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期刊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23:55
社科期刊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最近几年,每年都会有一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或在国内学术界、期刊界具有较大影响的社科期刊牵头组织的会议,讨论社科期刊如何创新与发展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能持续地被讨论和关注,成为一个比较热闹的话题,从客观的角度看,是社会全面转型,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对社科期刊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从主观的角度看,则是社科期刊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和重新定位,体现了社科期刊主体意识的增强。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存在多重视角,有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视角、学术界的视角,也有刊物主办单位的视角、编辑出版的视角,讨论也在管理体制、办刊模式、编辑观念等诸多层面展开。今天,应大会主办方的要求,我们广东社科联主要是从社科联作为社科期刊主管、主办单位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一些探讨,和大家交流,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社科期刊的重新定位  从社科期刊主管、主办单位的角度来看,“社科期刊如何创新与发展”实际上是对期刊工作的自我反思和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定位。社科期刊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自身工作的自觉、反思与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自觉、反思是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研究队伍、研究机构、研究成果的数量都显著增加,但在数量扩张的同时也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的问题。学术界存在的这些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也必然引发社科期刊对自身工作的反思。由此来看,这一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问题,而不是编辑技术等其他问题。围绕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期刊的承办单位(或者说期刊人)在具体的编辑理念、编辑规范、选题策划、栏目建设等微观方面想了不少办法,使出了浑身解数,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看,有些定位还不太明确,甚至相互矛盾。由此,我们认为,作为期刊人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矛盾问题。  一是期刊扩版增容与品牌建设的矛盾。这也就是期刊厚薄与刊物追求的矛盾。现在有的学者批评说,期刊越办越多、越办越厚、越办越滥。批评对否暂且不说,但社科期刊的扩版增容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确实是事实。许多社科期刊已从季刊改为双月刊再改为月刊,月刊又从几十页改为一百多页,甚至二百多页,载文量也从每期十几篇增加到现在的二三十篇甚至五六十篇。这种现象如果从繁荣学术、为学术研究服务的角度讲,也应该可以理解,因为高校的研究人员多了、学生多了,要求发文章的人也多了,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交流园地未必不是好事,正如有的学者认为的: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的增容、扩版,完全是适应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正常措施,是符合国家科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也是为我国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但是,如果从引导学术潮流的角度看,从塑造刊物的学术品牌、学术形象来看,扩版增容恰恰是稀释了期刊的学术含量,降低了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因此,我们的看法是,定位在高端品牌的学术刊物,不适宜随意的扩版增容,有的甚至可以考虑适当减少一些页码,以凸显其高端性、品牌性和权威性。至于其他的社会科学期刊,适量的扩版增容是无可厚非的,在扩大转载量和影响方面应该是有帮助的,但也应该把握好“度”的问题。二是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的矛盾。如果说期刊具有评价功能的话,那么期刊的评价功能首先依赖于人们对期刊的评价。人们根据期刊来评价成果,期刊的等次又应该根据什么来评价呢?一般来说,走市场的刊物成功与否比较明确的标准就是发行量,这是不需要争论的。学术期刊的评价则复杂得多,这里有一个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的问题,期刊人经常会在两者的取舍上产生矛盾。目前来看,许多刊物都比较重视外在的客观评价,不少刊物在封面或扉页上都标明是“······核心期刊”、“······获奖期刊”等等,有的还将二次文献的转载情况详细列上。无疑,这些“名头”都是向上级汇报和交差的“干货”,但是办刊人心理非常清楚,这些名头并不能完全说明刊物的学术水平。因为,像“核心期刊”、期刊的各种各样的奖项虽然不敢忽视刊物的学术水平,但其实并没有把“学术水平”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他们有的侧重于理论宣传的作用、有的侧重于编校质量、有的侧重于载文量。同样,二次文献刊物也只能根据自己刊物的特点和需要来选择稿件,并不是将学术水平和价值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但是,社科期刊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学术水平。在目前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存在矛盾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可以把“核心期刊”、“······来源期刊”、“······获奖期刊”看作是期刊的重要影响力因素,是期刊影响力的一种体现,也是作者投稿选择刊物的重要影响因素,期刊应该重视这些因素,但对这些影响力的追求不应该影响对学术水平的追求。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个性和学术追求,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要能凸显编辑的主体意识,应尽量避免文摘杂志等外在因素对编辑工作的干扰,要努力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三是期刊追求和现实学术的矛盾。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期刊在学术研究中到底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社科期刊如何创新与发展”这个问题本身隐含的一个前提就是期刊的主体意识和学术理想,隐含了期刊对其价值、责任、问题等的全面反思,寄托了期刊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的理想,有的刊物甚至明确提出“引导学术”,并在话题引导、栏目引导等方面花了许多精力和心思。比如,《学术月刊》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值得我们借鉴。应该说,期刊的这种主体精神是可嘉的。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在期刊工作与学术研究工作的关系上,更多的可能还是研究工作影响期刊工作,而不是期刊工作影响研究工作。虽然并不像有的主编所说期刊工作在整个研究工作中处于边缘的位置,但期刊追求受学术现实的制约可能也是真实的。学术界理论创新难,办社会科学的名刊就更难。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方面社科期刊要重视自我的价值,明白承担的道义和责任,努力发挥期刊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更要尊重学术研究的独立性,不应夸大期刊在学术研究、理论创新中的作用,不能越位,更不应脱离学术研究的现实,自我炒作。社科期刊无论有多大的理想,它的实现最终都还是要受学术现实的制约,在学术现实的改变中,社科期刊能起作用,但并不能起主要作用,社科期刊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社科学术成果的展示搭建一个好的平台。  四是“名刊工程”和期刊功能的矛盾。近几年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下发后,各地、各部门都非常重视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纷纷提出实施“名刊工程”、“名刊战略”,这对期刊的生存状态的改善、对期刊的发展无疑都是积极的。但其中的一些倾向对期刊功能的发挥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制约。比如,名家策略对人才培养功能的制约。名刊必须要有名家来支撑,为了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期刊走名家路线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名刊建设过度依赖名家,一则可能弱化编辑人才队伍的编辑工作能力,不利于编辑人才的培养,更严重的是一些青年研究人员的成果难于发表,从而制约期刊具有的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又比如,开门办刊对为地方服务功能的制约。从历史传统看,各省(市、区)创办的社科期刊的主要任务是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本地区的学术交流提供园地,在选题上有许多地方性的话题,作者也以本地作者为主,由于作者和话题的差异等,各地的刊物也都具有不同的风格。但是,提出“名刊工程”建设后,各省(市、区)的社科期刊都定位于全国性的刊物并且必须是全国一流的刊物,开门办刊是“名刊工程”的必然选择,期刊的作者队伍建设以全国知名作者为主,选题也以一般性话题为主,有的期刊或编辑明确表示有关地方性问题的文章不予发表,有的甚至连主办单位的学术活动都不予报道。“名刊工程”的目标追求对期刊功能的制约,还可能加剧期刊之间的竞争,制约期刊特色的形成,甚至消解期刊原有的特色和个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名刊工程”建设需要注意名家策略、开门办刊等具体措施方面的度,不能光注意学术形象,更重要的是注重学术的内涵。鉴于社会科学期刊在以上几个关系方面的定位问题,我们认为,由于各个期刊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情况都有较大的差异,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个期刊只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来作出选择和定位,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定位则有不同的做法。  二、社科期刊的管理模式创新  社科期刊的发展与创新不仅体现在社科期刊的重新定位上,还体现在管理模式的创新上。社科期刊的学术水平与期刊的管理模式、运作机制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从期刊的学术水平的角度考虑,还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都有必要创新期刊的管理模式。目前,据我们了解,各省社科联主办的期刊在管理模式上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主体的转换。从传统来看,社科联系统的期刊一般是作为社科联的一个部门来运作的,许多管理方面的事情基本上由社科联代管。但是,随着期刊独立法人资格的取得,有的期刊甚至在机构编制上已经成为独立建制的单位,期刊的独立管理问题就日益凸显。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无论是作为主办、主管单位的社科联,还是具体的期刊承办人,都会各有犹豫:主管单位一是担心期刊管理失控,二是担心原来共享的一些资源如编制等不能继续共享。期刊承办人则担心主管单位不再给予经费等各方面的支持,期刊出版和人员待遇得不到保障。因此,就大多数期刊来讲,目前管理主体并未完全转换,许多是处于半转换的状态。但是,根据期刊管理部门的要求,这一转换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广东省社科联主办的《学术研究》,承办人是学术研究杂志社,在机构编制上是独立建制的正处级的事业单位。这两年,为了理顺管理上的关系,基本上实现了《学术研究》管理主体的转换。现在杂志社在省社科联党组领导下,实行社务会议制度。社务会议是杂志社的决策性会议,杂志社的重大事项包括办刊思路以及提高杂志品位、拓展工作的重大举措以及人、财、物等问题,都经社务会议讨论决定。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症状,也可能增加一些管理成本,如行政后勤工作量增加等等;但从长期来看,对期刊的长期稳定发展是有利的,由于管理上的规范化、制度化,扯皮的事情少了,调动了杂志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了。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管理主体是否需要转换,而在于如何转换和过渡的问题。  二是收入分配方式的创新。收入分配方式的创新主要是通过激励办法的实施来实现的,通过扩大奖励在收入中的比例来实现。编辑工作不同于社科联机关的行政工作,是一项创造性、技术性要求比较高的工作,需要编辑人员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为了配合“名刊工程”的建设,许多杂志都实行了激励办法,奖励的方式很多,如组稿约稿奖励、发稿奖励、转载量奖励、重点文章奖励、编校质量奖励等等。现在办得比较好的一些刊物,如《学术月刊》、《江苏社会科学》、《东南学术》等等都有这方面的措施,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普遍来讲,由于期刊经费比较紧张,奖励的力度都不够大,都属于象征性奖励。目前来看,编辑人员的福利待遇与所从事的工作很不相称,普遍收入偏低。激励办法既是改变期刊人员的分配方式的途径,也是提高期刊人员工资待遇的一个办法。作为主办方的省(市、区)社科联,应该看到编辑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与所从事的工作很不相称的问题,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杂志社通过各种合理合法的途径,创新收入分配方式,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的福利待遇。  三是办刊模式的创新。办刊模式的创新与人事制度的创新是联系在一起的。据我们了解,由于历史原因,各省(市、区)社科联主办的期刊的专职人员数有很大差别,有的十几个专职人员办一个刊物,有的一两个专职人员办一个刊物。办一本刊物到底需要多少人?这也常常是一些社科联领导要问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很难一概回答的,这涉及期刊的定位、期刊的历史传统、编辑工作模式和人事制度的问题,人多有人多的办刊模式,人少有人少的办刊模式,经费充足有经费充足的办刊模式,经费不足有经费不足的办刊模式。专职人员少的期刊,像湖南省社科联主办的《湖南社会科学》、福建省社科联社科联主办的《东南学术》,他们基本采取学者兼职的方式来办刊,如果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考虑,这两份刊物应该是非常成功的。目前许多杂志社也都逐步尝试这种编辑模式,引入学者作为兼职编辑。这个用人模式的好处,一是可以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二是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刊物的人员成本,三是能增加专职编辑的工作主动性。从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来看,我们赞同有的学者所说的话,借助专家办刊有许多的好处:第一,专家身处学术前沿,有较高的学术悟性与眼光,在选题的确定、作者的遴选、专栏的策划等诸多方面,有当下一般编辑难以企及的优势。第二,身为学术带头人,已拥有自己的学术团队,在当今的学术界,优秀的学术团队早已是跨校乃至跨国的了。第三,利用他们个人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亲和力,可以争取到优秀稿源。当然,这些好处要真正落实,专家的选择、专家的责任心也是很重要的。以上列举的这些省社科联和杂志的办刊经验,很值得我们广东学习,我们现在也在探索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人力办好杂志的方法和 道路。  四是编辑工作的创新。整个编辑工作流程的设计一般都需要根据各自期刊的具体情况而定。我们认为,从工作环节来说,有如下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是在发稿环节上实行编辑竞争上稿。文章学术水平的高低是相对的,文章应不应发,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刊物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只能是不断地择优。编辑竞争上稿对保证优质稿件和期刊的学术水平非常关键。有的期刊通过打破对学科或编辑实行版面分配的传统做法,实行编辑竞争上稿,争取了许多优质稿件。  其次是在审稿环节上实行匿名审稿。匿名审稿据说是与国际接轨,但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对所有来稿进行匿名审稿似乎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除非作者交审稿费。但匿名审稿在某些环节上实行,则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如对一些有争议的文章,或对一些编辑不太熟悉的研究领域的文章进行匿名审稿。匿名审稿对于改变刊物形象、防止编辑寻租以及学术公正都有很大的好处。再次是在编辑工作中加强主编与编辑的沟通、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有人说,期刊主编与编辑是天生的对手。对这句话我们并不认同,但却认为这句话道出了主编与编辑的关系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性。各个杂志的情况不同,有的主编的作用大一些,有的编辑的作用大一些,但不管怎样,加强主编与编辑的沟通,建构主编与编辑的和谐关系以及编辑与作者的和谐关系,对期刊发展非常重要。  三、社科期刊的业务拓展  近几年,我们注意到,各省(市、区)的期刊在着重抓期刊的学术水平的同时,也都注意挖掘期刊的潜在资源,如编辑出版技术、作者队伍等资源,致力于与期刊相关的学术文化业务的拓展。这可能也是期刊创新与发展的一个趋势,其目的:一是为了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二是可以为期刊增加一些收入。这些探索大致有如下一些:  一类是实施一些增加收入的举措。  对大部分社科联来说,经费问题是办好刊物的一大制约。从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的办刊经验来看,学术期刊要走企业化、市场化的路子都是非常困难的。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基金和财团的支持生存;在国内,由于社会中介力量并不发达,很难通过获取社会资源来办刊,学术期刊在目前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公共财政的支持来生存。但是,在公共财政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期刊利用自身资源合法开展一些活动,增加一些财政外收入以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对期刊、对社会来讲都是好事,也是可能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对大部分期刊而言,由于缺乏经验、缺乏人才、缺乏资金,开展经营性活动存在许多困难。目前,期刊在增加收入方面主要有如下一些途径:  1.成立文化公司,依托期刊资源开展经营活动。我们注意到,福建省社科联主办的《东南学术》,利用自身的编辑出版优势成立了一个编辑出版中心为社会服务,为期刊经营探索了一条路子。这是一条很值得广东学习的好经验。  2.版面合作。版面合作说白了就是收取版面费,这是期刊最简单的一种创收活动。从社会上存在许多文化公司从事期刊和作者之间的中介业务、网上也存在一些“论文黑市”的情况来看,收取版面费的现象大量存在应该是事实。但一些原来学术形象比较好的期刊在收取版面费方面比较谨慎,担心收取版面费后,刊物质量下降,因而一直未收版面费。到底收不收版面费,社科联作为期刊的主管单位也把握不准。不收吧?别的刊物许多都在收,对期刊经费是一块很大的补助。收吧?又怕影响期刊的学术水平,更怕政策上违规。目前,对杂志收取版面费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收版面费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行为。近一段时间里,我们也注意到一些重要媒体对收取版面费的问题进行了鞭挞。在这个问题上,广东社科联一直不主张《学术研究》杂志收取版面费,直到现在,《学术研究》杂志也没有收取过版面费。  3.吸纳理事单位。通过成立理事会,吸纳理事单位,由理事单位给予期刊一定的办刊经费支持,这是目前许多期刊解决经费不足的普遍的做法,也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一种做法,既能够解决经费上的不足,又不会影响学术形象。据我们了解,这方面《江苏社会科学》做得比较成功,很值得我们广东学习。  4.收取广告宣传费用。学术期刊做一些商业性的广告不太合适,往往得不偿失。但我们认为,做一些研究机构、研究成果、地方文化等的推介宣传还是比较可行的。  5.社会捐赠。通过社会捐赠成立办刊基金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想法,今后也可能是经费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在目前社会力量不强的社会环境下、有关税收政策不配套的情况下,难度很大,也很难成为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另一类是扩大期刊影响的活动,主要有如下一些形式:  1.评价活动。期刊是一个相对的信息中心,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组织相关的评价活动是期刊功能的一种自然延伸。组织开展一些评价活动对于凝聚作者、扩大期刊的社会影响、发挥期刊的各方面作用都有好处。一些有实力的期刊都力图拓展这方面的业务,如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成立了一个社会科学的评价中心,又如《学术月刊》与光明日报社联合开展了2006年十大学术热点的评价活动,这个活动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是期刊积极引导学术研究的重要手段,是期刊主体意识的一种体现,对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由一些期刊组织或参与组织的学术会议、论坛、座谈会等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办得比较好的刊物,都比较重视这些活动,如《东南学术》通过定期组织一些学术沙龙,密切与学者的沟通联系。我们广东的《学术研究》举办的“青年哲学论坛”也有一定影响。  3.出版内刊。“内刊现象”是期刊界值得思考关注的一个文化现象。我们发现,有的内刊比正刊的影响还大,发行量也很可观。一些期刊注重于办内刊,一是可以将一些不便公开发表但有参考价值的一些信息结集供一定范围内的读者参考,实现信息的充分利用。二是可以扩大期刊的影响,特别一些社科期刊的内刊,主要供一定层面的领导参阅,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有的甚至还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经费问题。  四、社科期刊创新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社会科学期刊的创新发展,还需要对以下一些问题给予关注。  一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各地社科联系统的期刊有的是杂志社建制,没有杂志社建制的期刊人员编制也多归属于事业编制。目前,事业单位改革对期刊的影响较大,改得好对期刊是一个好的发展机遇,改得不好也可能对期刊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期刊或杂志社的定位问题,到底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还是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甚至是完全推向市场的企业单位。由于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对学术期刊的具体情况不一定很了解,我们建议,各地社科联和所办的期刊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参与事业单位改革的决策过程,争取社科期刊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归类或者是归入参照公务员编制。  二是版权保护问题。长期以来,社科期刊的出版者对期刊版权和作者版权的意识都比较弱,这一方面可能导致与作者的版权纠纷,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期刊版权的贱卖。特别是现在电子期刊的建设实施后,版权的问题更加复杂。为了维护期刊自身的利益,避免纠纷,期刊需要加强版权保护的意识:(1)加强对有关版权法的学习了解;(2)在涉及版权的工作环节上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要求办理,不要想当然;(3)有条件的期刊也可以请有经验的律师代理有关事物。  三是品牌保护问题。目前大部分社科期刊在办刊目标上都有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而由于长期以来期刊的经营意识不够,对自身品牌的价值认识不够,对期刊品牌的保护也不够。到目前为止,社科期刊很少去进行商标注册。  四是国际交流的问题。现在我们的社科期刊,许多都有国际国内刊号,具备国际交流的资格,但在国外发行的数量非常可怜,在国外学术界的影响根本谈不上。当然,这与我们的社科研究实力和在国际上的影响有关。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社科期刊的国际化也可能会成为社科期刊工作的一个亮点。现在,社科期刊在这方面的意识逐渐增强,也尝试性地开展了一些工作。例如,创办英文版,更加重视英文目录、英文摘要,重视与国外、境外一些研究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刊发一些国外重要学派人物的论文等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还是不够的。一个国家能办出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期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学术水平,它的影响可能比研究工作的影响还要大。自然科学的期刊有国际化的问题,社科期刊同样有国际化的问题,我们衷心地希望,在我们社科联主办的这些刊物中,今后能诞生一两份国际学术品牌期刊。                    (作者张国仪:广东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学术研究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