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志工作的继承与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28:18
 续志工作的继承与创新  区地方史志办公室    侯迎春   地方志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内容精深,历经千年演化而不衰,随时代发展绽放新的光芒,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途径。目前,建国后的首轮修志已基本结束,新一轮修志正在全面展开。续志工作要再创新辉煌,就必须做到既继承、更要创新,把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作为修志之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续志的理念、内容、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编纂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新一代志书。  一、续志工作既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  (一)续志工作本身蕴含着继承与创新续修志书,续者,承接也。也就是承接前志,编修的断代性志书。从时间上讲,续志的上限要承接前志的下限;从内容上讲,续志考虑前志中不变性内容的同时,重点记述断限内出现的新事物,以及拾遗、补正,与前志保持相应的承接关系;从修志目的讲,要服从读志用志的需要。续修志书本身就是对方志这种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直接继承与必然创新。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在创新指导下的发展,才是新形势下续修志书工作的必由之路。  (二)续志在先进文化中的导向和功能需要在继承中创新编修地方志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改革、创新与发展是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地方志和地方志工作不仅是一种“一支笔编书”,“出一本书”的“青灯黄卷”书斋案头工作,而且是代代相承、世世相传,连续不断,持续发展的文化事业。修志工作者应当实现由传统“笔式文本观”向现代“事业发展观”的真正转变,破除“一阵子行为”和“一本书主义”的旧观念,树立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实践证明,作为当代人记述当代事的地情资料书,地方志具有广泛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功能。它不仅可以“服务当代”,而且惠及子孙;不仅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独特作用,也为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修志为用,作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素质和决策能力的必修课、必读书,同时为各级政府和部门研究工作、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保证。做好芝罘区修志工作,对各级干部读懂“芝罘区情”这本书,认识芝罘区的历史、把握芝罘区的现实、开创芝罘区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充分认识到,志书本身既记载历史,更记载创造历史的过程;修志工作既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才能真正发挥读志用志导向功能。  (三)国情地情的发展变化要求续志工作在继承中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世界上看,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从我国国情看,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四位一体”、统筹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处于同步发展、同步繁荣的发展态势;从一个地方看,既处于深刻的体制变革当中,也处于日新月异的建设发展当中,比如芝罘区,既承接原烟台市的沧桑,又开启新城区的辉煌,需要以创新的眼光和境界去总结历史、存史修志。续修志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政、存史、教化”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功能。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修志工作的任务,除了需要继承历代修志所形成的基本传统外,更需要在新观念、新思想、新领域、新举措上进行时代创新。  二、续志工作如何实现在继承中创新  继承是事业发展的前提,创新是事业发展的灵魂。新一轮修志应在继承首轮修志传统和精华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续志之路。  (一)指导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地方志的编纂,指导思想是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这事关新方志的定位和方向。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已明确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准确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史实。首轮修志这些指导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续志要坚持这些原则,同时突出展现1978年以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重点记述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社会变革。这个时期正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拨乱反正,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也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期。所以在坚持首轮修志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应该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髓,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及现状,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执政的成功经验与教训,为地方经济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资鉴与决策参考。这一指导思想必须贯穿于芝罘区志续修的全过程中。  (二)续志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一是既体现历史性,又体现时代性。志书“存史”的特殊功能和作用要求其内容必须尊重历史、真实准确,需要认真地理清楚、把握好历史脉络的沿革衔接,同时又必须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在时代的创新中求得发展。首届志书下限多为80年代中后期,续志作为首届志书的延续,时间跨度虽短,但内涵极为丰富。由于近20多年来,我国处于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时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面貌日新月异,新观念、新举措、新问题、新经验大量涌现,各地的地情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续修新方志应全面记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发生的巨大变化,系统反映各类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突出改革开放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详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过程。说重点是改革开放时期,并不意味着要割断历史的联系,割舍前志反映的内容,完全局限在改革开放时期。为此,编写时既要把重点放在改革开放时期,又要适当与前志承接,兼顾前志的概述内容。当然,兼顾不等于照抄前志的相关部分,而是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加以提炼、编写,使续志质量达到新的水平和高度。第一是要加强宏观记述。续修《芝罘区志》在重要编前如经济、教育、卫生等编,皆设立无题概述和无题小序,作为开篇之章和点晴之笔,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勾勒地方特点、梳理历史脉落、总结历史经验,全面系统地反映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历史进程和巨大成就。在写法上高屋建瓴、鸟瞰全貌,选取最突出、最有影响和具有标志性、代表性、转折性的资料,断其是非、衡其利弊得失、述其大要、略其琐细。第二是加大经济编的记述。改革开放以来,新兴的事业、行业和特色产业与日俱增,日新月异,如经济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兴起与开发,“三资”企业、独资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壮大,网络信息产业、金融证券保险业的崛起与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兼并与重组,各类社会服务事业和中介机构的建立,房地产的开发和进入市场,以及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农村经济体系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流通领域体制改革等等,在续志中应把其作为重点内容,予以详细记述。我们在续修《芝罘区志》中,专设了城区开发编、企业集团编、街道办事处编加以详细记述。第三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记述。续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精神文明的载体,文化和社会生活是精神文明建设记述的主体。续志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的新人、新事及新成果作为记述重点,在写实、写深、写活上下功夫,通过全民共建、军民共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活动等,充分反映精神文明对经济、社会进步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反映人民群众的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进步。  二是既体现普遍性,又体现特色性。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全国的大背景、大环境;续志工作也是如此。在续修地方志工作中,要把全国性的宏观形势和地方性的目标任务交待清楚,把中央决策与地方工作的和谐一致体现出来,把整体的辉煌成就和局部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在纵深体现历史大背景的前提下,应当“以小见大”,体现地方特色。比如芝罘区续志工作,应突出几个特点:第一是服务经济。芝罘区的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金融、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文化动漫、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商务楼宇、特色街区、企业总部等特色服务业,是芝罘区发展城市经济的独到之处。第二是开放城区。芝罘区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城市的中心区,在利用外资、发展民资、对外贸易方面走在全国全省前面。第三是城市发展。芝罘区立足于“城”,外及于“乡”,以城市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近年来城市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第四是群众工作。以人为本、关心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惠及万千百姓,是芝罘区贯彻科学观的重大举措。凡此种种,都应在芝罘区续志中得以体现。  三是既体现写实性,又体现规律性。传统意义上的史与志,根本区别是“述而不论”。续志工作应以写实为本,但亦不必死守教条,而是应当以述为主,以客观写实体现科学规律,以点睛之笔彰显新鲜创造。比如“体制改革”篇,应在记述企事业体制改革的发展变化中,体现出改革带来的活力;“民营经济”篇要通过反映民营经济量与质的发展,体现出全民全社会参加创业、参与创造的趋势和作用。对一个时期的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应当突出主要脉络,阐释主要观点,反映主要成绩,体现主要规律,从而客观完整地记述一方事物,引导读志者能够深入细致、全面客观的了解史实。对于改革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既不能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也不能只述表象、不及根本,而是应在如实记载的基础上作深度析述,把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发生的背景、产生的原因、党委政府的举措和主要的经验概要诠释,以资后世。  (三)体制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体制机制上,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体制下,有必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推行主编负责制、人员聘用制,确保修志续志高效运行。把修志工作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来看待,形成修志人人有责、存史人人重视的良好格局。  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由以往的众手成志向专家修志转变,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建立专家型、学者型的修志队伍,提高修志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可以考虑组成几个层面的修志群体:一是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年龄阶段的领导干部。二是企业家代表或企业工作者。三是大中院校专家人才。四是新闻记者包括网络媒体工作者。五是社会志愿者。应建立修志工作者的长效培训机制,造就一支能长期用好的工作队伍。  技术手段上,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数字信息化”、 “影视版地方志”、“读图时代”等新名词不断出现。以笔杆子为主要的修志工具,以纸介质为载体传播信息的修志模式,以旧思维为传统模式的修志方式,已落后于世界先进潮流,无法适就信息化发展趋势。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如:计算机、扫描输入、语音输入、数码摄像、网上传递、电脑整理、光盘贮存等现代化手段收集地情资料,存储信息,编辑加工,提供检索,已是大势所趋。编修续志,志书的总体设计,包括志书的内容﹑篇目﹑结构﹑体裁﹑版式等都适应当今高科技﹑信息化﹑多媒体等方面的需要,从文字到图表,从照片至影像,从目录至索引,从中文至外文,从书本到光盘,以致进入因特网。与书本传播方式相比,数字化具有声像兼容的多媒体功能,比书本更形象﹑更生动,而且检索快速方便。因此,续志应利用丰富的地情资料信息资源,建立网上方志资料库或网上方志馆,还可建立网上方志书店等等,使方志朝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三、续志中继承与创新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去”与“存”的关系。续志创新,有两种倾向必须防止和克服:一种是把创新当作对传统的全盘抛弃,创新不是与传统完全决裂,而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另一种是把创新当作对原则的全盘否定,志书之所以谓之志书,有其基本的固定章法,一旦这些原则丢了,志书就不能称之为志书。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难免会产生失误,为了避免少走弯路,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推进创新;二是在方志界应当形成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术自由的风气,通过学术争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扬长避短;三是尊重修志者的首创精神,对创新经验和获得的新认识在科学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使方志学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认识而向前发展。  (二)处理好“全”与“精”的关系。修志工作要力争全面反映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全部真实情况,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突出重点,每一个涉及到的方面都做精做好,既保证周密详实,又经得起历史检验。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争创名品佳志,本着“存真求实”和“纵不断线、横不缺项”的原则,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高度统一。  (三)处理好“修”与“用”的关系。修志为用,唯有用志,才能体现志书的价值。要在修志之初就确立修志为用的宗旨,加强修志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科学划定修志阶段,保证历史及时总结,资料有效供给;同时加强用志的即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好读志用志工作,真正发挥地方志“经世致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