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功耀是怎样批判中医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37:11

张功耀是怎样批判中医的?

下面的这篇文章使我从《敲响诋毁中医者的丧钟》一书中摘出的一小部分,目的是让大初步了解一下张功耀是怎样批判中医的。

张功耀博导写了很多批判中医的文章,我从网上读了他的一些文章之后,发现张博导的文章有两个与众不同的风格:一个不是无知就是“幽默”;另一个是“奇”!我在这里所说的这个“奇”具有“罕见”和“出人意料”的双重意思。我觉得《告别中医中药》和《我的身体很好》最能体现“幽默”的特色,《祭轩辕黄帝文》最能体现“奇”的特色。让常人了解文化名人的一贯做法就是介绍他们的代表作,所以我在这里也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惯例仅仅介绍他的这三篇代表作。

一、简评《告别中医中药》

2006年第4期《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刊登了张功耀的《告别中医中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张功耀对此感到很自豪,所以他得意洋洋地说:“它又成了一篇可供后人阅读的历史文献。”

我在张功耀的和讯博客(http://zhgybk.blog.hexun.com/)找到了《告别中医中药》的“征求意见稿”,既然这个“征求意见稿”还在他的博客中,那就说明这个“征求意见稿”与发表的稿件是一样的,我以我在这里就依据这个“征求意见稿”分析。

我看完了这个“征求意见稿”以后,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童年时代见到过的一个“半傻子”。这个人原来不是傻子,在2岁的时候因为一次中风,成了半傻子。纯傻子什么活也不能干,也不能自理生活。但是这个半傻子能够自理生活,还有一个固定的职业——牧羊。他家养了三只白色的绵羊。我给生产队放的一群绵羊中有一个领头羊,样子像山羊,但是毛色是棕红色的。有一次我与那个半傻子相遇了,半傻子指着那个领头羊,问我:“那是个什么东西?”我没有理睬他,他又问了我几声,我还是没有理睬他,于是他拿起一块石头,威胁我说:“你不和我说,我就打你!”我不想招惹他,就随口说:“是领头羊。”他立即说:“羊都是白色的,它怎么这样?你骗我!”我立即解释:“羊有很多种,它就是一种羊。”他突然把石头朝在我摔过来,我立即一躲,但是石头还是打在了我的左胳膊上。我痛极了,他却傻笑着说:“嘿嘿嘿……我让你在骗我。”我本来心情就不愉快,所以立即“恼羞成怒”了,抡起牧羊鞭狠狠地抽在他的脸上,并恶狠狠地对他说:“滚远点!”于是他灰溜溜地走了。那个半傻子看到的他家的3只绵羊是白色的,他就认为天下的所有的羊都是白色的。我看了《告别中医中药》一文后,之所以联想起了那个半傻子,就是因为张功耀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中的思维方式与那个半傻子的思维方式一模一样!他经常举几生僻个例子,然后就从容不迫地作出一个结论。从逻辑说上分析,这是一种诡辩术,名字叫“以偏概全”。十分令人遗憾的是,他举的几个生僻的例子也毫无说无力,现举如六个例子:

1、他把孙中山、胡适、梁启超作为攻击中医的利剑显然是不明智的表现

张博导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开篇便说:

 

1879年,浙江儒学保守派人士俞樾先生发表《废医论》,最早,也最明确地提出了废除中医的主张〔1〕。俞先生的这个“废医”(“废除中医”的简称,下同)主张,明显影响了曾经赴日留学的两位浙江后生,一位是余云岫,另一位就是鲁迅。前者赴日先攻物理,后转大阪大学主攻医学,回国后却以斥责中医为“伪学”而名闻海内外,有自撰的3集本《医学革命论》流传后世。后者赴日学习西医,回国后却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为己任,其中包括“废除中医”,代表作就是短篇小说《药》。在这些“海归派”的倡导下,在20世纪的20年代形成了一股废医热潮。除余云岫和鲁迅之外,还有政治人物孙中山,学者胡适、梁启超、严复、丁文江,都是“废医”主张的强力倡导者。有学者已经指出过,这些“海归”的废医派人士均把废医主张与国民性的改造联系在一起。〔2〕然而,中国的文化是很难改造的。几乎所有新起的思想,不管是内生的还是外部引入的,都要被淹没在庸众思维的汪洋大海之中。即使在科学思想有了一定普及的今天,要继续说服人们接受这个120多年以前就提出的废医主张,也还有许多艰苦的理论工作要做。

 

何祚庥也把“余云岫”当作攻击中立的利剑,所以我在这里先不评论这位“余云岫”,我在驳斥何祚庥时再评论这个人。

我仔细研读过《鲁迅全集》,鲁迅先生(1881~1936)在《朝花夕拾·父亲的病》一文中描绘了他父亲被中医误诊而死的过程。鲁迅是因为父亲被中医误诊,这种锥心之痛是见诸先生的很多文章的。比如说,他的著名小说《药》虽然含义很广,很深刻,但我觉得其中有一个含义就是以夸张的手法“声讨”中药。我之所以说是“夸张的手法”,因为李时珍严厉批驳了用人血作药的做法,所以没听说李时珍以后的中医药典中有“人血馒头”这个药方。鲁迅先生正是因为看不起中医而去日本学西医。鲁迅与中医的恩怨使我联想起了一个成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任何人都会犯错误的,医生也是常人,也会犯错误,医生误诊是一种正常现象,不仅中医会出现误诊,西医误诊也是常事。被西医误诊的名人并非没有,梁启超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当年他在协和医院因误诊而被割掉一肾,不久就与世长辞。可是梁先生至死都没有说过主刀医生的一句坏话,后来还有人写文章赞扬他以免给反对西医者口实的苦心,夸奖这种“科学的态度”。其实这能叫科学的态度吗?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误诊就是误诊,将西医的误诊掩饰起来,这只不过是为了维护他们心目中的所谓的虚伪的“科学的面子”而已,其实是与真正的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坦率地说,无独有偶,胡适也曾说过中医的坏话,但当他因病向当时名医陆仲安先生求医时,陆仲安先生丝毫“不计前嫌”,于是妙手回春,但是胡适对此事却含含糊糊不敢承认。曾与胡适过从甚密的受业弟子、史学家罗尔纲先生后来分析胡适的心态时说,他认为中医不科学,而中医居然医好他,社会盛传,“胡适怕对科学的发展有害,所以才不得不这样说的”。坦率地说,我非常讨厌梁启超和胡适这种虚伪!特别是胡适,人家陆仲安先生救了他一命,还不敢堂而皇之地向救命恩人说一句感激的话,这分明道德有点问题了!鲁迅先生仅55岁就去世了,虽然不能说是因为他拒绝中医,但事实是西医并没有使他长寿。坦率地说,鲁迅先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态度不可取,因为中国人的生路本来有中、西两条,他放弃了“中”,就等于放弃了一条求生的路,何必呢?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捍卫一个“科学的面子”,毫无意义呀……很显然,张博导以胡适、梁启超为例是不明智的,如果他不是无知,那只能算是幽默了。

张博导以孙中山为例更不明智。我在上大学时,在一本刊物上看到过一篇介绍孙中山逝世前的有关情况,记得他曾经接受过当时名中医的治疗。于是我在“Google中文”搜索引擎中输入“孙中山中医”搜索,结果在“知识学术网”(http://www.zisi.net/htm/xzwj/hxzzl/2006-04-18-34997.htm)找到了这样一篇文章:

 

孙中山病逝前的一场中西医之争

作者:郝先中

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垂青史。早年的孙中山以习医行医为业,后投身革命。虽然孙中山没有明显的有关中西医学比较的论述,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还是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中西医的冲突之中。他患病及治疗的过程,成为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与国民军将领联名致电孙中山,邀其北上指示“一切建设大计”。于是,孙中山于11月13日偕宋庆龄、李烈钧、邵元冲等二十余人,乘永丰舰离穗经上海、日本,至12月31日抵达北京。由于长期为革命奔波,积劳成疾,他得了肝病。加上这次北上,长途跋涉,操劳不息,使病情加重。到了北京后,段祺瑞又以善后会议与孙中山倡导的国民会议相对抗,激起孙的愤怒,因而促使其病情更为恶化。到北京仅五天,孙中山就不得不住进协和医院进行治疗。 

1925年1月20日以后,病势严重,至24、25两日,孙中山竟不能进饮食,一进饮食即作呕,体温愈高,脉搏愈快。经医生会商结果,认为有立即移住医院施手术的必要,因此向家属和重要同志协商,由宋庆龄往劝他入院开刀,孙允诺。遂于下午3时以担架移至协和医院,医生就过去病情和现在危急情况,决定立即开刀。手术者邵乐尔为外科主任,下午6时施行开刀手术,在腰部割口将肝之脓吸出,检查全肝,已经坚硬如木,证实是肝癌,且癌细胞已四处蔓延,无法割治。当晚由德、美、俄三国医生切片检查,亦证明是癌症的末期,以当时的医疗情形而论,确实无药可治。当时西医治疗癌瘤最流行的方法是镭锭放射疗法,可以阻止癌细胞继续蔓延,可是一切都显示为时已晚,但作为一种医疗手段也不可不试。29日医生报告孙中山体温正常,脉搏和缓,这证明开刀后效果良好,不过癌病本身仍难医治。

在孙中山手术后,围绕孙的治疗问题有两种不同声音。以张静江为首的一方,见放疗起色不大,极力主张请中医治疗。孙科和汪精卫则犹豫不定,宋庆龄等人都请孙中山改用中医。但汤尔和等西医师坚决反对请中医治疗,在当时的西医院中是容不得中医中药的,协和医院的态度十分明朗,要服用中药就必须搬出医院,即便显贵如孙中山也不能例外,尽管协和医院院长是自称为孙中山好友的刘瑞恒,但也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随着病情的加重,孙中山于2月18日出院,自协和医院移居铁狮子胡同行辕,改由中医治疗,先后经由著名中医陆仲安、唐尧钦、周树芬三人共同诊视一周。陆仲安的首次处方为:石斛3钱、人参3钱、萸肉3钱、寸冬4钱、生地4钱、沙苑子3钱、沙参3钱、甘草2钱。服药两剂后情况有所好转。但又说孙中山并未按中医之处方服药,传闻一日间黄芪用至10两,党参用至8两,不可确考。不过服用中药后病情曾经好转倒是事实,这一点连当时的外籍西医也承认。至2月26日,即停止服用中药,继续用西医之法利尿、止泻等对症处理直至病逝。

……

这位“郝先中”先生系皖西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他虽然也不赞赏中医,但是他记述了一段历史事实。那就是孙中山并没有拒绝中医。很显然,张博导以孙中山为例是不明智的,如果他不是无知,那只能更是幽默了。

近代的几个留洋回来的文化名人反对中医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原因有二:其一,那时候的现代科学没有对中医科学做出任何解释。其二,那时候的外国人很少有了结中医的。但是现在的时代已经变了,中医科学的许多东西已经被现代科学研究清楚了;中医科学已经进入英、美等许许多多的国家高等学府;像许多像李约瑟夫、丁肇中、杨振宁、李政道那样的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纷纷以不同的方式赞扬中医;许许多多的外国留学生怀着对中医科学的崇敬飘洋过海来我国求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反中医,那就是十分不明智了,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再说,张博导只提几个曾经反对过中医的近代“海归”文化名人,为何对力挺中医海归”文化名人闭口不谈?受过西方科学文化洗礼的近代文化名人力挺中医者也大有人在,著名诗人、翻译家梁宗岱先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梁先生不仅力挺中医,更身体力行,坚持采药、制药,为人治病。既然何院士对中华文化颇有研究,难道还不知道大名鼎鼎的梁宗岱先生?很显然,如果他不是无知,那只能又算是超级幽默了!

张博导必须明白,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广大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一切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离心离德的人都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在当今社会,即使有1万名,或者10万名,或者中国目前的所有教授都反对中医,中医也不会灭亡!因为广大的人民群众需要中医!只要广大的人民群众需要,那么就一定有愿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人,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不可颠覆的真理!

2、他把“人参”作为攻击中医的利剑更是不明智的表现

张博导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中,首先“以文化进步的名义”向中医宣战:

 

以文化进步的名义

在我国,主张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与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竞争的“爱国者”不少,但却没有任何一个“爱国者”具备了理解和保守中国旧文化的能力。同样,尽管中国至今仍不乏批评主张“废除中医”的人,却没有任何“护医使者”指明了中医的前途。有不少人曾经试图通过“中医现代化”来振兴中医,实际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中医越是“现代化”,中医所暴露出来的缺点也就越多。典型的例子是,曾经被中医称为“大补之王”的人参(Panax ginseng, L.),经现代化研究以后,既没有发现其确切的营养价值,也没有发现其确切的药用价值,相反却发现了它对于某些疾病(如高血压、便秘、咯血、重感冒、失眠、过敏)的有害作用。为回避这个严酷的现实,另有一些人提出了一种底气不足的新主张。他们认为,中医是越古老越可靠,中医的前途不在于现代化,而在于复古。可是,这个复古倾向一冒头就被人们嗤之以鼻了。明眼人心里很清楚,复古只会掩盖中医的缺点,不会给中医带来任何积极的后果。由之,中医走入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笔者首先想要论述的是,中医走入今天这种境地,是它从来不曾主动地寻求进步造成的。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知道中外的一些分析化学工作者对人参等著名中药材进行分析研究了,张博导对分析化学一窍不通,所以我根本不理睬张博导的这些话。于是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我查到的资料是:

人参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

化学成分:含多种人参皂甙(ginsenoside)

如:人参皂甙Ra1、Ra2、Rb2、Rb3、Rc、Rd、Re、Rf、Rgl、Rg2、Rh1、Ro等。

人参作为最有名的中药之一,历来为国西方学者重视。早在19世纪末,西方学者就已经对人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现在已分析出人参各种成分已达300余种。其中最主要的成分为人参皂甙、20多种氨基酸、及多种活性多肽、130余种挥发性成分、维生素、微量元素、有机酸、活性酶、甾醇和糖类等物质,其中大部分均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

“皂甙”是广泛地存在于植物界的一类复杂的化合物,因其有较大的表面活性,在水中振荡时可产生胶状的溶液和许多持续性泡沫,故名。

人参皂甙是人参的最主要的有效成分,实验证明,人参皂甙对人类的神经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能安神益智。小剂量时,可以兴奋大脑皮质,促进和加强人的记忆和学习能力。大剂量时,又表现为对大脑皮质的仰制,《神农本草经》所谓““安精神……目惊悸”。

人参作为最有名的滋补强壮药,主要表现在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的适应性和抗衰老等方面。服用人参后,可以增进食欲,使体重增加,更妙的是,人参皂甙可以降低血脂,治疗动脉硬化,同时人参皂甙还可以降低升高的血压,减低血管的外周阻力,这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人参总皂甙还可有效地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恢复老年机体自由基代谢的平衡,从而表现出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维生素是我们人体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和供给。人参内含有维生素B1、B2、B12、C及烟酸、泛酸、叶酸、生物素等多种维生素类成分。长期服用人参对保证我们对各种维生素的摄入有一定作用,正所谓“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人参中含有包括锌、铁、铜、钾、钙、锶、锗、砷等在内的20多种微量元素。人参也是所有中草药中锗元素含量很高的,现代研究表明,锗可以促进细胞新生,增加细胞分裂次数,延缓衰老。

多种活性成分:

人参是个宝,科学家对人参研究发现其除皂甙类化合物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大有裨益外,还有20多种氨基酸及130多种挥发成分。许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人参所含糖类分3种:单糖、双糖和多糖。其中人参多糖也是人参中非常重要的活性成分,它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对实验性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以帮助生物体有效抵抗X线等放射线产生的放射性损伤。临床上,其还可以用来治疗病毒性肝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多面手”。

另外,已经查明的人参中的活性成分还有人参炔醇等挥发成分,有较强的止痛、镇静和消炎作用,并可抗癌;人参腺嘌呤等成分可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脂肪合成,并能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末梢循环,改善肩痛、手足腰部发凉等症状……

人参的作用特点:

人参中含有这么多的有效成分,它们对人体可以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共同构成了人参的活性。人参某些成分作用相反,使人参的药理作用存在双向性,这是人参作用的最大特点!

我在“万方数据”中输入“人参”搜索,在首页上有这样两篇论文介绍:

 

《不同种类人参及其各部位中皂苷组成和比例的研究》StudyonContentsandComponentProportionofDifferentGinsengandDifferentGinsengParts

鱼红闪陈琪金凤燮

研究了不同种类人参中皂苷含量,以及人参不同部位中的皂苷成分及比例.总皂苷含量测定结果为,三七参根中含14.2%,西洋参须中含10.1%,人参根中含4.4%,人参头中含8.6%,人参皮中含6.7%……

食品与发酵工业FoodandFermentationIndustries2002年,第02期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参片中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e的含量》

张雪光俄丽丹孙巍王海荣刘奕

目的:测定人参片中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e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色谱柱选用Hypersil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

中国药业ChinaPharmaceuticals2003年,第10期

 

张博导,你知道什么是分析化学吗?你知道“皂甙”这个是名词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色谱法”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吗?你肯定都不知道!既然都不知道,就不要“以科学的代言人自居”,扯淡!!!

在这里我顺便提醒一下读者朋友,当人体需要人参滋补的时候他是好东西,当不需要滋补的时候他就不是好东西。在我12岁的时候,我妈妈有一个时期身体不好,我在前面说的那个姓房的中医让我妈妈用人参煮老母鸡吃。那时候的沂蒙山区的农村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小孩才能吃点肥猪肉,所以当我看到妈妈吃香喷喷的鸡肉的时候,就垂涎欲滴了。妈妈感到不忍心,就给我一条鸡腿吃了。但是我在1个多小时以后感到口干舌燥,2个多小时以后鼻子就流出了血。后来姓房的中医责备了妈妈:“正常发育的小孩和身体健康的成年人不能随便吃人参!” 我在《父亲的责任——我的育儿教子回忆录》一书中还介绍过我用人参煮老母鸡给“坐月子”的妻子吃。我妈妈的病好了,我妻子吃了老母鸡也没事,但是我仅仅吃了一只鸡腿鼻子就流了一次血,这是为什么?我在《水·生命·健康》一书中论述过,当人体缺乏某些微量元素的时候,就会出现病态反应,及时补充了微量元素,身体就恢复了正常;当人体不需要某些微量元素的时候,过多的摄取微量元素就会受毒害。我妈妈得身体中是因为缺乏了人参中的物质,所以才生病了,通过吃老母鸡和人参补充了身体中所需要的物质,所以康复了。大家都明白,生孩子要流很多血,所以通过吃老母鸡和人参及时补充身体中所需要的物质很有必要!道理就在这里!我在《父亲的责任——我的育儿教子回忆录》一书中还介绍过,我小的时候没有捞着吃好东西,但是因为野菜的丰富的营养价值满足了我身体健康成长的需要,我的身体重不需要补充人参中的物质,那么人参中的物质就对我的身体产生了伤害,所以当我吃了鸡腿的时候就有口干舌燥的不良反应,以致于鼻子流血了。所以小孩和年轻人一定慎用人参!各位朋友,如果你注意了解身边的人,就会发现有一些人的鼻子有时会莫妙奇妙地流血,但是接着就不治而愈。因一些剧毒而死的人也会出现鼻子流血,这是为什么呢?现代科学还没有对此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我估计鼻子流血也是人体排毒的一种方式,人体实在是太奇妙了!现代科学对人体的认识还是处在“小儿科”,过分夸大现代科学的认识水平,那实在是非常幼稚的表现。

3、他把西医里边的“发炎”和中医里边的“上火”扯在一起是乱点鸳鸯谱

张博导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中还从容不迫地说:

 

就世界范围看,最古老的医学都是草本医学。笔者曾经考查过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古代中美洲地区的医学。〔3〕将其与中国古代医学相比较,不难发现,所有古代医学都有十分相似的起源。比如,西医里边的“发炎”(inflame,inflammation)就与中医里边的“上火”是一致的。在化学药物兴起之前,全世界所有古文明发源地的人民都是用草医草药治病的。从科学史的角度看,古中国大概还是兴起草医草药较晚的文明地区之一。为使“护医使者”们对它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妨做稍微详细一点的论证。

 

关于中医说的“上火”,我在驳斥方舟子的时候再详细论述,我在这里仅仅说,张博导把西医里边的“发炎”和中医里边的“上火”扯在一起纯是乱点鸳鸯谱,这说明了他对现代医学和中医科学一窍不通!如果张博导不是对现代医学和中医科学一窍不通,那他就是在玩超级幽默!

3、他以甲骨文中没有“医”字为由否定中医的历史令人啼笑皆非

张博导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中得意洋洋地地说:

 

高春媛女士曾经出版过《文物考古与中医学》一书,其中对甲骨文医学资料总结得比较详尽。笔者阅读后发现,甲骨文中只有一个勉强可以解释得过去的“病”字,却没有一个“医”字,哪怕是不可靠的“医”字也没有。〔4〕这表明,在甲骨文流行的时代,中国还没有医学。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就是有一个思维的大脑,动物生病了只能绝望地等待死亡,人类有病就考虑怎样治疗。也就是说,至少当人类进化到新石器时代的时候,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疾病,就会产生医疗活动,世界的各个古老民族都是这样,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的睿智的中华民族的祖先自然也是这样的。医疗活动是客观存在的,这与甲骨文中有没有“医”字并不相关。即使甲古文中没有发现“医”字,不能说远古的中国不存在医疗活动。《汉书·艺文志》中也没有出现“医学”这个名词,但是《汉书·艺文志》出现之前中国的医学已经很发达了。

我虽然没有读过高春媛女士的《文物考古与中医学》,但据我所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镇豪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殷商学会理事兼秘书长)在《商代的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历史研究》2004年2期)一文中,梳理了甲骨文中的55种疾患以及有关的医疗方法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材料。很显然,张博导仅仅从一本书就作出一个断言,自然不是科学的态度!再说,据悉到目前为止,在近20万片甲骨中,可认识的字仅仅只有1500字左右。其中记载疾病的甲骨323片,共415辞,有疾病名称20余种。大量的甲骨文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再说,在甲骨文以前还有陶文和金文。

陶文是陶器符号的简称,就是在陶器上刻画的符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是世界范围内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物。它是适应人类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根据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我国的陶器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就是贾湖文化以及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时期。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以上的文化遗址和稍后的二里头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都有文字。再晚一点,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共有100多个陶文,有的已经与后来的甲骨文相似。陶文有两类:象形符号和几何图形。现在一般认为,陶文是最早的汉字,但与汉语没有配套,尚未形成体系。

金文亦称铭文,是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青铜器上的文字。这里的金是指青铜器,而非现在所说的黄金。金文研究由来已久,汉代就已经有人关注金文了,到宋代兴起了金文研究的高潮。到现在的研究表明,金文的产生也比甲骨文早。迄今,通过考古研究共发现1000余件青铜器上的汉字5000多个,其中能释读的仅有2420个。

假如现在还没有发现甲骨文,再加入也没有发现陶文和金文,那么按张功耀的思维模式,他肯定就会断言在殷商时代的人根本就没有病,因为没有病的文字记载。这是什么思维模式?莫明其妙!

4、他说“扁鹊成了中医的鼻祖”是对中国的历史开国际玩笑

张博导为了说明中医历史不如西医历史长,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中还从容不迫地说:

 

中国古代何时才把“医”和“巫”分开,至今没有定论。有人以秦越人(扁鹊)为中国最早的“医”。其依据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扁鹊的一个誓言:“信巫不信医,不治也。”于是,扁鹊成了中医的鼻祖。有考据认为,扁鹊生于周威烈王19年(公元前407年),卒于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如果这个说法确实,那么,中医鼻祖扁鹊比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小53岁。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司马迁记载的是,扁鹊年轻时便跟从当时的名医长桑君习医,如果把扁鹊当作中医的鼻祖,那么怎么称呼长桑君?再说,扁鹊为战国时著名医学家,约为公元前五世纪,据史书记载,在扁鹊之前的春秋时代秦国由两个名医医缓、医和,他们就较扁鹊早了一个世纪。在医缓医和之前,不仅有医生,还有专门管理医生的机构,《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刮杀之剂。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如果扁鹊为中医鼻祖,那医缓、医和及之前的医学家们又该如何称呼呢?这难道不是对中国的历史开国际玩笑吗?荒唐!很显然,张博导如果不是对历史无知,那就是在玩超级幽默,或者在散布民族虚无主义谬论!!

5、他对“脉诊”的诋毁令人哭笑不得

张博导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中为了“以科学的名义”诋毁中医,就这样恬不知耻地说:

 

以科学的名义

许多为“中国古代无科学”做驳斥的学者,总是试图指出中国和西方存在“不同的科学”。这样的假定是虚幻的。衡量一种理论是否属于科学,最简单的判定方式就是看它是否建立了明晰而可靠的原理关系或因果关系。中医之所以不属于科学医学,就在于它的经验判断和理论陈述都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

有人以为,中医虽然不属于科学医学,但应该有资格被称为经验医学。其实不然!中医的绝大部分概念和陈述没有经验基础。诸如太阳、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之类的概念在经验世界是不存在的。也有一些概念,表面上看似乎存在某些经验基础,但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它们脱离经验世界很远。药性的“五味”(辛、甘、苦、咸、酸)和“四气”(寒、热、温、凉)表面上看很有些经验的味道,其实它们不能在经验世界中得到任何解析。类似的还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都是不能被赋以任何经验意义的概念。另有一些表面上看属于经验世界的存在,但它的描述方式却不具有任何经验性,而且描述也不精确。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的“脉诊”方法。这种描述不精确,没有实际诊断价值的经验方法,使慈禧太后至今还背负着洗不清的“喜脉案”。其实,迄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脉相来表达。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中医断言为一种经验医学。

 

关于“脉象”与疾病的关系我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我看了赵博导对“脉诊”的诋毁后,一时哭笑不得,不礼貌地说,他从此以后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头蠢牛!我不想在此对牛弹琴了!!

6、他对“姜”的医用价值的理解令我抚掌大笑

张博导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中为了“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诋毁中医,就愚蠢地选择以“姜”为突破口戏弄孔子、王安石、李时珍:

 

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

最近20多年来,由于化学药品自身的局限性和广泛被滥用的现实,欧美医药学界出现了一种自然疗法(Natural Therapeutics)的研究取向。古代文明中曾经流行过的草医(Herbal Medicine)和中国古代所特有的针灸(Acupuncture),受到了这一研究取向的重视,甚至出现了以草药和针灸作为辅助疗法的小诊所。国内一些不负责任的大众媒体,以此发表带渲染性的报道说,中医已经风靡世界了。其实,正如前述,草本医学并不为中国所独有,而是在16世纪以前的一切古文明世界中都存在的医学方法。因此,欧美医药学界推行的自然疗法也不是只参考中国古代的医学记载。此外,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自然疗法研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中国古代滥用自然界的恩赐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我们以对姜的药用价值研究为例,来比较二者的不同:

相传,孔子是喜欢吃姜的。《论语》中有孔子“每食不撤姜”一说。王安石说,姜能“疆御百邪”,把姜的药用价值夸大到了可以抵御所有外感疾病地步。其它古文明地区(如古埃及人和古印度人)也有以姜入药止呕的记载。李时珍写作《本草纲目》的时候,辑录了姜的药用价值达44种。但是,经自然疗法医药学家核实。姜的确切药用价值只有两种,那就是“止呕”和“通关节”,即对反胃(nausea)和骨软骨炎(osteoathritis)有效。〔7〕

这个确证过程是严格的。以姜的止呕作用为例:

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华盛顿中心医院的D. Mowrey医生把姜做成姜粉胶囊用来缓解因流行性感冒而引起的呕吐。后来,又有一位德国医生发现了姜对于消化不良和晕动呕吐也有疗效。1984年,美国宇航局(NASA)拨款支持姜粉胶囊抗晕动的研究。研究小组把它与晕海宁(dimenhydrinate)、安慰剂(placebo),多潘立酮(domperidone)、敏克静(meclozine)、桂利嗪(cinnarizine)等进行了药用价值的对比研究,他们在1489例对比实验中,发现给每4小时500毫克姜粉胶囊与给每4小时100毫克的晕海宁,具有相同的抗晕动的效果。〔8〕而且,姜粉胶囊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大约在相同时间里,自然疗法医药学家,以每4小时给姜粉胶囊250毫克的剂量,在70例抗妊娠反应中也取得了显著疗效。这样,姜粉胶囊在感冒、舟车运动和妊娠中出现的呕吐,都取得了可靠的疗效证明。

这样的研究与王安石和李时珍随意夸大姜的药理作用,以及中医方剂中滥用姜入药,属于完全不同的规范。

 

我对姜情有独钟,所以我在《父亲的责任——我的育儿教子回忆录》和《水·生命·健康》中都用现代科学和中医科学介绍过姜的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在《水·生命·健康》中还介绍了我使用过的一些有效的姜的民间验方,我在该书的前面也介绍了我用姜防病治病的做法。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姜的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我在“万方数据”中输入“姜”搜索,估计有数百篇论文,在第一页和第二页上有这样两篇论文介绍:

 

《姜辣素的研究进展》 PROGRESSION IN GINGEROLS RESEARCH

李华昌 张雪红

姜辣素在食品工业和医药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本文介绍了姜辣素在组成、提取、测定及医药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姜辣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鉴于生姜具有多种药效功能,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来解……

矿冶 Mining and Metallurgy 2003年.第04期

 

《姜科姜黄属植物有效成分的研究》 Effectiv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Essential Oils from Plants of Curcuma Genus

周欣李章万王道平梁光义李霞 柴立

研究不同产地姜科姜黄属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了解不同产地姜科姜黄属植物挥发性成分的差别,为控制其药材质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产地姜科姜黄属植物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
分析测试学报 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2004年.第06期

 

我十分困惑的是,既然西方人现在才承认姜粉具有某些显著疗效,那至少已经说明孔子、王安石、李时珍比同时代的西方人聪明多了!张博导为什么还要以此诋毁孔子、王安石、李时珍呢?我国现在的科技工作者以那么多的论文证明了李时珍的伟大,张博导为什么视而不见呢?晕!晕!!

再说,姜是一种蔬菜,是农民在地里种植的,这与“维护生物多样性”有何干系?按照张博导的谬论,不吃蔬菜了?那炎黄子孙都不吃粮食了?那吃什么?光喝水?光吃风?难道张博导没有吃过姜?不吃蔬菜?难道张博导不吃粮食?莫明其妙!奇妙莫明!!

张博导的蠢牛表现实在是太多了,我不想再费脑细胞了,所以本文到此打住。

在这里我顺便问一下《医学与哲学》杂志社的总编辑几个问题,你们那里的编辑没有一个是医学院毕业的人吗?没有一个懂古代史的人吗?你们那里的编辑都像张博导一样的蠢牛吗?