初步建立了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城市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高。着眼于推动城市管理人性化,我们积极推进区内新型路名牌试点和同名道路整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加强城市预警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经受住了“非典”、“禽流感”以及“麦莎”等灾害的考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调解和处理机制。推进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建设,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群防群治网络建设。

    四是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和政社合作、政社互动。我们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新区财政对社会事业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4.8%,相继建成了东方艺术中心、浦东干部学院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新建改建了一批普惠型的社区文化设施。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持续扩大,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郊教育管理体制实现并轨,郊区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新建、改建和扩建了111所中小幼校舍,吸引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在浦东设立了研发机构。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了以一、二级医院为基本框架,以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积极探索社区卫生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荣获国家卫生城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扎实推进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文化设施基本形成网络,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荣获“全国文明城区”称号。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公共体育场地不断增加,全区约2/3的中小学向社会开放学校资源。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新区体育代表团获得市十三届运动会金牌总数第一。双拥工作成绩显著,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区”和“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称号。科普工作、普法工作进一步加强,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区”。加强计划生育服务和人口综合调控,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取得新进展。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政社合作、政社互动的有效方式,形成了“关于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政社合作关系的指导意见”,得到了国家和市民政部门的高度肯定。在全国率先开展行业协会登记改革试点,积极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社会工作者协会等一批民间组织健康成长,新区民间组织从2002年的315家发展到现在的近580家,其中社会团体168家,民办非企业412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我们还率先在全市组建了区级市民中心,并努力将其打造成政社合作、政府事务重组、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和推进和谐浦东建设的重要窗口。积极探索社区共治模式和镇管社区模式,在川沙功能区域选举产生了七个社区委员会。在全区2006年居(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直选比例达到58.6%,居委、村委会选举的参选率均达到90%以上,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不断高涨。

    五是着力推进城郊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我们着眼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区域统筹发展,在全区组建了六个功能区域,为深化“区镇联动”、推动城郊产业、市政、社会事业、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有力地加快了郊区与城区、开发区的融合。功能区域建立以来,在规划统筹、土地统筹、财力统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进社会事业城郊均衡发展,完成了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二元并轨,城郊教育已经实现了统一拨款标准、统一硬件配备、统一信息平台、统一为教师提供培训与发展机会,镇卫生院从区镇两级共管改为区直管后在预防保健经费投入上实现了统一标准。教育、卫生体制二元并轨以来,86所郊区学校、17所镇卫生院在待遇上已与城区统一,300余名城区优秀校长和教师到郊区学校任职,百余名城区医疗卫生骨干对口支援17所郊区卫生院,有力地促进了城郊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同时,着力提高郊区农民的保障水平,镇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农保养老金实现稳定增长;提高了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标准和使用标准,区镇两级政府每年增加财政投入近2000万元。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镇村管理体制、集体资产管理、土地管理制度、农民就业保障等综合改革。完善村级组织管理,不断完善郊区社会治理新机制。市里下达给浦东的50平方公里基本农田指标得到落实。推进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粮食和蔬菜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累计建成国家级农业示范区6个、市级示范区4个、区级示范区10个,示范辐射面积基本覆盖全区。着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技术合作,四年累计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浦东农业服务全国的能力不断提高,区内龙头企业带动全国21个省市区基地10多万亩,带动农户5万多户。

    六是着力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我们坚持政府工作要注重老百姓的感受,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加大政府扶持创业和就业援助的力度,基本形成城郊统一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四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42.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内。努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区城镇职工参保人数达到64.7万人,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小城镇社会保险稳步推进,参加镇保人数达到11.2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4万人,做到应保尽保;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超过40万人。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廉租住房等政策。积极推进“慈善公益联合捐”和帮困、送温暖活动。老年福利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7130张,比2002年增长92%。稳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截至2006年底,享受公房租金减免政策的家庭达到93785户,享受廉租房政策的家庭2046户,累计完成成套改造、“平改坡”综合改造65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超过12.5万户,完成旧小区综合整治894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超过16.3万户。加大郊区供水改造力度,有效改善了部分农村地区的水质、水压,受益居民达到46万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002年底的19.4平方米提高到2006年底的23.2平方米。确立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增加公交投入,四年累计达到5.77亿元。通过新辟公交线路、延长运营时间、增加车辆、公交与轨道多点换乘等措施,为居民出行提供便捷。四年累计调整、延辟公交线路138条,新建公交候车亭139座,在东明路街道试点开通了社区巴士,连通社区内主要的超市、医院、办事中心等公共设施,方便了群众生活。我们把发展便民商业作为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工作,形成了商业布局总体规划,大力推进新上海商业城二次开发和“三个广场、八条街”等特色商业项目开发,新区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必备业态建设,四年来累计完成104家菜场标准化改造,新增生鲜超市50多家。着眼于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不断开放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率先开展社区事务“一门式”建设,建成覆盖全区的“1+23”政务事务受理系统,努力让老百姓办事更加便捷。新区所有街道均创建为上海市社区建设示范街道,92.4%的居委会创建为上海市社区建设示范居委会。着眼于搭建政府与市民沟通协商的平台,让群众更好地参与政务管理,建立了每月一次的区长网上办公会制度,截至目前共召开了24次,近4000位市民参与了网上和现场交流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3800多条,网上办公会已成为政府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

    各位代表:回顾四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在区委的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务实开拓,求实创新,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源于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源于全国人民、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源于全区人民的奋斗和拼搏。在此,我谨代表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向参与浦东开发开放的全体建设者和全区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市、全市各部门,向驻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关心和支持浦东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回顾四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用精深化的开发和建设实践好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用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推动新区在更高起点上向前发展;必须坚持用改革创新增强浦东发展动力和活力,深化综合配套改革,鼓励自主创新,增创浦东开发开放的新优势;必须坚持用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检验,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瓶颈尚需突破,转变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土地资源愈加紧缺,动迁难度增加,开发模式亟待创新;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还不很协调,社会组织发育相对滞后,社会事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解决好就业与保障问题的任务依然艰巨,社会稳定面临较大压力;政府职能转变和自身建设,特别是政府工作效能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政府工作作风、公务员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浦东基本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主线,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举办2010年世博会为动力,着眼“四个率先”、服务“四个中心”,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努力建设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

    今后五年,我们将把率先推进改革开放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把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把率先转变增长方式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心环节,把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努力在加快实现“四个率先”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中发挥核心功能作用,在更高起点上开创浦东开发开放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我们将认真贯彻新区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形成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适应国际通行规则、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人民群众较为满意的公共服务体系。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到2010年,新区生产总值超过3500亿元,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到0.45吨标准煤;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000元左右,郊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左右,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4.3万人以内,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达到0.75;金融机构总数达到6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20家。

 

三、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新时期中央对浦东开发开放的再部署。我们将着力推进综合性、原创性制度创新,努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探索政府管理创新。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转变职能方面,探索政府事务重组,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创新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方式;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投入力度,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加快培育各类社会组织,逐步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运作模式。在提高效能方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办事程序;加大行政效能问责制、监察制、投诉制、评估制的实施力度,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完善功能区域体制,建立和完善新区、功能区域、街镇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职能互补、高效有序的管理运作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许可权和综合执法模式。在增强透明度方面,探索建立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的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促进政府决策科学民主,为社会和公众了解、参与、监督政府工作创造便利条件;以信息化手段推进业务流程再造,推动跨部门协同办公和信息资源交互共享。

    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率先建立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商务环境。我们将抓住金融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以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优化金融市场环境。积极争取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提升证券、期货、产权等要素市场能级,积极探索金融期货、商品期货新产品推出的试运行机制,促进基础金融产品与衍生金融产品、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外汇产品与人民币产品、场内交易市场与场外交易市场协调发展。我们将抓住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机遇,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推进创业风险投资体制、知识产权制度、生物医药委托加工等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研究制订自主创新指标体系,开展国家区域信息化综合改革试点。我们将抓住上海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的机遇,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口岸管理体制和贸易便利措施,完善电子口岸功能,全面提高通关、通检、报税等服务效率,在全国率先建立高效的“大通关”体系;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转口贸易,积极做好进口工作。我们将抓住国际国内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机遇,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创新,健全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按照明确定位、分离职能、分类改革的思路,深入推进国有集团公司改革,创新开发机制和区域开发模式;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资产重组、国有企业改制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快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使浦东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

    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城区、郊区和开发区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大力引进和培育扶持市场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使现代农业成为新区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加强集体资产民主管理,确保农民在土地征用中的各项权益。强化郊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化镇级机构改革,因地制宜地探索完善村级管理新体制和镇管社区新机制。建立完善农保养老金和合作医疗全区统筹、合理增长的机制。制订并实施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服务农业发展规划。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机制,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衡化促进城郊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城郊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切实加强对农民的就业培训和择业指导,逐步扩大镇保覆盖面,建立区级农保养老统筹和养老金增长机制。推进城郊教育、医疗事业的均衡发展,大力发展郊区文化和体育事业,着力提升郊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加强郊区社区建设,以新市镇建设为载体提升郊区城镇建设水平。

 

四、着力促进科学发展

 

    转变增长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中心环节。我们要坚持以精深化开发和建设提高发展内涵,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支撑增长方式转变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体系。

    坚持以产业优化促进功能提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先发展以金融为核心,以现代物流、会展旅游、信息服务、商业贸易为重点,以文化创意、专业服务、社会服务等为新增长点的现代服务业。继续实施“金融集聚”战略,推动功能性金融机构和地区总部集聚,全力支持证券、期货、产权、石油、钻石等要素市场发展壮大,积极推动外资银行法人机构总部落户,努力把陆家嘴建设成为金融产品创新中心、金融市场交易中心、中外金融机构集聚中心。加快功能性商务楼宇建设,推动金融城东扩,建设车行与步行兼顾、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立体交通体系,完善综合商务配套,培育金融文化,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陆家嘴金融城建设。发挥“两港”口岸优势,进一步拓展“港区联动”功能,根据亚太枢纽港的定位,基本建成空港保税物流园区,全面形成海港、空港、陆上物流功能互补、多式联运的物流大平台。充分发挥世博会对会展旅游业的带动辐射功能,大力发展游轮、游船、游艇经济,基本建成展馆数量达到17个、展览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新国际博览中心,大力培育国际会展品牌,引进世界著名会展组织,努力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会展旅游中心。完善和创新总部政策,进一步集聚和发挥地区总部在投资、管理、结算、销售等方面的功能。以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为抓手,主动承接跨国公司境外服务,努力使浦东成为我国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用好土地和厂房存量资源,推动产业转移和产业置换,实现加工制造向研发制造转变。加强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优化以“一江三桥”高科技产业带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完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等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发挥集群效应,大力引进集成电路领域的旗舰企业和核心项目,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制造工艺和技术能级,基本建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级微电子产业基地;加快集聚大型制药企业、跨国研发中心和专业孵化机构,构筑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和产业链,大力推动中医药产学研联盟,形成国内领先的中医药产业基地;发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的集聚辐射效应,以浦东软件园和银行卡产业园为抓手,力争成为国际一流的金融信息服务基地和国内软件研发中心。加快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不断拓展产业增长空间。推进汽车、造船、设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壮大规模、提升能级。到201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

    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节约集约用地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行政问责的重要内容。坚持以技术创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从政府采购、财税、价格等环节入手,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建设,努力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重点开发小区基本实现清洁生产,重点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试点。推进循环经济园区试点、生活垃圾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小区和房屋“平改能”工程。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知识教育普及活动,努力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到2010年,新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5%,把金桥出口加工区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把浦东创建成为全市循环经济示范引领区,全区地均生产总值达到每平方公里6亿元。与此同时,完善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制度创新促进自主创新,加快完善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制度创新为保障、科技中介服务为纽带的区域创新体系。深化“聚焦张江”战略,以创建“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区”为载体,加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加快国家、上海市重大科技政策在浦东先行先试,率先实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财政、土地、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创新活动的能力,形成扶持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推动“张江创业风险投资园”建设,完善创业风险引导基金的运作机制,加快创业风险投资体制建设,畅通创业风险投资进出通道,优化科技发展基金运作模式,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形成功能完备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建设“张江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实施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鼓励企业创造核心技术专利,形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发挥慧眼工程、小巨人工程、创新型示范企业等对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培育与激励引导功能,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大力推进中科院浦东科技园的建设,精心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主体。在创新资源空间集聚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产学研联盟的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创新资源的关联和协同效应,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集群。进一步集聚培育创新机构,引进和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实验室、高校及科研机构、跨国研发中心,形成上海光源等一批科技服务公共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积极发挥每年1亿元平台建设资金的作用,基本建成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投融资和信息服务等五大服务平台,努力提供高效、共享的公共研发服务和信息服务,成为“国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推进浦东“创新港”建设,发展非营利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培育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服务集群。大力培育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推动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努力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积极构筑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科技人文生态环境与生活配套服务环境,加快商业、居住、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积极构筑人才高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专利入股、期权激励等市场化分配方式,加大政府对在自主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奖励,营造尊重、凝聚和培养企业家的氛围,完善人才公寓等配套服务政策,为各类人才提供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实施人才国际化工程,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到浦东创业和发展。加快建设开放多元、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发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海外留学人员服务窗口等机构的作用,提高人才使用效率。积极争取国内外著名大学在浦东设立研究院和专业学院,发挥张江创新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的功能,完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

    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是对浦东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集中检验。我们将充分发挥世博会的带动作用,基本建成以“三港四网”为核心的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轨道交通线路和换乘枢纽建设,到2010年建成9条、总长146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推进浦东铁路、上海长江隧桥工程、磁浮延伸线、中环线(浦东段)建设,加快“井字形”通道及上中路隧道等越江工程建设,加快区域快速路、主干路以及交通功能性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建成以“三环”为核心的快速路网和区域主干路网,辟通城区堵头路,完善城市支路网。积极推进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初步确立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地位。积极呼应洋山深水港建设,促进外高桥港区与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全面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努力成为亚太地区信息枢纽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快与世博会有关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配合做好主体场馆建设,推动黄浦江东岸开发。积极参与能源、水等重要资源的供应保障和安全体系建设,提高资源供应和保障能力。

    坚持建管并重、强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动管理资源整合,加强动态管理,进一步发挥城市管理网格化平台功能。加快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坚持依法管理城市,加强综合执法,逐步完善新区、功能区域、街镇之间权责明确、条块结合的执法管理模式。继续推进“五个一百”环境专项整治。进一步深化环境公共服务领域改革,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推动城市管理社会化,提高城市管理和维护效率。完善防汛防灾、抗灾减灾的应急联动体系,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提高城区安全保障能力。

 

五、努力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要紧密结合浦东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扎实实地做好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各项工作。

    以就业为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逐步建立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大力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强化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援助,基本解决零就业家庭等特困人员的就业问题。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加大非农就业培训力度,加强职业培训国际合作,形成年培训10万人次的公共实训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基本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郊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基本实现包括城保、镇保、农保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继续扩大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覆盖面,保障外来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加强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逐步实现城郊社会救助一体化。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积极探索对低收入家庭、特殊困难家庭的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等分类救助措施。“十一五”期末,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1.2万张。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重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围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注重城市整体设计,努力营造商业配套齐全、文化设施完备、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服务便利程度。坚持公交优先,推进公交枢纽和换乘系统建设,基本建成轨道交通网络框架,基本实现居民小区300米左右有公交站点,基本解决老百姓的“出行难”问题。进一步优化商业设施布局,基本形成以居住区商业为基础、以特色商业圈和分区商业中心为亮点、以现代贸易物流为支撑的新型商业体系,基本解决社区商业配套和必备业态不足问题。着力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中低价位商品房供应,基本拆除二级以下旧里,基本完成不成套公房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整新,基本形成多层次的房屋租赁体系,改善困难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实现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和教职工待遇在全市处于中上水平。加快构筑区域性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创建学习型城区,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在郊区新建2-3所寄宿制高中,建成一批课外教育和实践基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管、办、评”联动机制,形成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和社会化、专业化的评价机制,扩大学校办学、医院办医的自主权。加强对来沪从业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服务和管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一批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具有品牌优势的中高等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扩大教育开放与合作,以重点产业和创新资源为依托,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联合办学。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完善新区公共医疗卫生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推进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社区、郊区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改建、引进、新建若干所二、三级医院,保证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经费的投入和医疗系统职工的正常收入在全市保持中上水平,加强行风管理,杜绝非正当收入渠道。鼓励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到浦东合作办医,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完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完成源深多功能体育中心改扩建,推进功能区域体育中心建设,推进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坚持环境优先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区。以水、气、噪声、土壤污染治理、生活垃圾与固体废弃物处置为重点,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努力建成国家生态城区。加强河道综合整治,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全区污水纳管率达到80%以上,水环境质量达到四类功能区标准。加强大气治理,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全面推进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建立固体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坚持依法管地用地,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完善土地预审政策,建立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加大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深度和广度,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建筑、交通等领域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积极推进供水集约化,开展国家节水型社会试点,率先建成节水型社会。加强绿化建设,提升绿化功能,建成外环绿带、张家浜绿地等,城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37%以上。积极构建陆域和水域生物通道,扩大生物多样化种群规模。加大九段沙湿地保护力度。加强环保执法和监管,完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提高重大环境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开展环境知识教育,努力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积极搭建社区协商共治平台,加强社区“三中心”建设,着力发展社区服务业,着力培育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更加注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合理调控人口总量,保持人口规模与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强对来沪从业人员的服务和管理。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积极探索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进一步提高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完善社区矫正等社会管理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增强全民国防意识。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等的监管,建立完善农产品检测、认证服务平台,构筑食品药品安全网,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图书馆、党校(行政学院)迁址新建,加快当代艺术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项目的规划建设,全面建成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构建全面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领域扩大开放,积极培育文化要素市场。以张江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标志性文化设施带动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艺术、科普、娱乐中心。严格保护、有效利用历史文化风貌区和文物古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争创一流的意识、建功立业的抱负、忘我工作的境界、廉洁自律的情操、海纳百川的胸襟”的浦东精神。以开展“知荣辱、讲文明、促和谐、迎世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迎世博市民素质建设行动计划,巩固和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切实把“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六、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今后五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的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不断提高为民服务、依法办事的能力,努力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树立新区政府的良好形象。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把政府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坚持责任与权力相统一,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继续推进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文化等领域的综合执法事权和综合执法机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督,完善执法评议考核、行政赔偿和过错追究制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须追究。

    着力创新工作方式。在完善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由直接管理向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市场手段等间接调控转变。完善政府管理社会的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着力建立和完善社会协商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共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精简会议和文件,把更多地时间和精力用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上,用在服务和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

    切实完善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健全社会公示、社会听证等制度,让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进一步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以行政问责为重点健全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切实加强对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程度高的政府部门的监督。建立健全人大、政协全过程监督政府财政预算、计划安排的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公会”等工作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主动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坚持定期通报重要工作。自觉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强化社会公众监督。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认真学习、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依法办事水平;完善考核奖惩办法,创新公务员队伍的进出机制,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试点。加强道德品格修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努力建设节约型政府。

    深入推进廉政建设。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防止权力滥用,从根本上要靠改革、靠制度。要切实加快构建完善、管用、有效的廉政监督机制,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加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紧密结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针对腐败现象多发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的体制机制建设和制度创新,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

 

七、认真做好2007年工作

 

    2007年,是新一届区政府班子工作的第一年。我们将紧紧抓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机遇,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着力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的召开。今年,我们将切实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政府管理创新为重点,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坚持转变职能、提高效能、增强透明度,着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以实施“关于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政社合作关系的指导意见”为契机,以市民中心为载体,推进政社合作、政社互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完善行政效能问责制、评估制、监察制和投诉制。制订人大、政协全过程监督政府财政预算和年度计划安排的办法、政协参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绩效评估的办法、形成社区居民和企业参与街区规划的办法、街道财力使用安排听取社区居民意见的办法。大力实施“阳光政务工程”,基本做到公共财政、国资预算收益分配、行政审批电子平台、重大行政决策、社区事务等“五个透明”,基本建成跨系统的电子政务平台,不断增强行政运作的透明度。

    二是着眼于转变增长方式,推进陆家嘴金融城、张江科学城、外高桥海港新城、金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金桥、张江、陆家嘴、外高桥等一批总部基地和总部楼宇建设,促进总部功能的拓展。在金桥出口加工区(南区)开展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政策叠加试点。在推动香港中介机构跨境服务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空港物流园区、外高桥物流园区二期工程以及新国际博览中心后续场馆、配套设施建设。积极集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慧眼工程”、“人才安居”工程,大力推进中科院浦东创新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围绕精深化开发,探索项目和产业效益的综合评价机制,加强存量土地和楼宇资源置换升级的机制建设和政策引导。

    三是围绕服务世博会,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积极推进中环线等世博园区配套市政道路建设,全面建成轨道交通6号线,完成轨道交通7、9、13号线前期动迁,启动2号线延伸前期动迁并局部开工。推进陆家嘴金融城东扩、地下空间和二层连廊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环球金融中心、世纪大都会、塘东总部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网络化平台建设,推进网络化功能拓展,推动数字化城管体系完善。

    四是坚持公益性、均衡性原则,推动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推进城郊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郊区教育质量。深化教育“管、办、评”联动机制探索,积极引进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大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进“三医”联动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第二轮“公共卫生”、“健康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进浦东图书馆新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工程建设。全力配合办好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

    五是着力完善社会管理,夯实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引导社会组织进入政社合作平台。建立和完善社区共治机制,进一步理顺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公司的关系,形成物业公司竞争淘汰机制,推进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和居民会议、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制度的落实。进一步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协商机制。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六是切实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面向就业困难群众的公益性岗位储备制度,推进就业托底安置基地建设,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对高技能人才、青年人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深化镇保和“三个集中”的联动改革,健全救助与就业的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完善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社会福利设施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强养老设施建设,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基本解决社区商业不配套的问题,推进张杨路市级商圈、功能区域商业集群项目。优化公交资源配置,全面启动信息化、智能化的公交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建设,基本缓解浦东居民出行难的问题。加大房地产结构调整力度,增加中低价位商品房供应,进一步扩大廉租房保障的覆盖面。

 

    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根本动力。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更加注重老百姓的感受,把市民生活质量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检验,牢记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实实在在、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各位代表:伟大的时代召唤着我们,光荣的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建设,为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做出应有的贡献!

 

 

附件:

名 词 解 释

 

    1、港区联动:是指在保税区毗邻港口的特定区域内设立保税物流园区,专门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重点开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业务,并由海关按照“境内关外”的要求实行封闭管理。保税物流园区的设立,在政策上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改“离境退税”为“进区退税”,二是具备了中转集装箱集拼功能。上海外高桥是全国首个“港区联动”试点区域,于200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2004年4月15日正式通过验收。

    2、“管、办、评”联动机制:是指在教育领域探索管教育、办教育、评教育相对分离、各司其职的一种教育发展模式。在这种机制下,政府实行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参与教育评价。

    3、空港物流:是指航空枢纽港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整合空港集货、存货、配货等功能,强化对空港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发展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的空港综合服务体系。

    4、“三港”:指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

    5、“四网”:指对外交通网、越江交通网、轨道交通网、区域道路网。

    6、“三环”:指内环线、中环线、外环线。

    7、新市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产业能级的区域行政文化经济中心,是疏散上海市中心城区过度拥挤人口以及实施郊区“三个集中”的有效载体。浦东新区新市镇将建设成为规模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配套完善、居住舒适的现代化城镇。

    8、“五个一百”:即治理百个污染源、完善百块休闲绿地、整治百条河道、洁美百条道路、创建百个绿色小区。

    9、镇管社区:是一种介于传统的郊区体制与中心城区体制之间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镇作为一级政府,对镇域内城市化程度不同的区域实施社区分类管理,主要优点是保留了镇作为一级政府的强大功能和社区居委会的精细化管理。

    10、“三个广场”:指证大大拇指广场、亚太盛汇购物广场、张江地铁广场。

    11、“八条街”:指张家浜创意街、崂山东路休闲街、梅花路商业街、银城南路极品街、龙汇路餐饮街、碧云路(红枫路)商业街、川沙老街、高桥老街。

    12、循环经济: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为原则(简称3R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当前,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指导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

    13、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是反映综合环境质量的指标,计算公式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空气质量优良率×40%+污水纳管率×4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

    14、大通关:是指海关、检验检疫、外经贸、海事等口岸职能部门以及运输、仓储、银行、保险等商业机构,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促使口岸物流、单证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实现高效运转。其主要措施是:创新监管模式,减少审批程序和办事环节,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建立快捷有效的协调机制,推进口岸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一站式、无纸化服务,大幅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15、服务外包:是指跨国公司将IT技术、财务结算等非核心业务,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以优化产业链,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具体可细分为IT服务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生产服务外包、共通服务外包和后台服务外包等。

    16、“一江三桥”:指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是浦东新区微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集聚带。

    17、“平改能”:是指在建筑结构许可的条件下,将住宅或公用建筑的平屋顶改建成敷设太阳能电池片的屋顶,通过光伏发电技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以此推动建筑节能降耗,并加快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18、慧眼工程:通过对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潜力大的优秀科技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服务,解决其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问题,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创业环境,从而更好地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其市场规模和品牌知名度,实现本土原生性经济的快速增长,提升浦东新区的创新能力。

    19、地理信息系统:它是将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包括它们的空间位置形状、分布特征和与之有关的社会、经济等专题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等,进行获取、组织、存储、检索、分析,并在管理、规划与决策中应用。

    20、社区“三中心”:即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

    21、阳光政务:是指行政机关对其依法行使的权力,从依据到决策、执行、结果实行全过程地动态公开,更好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它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政务公开的关键性措施。

    22、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指为生产经营主体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是从企业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23、“科技小巨人”工程:上海市实施的一项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计划,主要内容是力争在3到5年内培育一批具有较多自主知识产权、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价值品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该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到2008年累计培育约300家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涌现出约60家达到“科技小巨人”标准的企业;到2010年,累计培育约500家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涌现100家以上达到“科技小巨人”标准的企业,其中1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

    24、三个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